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新舊版包裝隨機發貨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1-14歲 新舊版包裝隨機發貨
★為廣大青少年讀者量身定製。從選目、撰稿、插圖到裝幀設計,充分考慮小讀者的閱讀水平和審美取嚮,保證良好的閱讀感受。
★圖文並茂,生動有趣。把中華上下五韆年的曆史剪裁成600餘個妙趣橫生的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插配精美的手繪插圖和珍貴的曆史文物圖片,讓繁雜的中國曆史變得直觀而生動。
★史學專傢嚴格把關,國內曆史普及讀物。本套係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所研究員童超主編,由社科院相關領域專傢和國內高校教授策劃並親自組稿、審稿,在充分考慮可讀性的基礎上,也保證瞭文稿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10本一套,全彩色圖文版,精美禮盒包裝,小學生必備曆史知識讀物,送給孩子的禮物。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少年彩圖版 套裝共10冊)》專為廣大小學生讀者量身定製。全書以曆史編年為經,以各個時代影響社會曆史進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為緯,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藝術、民俗等諸多方麵。全書共分10捲,上起神話傳說時代,下迄清王朝結束,選取瞭600餘個主題,2000餘幅圖片,生動、真實、客觀、全麵地再現瞭中國曆史的精彩瞬間和豐富內涵。生動流暢的文字、異彩紛呈的圖片、新穎活潑的版式、精美考究的裝幀設計,使廣大小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盡享全新的閱讀感受。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通史(少年彩圖版 套裝共10冊)
第一本 《傳說時代 夏 商西周》
傳說時代
開天闢地的神話
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大神伏羲
燧人氏鑽木取火
神農氏嘗百草
炎帝和他的女兒們
先祖黃帝
阪泉大戰
黃帝戰蚩尤
蚩尤的傳說
嫘祖養蠶
倉頡和伶倫
專題:遠古三大部落
顓頊與帝嚳
帝堯的傳說
羿射九日
嫦娥奔月
帝舜的傳說
大禹治水
九鼎的傳說
禪讓和篡權
古代巴國的傳說
古代蜀國的傳說
專題:原始繪畫
夏朝
夏的建立
後羿逐太康
寒浞殺後羿
少康中興
孔甲養龍
夏桀亡國
專題:二裏頭遺址
商朝
玄鳥生商
上甲微為父報仇
成湯建商
廚子宰相伊尹
伊尹放逐太甲
專題:神秘的三星堆
盤庚遷都於殷
武丁中興
能徵善戰的婦好
專題:甲骨文的秘密
紂王亡國
專題:繁榮的青銅文化
西周
後稷播百榖
文王遭囚禁
渭水訪賢
牧野之戰
周天子分封諸侯
周公製禮樂
薑太公治齊
國人暴動
共和行政
宣王中興
烽火戲諸侯
專題:西周的青銅器
帝王世係錶
中國通史(少年彩圖版)(套裝共10冊)
第二本 《春鞦戰國》
春鞦
周平王遷都
齊桓公慧眼識管仲
曹劌論戰
愛鶴亡國的衛懿公
唇亡齒寒的教訓
齊桓公伐楚
神醫扁鵲
亡命公子重耳
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五張羊皮換來的大夫
崤山大戰
秦穆公稱霸
楚莊王一鳴驚人
俞伯牙與鍾子期
機智的矮子使者
魚腹中的利器
要離行刺
孫武斬妃
伍子胥鞭屍
夫差伐越
臥薪嘗膽
哲學大師老子
儒學宗師孔子
戰國
三傢分晉
最堅韌的刺客
西門豹治鄴
名將吳起
聶政刺韓相
申不害改革
鄒忌諷齊王納諫
齊威王活煮貪官
商鞅變法
畫蛇添足的教訓
孫、龐鬥智
田忌賽馬
圍魏救趙
馬陵大戰
亞聖孟子
蘇秦遊說六國
張儀騙懷王
屈原投江
雞鳴狗盜
馮收債
藺相如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廁中死人做丞相
長平之戰
毛遂自薦
信陵君竊符救趙
修建鄭國渠
呂不韋"囤積"國君
十二歲的上卿
李斯諫逐客令
荊軻刺秦王
東周紀元錶
東周諸侯存亡錶
中國通史(少年彩圖版)(套裝共10冊)
第三本 《 秦漢》
秦朝
秦王掃六閤
焚書坑儒為哪般
沙丘政變
秦二世臨終三願
大澤鄉的吼聲
八韆子弟起江東
劉邦起義
關中!衝嚮關中
鴻門宴
垓下悲歌
專題:塵封地下的軍團
西漢
功臣的宿命
呂後稱製
文景之治
劉氏安,晁氏危
不死不休的國舅內鬥
漢武帝的雄心偉業
替罪羔羊主父偃
曠世飛將軍
傢奴大將軍衛青
劍指漠北的驃騎將軍
張騫踏齣的絲綢之路
專題:漢匈的和與戰
皇室奇纔劉安之死
書生本色董仲舒
戾太子劉據
史傢之絕唱
博學纔子司馬相如
霍光輔二帝
理財能手桑弘羊
霍氏族滅
王氏滿長安
王莽稱帝
綠林與赤眉
昆陽大戰
東漢
得隴望蜀的光武帝
雲颱二十八將傳奇
定遠侯安西域
博學多纔的張衡
跋扈將軍梁冀
黨錮之禍
遍地黃巾起
屠夫當國舅
帝王世係錶
中國通史(少年彩圖版 套裝共10冊)
第四本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
董卓亂政
討董戰爭
官渡的狼煙
赤壁烽火
關羽走麥城
曹丕建魏
孫權建吳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高平陵之變
鄧艾之死
樂不思蜀
西晉
見碑墮淚思羊祜
豪門鬥富
愚夫妒婦
八王之亂
永嘉之亂
東晉十六國
王馬共天下
祖逖的北伐遺恨
雄渾意氣的桓溫
東山有賢臣
劉曜建前趙
從奴隸到皇帝
捫虱談天下的王猛
淝水之戰
南北朝
北府將軍的帝王路
蕭道成建齊
梁武帝捨身事佛
反復無常的侯景
收拾河山的陳霸先
彆緻昏君陳後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亂魏梟雄爾硃榮
高歡起兵
宇文泰的崛起
兩魏五戰
宇文護弑君被誅
暴烈天子高洋
"落雕將軍"斛律光
帝王世係錶
中國通史(少年彩圖版 套裝共10冊)
第五本 《隋唐五代》
隋朝
國丈登基
秉公執法的趙綽
楊廣篡位
名臣高
煬帝修運河
巡遊江都
瓦崗英雄
煬帝之死
唐朝
晉陽起兵
洛陽之戰
玄武門之變
房謀杜斷
天可汗
一代諍臣
貞觀之治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西行
高宗廢後
韆古一女皇
專題:唐代金銀器
殘忍的酷吏
國老狄仁傑
姑侄相爭
開元盛世
……
精彩書摘
闖王李自成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頻起。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齣生入死,幾經危難,最後攻破北京城,推翻瞭明朝長達270多年的統治。
投奔義軍
李自成(1606~1645),初名鴻基,小字磑生,陝西米脂人。祖輩世代務農。天啓年間,陝北災荒連年,官府糧差卻分文不減。李傢生活艱難,幼年的李自成靠給地主牧羊度日。後來,父母相繼去世,為瞭謀生,21歲的李自成到銀川驛站當瞭一名驛卒。不久,因為無力還債打死瞭豪紳債主,李自成又和侄兒李過跑到甘肅當瞭守邊的士兵。這時候明朝政治已經腐敗不堪,經濟完全崩潰,邊兵的生活也非常睏苦,糧餉本就不足,再加上軍官貪汙剋扣,兵士經常挨餓受凍。
崇禎二年(1629),後金兵大舉南下,進逼北京。為瞭保住京師,明朝政府調集四方軍隊趕赴京城。李自成、李過叔侄也隨著參將王國從甘肅開拔,路經金縣(今甘肅榆中),兵士要求發餉,王國卻剋扣不發。士卒蜂擁而起,殺瞭王國,準備四散而逃。李自成平日敦厚樸實,辦事精乾,又有謀略,深受兵士們的敬重。李自成說服瞭同伴,組織起一大批士兵,參加瞭王左掛和不沾泥(張存孟)領導的農民起義隊伍。
從闖將到闖王
後來,王左掛和不沾泥投降官府,李自成又帶著李過和弟兄們加入瞭闖王高迎祥的隊伍。因作戰勇敢,處事果斷,籌謀縝密,李自成很快得到高迎祥的信任,成瞭一名“闖將”。
高迎祥和其他幾支起義軍聯閤起來,轉戰山西、河北等五省,聲勢越來越大。官軍到處圍剿,卻接連遭到失敗。崇禎七年(1634),朝廷為瞭消滅農民軍,特設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總督,以陳奇瑜為總督,試圖把各路起義軍全部包圍,一舉剿滅。高迎祥的軍隊在陝西興安(今安康)和陳奇瑜率領的數倍於起義軍的明軍相遇。經過幾天激戰,起義軍始終不能擺脫敵人,被睏在車箱峽中達兩月之久。時值雨季,大雨綿綿,起義軍糧草殆盡,人馬死傷過半,如再僵持下去,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在這危急關頭,李自成建議詐降。陳奇瑜不知是計,見明軍也已疲憊不堪,於是接受瞭起義軍的投降條件,下令停戰,並部署附近州縣供起義軍駐紮,給以必要的糧草供應,這使起義軍獲得瞭休整之機。不久,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連闖七個州縣,脫離險境,隊伍又很快重新發展起來,而追悔莫及的陳奇瑜則因圍剿無功而被免職。
崇禎八年(1635),各路起義軍被五省總督洪承疇率領的官軍圍睏在河南。為瞭衝破官軍的包圍,高迎祥約瞭十三傢起義軍的大小頭領在滎陽開會,共商破敵之計。各傢起義軍領袖在作戰問題上分歧很大,互相爭論不休,莫衷一是。這時,李自成提齣各路起義軍應分成幾路,分頭齣擊,打破敵人的圍剿。經過一番商量,十三傢起義軍分成五路,主力指嚮實力較薄弱的東部明軍,南、北、西三麵部署一定力量牽製敵人,以保證東部作戰的勝利。之後,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張獻忠領導的起義軍嚮東打齣包圍圈,直取江淮地區的鳳陽。鳳陽是明太祖硃元璋的老傢,農民軍齣擊鳳陽,就是要打擊明朝的氣焰。高迎祥、張獻忠領導的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不到十天,就打下瞭鳳陽,明廷上下大為震驚。
接著,高迎祥和李自成又帶兵迴到陝西。第二年,高迎祥帶兵進攻西安。陝西巡撫孫傳庭在(zhTuzhì)(今陝西周至)的山榖裏埋下伏兵攔擊,高迎祥在激戰中犧牲。李自成在部眾的擁戴下做瞭“闖王”,帶領起義軍繼續戰鬥。
再起商洛
由於各路起義軍之間終究還是關係鬆散,各傢不能協同作戰,多被政府軍各個擊破。崇禎九年到十一年期間(1636~1638),起義軍領袖中有的投降,有的迫於形勢被招撫。崇禎十一年(1638),李自成從甘肅轉移到陝西,準備攻打潼關。洪承疇、孫傳庭事先探知後,在潼關附近的崇山峻嶺中布下埋伏,故意讓開通嚮潼關的大路,引誘李自成進入包圍圈。當李自成帶領起義軍開到潼關附近的山榖地帶時,兩麵山中殺齣瞭大批明軍。起義軍經過幾天幾夜的搏鬥,隊伍被打散,幾萬名義軍在戰鬥中犧牲。李自成和部將劉宗敏等十七人衝齣包圍,逃到瞭陝西東南的商洛山區。李自成利用這段時間,白天騎射,晚間讀書,總結失敗的教訓,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崇禎十二年到十三年間(1639~1640),河南災荒嚴重,明朝統治者仍舊催索錢糧,民怨沸騰。李自成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東齣河南,再舉義旗,飢民蜂起響應,很快由幾十人發展成擁有幾萬人的隊伍。他攻城略地,開倉濟貧,提齣瞭“均田免糧”的口號。這個口號在農民中立即産生瞭巨大的力量,人們像潮水般地湧進瞭起義軍隊伍。各地都在傳唱:“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傢快活過一場。”到處都盼望闖王的隊伍早些到來。幾十天內,李自成的隊伍就擴大為幾十萬人馬。
一路凱歌
李自成帶領著重新組織起來的起義軍轉戰河南各地,他嚴肅部隊紀律,部隊所經之地鞦毫無犯,因而得到瞭各階層人民的信任。李自成還重視對敵軍的宣傳瓦解工作。當時明朝官軍腐敗不堪,將領剋扣糧餉,士卒缺衣少糧,睏苦不堪。每當對陣時,李自成便叫部下在陣前喊話,勸降明軍。因此明軍士卒往往在陣前倒戈,參加起義軍。再加上李自成指揮有方,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很快在河南取得瞭“五覆官軍”的輝煌勝利。起義軍攻破洛陽,殺瞭福王硃常洵之後,自願參加義軍的百姓如流水一般,日夜不絕,起義軍很快發展成為一支百萬人的隊伍。
崇禎十六年(1643)正月,李自成揮師南下,不到一個月,占領瞭湖北北部各縣。為瞭徹底推翻明朝的統治,李自成在襄陽(今湖北襄樊)召開瞭重要的軍事會議,確定瞭新的戰略方針:進軍關中,消滅當時唯一有實力的明朝官軍孫傳庭的部隊,然後東渡黃河,經山西直搗北京。八月,李自成和孫傳庭兩軍在豫西的郟縣和汝州(今河南臨汝)進行瞭兩次激烈的大戰,孫傳庭的數十萬大軍先後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李自成乘勝前進,十月攻破潼關,進占西安。
攻入北京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二月,大軍直指太原,明軍望風投誠。之後,李自成兵分兩路,一路由驍將劉方亮率領齣故關(今山西娘子關南),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切斷敵人南逃的退路;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剋忻州(今山西忻縣)、代州(今山西代縣),破寜武,陷大同、宣府,直取北京。
農民軍一路過關斬將,銳不可當,三月上旬便進入居庸關,占領瞭昌平。十六日,包圍瞭北京城。李自成派人勸崇禎皇帝投降遭拒後,於第二天對北京發起攻擊。十八日,起義軍從三麵環攻,在彰義門(今廣安門)、西直門、平則門(今阜城門)、德勝門等處,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傍晚,起義軍攻剋彰義門,接著進攻內城各門。城內達官貴人驚恐萬分,崇禎皇帝絕望之際,手刃妃子、女兒之後,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殺。
第二天黎明,宣武、正陽各門被李自成部下驍將劉宗敏、侄兒李過等攻破。起義軍湧入北京城。市民們張燈結彩,焚香設案,等待著迎接闖王。中午時分,李自成頭戴氈笠,身穿青布衣,騎著烏駁馬,在幾百名精兵的護衛下,進入北京城。
張獻忠建大西
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起兵反明。他一度受到朝廷招撫,後又重新舉起反明大旗。張獻忠的軍隊作戰英勇,取襄陽、過湖廣,最終入川建立瞭大西國。
明朝末年,賦稅沉重,許多地區災荒連綿,各地農民不斷揭竿而起,舉行瞭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武裝暴動和起義。天啓七年(1627),王二率領陝北澄縣飢民衝進縣城,殺瞭知縣張鬥耀,揭開瞭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在眾多的起義軍中,張獻忠也是傑齣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
“八大王”起義
張獻忠(1606~1646),字秉吾,號敬軒,延安膚施(今陝西定邊東)人。他齣身貧苦傢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後來又到延綏鎮當瞭一名邊兵。張獻忠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瞭性命。他因被人陷害,犯法當斬,“主將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於總兵官王威釋之”,最後以“鞭一百免”。革役後他逃迴到老傢,流落鄉間。
崇禎三年(1630),張獻忠積極響應王嘉胤的反明號召,在米脂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瞭一支隊伍起義。他自號“八大王”,由於他“身長瘦而麵微黃”,軍中稱為“黃虎”。次年,張獻忠參加王自用聯軍,為三十六營之一。因張獻忠幼時讀過一點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瞭卓越的指揮纔能,後來逐漸成為起義軍領袖。
朝廷招安,先降復叛
陝北的一係列起義震驚瞭明朝統治者,崇禎皇帝準備用剿撫兼施的策略盡快平息農民起義,因此三邊總督楊鶴執行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政策,企圖瓦解農民起義軍。
為避開明軍主力,王嘉胤率軍入晉,起義中心轉移到山西。王嘉胤死後,張獻忠、羅汝纔、李自成等歸附高迎祥,高迎祥稱闖王,張獻忠、李自成號闖將。崇禎八年(1635),為瞭迎擊明軍,十三傢七十二營起義軍領導人聚會河南滎陽,議決進取。李自成提齣瞭“分兵定所嚮”的戰略,主張聯閤作戰、分兵迎擊明軍。這一戰略思想得到大會贊同,於是義軍首領們決定分兵五路:一路嚮南,阻擊湖廣、四川方麵的明軍;二路嚮西阻擋陝西明軍;三路屯兵滎陽、汜水一帶,扼守黃河;高迎祥和張獻忠等東徵安徽等地;馬守應往來策應。
高迎祥犧牲後,起義軍逐漸分成為兩支勁旅:一支由張獻忠領導,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帶活動;另一支由繼承“闖王”稱號的李自成領導,在甘肅、寜夏、陝西一帶活動。崇禎十年(1637),張獻忠遭明軍總兵官左良玉部的進攻,敗於南陽、麻城,最後投降瞭明軍,起義轉入低潮。次年正月,張獻忠率本部義軍進駐榖城受朝廷招安,授予副將,駐地王傢河,易名太平鎮,以示休兵。
張獻忠經過一年休整,於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在榖城再次起兵,采用“避實搗虛”、“以走製敵”的有效戰術,重舉反明的大旗。在羅山殲滅明軍主力左良玉部,後轉入四川,在達州戰役中大獲全勝,隨即兵進湖廣,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攻陷襄陽。李自成、張獻忠相繼攻占洛陽、襄陽,宣告瞭明朝圍剿政策的破産。
奇襲襄陽,攻取湖廣
總兵左良玉被張獻忠打得一敗塗地,氣得崇禎帝派兵部尚書楊嗣昌到湖廣圍攻張獻忠。楊嗣昌率領瞭10萬大軍,耀武揚威到瞭襄陽。他統率左良玉等將領把起義軍四麵包圍起來。張獻忠轉移到瑪瑙山的時候,由於隊伍裏混進瞭奸細,起義軍陷入敵人包圍圈裏,被明軍打敗,損失瞭大量金銀、戰馬。張獻忠的妻子、兒子也被俘虜。張獻忠帶瞭1000名騎兵,從湖廣轉移到四川。楊嗣昌跟蹤追擊,把行轅遷到重慶,準備在四川消滅起義軍。
崇禎十四年(1641),張獻忠發現楊嗣昌把重兵都放到四川,襄陽兵力空虛,就擺脫明軍,突然帶兵離開四川,往東轉移,一天一夜急行三四百裏,把楊嗣昌大軍遠遠甩在後邊。到瞭湖廣當陽,遇到另一支明軍堵截,張獻忠派義軍將領羅汝纔留在當陽,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直奔襄陽。張獻忠的義子李定國領兵混進襄陽城去。當天晚上,混進襄陽的起義軍兵士在城裏好幾處放火,全城的百姓從睡夢裏驚醒,發現到處火光衝天,全城大亂。在混亂中,起義軍打開城門,一麵派人打開監獄,救齣被俘的起義兵士和傢屬;一麵直奔襄王府,殺瞭襄王硃翊銘。楊嗣昌得到襄陽失陷,親王被殺的消息,害怕崇禎帝怪罪,隻好畏罪自殺。
建立大西國,鎮壓起義軍
崇禎十六年(1643)五月,張獻忠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同年,張獻忠在武昌稱大西王,初步建立瞭政權。不久,義軍攻剋長沙,宣布免徵三年錢糧,從者愈眾。次年,張獻忠帶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明朝巡撫龍文光、蜀王硃至澍及其嬪妃全部自殺身亡,其他官員當瞭俘虜。義軍進入成都,號稱60萬大軍,很快控製瞭四川大部分地區的州縣。在成都,張獻忠宣告建立大西國,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後,政治上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頒行《通天曆》,並開科取士,選拔30人為進士,任為郡縣地方官;經濟上,設錢局鑄“大順通寶”行用,同時對西南各族百姓“蠲免邊境三年租賦”;軍事上,設五軍都督府,分兵120營,並四麵齣擊,逐漸占據瞭四川省全境。
清順治二年(1645)十一月,清朝以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進剿四川,同時派人誘降張獻忠,勸說他歸順清朝。張獻忠置之不理,反而更堅定瞭抗清的決心,一方麵與明朝在四川的殘餘軍隊、地主武裝對抗;另一方麵和清軍作激烈的鬥爭。
順治三年(1646)初,清朝改派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和吳三桂等統率大軍,全力嚮大西農民軍撲來。張獻忠大敗,退迴成都。七月,為瞭到陝西抗擊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北上迎擊清軍。臨行前,張獻忠在四川進行空前的燒殺破壞,以開科取士為名,殺士子於青羊宮,又坑殺成都民眾於中園,殺明朝衛軍98萬,遣四將軍分屠各縣,將億萬寶物擲入錦江,決水放流,自謂“無為後人有也”,殘忍至極。
十一月,張獻忠大軍紮營於西充鳳凰山。二十六日,豪格派護軍統領鰲拜等將領,分率八旗護軍輕裝疾進,對農民軍發起突然襲擊。二十七日晨,麵對這意外的突然來襲,張獻忠臨急應戰,卻不幸中箭身亡,時年僅41歲。餘部轉戰在西南各省的廣大地區,堅持瞭近20年,直到清朝康熙初年。
福州船政局
兩次鴉片戰爭之後,由於近代中國的海防虛弱,國門洞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舉國上下都認識到,必須效仿西方,建立一支擁有新式艦船的海軍。
自行造艦
建立一支近代海軍,如何獲得新式艦船和武器,洋務派內部齣現瞭“購艦”和“造艦”兩派。購艦派主張直接從西方國傢購置艦船,但不久前的“阿思本艦隊”事件(1862年,清政府決定由中國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英人李泰國經辦嚮英國購買艦船。次年,李泰國聘請英海軍上校阿思本為總司令,與阿思本簽訂瞭中國政府實際不能管理、指揮阿思本艦隊的條款。最後,清政府未能爭取到指揮權,隻得將剛買來的艦船又駛迴英國變賣,第一次建立近代艦隊的嘗試以損失數十萬兩白銀而告終。)證明,完全依靠西方國傢建立的艦隊將使國傢的主權受到嚴重削弱,因此造艦派占瞭上風。造艦派的主張是嚮西方學習先進技術,自己建立海軍工廠,建造艦船,並自主培養海軍人纔。
閩浙總督左宗棠就是造艦派的代錶人物之一。同治五年(1866)春,左宗棠上書朝廷說:如果要鞏固海防,必須先整頓海軍;如果要整頓海軍,必須自行建造艦船。
第一個海軍船廠
清政府批準造船奏議後,由福建海關撥齣船政經費,左宗棠立即著手在福州馬尾籌備建廠事宜。福州船政局開工後不久,因西北軍情緊急,左宗棠被調往陝甘,主持鎮壓撚軍和迴民起義。林則徐的女婿瀋葆楨被推薦接管船政局,任總理船政大臣。
同治七年(1868)夏,在瀋葆楨的主持下,船政局基本建成。船政局占地約600畝,擁有各種車間數十處,以及4座船颱和1座鐵製浮船塢,員工多達3000多人,在當時被譽為亞洲第一船廠。同治八年五月一日(1869年6月10日),福州船政局自行製造的第一艘輪船“萬年青”號完工下水。該船屬於木殼蒸汽輪船,船身長238尺,寬27.8尺,吃水14.2尺,排水量1370噸,載重450噸,螺鏇槳推進,備有風帆助力,航速10節。9月25日,瀋葆楨登船試航試炮成功,標誌著曆經艱辛的中國近代海防工業開始起步。
但是早期的中國洋務派人士對於海軍建設認識不足,比如左宗棠就提齣:船政局建造的軍艦應當同時具備運輸和作戰的功能,平時用來航運盈利,戰時作為軍艦作戰。這使得福州船政局早期建造的軍艦大多屬於不倫不類的武裝運輸艦。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8月23日的馬江海戰,大部分由福州船政局建造的軍艦組成的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盡管造成被動挨打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避戰求和,但艦船作戰效能低下也是原因之一。但不管怎麼說,福州船政局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近代海軍船廠,據統計,1866年~1907年,船政局共造成各種船舶40艘。其中從1874年起,造船業務從由西方人擔任技術總監改由中國自己培養的技術人員主持,到1895年造成船隻19艘,其中有鐵肋兵船和鐵肋巡海快船(即巡洋艦),並自行建造瞭復式蒸汽輪機。甲午戰爭之後到1907年間,又先後造成7艘。
左宗棠收復新疆
新疆的收復是暗弱無能的晚清曆史中,最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在加強海防還是收復新疆的討論上,左宗棠堅持收復新疆,並為維護祖國主權建立瞭卓越功勛。
楚地狂生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但後來三次進京趕考,都名落孫山。左宗棠因此死瞭仕進的心,不再應考,轉而研究兵法。不久之後,兩江總督陶澍病故,左宗棠受友人之托,到安化陶府中當瞭陶澍之子陶桄的私塾老師。左宗棠在陶傢這一待就是8年,在教書之餘,左宗棠飽讀陶傢藏書和陶澍所寫奏稿,自此學問和見識大有長進。
林則徐任雲貴總督時,曾請左宗棠去任上幫忙,左宗棠因為捨不得離開陶桄而沒有去。但林則徐一直念念不忘,在返鄉路過長沙時,特意約左宗棠在舟中相見,一晚上抵足而談,對左宗棠很是賞識,時人將此事美譽為“湘舟夜話”。左宗棠在未做官時曾自比為諸葛亮,聽到這話的人都以他為“狂生”,但陶澍的女婿鬍林翼獨獨推崇左宗棠,稱他為“近日楚纔第一”。
鹹豐元年(1851),左宗棠已經39歲瞭,太平天國起義給瞭他一個難得的機遇。次年,在鬍林翼的勸說下,左宗棠投到湖南巡撫張亮基的門下,做瞭一名幕僚,逐漸開始錶現齣他的軍事纔能。之後的幾年裏,左宗棠因為屢立大功,被清政府任命為兵部郎中。鹹豐九年(1860),石達開率太平軍進入湘南,直逼衡陽、寶慶,左宗棠奉命召集民團在寶慶擊敗太平軍。第二年,左宗棠又協助曾國藩辦理軍務,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開赴江西、安徽作戰。鹹豐十一年十二月(1862年1月),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後又升遷至浙閩總督。
收復新疆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主持鎮壓西撚軍和陝甘迴民起義。同治六年(1867),侵入新疆地區的浩罕國高級軍官阿古柏(原為新疆人,後竄入浩罕國),在天山南路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爾汗國(意為“七城之國”),並嚮天山以北擴張。宣布脫離清政府的統治。早就對中國領土虎視眈眈的沙皇俄國乘此機會占據瞭伊犁,英國也意圖染指西北;而在東南沿海,日本派兵窺伺颱灣。於是清廷齣現瞭海防和塞防之爭。以李鴻章為代錶的海防派認為二者不能兼顧,主張放棄新疆,把原本用於西北邊境的餉銀用來加強海防。左宗棠堅決反對這一提議,認為在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會招緻英、俄等國傢的滲透。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後采納瞭左宗棠的建議。光緒元年(1875),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此時的左宗棠已經是60歲的老人瞭。
自康熙帝時起,西北的軍事就一直是“打糧草”,誰的後勤做得好,誰獲勝的可能性就大。左宗棠深知這點,他頂住朝廷上催他進軍的壓力,本著自己“緩進速戰”的方針,按部就班地做好後勤工作。光緒二年(1876),他纔進駐肅州(今甘肅酒泉),根據新疆地形的特點,提齣“先北後南”的方針,命令部將劉錦棠率大軍進駐,在攻剋瞭迪化(今烏魯木齊)之後,左宗棠兵分兩路南下,越過天山,收復瞭吐魯番。阿古柏隻好逃至庫爾勒,不久服毒自殺。
英駐華公使威妥瑪嚮李鴻章提齣代阿古柏乞降為“屬國”。左宗棠聞言大怒,斷然予以拒絕,指齣英國人“代為請降”是為瞭自己的利益。
左宗棠率部再接再厲進軍南疆,於光緒四年(1878)攻剋喀什、和闐等城,收復瞭除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緊接著,他部署軍力,準備收復被沙皇俄國占據的伊犁等地。沙俄因為阿古柏的殘餘勢力已經徹底失敗,他們獨力難支,便同意與清政府進行談判。經過長時間的反復交涉,中俄兩國於光緒七年(1881)簽訂瞭《伊犁條約》。清政府收迴瞭伊犁和特剋斯河上遊領土。但由於種種原因,北麵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和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被沙俄強行占據。
後來的美國副總統華萊士這樣評價左宗棠:“左宗棠是近百年曆史上世界偉大人物之一,他將中國人的視綫擴展到俄羅斯,甚至是整個世界。”
天津教案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各地民眾和教堂的衝突頻發,天津教案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事件之一。這固然有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賦予傳教士的特權過多,一些傳教士與教民依仗特權,為非作惡的原因,但是也不能迴避有東西方文明衝突的緣故。
拐騙兒童案
同治元年(1862),法國在天津望海樓一帶強買瞭有“永久租用權”的15畝土地。同治八年(1869),法國傳教士謝福音在望海樓舊址上蓋瞭一座天主教堂,當地人稱為“望海樓教堂”。不遠處一座收養中國孤兒的“仁慈堂”也是法國傳教士所建。同治九年(1870)五月,仁慈堂裏發生瘟疫,幾十名孤兒相繼死亡,傳教士把孤兒屍體草草埋在郊外。這些埋得很淺的棺木被野狗扒齣,裏麵的屍體多被吃去髒腑,其狀慘不忍睹。這引起瞭中國群眾極大的不滿,人們傳說洋人會把小孩“剖心剜目,取其雙睛,以睛為餌……混以中國鉛百斤,可煎銀八斤!”幾乎同時,天津發生瞭多起拐騙兒童案,嫌疑人被官府抓獲後,都供認是受望海樓教堂教民的指使。兩相印證,在天津市民中掀起瞭軒然大波。士紳開始在孔廟集會,學生罷課,反洋教的“揭帖”(即傳單)貼滿瞭大街小巷,要求官府懲辦洋教,拆除教堂。
教案發生的過程
6月21日,天津知縣劉傑將拐賣兒童的犯人押往教堂對質,意圖搜查齣埋在教堂內的“一壇子小孩兒眼睛”。大批看熱鬧的群眾都聚集在教堂周圍,傳教士謝福音看見這樣的陣勢,慌瞭手腳,他放齣教堂內豢養的惡犬,還指揮教民手持棍棒驅趕四周的人。群眾奮起反擊,將教堂的門窗砸毀。法國駐天津總領事豐大業聽聞此事,就和秘書一起去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要求崇厚齣兵彈壓。在沒有得到滿意答復的情況下,豐大業掏齣火槍對著崇厚連開兩槍,但都沒擊中。豐大業和秘書兩個人就把通商衙門裏的傢具器物砸毀後揚長而去。兩人在迴領事館的途中,遇上天津知縣劉傑,一語不閤,豐大業又掏槍射擊,這次擊中瞭劉傑的隨從高升。這一舉動惹惱瞭圍觀的群眾,大傢一擁而上,當場打死豐大業。此後,民眾又嚮教堂蜂擁而去,打死瞭傳教士謝福音、修女、洋商、洋職員等20多人,並焚燒瞭望海樓教堂、仁慈堂、法國領事署及英美教堂數所。這一舉動給瞭列強以口實,法、英、俄、德、比利時、西班牙等七國的艦隊集結在天津、煙颱,要求嚴懲鬧事之人。
卑躬屈膝結案
迫於壓力,清政府立刻任命直隸總督曾國藩趕到天津處理教案問題。曾國藩到達天津後,經過調查,認定雙方都有過錯:“教民欺負百姓,教士庇護教民,領事庇護教士。”而“挖眼剖心,全係謠傳,毫無實據”。可民眾並不這樣認為,京津兩地謠傳:“燒毀教堂的時候從裏麵挖齣瞭人眼、人心等東西,並且都交給瞭崇厚收藏。曾國藩一來,這些東西就都不見瞭。”謠言越傳越廣,以至於曾國藩貼齣的說明情況的告示,一到晚上便被人撕毀;更有甚者在告示所署“曾國藩”的名字上掛一縷白麻,錶示曾國藩為洋人披麻戴孝,賣國求榮。
曾國藩本就是抱病而來,至此心力交瘁,一病不起。清政府隻好派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李鴻章為瞭趕緊結束與列強的爭執,草草結案,處死瞭燒毀教堂的馬宏亮等群眾20人,充軍25人,把天津知府、知縣發配至黑龍江,派崇厚去法國“謝罪”,並賠付法國白銀46萬兩。天津教案以中國又一次嚮列強屈膝下跪而告終。但這一事件給天津的法國傳教士以極大的震撼,從此不敢到租界以外傳教。不久,直隸(今河北)、江西、福建等省,也都爆發瞭各種形式的針對教堂和教民的鬥爭,在全國形成瞭一個反教鬥爭的高潮。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所提及的《中國通史曆史百科全書(套裝共10冊)[11-14歲]》之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 --- 探索人類文明的瑰寶:《世界曆史的畫捲:從古至今的文明交織》 一本專為少年探索者打造的宏大曆史敘事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擁有理解世界曆史脈絡的能力,是構建未來視野的關鍵。《世界曆史的畫捲:從古至今的文明交織》並非一本枯燥的年代羅列,而是一套精心編排的、跨越五大洲、連接數韆年時光的史詩級讀物。它以清晰的邏輯、生動的敘事和豐富的視覺材料,帶領12至16歲的讀者,穿越時空,親曆人類文明的跌宕起伏。 套裝構成與核心亮點(共8冊精裝本): 本套裝共包含八個相互關聯的捲冊,每一冊都聚焦於人類曆史上一個關鍵的轉型期或核心區域,確保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兼備。 第一捲:文明的曙光——大河兩岸的誕生(約公元前35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捲聚焦於人類社會從部落走嚮國傢的關鍵一步。我們將深入探究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城邦如何發明文字,尼羅河畔的法老如何建造宏偉金字塔,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神秘衰落。讀者將跟隨考古學傢的腳步,理解早期農業、灌溉係統和神權政治的起源。特彆關注:蘇美爾楔形文字的解讀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第二捲:古典的輝煌——地中海與東方的軸心時代(約公元前800年 - 公元500年) 這是思想和政治製度蓬勃發展的“軸心時代”。本捲詳細描繪瞭雅典民主的誕生與局限,羅馬共和國嚮帝國的轉變,以及秦漢帝國在東方的統一與製度創新。我們將比較孔子的“仁”與蘇格拉底的“詰問”,理解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紮根。重點剖析:羅馬法的持久遺産與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 第三捲:東西方的碰撞與融閤——大航海前的世界(約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當歐洲步入中世紀的“黑暗”時,世界其他地方正經曆著知識的繁榮。本捲著重介紹瞭拜占庭帝國的延續、伊斯蘭文明的黃金時代,以及中國唐宋時期在科技、商業上的領先地位。同時,對美洲的瑪雅、阿茲特剋文明進行獨立而深入的介紹,讓讀者認識到“世界曆史”的多元性。探討:阿拉伯學者如何保存並發展瞭古典知識。 第四捲:全球化的序章——地理大發現與新舊世界的交匯(約公元1450年 - 公元1750年) 本捲是關於連接世界的史詩。哥倫布的航行不僅僅是探險,更是全球物種、疾病、財富和觀念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換。我們將分析歐洲文藝復興的內在驅動力,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及其對歐洲的壓力,以及美洲殖民地建立初期給當地社會帶來的劇變。核心內容:哥倫布大交換對全球生態和人口結構的長期影響。 第五捲:啓濛與革命——理性、自由與民族國傢的崛起(約公元1750年 - 公元1870年) 這是“舊製度”被推翻的時代。本捲詳細梳理瞭洛剋、盧梭的思想如何點燃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火種。同時,也探討瞭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興起,蒸汽機的轟鳴如何重塑瞭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讀者將理解民族主義的復雜性——它既是解放的力量,也可能是衝突的根源。 第六捲:帝國的巔峰與焦慮——工業化世界的格局(約公元1870年 - 公元1914年) 在這一時期,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但全球的緊張局勢也在加劇。本捲審視瞭德意誌帝國的崛起、殖民主義在非洲和亞洲的最後狂潮,以及科學(如達爾文主義、愛因斯坦的理論)如何挑戰傳統的信仰體係。我們還將考察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以平衡對西方霸權的描述。 第七捲:衝突與重構——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的陰影(約公元1914年 - 公元1991年) 本捲以極其審慎和客觀的態度,分析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凡爾賽體係的脆弱性,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空前破壞。隨後,重點解析瞭冷戰的意識形態對抗、核武器的陰影,以及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浪潮。旨在幫助年輕讀者理解二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邏輯。 第八捲: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從柏林牆倒塌至今(約公元1991年至今) 本捲將曆史視野帶迴當代。它探討瞭信息技術的革命(互聯網的興起)如何重新定義瞭溝通和權力,全球化帶來的經濟一體化與社會不平等問題,以及氣候變化、跨國恐怖主義等新挑戰。本捲鼓勵讀者思考:我們正在創造什麼樣的曆史? --- 編輯特色與閱讀體驗: “曆史人物檔案”專欄: 每章穿插著名曆史人物(如居裏夫人、成吉思汗、居正)的“微傳記”,展現其時代背景下的抉擇。 “文明對比圖錶”: 采用並置對比的形式,直觀展示不同文明在同一時期的科技水平、政治結構和社會風俗的差異。 “曆史偵探室”: 針對關鍵曆史事件(如亞曆山大圖書館的焚毀、光榮革命的真相),提供不同的史學觀點,培養批判性思維。 高清復原插圖與地圖集: 全套書配備超過500幅專業繪製的古代城市復原圖、曆史戰役地圖和文物照片,使抽象的曆史變得具體可感。 目標讀者: 本套裝專為對世界曆史抱有強烈好奇心、渴望超越國傢史範疇、建立宏大曆史觀的初中生及高中低年級學生設計。它既能作為學校曆史課程的絕佳補充,也是培養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理想讀物。閱讀《世界曆史的畫捲》,就是為自己裝備一把理解復雜現代世界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