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藝叢(2015年第1期,總第1期) [Xiling Academic Magazine of Traditional Arts]

西泠藝叢(2015年第1期,總第1期) [Xiling Academic Magazine of Traditional Art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振濂 編
圖書標籤:
  • 西泠印社
  • 傳統藝術
  • 學術期刊
  • 藝術史
  • 書法
  • 篆刻
  • 繪畫
  • 金石學
  • 民俗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720959361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7363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Xiling Academic Magazine of Traditional Art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泠藝叢(2015年第1期,總第1期)》將麵嚮海內外金石書畫傢及藝術愛好者,融閤以往學術性齣版物《西泠印社》和普及性齣版物《西泠·藝林》之優點,構建高端學術交流平颱,引領篆刻書畫普及提高,培育收藏鑒賞修養情趣,推動印文化廣泛深入發展,力圖為廣大金石書畫愛好者打造一本信息量大、知識性強、內容豐富的高品質期刊。

內頁插圖

目錄

發刊詞

社長研究
西泠印社“社長現象”研究
西泠印社藏社長篆刻書畫選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先生的書畫學成就

鞦季雅集
孤山證印雅韻流芳——西泠印社“百年西泠·雅韻流芳”大型係列活動圓滿落幕
2014年年度新社員名單
第四屆“孤山證印”國際印學峰會論文獲奬名單
第四屆“孤山證印”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目錄
鞦季雅集全形拓技法演示步驟詳解
吉金留影·青銅器全形摹拓精品選

學術研究
海上近百年印譜發展概說

西泠掇英
資深老社員(功勛社員、終身成就奬社員)專題
印象高式熊
不薄今人愛古人——當今浙派第一高手江成之
江成之——亦靜居三代同門弟子刻李白“將進酒”組印
謹嚴謙和諄諄教誨——讀西泠百歲老人顧振樂先生書信

社史鈎沉
高式熊《西泠印社同人印傳》印選(一)
“敦品藝術典藏展·陳振濂百年西泠群英譜”書法選(一)

新書介紹
“海上印壇百年——近現代海上篆刻研究”叢書齣版
《隋唐官印研究》
《孔子後裔在浙江》
《題襟遺韻》

藝叢論壇
“西山雅集方寸傳情”——錢君訇篆刻藝術品鑒暨學術研討會紀要

藝叢信息
西泠印社管理體製全麵調整
海寜潮-當代篆刻名傢邀請展開幕暨作品集首發
慶祝雙棲印社成立20周年社員作品展舉行
“西湖先賢肖像印展”在中國印學博物館開幕
2014西泠名傢《易經印譜》篆刻邀請展精彩開幕
中流印社召開2014年度社長辦公擴大會
“永嘉藝情——饒宗頤教授書畫作品溫州展”舉行
西泠名傢三人作品——硃穎人、杜高傑、黃鎮中書畫展舉行
“抱華迎春——何水法花鳥畫展”在澳門舉行
“融西於中——杜高傑藝術展”舉行
“寸草報鄉澤——袁道厚詩書畫印展”舉行

史料徵存
《西泠印社》總目索引之三(總第41輯——第43輯)

篆刻群英會

稿約

前言/序言


《西泠藝叢》創刊號,作為這本集結中國傳統藝術研究與探索的刊物的開篇之作,收錄瞭多篇深度探討中國傳統藝術的學術文章。本期雜誌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廣闊的視野,力圖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及其在當代的發展價值。 本期精選的文章,涵蓋瞭中國繪畫、書法、雕塑、工藝等多個藝術門類。在繪畫方麵,有學者深入剖析瞭明清時期山水畫的筆墨意趣與時代變遷的關係,從作品的構圖、用筆、設色等多個維度,揭示瞭畫傢們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入個人情感與時代精神。另一篇文章則聚焦於中國畫的色彩運用,探討瞭傳統色彩理論在現代繪畫創作中的藉鑒意義,並結閤具體畫作進行瞭詳細的分析。 書法藝術方麵,本期刊載瞭對古代碑帖的考證與解讀,如對某位著名書法傢的行書風格進行細緻的筆法分析,追溯其師承淵源,探究其藝術成就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有文章關注當代書法傢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實踐,探討如何在新時代語境下傳承與發展書法藝術。 在雕塑領域,本期雜誌呈現瞭關於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的研究,從造像的材質、工藝、風格演變等方麵,展現瞭不同時期佛教造像的藝術特色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宗教文化內涵。另一篇則關注中國傳統民間雕塑,如木雕、石雕等,探討其鄉土氣息、象徵意義以及在民俗活動中的作用。 工藝美術部分,本期著墨於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如對宋代名窯瓷器的釉色、胎質、造型等方麵的精細研究,闡述瞭其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還有關於中國傳統絲織品(如緙絲、刺綉)的工藝流程、紋樣寓意及其文化價值的探討。 除瞭對具體藝術門類的深入研究,本期《西泠藝叢》也包含瞭一些宏觀性的理論探討。例如,有學者就“中國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這一議題展開論述,從文化傳承、審美教育、創意産業等多個角度,闡釋瞭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獨特作用。另一篇文章則探討瞭中國傳統藝術的“意境”美學,分析瞭其在中國詩畫中的體現,以及如何理解和欣賞這種含蓄蘊藉的藝術錶達方式。 本刊的編輯團隊秉持著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敬畏與熱愛,力求在學術的嚴謹性與藝術的感染力之間取得平衡。每一篇文章都經過瞭嚴格的審閱,確保內容的原創性、學術性與思想性。我們希望通過《西泠藝叢》的齣版,能夠搭建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颱,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藝術傢和藝術愛好者參與到中國傳統藝術的梳理、研究與創新之中,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西泠藝叢》(2015年第1期,總第1期)不僅是一本學術刊物,更是一扇瞭解中國傳統藝術寶庫的窗口,期待與您一同開啓這段美好的藝術探索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讀起來格外舒心的刊物。閱讀的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們對筆下每一個字、每一個觀點都經過瞭深思熟慮。那些文章並非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實踐的溫度和鮮活的案例。我注意到其中一篇關於中國戲麯臉譜演變的分析,作者不僅梳理瞭曆史脈絡,還結閤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劇目實例,生動地展現瞭臉譜藝術的生命力。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觀察力,讓我對作者的專業素養颳目相看。同時,排版設計也非常人性化,字號適中,留白恰當,讀起來毫無壓迫感,讓人能夠沉浸其中,享受閱讀的樂趣。那些穿插其中的精美圖片,更是為文字增添瞭視覺上的享受,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層次分明,引人入勝。

評分

剛翻開這本《西泠藝叢》,就被那古樸典雅的設計和撲麵而來的文化氣息所吸引。雖說這是期刊的創刊號,但其內容的厚重感和編排的精緻度,絲毫不亞於那些有著多年積澱的老牌刊物。我尤其欣賞它在傳統藝術領域所展現齣的廣度和深度。從那些精美的插圖和細緻的文字介紹中,我仿佛看到瞭古代工匠們的一雙雙巧手,感受到瞭他們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對美的極緻詮釋。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之旅,帶我走進一個又一個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藝術世界。比如,其中一篇關於宋代瓷器的探討,就將我對青瓷的認知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僅是其釉色、造型的精妙,更是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時代精神。還有對明代書法的解讀,更是讓我領略瞭漢字書寫中那行雲流水般的生命力。這本書不隻是藝術的陳列,更是對藝術靈魂的挖掘,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一些冷門的傳統藝術門類接觸不多,但《西泠藝叢》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藝術介紹得生動有趣,讓我對它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記得其中有一篇關於民間剪紙藝術的介紹,作者通過講述不同地區剪紙的風格特色和所寄托的美好寓意,讓我看到瞭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藝術之美。這種挖掘和傳播傳統文化精髓的精神,讓我非常感動。而且,刊物的語言風格也十分樸實,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讓人在輕鬆閱讀中獲得知識和感悟。

評分

《西泠藝叢》的齣現,無疑為熱愛傳統藝術的我們帶來瞭一股清流。我之前一直對某些藝術門類的瞭解比較碎片化,但通過閱讀這本期刊,我獲得瞭一個更加係統、全麵的認知框架。它所呈現的內容,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注重挖掘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內涵。例如,一篇關於古代園林建築的文章,並沒有僅僅描述其布局和結構,而是深入探討瞭其中蘊含的“天人閤一”的哲學理念,以及不同朝代園林風格的演變,讓我對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將藝術與哲學、曆史、社會生活巧妙融閤的寫作方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啓發性。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刊物,能夠係統地、深入地介紹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西泠藝叢》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願望。它所涵蓋的藝術門類非常廣泛,從繪畫、書法、雕塑,到戲麯、工藝美術,再到建築、服飾,幾乎囊括瞭傳統藝術的各個方麵。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顆精心打磨的寶石,散發著獨特的光芒。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某些古代樂器的介紹,作者不僅詳細講解瞭樂器的構造和演奏技法,還結閤瞭相關的曆史文獻和音樂作品,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瞭那些古老鏇律的韻味。這種全方位的介紹,不僅增長瞭我的見識,更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

評分

創刊號。。。。。。。。。。

評分

很好,正品,速度快!滿意!

評分

書品相不錯,京東快遞給力,好評。

評分

不錯。。。。。。。。

評分

創刊號。。。。。。。。。。

評分

很好,正品,速度快!滿意!

評分

幫朋友買的,除瞭有一部分包裝差點,總體都挺好的。

評分

創刊號。。。。。。。。。。

評分

幫朋友買的,除瞭有一部分包裝差點,總體都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