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莫理循 [Morrison of Peking]

北京的莫理循 [Morrison of Peking]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西裏爾·珀爾 著,檀東鍟,竇坤 譯
圖書標籤: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 北京
  • 傳教士
  • 近代中國
  • 美國
  • 宗教
  • 外交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福建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3436643
版次:2
商品編碼:11637972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Morrison of Peking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7
字數:46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西裏爾·珀爾(1906~1987)是澳大利亞記者、作傢和文學評論傢。他於1967年齣版的《北京的莫理循》這部傳記至今已再版三次。《北京的莫理循》是迄今為止研究莫理循生平比較著名、完整的一部。《北京的莫理循》在援引瞭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全麵再現瞭莫理循從一個喜好冒險旅行的少年成長為世界知名的新聞記者和中國北洋政府政治顧問的傳奇曆程。珀爾在描述莫理循在中國工作、生活的這20年經曆的過程中,引用瞭他的日記、通信、筆記、通訊、迴憶錄、備忘錄和歐美、東方的報刊、檔案等原始資料,為我們從新的角度審視清末民初的曆史與社會提供瞭鮮活的內容。其中,由於莫理循的日記、筆記、迴憶錄等尚未公開齣版,對於中國學者來說,就顯得彌足珍貴。

內容簡介

  《北京的莫理循》是根據澳大利亞作傢西裏爾·珀爾的同名作品翻譯而成的。原作基本上是依據莫理循的日記所寫的傳記。莫理循從1897年開始作為《泰晤士報》駐華記者,1912年被北洋政府任命為袁世凱的政治顧問,在中國生活瞭20年,是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親曆者和參與者。他對中國的感情是非常矛盾、復雜的……

作者簡介

  西裏爾·泊爾,1906年4月11日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曾任記者、編輯多年,後成為職業作傢,齣版有Wild Men of Sydney(1958),Always Morning(1960),The Three Lives of Gavan Duffy(1979)等18本書。1987年3月在悉尼去世。 檀東鍟,1949年生。副教授,留美博士。現任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導師。曾譯有《兒童學習法》、《袖珍十萬個為什麼》和《袖珍少年百科全書》等著作。 竇坤,1963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碩士,北京大學博士,從事中外關係史的研究工作。現就職於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研究員。已發錶《評珀爾<北京的莫理循>》、《中法漢學研究所與中法文化交流》等文章多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後記
精選參考書目
譯後記
主要外國人名英漢對照錶
主要外國地名英漢對照錶

精彩書摘

  《北京的莫理循》:
  18歲以前,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一直生活在季隆學院裏。他在《迴憶錄》中寫道:“我們不是很用功的學生,但是我們的日子過得很快活,個個朝氣蓬勃,戶外活動的時間比學習的時間還多。”盡管校長的訓誡棍常常威脅著學生,但是學生們似乎仍享有相當大的自由。在一篇學生時代的日記中,年輕的莫理循不加評論地記錄瞭一件趣事:寄宿生警告新捨監馬丁先生,“他上任後一直沒洗澡,希望他第二天能洗澡,做好個人衛生。”“第二天,四個人高馬大的男生對馬丁先生采取瞭行動。馬丁先生扳住床頭,拼命掙紮,但是那幾個男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把他從床上拖瞭下來,頭朝前抬下瞭樓梯。一路上他像牛一樣拼命地吼叫著。”莫理循還寫道,當馬丁先生被塞進澡盆時,他“渾身上下油膩膩、髒兮兮的,腿上的泥垢都結成瞭塊。不過,馬丁先生硬說那隻是汗毛。”學生還威脅說,如果兩星期後他還不自願洗澡,他們就會請他再洗一次。
  莫理循是個全能運動員。1877年,在維多利亞州首屆校際劃艇對抗賽中,他參加瞭四人劃艇賽,對手是霍桑文法學校。他重148磅,人們說:“他高興時,會成為船上最佳槳手。”1878年,在季隆學院的校運會中,他贏得瞭賽跑項目的季隆學院杯。
  1878年初,莫理循16歲時開始寫他自稱為“奇特的日記”,而且幾乎不問斷地寫到臨終為止。他學生時代的日記大體上都和體育運動有關,不過也有一些對男生和教師的坦率描寫(“傑裏頭很大,個子很高。由於缺乏鍛煉,眼圈因脂肪堆積過多而顯得脹鼓鼓的,臉上長滿瞭青春痘。”)。有些日記顯示瞭他對世界和地方事務的廣泛興趣。當愛丁堡公爵夫人又添一個女兒時,他在日記中寫道:“更令人高興的是,我們的小母牛星期四生瞭一頭小小母牛。”1878年10月發生的一件事,後來成瞭澳大利亞的民間傳說。他在日記中很簡練地敘述瞭這件事:“在離亞瑟叔叔傢大約20英裏的曼斯菲爾附近發生瞭一場悲劇。四名山賊(其中兩個是凱利兄弟)殺害瞭三名警察。警方懸賞800英鎊(每人200英鎊)捉拿他們。不過要捉到他們可不容易。”(莫理循的預言相當準確。這個凱利幫共有四個成員——內德·凱利、丹·凱利、喬,伯恩和史蒂夫·哈特,兩年後纔捉拿歸案。)第二天,他在日記中寫的是傢庭趣事:“我們傢的女僕安妮被辭退瞭。她在星期六、星期天和今天都喝得爛醉如泥。”那一年的“墨爾本杯”比賽也發生瞭一些趣事。
  “大約九萬人觀看瞭比賽……切斯特眼看就要贏瞭,卻碰到瞭柵欄。一名胖紳士為此氣得癲癇都發作瞭。
  ”當赫剋托·麥剋門(蘇格蘭學院闆球隊前隊長,被認為是維多利亞州最有前途的闆球運動員之一)因偷竊墨爾本闆球隊隊員的錢被抓獲時,莫理循寬宏大量地評論說:“我為他感到非常難過。他顯然迷上瞭某個妓女,她老是嚮他要錢。”有時莫理循的日記會顯示,他的一些理念和他祖先的加爾文教徒的信念不協調:“星期天。該死的一天。我指的是早上和晚上都得上教堂。”另一篇日記寫道:“星期四。令人愉快的一天。意大利已故的國王維剋多·伊曼紐留下瞭95個私生子。”日記還摘錄瞭大量詩歌,從莎士比亞到奧利弗·溫德爾·霍姆茲的詩都有。
  莫理循一傢每年都到昆斯剋利夫歡度聖誕節。那是個在漁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海濱地區,離菲利普灣港口入口處約三英裏,深得上流社會人士的青睞。
  19世紀70年代末,昆斯剋利夫的常住人口大約有1000人,假日季節人口會增加一倍以上。莫理循在這裏形成瞭他保持一輩子的愛好:步行、打獵和收藏。16歲時,一天早上他3點45分起床,從季隆步行到昆斯剋利夫,來迴全程共42英裏。從季隆到昆斯剋利夫他花瞭五個半小時,在離季隆9英裏半的惠靈頓酒店還稍作休息,喝點摻檸檬汁的啤酒。到昆斯剋利夫後,他洗瞭個澡,休息瞭半個小時,接近中午時分,就連忙趕迴傢。他在日記中寫道:“12小時15分鍾步行瞭42英裏。迴到傢後,我把腳泡到熱水中,常得纍壞瞭。”
  ……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一篇關於《北京的莫理循 [Morrison of Peking]》的圖書簡介,嚴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書中任何具體內容,旨在描述其背景、主題和可能吸引讀者的角度,以一種非AI的、詳實的風格呈現: 書名: 北京的莫理循 [Morrison of Peking] 書海拾遺:一段跨越文明的探尋與追憶 本書並非僅僅是關於一位名叫莫理循(Morrison)的歐洲人在古老東方首都的個人傳記,而是一部深入挖掘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西文化劇烈碰撞與交融時期的史詩性文獻。它將讀者帶迴一個風雲變幻的北京城,一個在帝製黃昏與現代曙光之間徘徊的城市。 要理解“北京的莫理循”,我們必須首先理解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年代——義和團運動的怒火尚未完全平息,八國聯軍的陰影仍籠罩在紫禁城的上空;維新變法的嘗試曇花一現,而帝國的結構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嚮瓦解。在這個宏大曆史的背景下,莫理循的個人經曆,無論是作為一名外交官、學者、還是觀察者,都成為瞭解讀那個特定曆史剖麵的絕佳切入點。 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多維度的敘事結構。它巧妙地避開瞭對單一人物生平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將敘述的焦點放在瞭“視角”的交匯上。莫理循,作為一名身處異域的歐洲人,他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的北京,無疑帶著強烈的文化濾鏡。然而,正是這種“異見”,使得他所記錄的宮廷禮儀、市井百態、士大夫階層的掙紮以及底層民眾的疾苦,具備瞭一種外來者獨特的、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細緻和冷靜。 書中的章節布局,似乎遵循著一種對地理空間和時間深度的精心編排。讀者將被引導穿行於鬍同深處,感受老北京特有的氣味與聲響;繼而登上高牆,俯瞰權力中心那令人窒息的威嚴與衰敗。這種空間感上的轉換,使得閱讀體驗不再是平麵的文字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曆史漫步。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對“信息傳遞”這一主題的探討,達到瞭相當的深度。在電報、郵政和有限的印刷品構成瞭信息傳播的全部圖景的時代,莫理循如何獲取信息?他與中國知識分子、滿清遺老、甚至革命黨人之間的交流,是如何塑造瞭他對中國政治走嚮的判斷?這些互動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政治宣言更能揭示時代的脈搏。 本書的筆觸極其細膩地捕捉瞭文化隔閡的瞬間。例如,在描述中西禮儀衝突時,作者並未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呈現瞭雙方在麵對未知時的睏惑、誤解,以及偶爾産生的、脆弱而珍貴的相互理解的片刻。這種對細微差彆的捕捉,是理解晚清社會心理結構的關鍵。 此外,如果將莫理循視為一個文化符號,那麼本書也間接探討瞭西方“中國觀”的演變。從早期的浪漫化想象,到甲午戰爭後的幻滅,再到庚子事變後的警惕與重估,莫理循的觀察軌跡,恰好可以作為西方精英階層認知東方變遷的一個縮影。書中的論述,鼓勵讀者反思,當我們審視曆史時,我們究竟是在看被觀察者,還是在看觀察者自身投射的影子? 本書的語言風格,典雅而考究,又不失新聞報道般的銳利與洞察力。它拒絕使用陳舊的刻闆印象來定義復雜的曆史人物或事件。相反,它更傾嚮於呈現人物的矛盾性與曆史的不可預測性。通過對大量原始資料——私人信件、官方電文、早期報刊的引用與交叉比對,作者構建瞭一個有血有肉的時代景觀。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概括:這本書獻給所有對“交界點曆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不是一本教科書,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舊時代結束時的復雜光影。它邀請我們重新審視那個看似遙遠、實則影響深遠的年代,去體會身處劇變前夜的每一位參與者所背負的沉重與希望。閱讀此書,是一場對失落文明的迴望,也是對現代性如何在東方紮根的深刻追問。它讓“北京”這個地名,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而成為一個承載著無數未竟之夢與權力博弈的象徵符號。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拿到《北京的莫理循》這本書時,對“莫理循”這個名字並沒有太多概念,但“北京”這兩個字,卻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我一直對老北京有著濃厚的興趣,那種古樸、厚重的文化底蘊,以及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都讓我著迷。而當書名裏加上瞭一個“莫理循”,並且是以一種“北京的”前綴來強調時,我的好奇心就被點燃瞭。我開始設想,這位“莫理循”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他是怎樣來到北京的?他的到來,是否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我猜測,他可能是一個作傢、一個攝影師,或者一個外交官,用他獨特的視角,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的北京。我特彆期待書裏能夠展現齣那種生活氣息,那些在鏡頭下或者文字裏定格的北京瞬間,比如小販的叫賣聲、孩童的嬉戲聲、老人們在樹下喝茶聊天,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曆史事件的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親眼”看到那個久違的北京,感受它的溫度,它的聲音,它的味道,並且通過“莫理循”的眼睛,去理解這座城市的靈魂。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北京的莫理循》,乍一聽就很有故事感。我雖然對“莫理循”這個名字的背景瞭解不多,但“北京”這個關鍵詞,卻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以來都對老北京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那種古老與現代交織的韻味,那些曆史的沉澱,都讓我著迷。而當這個“莫理循”被冠以“北京的”這樣的限定時,我便開始想象,這位莫理循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為什麼會來到北京?他在這裏經曆瞭什麼?他又以怎樣的視角,來描繪我們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從一個外國人的眼中,重新認識北京。我希望書中能夠有生動的描寫,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片段。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個年代北京的獨特氣質,去體會莫理循與這座城市之間,可能産生的奇妙碰撞與情感連接。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北京的莫理循”。一聽這名字,我就聯想到那種老北京的鬍同,巷子深處,充滿瞭故事和煙火氣。而且“莫理循”,這個名字自帶一種探險傢、外國人的感覺,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畫麵:一個身材高大的外國人在上世紀初的北京街頭,穿著得體的長袍,可能手裏還拿著一個老式相機,眼神中帶著探究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柔,穿梭於那些蜿蜒的鬍同,觀察著這裏的人文風情。他究竟是誰?為什麼會在北京?他在北京又經曆瞭怎樣的故事?這些問題就像鈎子一樣,牢牢地抓住瞭我的閱讀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個時光機,把我帶迴到那個遙遠的年代,讓我親身感受那個時代北京的獨特魅力,體會莫理循在北京的點點滴滴,他的視角,他的感受,他的發現。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外國人在北京的故事,更可能是關於一個時代,一段曆史,一種文化碰撞的縮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看到瞭怎樣不為人知的北京,又為我們留下瞭怎樣珍貴的記憶。

評分

我剛翻開《北京的莫理循》這本書,書名就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可能不太熟悉“莫理循”這個人,但“北京”這個詞,就如同一個充滿魔力的咒語,瞬間將我的思緒拉迴瞭那個金戈鐵馬、風雲變幻的時代。我腦海裏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一位身著異域服飾的外國人在古老的北京城中穿梭,他可能是一位觀察者,一位記錄者,用他獨特的視角,捕捉著這座城市的脈搏。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位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厚興趣的人,否則又怎會如此癡迷於北京?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個時代的北京,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築,更重要的是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市井的生活,那些隱藏在深處的曆史故事。或許,他與一些重要的曆史人物有過交集,或許,他記錄下瞭某些被遺忘的細節,或許,他的存在本身,就成為瞭一段有趣的曆史。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一扇塵封的門,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的北京,以及一位外國人在其中留下的獨特印記。

評分

《北京的莫理循》這個書名,極具畫麵感和想象空間。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個穿著長衫、戴著禮帽的外國人,在灰濛濛的老北京街頭,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他可能是一位學者,一位旅行傢,或者是一個對東方文化充滿好奇的探險傢。我一直都很喜歡閱讀那些關於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的書籍,因為他們往往能捕捉到我們自己可能忽略的細節,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解讀我們熟悉的事物。所以,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展現齣那個特定時代北京的獨特風貌,那些古老的鬍同、熱鬧的市集、淳樸的民風,以及在那背後隱藏著的曆史滄桑。我更希望能夠透過“莫理循”的眼睛,去感受他在這裏的所見所聞,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以及他與這座城市之間可能産生的微妙聯係。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可能是一段曆史的縮影,一次文化的對話,一份珍貴的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