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年读者 《搏击俱乐部》作者
当代最负盛名的邪典小说家
首部记录大千世界、离奇众生以及特立独行的自己的私人笔记
内容简介
《帕拉尼克作品·比虚构更离奇:真实的故事》是美国当代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随笔集。全书分为三部分:共处,以随笔记录那些独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涉及摔跤手、卖稿会、收割机撞车大赛、异装、城堡控、健美药物、潜水员、通灵等;众相,主要是跟名人有关的采访手记及文学评论,包括好莱坞个性女星朱丽叶特·刘易斯,工业金属乐队的玛丽莲·曼森,国际搜救志愿者米歇尔·基廷,造火箭的布莱恩·沃克,公开的同性恋作家安德鲁·沙利文,极简主义作家艾米·亨佩尔,以及悬疑大师艾拉·莱文;私己,是作者片段式的自传,谈到自己曾做过汽车安装工、临终护送者,出过大洋相,干过买丰唇器的大傻事,也写到《搏击俱乐部》的拍摄前后,以及父亲的不幸遇害。这部分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作者简介
恰克·帕拉尼克,1962年出生于美国,毕业于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三十多岁时开始写作,是一名特立独行的当代小说天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忠实的粉丝。主要作品有《肠子》、《隐形怪物》、《搏击俱乐部》、《窒息》、《摇篮曲》、《日记》、《逃亡者与难民》等。这些作品糅合了讽刺、戏剧性、恐怖等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其中,《搏击俱乐部》被导演大卫·芬奇改编成同名电影,他也因此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
精彩书评
我的所有作品讲的都是孤独者想方设法和他人发生关联。
——恰克·帕拉尼克
撞车派对、时光旅行、强化体验端口、超能力……狂野的幻想,重口味的黑色幽默,恰克的粉丝们又有福了。
——《纽约时报》
全是精彩的故事……帕拉尼克的叙述私密又独特:他在写作,却像是在和密友倾诉秘闻。
——《洛杉矶时报》
目录
引言:事实与虚构
第一辑 共处
肉从哪里来
你在这里
撞车
狗样人生
石堡的告白
边远之境
人罐头
那位女士
第二辑 众相
用她的话来说
他为什么不退缩?
不追艾米
自我解读
菩提萨埵
人为故障
亲爱的莱文先生
第三辑 私己
护送
加州在望
唇器
恶作剧,瞎胡闹
死线策略
我想起来了……
安慰奖
精彩书摘
假如你还没有发现,请允许我先剧透:我的所有作品讲的都是孤独者想方设法和他人发生关联。
不如说,那恰是“美国梦”的反面。众所周知,“美国梦”崇尚的是赚到大钱,高高在上,傲视那些挤在高速公路上——更糟的是巴士里——的庸俗之辈。哦,不,“美国梦”其实就是有恢弘宅邸,孤绝矗立。那必须是顶层豪宅,如霍华德?休斯。或是山顶孤堡,如威廉姆?蓝道夫?赫斯特。总之,都是些离群索居的漂亮巢穴,你只会邀请自己喜欢的俗人来做客。你能一手操控的环境,远离冲突和痛苦。你说了算的私域。
不管是蒙大拿州的大牧场,还是连通高速网线、藏有成千上万张DVD的地下室公寓,私域决不会失效。我们进入其中,孤单独处。我们便孤独了。
等我们悲惨到了一定程度——就像《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在他的时髦公寓里,《隐形怪物》的女主人公被她自己那张漂亮脸蛋隔绝于世——我们就会摧毁自己的漂亮巢穴,强迫自己回归到大千世界里去。从很多方面来看,写一部小说也不外乎如此。你构思情节,查找资料。你独处着,构建这个由你操控的漂亮世界,你不仅能操控,还能操控万事万物。你任凭电话铃响个不停。任由电邮堆积到爆。你沉溺在自己编织的故事里,直到亲手毁了它。然后你才回归到与他人共处的世界。
如果你写的故事大卖,那就准备上路参加书展吧。接受采访。实打实,和他人打成一片。很多的他人。人山人海,直到你烦透了人。直到你迫不及待地想要逃跑,逃到……
逃到另一个漂亮的虚构世界。
如此循环反复。独处。共处。独处。共处。
如果你读到了这一页,很有可能,你也懂得这种循环。读书不是群体活动。和你去看电影、听音乐会不一样。读书,就是这种循环的孤独尽头。
在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讲与人共处。我和他人的共处。或是,别人之间的相处。
对城堡建造者而言,共处,就是挥舞鲜明的石头旗帜,引来做同样梦的人们。
对收割车比拼者而言,共处,就是用撞毁农用机械的方式重构社区,寻求一种共处的方法,一种具有鲜明规则、目标的社会结构,然后各就各位。
对玛丽莲?曼森而言,共处,意味着一个来自中西部、不会游泳的小孩突然搬到了佛罗里达——那儿的社交生活整个儿沉浮在海水里;即便如此,那孩子还是拼了命想要和别人产生关联。
我在写小说的间歇写下的这些故事和随笔都不是虚构的。我自己的周期是这样的:事实。虚构。事实。虚构。
写作有个缺点:你必须独处。就单纯的写作而言。孤绝的高阁。在世人的想象中,那就是作家和记者的不同之处。周刊记者,报纸记者,他们总在东奔西跑,猎奇追新,约见他人,挖出真相。编写出一个故事。记者是在众人包围之下写作的,也总有个交稿限期。拥挤,匆忙。兴奋,好玩。
记者的写作,能让你和更大的世界连通起来。犹如某种管道。
但作家的写作就不同了。在世人的想象中,任何撰写虚构故事的人都是孤单的。这或许是因为,小说会让你和某个特定人物的声音勾连起来。也或许是因为,阅读本身就是我们独自完成的事。似乎是把我们和他人隔离开的一种消遣。
记者调查故事。小说家想象故事。
滑稽的是,为了创造出这个孤单的叙述声音——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世界——小说家却要花很多时间和他人共处,多到足以让你大吃一惊。
很难把我的任何一部小说称为“虚构”。
我写作,多半是因为写作能让我每周一次和别人在一起。那是一个写作小组,导师是已有著作出版的作家汤姆?斯潘保尔,每周四晚上活动,地点就在他家厨房的餐桌边。那时候,我和别人的大部分交情都基于就近原则:不是邻居,就是同事。不妨这么说吧:你认识那些人,纯粹是因为你每天都不得不坐在他们旁边的位子里。
我认识的人中最有趣的当属伊恩?格贝特,他把诸位同事称作你的“空气家族”。
近邻交情的问题在于,他们会搬走。他们会辞职,或被炒掉。
直到我加入了写作小组,情况才有了改观,我发现,友情可以基于共享的热情。写作。或是戏剧。或是音乐。某些可供分享的愿望。一种共有的使命把你和他人凑在一起,他们也珍视你珍视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玄玄乎乎的技艺。这种友情可以超越工作或租房导致的离合。周四晚上的漫长交流稳定又固定,是我在写作赚不到一分钱的那些年月里持续写作的唯一动力。汤姆,苏西,莫妮卡,史蒂文,比尔,科瑞,里克。我们争论不休,也互相赞美。那就够了。
《搏击俱乐部》一炮而红,我个人对此的解释是:这个故事呈现了一种人与人共处的方式。人们都想看到新的沟通方式。瞧瞧这些书:《如何缝制美式棉被》,《姐妹淘的神圣秘密》,《欢乐幸运俱乐部》。这些书都展现了一种模式——缝被子也好,玩儿麻将也好——能让人们抱成团,分享各自的体验。这些书讲述的小故事都是由人们共同参与的活动所维系的。当然,统统是女人的故事。我们看不到很多男性社交互动的新模式。无外乎运动、建谷仓。就这些。
现在有了搏击俱乐部。且不说它是好是坏。
在我动笔写《搏击俱乐部》之前,我在一所慈善救济院做过义工。我的任务是开车送人去就诊或参加互助小组活动。互助小组的活动设在教堂地窖里,他们会坐成一个圈,互相比较症状,再操练几个“新世纪”风格的动作。那种集会让人很不舒服,因为不管我怎么遮掩,别人总是认定我和他们一样患有某种恶疾。没有什么万全之策能让我坦言自己只是旁观者、过路客,只是为了等活动结束,好把我关照的病人送回救济院。所以,我开始给自己讲故事:说的是一个人迷上了晚期重病患者的互助小组,只有去那里,他才会感觉好些,不再被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所困扰。
从很多方面看,互助小组、十二步康复小组、撞车大赛这类地方渐渐担负起了昔日组织化的宗教场所的职责。以前,我们去教堂,掏出内心最恶的念头,最孽的罪行。倾吐自己的故事。让罪恶被证实。被宽恕。还能得到救赎,被自己的社区重新接纳。这套仪式就是我们用以维系他人的方法,在或许已迷失的人性尚未消逝之前,纾解我们的焦虑。
我在这类地方发现了最真实的故事。在互助小组里。在医院里。在一无所有、再无可失的人所在的任何地方,他们会讲出最彻底的真话。
……
前言/序言
帕拉尼克作品·比虚构更离奇:真实的故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都会收藏
评分
☆☆☆☆☆
时机不错就收了一套。估计大多数人都是被那篇禁掉的《肠子》吸引住的吧,短篇《肠子》的确是篇佳作,但感觉还是不够阴暗,描写手法太正常,代表不了作者的风格。读《搏击俱乐部》开始,就感受到帕拉尼克式的叙事手法,经常性的乱序,隐喻,多主线同时进行,反正不是看起来舒服的那种,看着看着人都有点分裂了。不过还是很喜欢帕拉尼克用极多的科学细节和对人性的细微观察构架的轻微的超现实场景,对消费主义和社会制度的强烈批判。
评分
☆☆☆☆☆
别人推荐,希望物有所值
评分
☆☆☆☆☆
恰克的文字很朴实,讲述的故事或许就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发生在你、我、他身上的事情。或许就是加以修饰虚构过的事情,但虚构的成分不做作,很真实,又充满了戏剧化,充满了离奇色彩。
评分
☆☆☆☆☆
慢慢品味
评分
☆☆☆☆☆
我哥哥和莫妮卡正为离婚的事闹得不可开交,争吵不断,痛苦不堪。在过去一年里,他们经常向我诉苦,都希望对方压根儿没有出生。而此刻莫妮卡却打电话告诉我,纳特的帆船在距佛罗里达州的那不勒斯以南三十英里的海面漂浮,船
评分
☆☆☆☆☆
配送员一心一意为客户着想,值得表扬。赞赞赞赞赞!!!!!!
评分
☆☆☆☆☆
初闻此书名,心中甚是疑惑。什么故事能真实到比虚构还要离奇呢?带着疑问,我去读这本书。书的封面很普通,黑色上面有一个黄色的眼睛,眼睛里由五颜六色的格子组成,乍一看没有什么特别,可盯时间长了,似乎觉得里面也有人在看自己,吓我一跳,拍拍胸口,嘴里念叨着,一切都是人吓人。
评分
☆☆☆☆☆
书很好,终于凑齐了作品集,搞活动用优惠券挺合算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