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可谓人类历史上十分奇怪的一种战争形式,在这场历时几十年的历史中,包括航空科技在内的军事技术得到了全面的突破性的发展。全书以冷战中出现的几个“小众”却又经典的型号为主轴线,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铁幕双方在航空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具体来说,全书共分7个大章节,22万字,分别从旋翼、短矩起降、地效飞行器以及第4代战斗机研发等几个领域,多角度地还原了这些航空史上的经典之作。
邓涛,男,河北工业大学教师(讲师),军事科普作家,曾以笔名云中子、子迟、元佑、燕云等,在《舰船知识》、《兵器》、《现代兵器》、《现代舰船》、《坦克装甲车辆》、《航空档案》、《航空世界》、《NAAS》、《军事评论》、《舰载武器》等军事刊物发表文章上百篇,约200~300万字,并出版《红色奔流》等书。
屈怡,1984年生人,女,汉族,籍贯天津,任职于河北工业大学,主要负责本书资料图片整理等相关工作。
里海怪物之驭水凌空
海怪先祖——比亚乔PC.7
“里海怪物”的诞生背景
重型全托起式滑翔导弹艇KM
KM重型地效飞行器主要技术特征
KM的建造试飞情况及“项目903”
小鹰
冷战中重型导弹地效攻击机定位及作战使用意图
小结
北约利刃之全垂直空军
背景
“全垂直空军”构想的出现
“全垂直空军”的特点、定位及意义
VJ-101垂直起降战斗机研发始末
短场之王之AMST
背景
波音YC-14
麦道YC-15
试飞情况与对比分析
柳暗花明式的结局 喷气旋翼之殇—美国喷气式重型起重直升机小传
旋翼争锋之美苏空霸
力拔山兮气盖世——红色旋翼巨人Mi-6家族小传
喷气旋翼之殇——美国喷气式重型起重直升机小传
拨开迷雾见闪电之F-35
JSF的研制初衷
主要技术特点
“通用性”与“多用途”的尴尬
战术引领技术与技术引领战术之争
成本问题——困扰的关键
一点启示
“单改双”的传奇
引子
“小恶魔”变身“大鬼怪”
“双倍幻影”的故事
小结
尘埃落定前的激荡——英国4代机选型
皇家空军篇
皇家海军篇
尾
尽管笼罩在“里海怪物”身上的重重迷雾,似乎会随着铁幕的坍塌而云开雾散,但要说起事情的来龙去脉,却必须先耐着性子从1929年的一只“亚德里亚海怪物”说起。1920—1930年代,这一时期堪称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激情、创意再加上远未定型的思维,这一切使那个时代的工程师完全可以如陶器师般,随心所欲地塑造自己心中的飞行理想,他们的挥洒自如着实令今人羡慕不已。事实上,后来在黑海海面上极速狂飙的这只长翅膀的俄罗斯海怪,其渊源直接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鼎鼎大名的航空赛事——“施耐德杯”。1911年法国航空次长雅克?施奈德(JacquesSchneider)以自己的名义宣布为一项水上飞机竞赛设立了1000镑奖金,当时,他只是想鼓励民用航空的发展。比赛规则规定:获胜者可保留奖杯一年,如果可以在五年内获得三次锦标则可永久保留奖杯并赢得75000法郎的奖金;每次比赛都由上届比赛的获胜国主办,由国际航空联合会和东道国航空俱乐部监督比赛的进行。然而,由于事关荣誉,再加上巨额奖金的刺激,该项赛事在一战结束后马上以纯粹的速度狂飙成为了各国展示航空实力的舞台——这一点是其设立者始料不及的。
另一方面,意大利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动荡与衰退时期,墨索里尼乘势上台。这位心气高傲的法西斯党领袖一心以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一切有利于增强意大利国力的工业计划都得到了重视,而航空工业自然是重中之重。于是,本来在一战时期就已颇有基础的意大利航空工业急剧膨胀,到了20年代中期,意大利已经拥有了一个高度发达的航空工业体系,大小航空制造企业18家(不包括生产发动机等在内的航空配套企业),从而使意大利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航空工业大国。更妙的是,在那个时代,因为一战所造成的痛苦刻骨铭心,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厌战,所以各国之间的较量只能以其他的形式继续,而飞机显然是国家工业水平的体现,于是各国热忠于各种飞行比赛或是创纪录飞行以求压倒他国便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法西斯意大利自然没能免俗。从1919年的第三届施耐德杯起,意大利人的身影开始出现,并连续在1919、1920、1921年摘得了3届冠军,根据规则,他们只要再获胜一次就可以永久保留施奈德杯,终结这项赛事。
虽然后面的事情并非像意大利人一厢情愿般的那样*美,但是通过参与施耐德杯,的确大大促进了意大利航空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这样的事情大众总是兴趣盎然,所以作为比拼航空实力的竞技场,各国开始意识到施耐德杯对提高本国国际声望的巨大价值,政府力量很快便介入到了这场速度竞技中,从1927年起,参加比赛的各国飞行员已经是全部来自军队。对施奈德杯的政治意义,墨索里尼这位好大喜功的“凯撒”自然深知其中奥妙,在1926年又一次夺冠后,意大利队获得了墨索里尼的全力支持,他下令任何有望将施耐德杯留在意大利的飞机制造商都可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财政和原材料上的支持——只要他们可以造出能够击败对手的飞机——这将反过来进一步提高意大利航空技术的整体水平,并在一段时期内形成效果甚佳的良性循环。在这个目标的牵引下,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意大利航空技术基础性研究得到了重视,除了大功率航空发动机技术外,空气动力学、航空材料学等等同样得到了加速式发展,堪称意大利的航空科技大跃进,其结果是直接促成了一批代表意大利乃至世界顶尖航空科技水准的作品出现,比如在几届施耐德杯上大出风头的马基M.C.39/52/67系列水上竞速机。可以说,没有几届施耐德杯的磨砺,意大利空军在10年后的那场战争中很可能只算个配角。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令人赞叹。我通常对这种偏向技术资料的书籍不会有太高的“颜值”期待,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纸张厚实,用的是那种哑光的高克重铜版纸,即便是大篇幅的黑白历史照片,印出来也清晰锐利,完全没有那种廉价的“灰蒙蒙”的感觉。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早期喷气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的剖面图描绘得极其精细,连涡扇叶片的角度和燃烧室的结构都清晰可见,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工具。我特地找了几个不同年代、不同阵营的同类型飞机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发现书中对它们在特定任务配置下的“任务载荷”差异分析非常到位,比如携带红外传感器和电子干扰吊舱的空间布局对比。阅读体验非常好,无论是作为案头工具书,还是作为闲暇时的“解馋”读物,都非常合适。那几页关于早期隐身材料试验品的特写照片,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收藏价值。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编辑团队功不可没。在如此庞杂的技术资料中,依然能够构建出清晰流畅的阅读路径,实属不易。它不是简单地把技术规格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章节过渡,将不同类型的航空器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图”。例如,书中将对高空侦察平台的研究,自然地引向了对高空拦截战斗机研发的必然性,这种逻辑链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思考的连贯性。我个人尤其偏爱那些关于“人机工程学”的描述,比如早期座舱的视野限制、仪表布局的演变,以及试飞员面对极端G力和高空缺氧环境的适应性设计,这些细节体现了冰冷机器背后的人文关怀。这本书读完后,我对于“技术竞争”的理解,从单纯的指标比拼,上升到了对整个工业体系、科研投入和决策机制的综合考量。它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充满内涵的专业读物。
评分我作为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一直对冷战那段“剑拔弩张”的时期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空天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的作用。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焦点精准地锁定在了“特定技术装备”的演进脉络上。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工程师和试飞员的智慧与汗水。书中对几种标志性侦察机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包括它们如何躲避对手的雷达追踪,以及搭载的那些当时最尖端的成像和电子对抗设备。有些章节甚至深入到了电子管和早期集成电路的对比,这种技术层面的细节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技术跨越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历史材料的严谨性,引用的文献资料非常扎实,使得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于想了解冷战时期技术竞赛背后“军备竞赛”具体体现在哪些“硬件”上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上佳的选择。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武器图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技术如何塑造地缘政治格局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特定时间段内,各国航空工业体系的构建思路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它清晰地展示了在高度保密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顶尖的工程师们是如何在“可行性”与“理想化性能”之间走钢丝的。我发现,很多后来成为主流的技术,在当时都被视为异想天开,但正是由于冷战的压力,这些“异想天开”才获得了实现的机会。书中详细描述了几种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截击机项目,它们的设计哲学体现了那个时代对“速度至上”的极端追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材料选择的探讨很感兴趣,例如,早期铝合金与钛合金的使用比例对结构重量和飞行包线的影响,作者用图表形式直观地展示了这种权衡的利弊。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罗列了“有什么”,更在于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军事技术发展史,而不是满足于表面介绍的深度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评分这本厚重的画册简直是航空迷的天堂!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情激动。封面那架涂装鲜明的“幽灵”直升机,眼神犀利得像是能穿透纸面。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冷战时期各国秘密研发的试验机型的详尽图解。作者显然下了大功夫进行考证,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指标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配上的渲染图和历史照片,简直是博物馆级别的展示。我尤其喜欢它对气动布局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早期的三角翼到后来的变后掠翼,每一步的取舍和背后的政治军事考量都分析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那些最终因为预算削减或技术瓶颈而流产的“梦幻战机”,书中不仅有珍贵的草图,还有对它们失败原因的深度剖析,这比单纯罗列成功型号要有意思得多。对于那些醉心于空气动力学和材料科学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海量的灵感和研究素材。我感觉自己像是坐进了设计师的会议室,旁听了一场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尖端技术辩论。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很有格调,那种深蓝和军绿的色调搭配,完美营造出一种紧张而肃穆的年代氛围。
评分丁松青,一九四五年生于美国圣地亚哥,九岁时便立志做神父,十八岁进入耶稣会修道院修习。
评分一九七二年,与三毛在兰屿岛上偶然相识,由此开始了两人长达二十年的友谊。在三毛眼中,丁松青不仅是毕生的挚友,更“是诗人,是艺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是天父的孩子”。
评分尽管笼罩在“里海怪物”身上的重重迷雾,似乎会随着铁幕的坍塌而云开雾散,但要说起事情的来龙去脉,却必须先耐着性子从1929年的一只“亚德里亚海怪物”说起。1920—1930年代,这一时期堪称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激情、创意再加上远未定型的思维,这一切使那个时代的工程师完全可以如陶器师般,随心所欲地塑造自己心中的飞行理想,他们的挥洒自如着实令今人羡慕不已。事实上,后来在黑海海面上极速狂飙的这只长翅膀的俄罗斯海怪,其渊源直接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鼎鼎大名的航空赛事——“施耐德杯”。1911年法国航空次长雅克·施奈德(JacquesSchneider)以自己的名义宣布为一项水上飞机竞赛设立了1000镑奖金,当时,他只是想鼓励民用航空的发展。比赛规则规定:获胜者可保留奖杯一年,如果可以在五年内获得三次锦标则可永久保留奖杯并赢得75000法郎的奖金;每次比赛都由上届比赛的获胜国主办,由国际航空联合会和东道国航空俱乐部监督比赛的进行。然而,由于事关荣誉,再加上巨额奖金的刺激,该项赛事在一战结束后马上以纯粹的速度狂飙成为了各国展示航空实力的舞台——这一点是其设立者始料不及的。
评分邓涛,男,河北工业大学教师(讲师),资深军事科普作家,曾以笔名云中子、子迟、元佑、燕云等,在《舰船知识》、《兵器》、《现代兵器》、《现代舰船》、《坦克装甲车辆》、《航空档案》、《航空世界》、《NAAS》、《军事评论》、《舰载武器》等军事刊物发表文章上百篇,约200~300万字,并出版《红色奔流》等书。
评分特殊时代的产物 不错 很喜欢
评分感觉一般吧~~看看算了!
评分采摭唐人文集笔记、金石碑碣、方志地记中有关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有关资料,记叙两京宫室、苑囿、官署、街市、寺庙、渠道的分布,详实有据,且绘制多幅平面示意图,是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的重要参考著作。《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采摭唐人文集笔记、金石碑碣、方志地记中有关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有关资料,记叙两京宫室、苑囿、官署、街市、寺庙、渠道的分布,详实有据,且绘制多幅平面示意图,是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的重要参考著作。
评分还不错。。。。。。。。。。。。。。。。。。。。。。。。。。。。。。。。。。。。。。。。。。。。。。。。。。。。。。。。。。
评分一九六九年来到台湾,两年后在东南海岸的小岛兰屿做见习修士,与雅美族人度过了难忘的一年。一九七六年夏,自菲律宾修习两年神学后,再次回到台湾,在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堂任职神父,融入泰雅族人的生活,至今仍生活在那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