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问题(修订版 配套资料)

中国台湾问题(修订版 配套资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编
图书标签:
  • 台湾问题
  • 两岸关系
  • 中国政治
  • 历史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修订版
  • 教材
  • 配套资料
  • 中华统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34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71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台湾问题(修订版 配套资料)》是《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修订版配套补充资料。汇编了台湾问题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协议共识及重要国际文献,是党和国家对台政策的专业性文件,也是认识和处理台湾问题的依据。

目录

一、对台工作重要法律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31条)(1982年12月4日)
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
附:关于《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说明(2005年3月8日)
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1991年12月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4年3月5日)
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1996年8月20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1998年5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1999年12月5日)
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2005年6月14日)
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12月19日)
台湾居民参加国家司法考试若干规定(2008年5月28日)
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办法(2008年11月1日修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台民事诉讼文书送达的若干规定
(2008年4月23日)
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管理办法(2010年11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定
(2010年12月27日)
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2011年6月20日修订)

二、对台工作方针政策重要文献
中国政府关于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声明(节录)
(1950年6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1958年10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1958年10月25日)
毛泽东:关于台湾问题(1959年5月10日)
周恩来概括的"一纲四目"(1960年5月24日)
毛泽东:中国在联合国只能有一个代表(1961年6月13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
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1981年9月30日)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6月26目)
邓颖超谈"更寄希望于台湾各族人民"(1984年9月28日)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录)
(1984.年10月22日)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1995年1月30日)
中央人民政府处理"九七"后香港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1995年6月22日)
李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996年1月30日)
李鹏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节录)
(1997年3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节录)(1997年9月12日)
中央人民政府处理"九九"后澳门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1999年1月15日)
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节录)
(2000年3月5日)
钱其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01年1月2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节录)(2002年11月8日)
吴邦国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节录)
(2004年12月29日)
贾庆林: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继续争取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2005年1月28日)
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2005年3月4日)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2005年4月29日)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新闻公报
(2005年5月12日)
胡锦涛: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2006年4月16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节录)(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08年12月31日)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节录)
(2009年3月5日)
贾庆林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9年12月30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节录)(2012年11月8日)
领导人: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2013年4月8日、10月6日)
领导人: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2013年6月13日)
俞正声在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致辞(2013年6月16日)
领导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4年2月18日)
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节录)
(2014年3月5日)
领导人: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014年5月7日)
领导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2014年9月26日)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1993年8月31日)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2000年2月21日)
中共中央授权台办负责人就海峡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问题发表谈话
(1991年6月7日)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受权就当前
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2004年5月17日)
陈云林:努力开创对台工作新局面(2007年12月17日)
王毅在"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26日)
张志军谈首次访问台湾的成果和体会(2014年6月30日)
张志军: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学习
领导人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2014年9月11日)

三、两岸协议及共识
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有关海上遣返协议(《金门协议》)
(1990年9月12日)
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致函海基会
(1992年11月l6日)
汪辜会谈共同协议(1993年4月29日)
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2008年6月13日)
海峡两岸空运协议(2008年11月4日)
海峡两岸海运协议(2008年11月4日)
海峡两岸邮政协议(2008年11月4日)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2009年4月26日)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2009年4月26日)
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2009年4月26日)
海协会与海基会就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事宜达成共识
(2009年4月26日)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6月29日)
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2010年6月29日)
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2012年8月9日)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13年6月21日)

四、涉台重要国际文献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
日本投降条款(节录)(1945年9月2日)
联合国二七五八号决议文(1971年10月25日)
中美联合公报(节录)(1972年2月28日)
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8月12日)
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12月16日)
中美联合公报(节录)(1982年8月17日)
中美联合声明(节录)(1997年10月29日)
中日联合宣言(节录)(1998年11月26日)
中美联合声明(节录)(2009年11月17日)
中美联合声明(节录)(2011年1月19日)
《中国台湾问题(修订版 配套资料)》:审视历史、理解现实、展望未来 本书《中国台湾问题(修订版 配套资料)》并非对“中国台湾问题”这一复杂议题进行单一视角的论述,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审视框架,为读者深入理解这一议题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及其可能的发展方向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分析工具。它并非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基于详实的信息和客观的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 历史的回响:近代以来中国台湾的轨迹 要理解今天的台湾问题,就必须回溯其漫长的历史。本书的相关资料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近代以来台湾在中国历史版图中的变迁。从早期原住民的聚落,到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的短暂驻足,再到郑成功收复、清朝管辖,以及甲午战争后被日本侵占的半个世纪。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台湾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政治格局。 历史事件梳理: 资料将细致梳理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郑氏王朝在台湾的统治,清朝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政策,以及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些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记,更是理解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联系与分离的关键节点。 殖民统治的影响: 日本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料将分析这种影响的复杂性,既包括其在某些方面的“现代化”贡献,也包括其对台湾本土文化的压制和对台湾人民民族意识的塑造。 二战后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台湾回归中华民国,这一事件标志着台湾历史进入新的阶段。资料将深入探讨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对台湾的治理,包括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挑战,以及这一时期所埋下的潜在矛盾。 地缘政治的博弈:台湾在国际舞台的定位 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战略节点,其地缘政治地位深刻影响着区域乃至全球的权力格局。本书的相关资料将聚焦于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特殊角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地缘政治博弈。 冷战时期的角色: 冷战期间,台湾的地位与中美关系、国共内战的延续紧密相连。资料将分析当时台湾作为“反共堡垒”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影响。 “一中政策”的演变: “一个中国”原则是理解台湾问题的核心概念之一。资料将追溯“一中政策”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不同国家间的实践,以及其对台湾国际空间的影响。 区域安全的关键: 台湾海峡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繁荣。资料将探讨台湾海峡的军事战略价值,以及大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考量和互动。 国际社会的多元视角: 尽管存在政治上的分歧,但台湾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从未间断。资料将呈现国际社会对台湾问题存在的不同声音和观点,以及各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 经济的脉络:台湾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挑战 经济是理解任何社会的重要维度,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样为理解台湾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书的相关资料将深入剖析台湾经济的崛起、转型与面临的挑战。 “台湾奇迹”的成因: 资料将探讨“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经济腾飞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土地改革、出口导向型战略、产业升级以及勤劳的人民。 产业结构的变迁: 从早期以农业为主,到加工制造业的兴盛,再到高科技产业的引领,台湾产业结构的演变清晰地勾勒出其经济发展的轨迹。资料将分析不同阶段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 两岸经济的互动: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资料将审视两岸经济合作的模式、规模以及其对双方经济的相互影响,包括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产业竞争的加剧以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台湾经济正面临新的挑战。资料将探讨这些挑战,并分析台湾经济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社会的肌理:台湾社会的多元性与认同 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民众的身份认同,是理解台湾问题的深层动因。本书的相关资料将聚焦于台湾社会的多元性,以及在历史演变和现实互动中,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复杂变化。 多元族群的融合: 台湾是一个多元族群融合的社会,包括原住民、汉族(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资料将探讨不同族群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他们在台湾社会的地位。 本土意识的兴起: 在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台湾本土意识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资料将分析本土意识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对台湾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身份认同的多样性: 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并非单一。资料将呈现不同群体在“台湾人”与“中国人”之间摇摆或并存的认同状态,以及影响这种认同变化的因素。 社会变迁的观察: 台湾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包括城市化、教育普及、性别平等观念的提升等。资料将通过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观察这些变迁。 政治的动态:台湾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展望 政治是台湾问题最直接、最敏感的体现。本书的相关资料将以客观的态度,梳理台湾政治格局的演变,分析其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 民主化进程的回顾: 台湾从威权统治走向民主化,是其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资料将回顾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包括民主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民主制度的建立。 主要政党的定位: 台湾存在着不同的政党,它们在国家认同、两岸关系、经济发展等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资料将介绍主要政党的历史、政治理念及其在台湾政治中的角色。 两岸关系的处理: 两岸关系是台湾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资料将呈现不同时期、不同执政党在处理两岸关系上的策略和成果,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辩论。 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台湾的政治未来走向,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资料将不预设立场,而是基于对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探讨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轨迹,包括和平发展、冲突风险以及其他可能的演变。 资料的价值:为何需要“配套资料” 本书并非一本直接提供“答案”的书籍,其“配套资料”的定位,恰恰说明了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 信息、视角和工具。 信息的丰富性: 资料将尽可能涵盖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信息,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台湾问题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 视角的多元性: 资料会呈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派、不同立场的声音,鼓励读者跳出单一视角,进行批判性思考。 分析工具的提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经济数据的展示、社会现象的分析以及政治动态的解读,资料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分析复杂问题的基础框架和方法。 启迪独立思考: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启发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灌输某种特定的观点。通过提供丰富而客观的资料,鼓励读者在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结语 《中国台湾问题(修订版 配套资料)》旨在成为一本有益的“参考书”,它不试图一锤定音,而是希望成为读者探索和理解台湾问题的一扇窗户。在这扇窗户中,历史的积淀、现实的博弈、经济的脉络、社会的肌理以及政治的动态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图景。我们相信,只有通过细致的审视、客观的分析和开放的心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台湾问题,并共同为区域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当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炼的标题吸引了。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设计朴实却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一直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点点滴滴,总觉得那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层的原因。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以及那些塑造了今日格局的关键事件。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投入,那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那些纷繁的线索,理解其中人物的决策,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对于“中国台湾问题”,我一直抱持着一种既关注又有些迷茫的态度。我关注是因为它与我们息息相关,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我迷茫是因为信息碎片化,各种声音混杂,很难形成清晰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解开迷茫的一把钥匙。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探讨,而不是简单的观点输出。我期待它能够梳理出问题的历史脉络,揭示其核心矛盾,并且在“修订版”中,应该包含了当下最新的发展和分析,这对于理解当前局势至关重要。我不太喜欢那些观点过于极端的书籍,我更倾向于能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著作,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本书的题目带着一种郑重感,这让我相信它会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呈现内容,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

评分

最近我的工作涉及到了相关的领域,所以想找一些深入的书籍来充实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它的标题“中国台湾问题(修订版 配套资料)”就显得非常专业且有分量。我当时就觉得,这可能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复杂历史背景和现实困境的权威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陈述,而是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尤其“修订版”和“配套资料”的字样,让我对内容的更新和资料的翔实性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框架,理解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为我的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它那种“官方”又“深入”的气质,感觉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有资料、有考据的那种。我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带有历史深度和政策分析的书籍,所以这本书的题目就正中我的下怀。我尤其关注的是它“修订版”的字样,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补充,或许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这对于追求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些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台湾问题”,理解其演变的逻辑和未来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厚度也说明了内容的翔实,我期待在其中找到那些让我豁然开朗的分析和洞见。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和字体。那种清晰、规整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认真校对和设计的,读起来会非常舒适,不会因为排版的问题而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书中的“配套资料”几个字,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可能还附带了一些重要的文件、图表或者数据,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复杂问题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我一直认为,研究历史问题,尤其是一些敏感而重大的政治问题,离开了扎实的资料支撑,很容易流于片面甚至失实。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机会,能够接触到那些可能不容易获取的一手信息,从而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知体系。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些“配套资料”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它们将如何丰富我对“中国台湾问题”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