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套装1-4册)》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套装1-4册)》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
| 作者简介 | |
|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暧昧》、《色醉》、《老夫少妻》。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
| 目录 | |
| 《品中国人1》 屈原(战国约前340-278) 屈原披头散发徘徊于大江之北,暴雨般的句子挥向郑都。他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谙权谋术。他不退缩,不迂回,不妥协,所以他是屈原。屈原把政治的理想方向,保存在文化的基因之中。他是源头性的诗人,天地入神巫,五体合一。他开端性地被流放,开端性的百折不挠…… 司马迁(西汉约前145或135-?)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万里长城和《史记》,究竟哪个更伟大?我认为是后者。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下的《史记》,那么,遍及全球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将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五千年文明从哪几来?从司马迁的《史记》而来。他的下体受阉割,却令人吃惊地精气神十足。他以民间的价值观挑战残忍嗜血的汉武帝。他留下的文脉也是民族的血脉。 司马相如(西汉约前179-前118) 司马相如匆匆上路了,大文人奔向小县城,哼着几首过时的宫廷歌曲。这些日子,他饱一顿饿一顿的,想肉吃想酒吃,比想女人还厉害。即将碰上一桩千古艳遇的落魄男人,首先想到的是肚子问题。司马相如在朝廷歌功颂德很得意了,精神却被阉割,回家很郁闷。他是炮制拍马文字的祖师爷么?他对美人迟暮的卓文君如对黄脸婆么? 嵇康(魏晋223或224-263) 司马昭之心,嵇康未能看透。前后两封著名的绝交书,使嵇康靠近了断头台。他影响太大,所以他非死不可。行刑的这一天他破例穿得很漂亮,他要尽显“龙章凤质”。刑场也是大舞台,他将完成他后的生命之舞。四十岁的美男子身首异处,鲜血从颈腔喷出。三千太学生泪飞如雨…… 陶渊明(东晋365-427)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唯有陶渊明,将朴素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官场内外,朝堂民间,所有尚存良知与美感者,都会感谢他,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李白(盛唐701-762) 李白的野性,更多地野在漫游,寻仙,干大事。这个外形并不高大威猛的男人,却留给人活力喷射的印象。他一辈子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没发疯,显示出他掌控极端情绪的非凡能力。中华文明几千年,这样的人是不多见的。李白是异类中的异类。李白的生命冲动乃是人生的极限运动。 杜甫(盛唐712-770) 杜甫是中国的苦难诗人,集个人、国家、民族的巨大苦难于一身。本文只追问一个问题:杜甫的那双眼睛,为何能细看人世间那么多的苦难? 白居易(中唐772-846) 杰出的爱情诗篇《长恨歌》,与白居易的情爱缺乏症是有联系的。白居易放大并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男女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用《新乐府》恶斗形形色色的权贵,在今天看是太浪漫了。浪漫却有结果。他把唐朝的精英艺术拉向平民…… 李煜(南唐937-978) 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他和美丽的女英共同丰富了今天的情人节。他失掉南唐故国,赢得艺术。他用汉语为人类的“基础情绪.”赋形。他是活向审美和爱情的,他是中国的美神和爱神。他以自己的奇形怪状的惨死证明了:刀枪与 毒药杀不死文化。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品中国文人2》 苏东坡(北宋1036-1101)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没人比他更丰富多彩。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柳永(北宋987-1053) 柳永老是在离别,转身,上路,好像在一个地方待不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南北繁华地,他清瘦而挺拔的身影穿梭于市井,出没于绮陌红楼。“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死于道路,妓女们凑钱安葬他。她们哭呀,她们又闹,她们在悲痛的时候也牢记着自己的职业要求:欢笑。墓中的柳永瞅着她们。 欧阳修(北宋1007-1072) 欧阳修在洛阳一待三年,异常活跃,带着他的小个头、近视眼和近乎神经质的举止。二十五六岁风华正茂,什么都想试试,白天用功夜里胡闹……他成为一代文化宗师,他做了的政要,面部表情却永远丰富,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想醉就醉。,他是中年人学习的好榜样,是古往今来老年魅力的排头兵…… 王安石(北宋1021-1086) 高人的确有高招,善理财不是编故事。一张大网撒下来,民间财富藏不住。赵宋立国百年,好比一潭深水,大鱼老鳖有的是。王安石的龙睛能穿透深潭,小鱼小虾悉数打捞,犹如巨鲸张口,一次就能吞下成吨的鱼类……可是王安石终于闹得众叛亲离爱子夭亡了,他徘徊钟山喃喃自问:你真的是一位比诸葛亮还诸葛亮的高人吗? 陆游(南宋1125-1210) 时值隆冬,快过年了,偌大的陆家张灯结彩。然而岳飞父子的惨死,使所有的红灯笼透出血色。陆游和泪疾书岳飞的《满江红》……两个陆游:一个念念不忘北宋,一个时时怀念唐琬。《钗头凤》“杀死”了唐琬吗?爱国爱酒爱山川爱美女,恨一切卑鄙野蛮,爱与恨,成就了我们的诗人。八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八百年感动着中国…… 辛弃疾(南宋1140-1207) 辛弃疾的形象颇为奇特:总觉得他跃马挥枪,漫山遍野旌旗在望。大将军而兼大文豪,三千年难得一见。辛将军才高、性烈、脾气大,行军打仗,为官待友,都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而文人的豪放往往暗通温柔,非梁山好汉所及也。辛词的传世佳作可分三类:英雄气;乡村语;儿女情。“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李清照敢爱,并向世人发出爱的声音。两千年封建史,数她声音大,大而美,美而稀。苦难也拖不住她的。“谁怜流落江湖上,冰肌玉骨未肯枯!”她是唯美的:美少女、美少妇、美寡妇、美妙的《漱玉词》、美不胜收的爱情生活。金人的屠刀断下北中国,也把李清照的命运切成两段……张汝舟骗财骗色骗文物,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三盏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曹雪芹(清代1724?-1764) 荣华富贵转眼成空,美好女性群芳散尽,给曹雪芹刺激太大,印象太深,记忆太稠。天闷要下雨,人闷要讲话。写作,无非是纸上的更具规模的表达。“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颜知己脂砚斋,陪伴着伟大的作家:相亲相爱两支笔,共同追忆逝水年华。曹雪芹哭红楼诸艳,哭几千年的华夏女儿。脂砚斋却在除夕之夜痛哭曹雪芹…… 《品中国文人3》 《品中国文人4》 |
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传记颇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在各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名人。这次入手《品中国文人》这套书,完全是因为其精美的装帧和“品”这个字所带来的独特韵味。我想象中的“品”不仅仅是品读,更是品味,是去感受这些文人墨客们生活的时代气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沉情感。这套书没有让我失望,刘小川先生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描绘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文人雅士之间,聆听他们的谈笑风生,感受他们的愁绪满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的挖掘,这些细节往往能勾勒出人物更立体、更真实的面貌,打破了我们对某些历史人物固有的刻板印象。比如,他对于某位大文豪在落魄时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就让我看到了那位曾经辉煌的文人,也有如此落魄和无奈的一面,这让我觉得更加真实,也更加能够理解他们作品中的那种悲悯情怀。这套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浸,我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在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共鸣,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沉浸在古籍和历史文献中的“老书虫”,我对市面上的一些传记类书籍的态度往往是挑剔的。但《品中国文人》这套书,却着实给了我一些惊喜。我通常不太喜欢过于煽情或者过于八卦的叙述方式,而是偏爱那种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内核,探讨其思想演变的严谨之作。刘小川先生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笔下的文人,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善于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分析文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关系,同时也注重微观的情感描写,展现他们在个人生活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某位文人仕途坎坷的描述,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剖析了其内心深处的彷徨与坚持,以及这种经历如何反哺于其创作,最终成就了其不朽的文学地位。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这些文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他们的作品,而是延伸到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这套书,确实能够称得上是一次对中国文人精神的深度“品鉴”,它不仅仅满足了我的阅读兴趣,更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思考。
评分《品中国文人》这套书,我终于在无数次的纠结和等待中入手了。拿到手的时候,厚重感和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文学情怀。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了解,停留在课本上那些零碎的诗句和简单的生平介绍,总觉得他们是遥不可及的存在,是历史长河中闪耀却又模糊的光点。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那些名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刘小川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将这些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才华与困境,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文人精神的解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在困顿中不失风骨的傲骨,深深地震撼了我。读完第一本,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几位文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灵魂交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文人”这个词的重量,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收到《品中国文人》这套书的时候,我还在进行一项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原本只是抱着随意翻阅的心态,没想到却被书中对几位宋代文人的描写深深吸引。刘小川先生的笔法非常生动,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重新带到了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欢他对文人之间交往的描写,那种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亦或是因为理念不同而产生的摩擦,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神情。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相当有见地,他能够将文人的命运与当时的社会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他们的才华和他们的痛苦,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这套书让我对“文人”这个群体的认知,不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所经历的种种无奈与抗争,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笔,去记录那个时代,去表达那个时代。这种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就必须去了解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头脑。而中国文人,无疑是中国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当我看到《品中国文人》这套书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这套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文人生平的简单介绍,更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刘小川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他不会刻意去制造戏剧性,而是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展现了文人们的智慧、才情,以及他们在那复杂时代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文人精神的解读,那种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精神的力量,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迪。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我对一些原本只是名字的文人,产生了更加真切的共鸣。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伏案疾书,如何在一个个失意的时刻,借酒消愁,又如何在一次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用他们的文字,去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这套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人的温度,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高中要求买的,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不爽啊 第三本是旧的。。。
评分,,,,,,,,,,,,
评分,,,,,,,,,,,,
评分送朋友 对方很喜欢
评分送朋友 对方很喜欢
评分可以
评分是学校老师推荐的,非常棒
评分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