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

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凯瑟琳·罗素 著,张汉辉 译
图书标签:
  • 成濑巳喜男
  • 日本电影
  • 女性主义
  • 现代性
  • 电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日本文化
  • 社会学
  • 电影史
  • 性别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9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03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不仅对成瀬巳喜男这位重要的电影作者作了精巧而细腻的通察,还对日本电影最重要的时代即1930~1960年代的发展史作了概括。凯瑟琳·罗素对成濑拍片时的商业环境和20世纪中期日本的历史、政治和知识分子议题进行了语境化的描述。

内容简介

  《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讲述了作为最多产、最受尊敬的日本导演之一,成濑巳喜男(1905-1969)在1930年至1967年间,拍出了89部电影。成濑是一位片厂导演,以不超支和按时完成电影拍摄而闻名。在他漫长的电影生涯里,他执导了风格各异的情节剧,在调子上秉持一种非凡的连贯性。他的电影,或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或根据原创的剧本拍摄,背景大都设定于当代的日本。成濑的许多电影属于“女性电影”。它们以女性为主角,描绘女性的激情、失望、乏味的生活和她们的生存境况。尽管成濑或他的电影观众都不认为她们是“女性主义者”,然而他的电影却一再地强调(如果不说是挑战的话)了日本社会的僵化的性别标准。考虑到围绕着成濑电影的复杂的历史和批评议题,对导演的全方位研究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和跨学科的方法。罗素通过追溯成濑在日本影评界的接受情况,并利用哈里·哈鲁图尼安、米莲姆·汉森以及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理论,指出成濑的电影是日本现代性的关键文本,它们既描述了日本女性在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不断变化的角色,又描绘出了一个都市的、工业化的、被大众媒体浸染的社会。

作者简介

  凯瑟琳·罗素,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梅尔·霍彭海姆(MelHoppentleim)电影学院电影研究系教授,著作有《叙事的必死性:死亡、结束与新浪潮电影》(1994)、《实验民族志:录像带时代的电影作品》(1999)、《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2008)以及《重审经典日本电影》(2011)等。

目录

中译本说明
推荐序一 成濑高峰配 汤祯兆
推荐序二 成濑电影中的女人们 胡晔
致中国读者 凯瑟琳·罗素
鸣谢
序言
导言 作为工薪族的电影作者
成濑小传:三十七年间拍出八十九部电影
作者论和拯救性的批判
日本女性电影
主体性和观影行为

第一章 无声电影:都市中的女性(1930-1934)
松竹蒲田风格和日本现代性理论
《非血缘关系》:另一位母亲
《与君别》:风格和情感
《夜夜做梦》:工作的母亲
《没有尽头的街》:影像中的非法交易
日本现代性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电影

第二章 成濑在照相化学研究所(PCL):步向日本经典电影(1935-1937)
《浅草三姐妹》:浅草人生
《女演员和诗人》:新式的妻子
《愿妻如蔷薇》:都市和乡村
《马戏班五人组》:巡回表演
《谣言中的女子》:最后的摩登女郎
《桃中轩云右卫门》:一家之主
《与君共行之路》:家庭政治
《早晨的林荫道》:浪漫的幻想
《女人哀愁》:儿媳妇
《雪崩》:成濑和文学现代主义
《祸福》:堕落和过剩
情节剧和日本经典电影

第三章 并非纪念碑电影:战时白话(1938-1945)
回归传统日本:艺道和历史电影
生活的片段:战时家庭剧
《巴士售票小姐秀子》和战时喜剧
战时白话

第四章 占领年代:电影、民主和日本式刻奇(1945-1952)
《浦岛太郎的后裔》:民主革命
《你我都一样》:工薪族的雪耻
《情窦初开》:性教育
《就算分手也快乐》:在新日本如何做女人
《石中先生行状记》:感伤的民族志
《愤怒的街》:危险的战后都市
《白色野兽》:女性的精神病
《蔷薇合战》:管事的女人
《银座化妆》:回归水商卖
《舞姬》:自由的诅咒
《饭》:工薪族的妻子
《阿国与五平》:再次回归传统日本

第五章 1950年代的日本女性电影(1952-1958)
《妈妈》和类型修正主义
《闪电》:林芙美子和下町
《夫妇》:婚姻及其不满
《妻》:身为女人或妻子意味着什么?
《兄妹》:喧哗与骚动的故事
《山之音》:成濑作为现代主义者
《晚菊》:战后日本女性故事
《浮云》:叙事与记忆
《骤雨》:城郊的民族志
《妻之心》:一部无事发生的电影
《流逝》:女人之家
《粗鲁》和《杏子》:新女性往何处去?
成濑、电影和俳句

第六章 成濑在1960年代:陷入现代性的困境(1958-1967)
《鰯云》:庭园里的女人
《柯淡的口哨》:成濑的后殖民时刻
《女人踏上楼梯时》:体面的世界
《娘妻母》:家庭和类型的解体
1960年的东京:两部电影
1960年代的三部女性电影
《放浪记》:林芙美子的商品化
《情迷意乱》:一个女人的欲望
《女人中的陌生人》:完美的犯罪,完美的家庭
《肇事逃逸》:汽车和阶级
《乱云》:欲望和世界主义
一种晚期电影
结语
成濑电影年表
中英译名对照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
  成濑电影对当代国际观众仍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和他电影中呈现的具有“异国风情”的日式建筑结构分不开,而这种建筑风格也和他的电影风格紧密相连;与此同时,叙事中的悲伤性发生于最平常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失望与悔恨中,因此他电影中的家庭与都市空间看起来是如此的熟悉。家庭剧如此深刻地被铭刻于日本历史的特性中,以至于它不能够被包含于人道主义的普世话语中。然而如果说日本的父权制终归要受到挑战,那么正如三好将夫指出的,“所谓的社会生活的文化特征需要置于世界的日本历史这个语境下,而不是在其超验性的本质上加以详察。”
  我想通过将这种对被性别化的现代性的解读置于主体理论中,从而得出结论,因为,很明显的是,成濑本人作为具有独创性的电影作者的主体性主要在分类的意义上显得重要,这就是说,他不能被看作是一位“女性主义”导演,或者是通过作品表达一种世界观的远见型作者导演,尽管他通过这些电影中的特定表演、叙事和视觉风格的交融创造出了主体效应。如果说成濑电影中的日常性需要一种人类学观众,我仍然需要将我的观影行为(用波澜对这个词的定义来说,就是我的作者论)与电影中清晰地表达的女性主体性联系起来进行定位。很可能只有在电影观看行为的全球范围下,女性主体性的历史表达(articulation)才会变得清晰,然而日本现代性需要在其自身的条件下认识。
  日本电影的主体性和日本主体性的产生密切相关。日本现代文学围绕着私小说发展,私小说是主体性被深深嵌入于现实主义再现中的一种形式,对于三好将夫而言,这形成了“对‘我’的形式上的坚持和对自我的意识形态的压制之间的一个复杂的协调”。
  ……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书名《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进行创作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 --- 《浮世光影:日本电影中的性别、都市与精神变迁(1945-1970)》 一窥战后日本社会在急速现代化浪潮下,个体精神面貌的深刻演变与迷惘。 作者: 山崎 健太 著 译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入一位虚构译者名) 出版社: 筑波书房 出版日期: 2023年秋季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专注于某位特定导演的电影理论研究,而是聚焦于日本电影史上一个关键的断层期——二战结束到泡沫经济前夜的这段被称为“高度经济成长”的时期(约1945年至1970年)。作者以敏锐的社会学视角和电影史观,剖析了在美军占领、民主化改革以及经济奇迹的巨大推力下,日本社会结构、传统价值体系以及个体心理所经历的剧烈重塑过程。 《浮世光影》 深入探讨了电影作为时代精神的“显影剂”,如何捕捉并呈现了这一历史阶段中,日本国民在面对西方文化入侵、传统家庭观念瓦解以及都市化进程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张力。全书以横向对比和纵向梳理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考察了多位重量级导演(如小津安二郎晚期作品、黑泽明武士片转型期、以及新浪潮运动的先声)的作品群像,着重分析了“都市空间”、“新旧代际冲突”、“被重塑的‘日本人性’” 这三大核心议题。 核心章节与研究侧重 第一部:瓦解的秩序——战后重建与集体失语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战后初期,电影如何承担起“国民教育”与“文化重建”的双重任务。重点分析了以“道德重建” 为主题的家庭剧和以“重建希望” 为基调的复兴题材影片。我们审视了在社会规范被打破后,电影如何试图用新的叙事模式来填补意识形态的真空。例如,在对旧有父权结构的批判中,电影是如何不动声色地引入了新的“现代性”标准,并以此为基石重塑叙事伦理。研究特别关注了在美军文化影响下,日本的“身体”与“欲望”如何在银幕上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公开性。 第二部:水泥丛林中的精神漂流——都市化与个体疏离 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大规模的人口向东京、大阪等核心都市的迁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景观和心理体验。本书将大量的篇幅用于分析“都市空间” 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不再是温馨的日式住宅,而是冰冷的公寓、拥挤的通勤列车和霓虹闪烁的娱乐区成为了新的舞台背景。 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通过对都市景观的描绘,深刻揭示了个体在宏大工业化机器中的疏离感与异化。我们对比了不同流派的导演如何处理这种“城市病”:是选择悲观主义的沉溺,还是以充满希望的姿态拥抱效率与速度?这一时期的“职场电影”和“青年反叛片”成为研究这一主题的绝佳切入点。 第三部:代际的鸿沟与精神的“去日本化” 战后成长的“团块世代”与战前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父辈之间,形成了深刻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断层。本书详细探讨了电影中对“代际冲突” 的描绘。这种冲突不仅是简单的行为不端或叛逆,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性矛盾——一方固守着被历史证明为失败的“大和精神”,另一方则热烈追求西方带来的“效率至上”和“个人主义”。 我们分析了多部描绘家庭内部权力转移的影片,探讨了传统中的“孝道” 如何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逐渐被“个人幸福” 的诉求所取代,以及这种转变给日本社会核心伦理带来的冲击。此外,本书还对黑泽明在《天堂与地狱》等作品中展现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正义”的复杂定义,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揭示了电影人对“何为现代日本人”这一身份焦虑的深层叩问。 写作风格与特色 本书摒弃了生硬的学术腔调,力求以流畅、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那段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日本电影黄金时代。书中穿插了对大量珍贵电影剧照和导演访谈记录的引用与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立体的时代侧影。它不仅是电影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也是所有对战后亚洲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的理想读物。通过对这些光影瞬间的回溯,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在一个旧的秩序崩塌、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的“过渡地带”,人们是如何挣扎、适应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日本现代性的面貌。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前三分之一,我不得不说,作者的学术功底是扎实的,引用了大量的电影史料和理论框架,这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严谨,甚至带有一点学院派的冷峻。不过,对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一开始的理论铺陈显得有些晦涩和密集。我期待的是更多具体的、深入到某一个场景、某一个镜头的微观分析,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展现成濑是如何构建他独特的“女性世界”。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野史”性质的轶事,比如某部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或者演员与导演之间的化学反应,这些非文本的信息往往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成濑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日常的悲剧感”,那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灾难,而是生活中不断积累、最终压垮人的小事。这本书如果能多挖掘一些,比如对比他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细微差异,那会更有意思。现在的感觉是,理论先行,等待那些生动的案例来支撑起这座理论的高塔。

评分

整体阅读体验,我感觉作者对成濑“宿命论”倾向的解读稍微有些单薄了。成濑的作品常常被认为充满了无望感,女性似乎永远无法逃脱某种既定的悲剧轨道。当然,这与当时日本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有关,但难道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突围”的可能吗?即便是最微弱的反抗,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清醒或自由的幻觉,对于理解人物的复杂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我更希望看到对“希望”的探讨,哪怕这种希望最终被证明是虚妄的。比如,在那些看似最绝望的场景中,成濑是否无意中留下了什么象征着转机的符号?我总觉得,伟大的艺术家,即便是描绘黑暗,也会在角落里留下光亮的微粒。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平衡的视角,探讨女性在悲剧中的能动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受害者”的刻画上,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将会有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相当不错,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情绪,从对女性在家庭结构中的“依附性”的探讨,到后来对职业女性在泡沫经济前夜的迷茫,这种递进关系处理得非常自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影片中的“空间”运用时,那种对室内场景的精妙解读。成濑的电影里,房间,尤其是狭小的、拥挤的室内空间,常常扮演着比人物更重要的角色,它们是限制、是牢笼,也是女性自我审视的私密场所。我希望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种对“内向空间”的偏爱,是否也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对“里”与“表”的深刻理解。如果能将这种空间分析与当时东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联系起来,那就更具洞察力了。毕竟,现代性带来的不仅是思想的解放,更是物理生活环境的重构,而电影是记录这种重构最敏感的介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品味,那种低调的黑白影调,配上一些年代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电影黄金时代。我其实对成濑巳喜男的了解并不算太深,只是依稀记得几部他比较有名的作品,比如《浮云》或者《乱れ雲》。这次读这本评论集,主要是冲着对日本“现代性”这个概念的好奇心去的。我总觉得,日本战后社会的变迁,那种快速工业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一定会在电影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而女性的地位变化,无疑是解读这种现代性的一个绝佳切口。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如何将成濑的镜头语言,那种克制到近乎压抑的叙事风格,与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困境和挣扎进行精准的对接。比如,那些在都市中努力维持体面、却又不断被传统和新潮拉扯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转身,是不是都暗含着对新时代的某种妥协或者反抗?那种无声的呐喊,才是最震撼人心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电影评论,而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观察报告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非常专业,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校对的,这对于严肃的电影研究读物来说,是基本素养。不过,我注意到,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技术性词汇,比如电影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或者剪辑点的选择时,作者的描述略显学术化,缺乏一些直观的类比来帮助我们非专业人士理解。成濑的镜头是出了名的“不动声色”,那种极简主义的镜头语言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如果作者能用更生活化、更具画面感的语言去解释,比如对比他与其他同时代导演(比如小津安二郎,虽然风格不同,但同为观察大师)在处理家庭场景时的镜头差异,那读起来的沉浸感会更强。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为研究者准备的优秀参考书,但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爱上”成濑电影的普通影迷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穿透那层坚实的理论外壳。

评分

值得一看,对于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下。

评分

值得一看,对于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下。

评分

活动时用优惠券买的,超值!不错

评分

值得一看,对于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下。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送货非常快,没有任何瑕疵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久么这么感动过了!

评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活动时用优惠券买的,超值!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