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綿亙百年的海派收藏獨樹一幟,在中國民間收藏的大舞颱上,精彩紛呈,光耀奪目。早在清代時,就有竹枝詞詠道:“尋常巷陌藏珍寶,半壁江山在申城。”今天,藏寶於民的海派收藏,在我們這座城市裏更是風生水起。2012年上海首屆市民文化節舉辦瞭市民收藏大展,首次評選齣上海百名市民收藏傢,在這代錶瞭當今海派收藏風采的群像中,就有一位學識淵博並世代相襲的收藏傢,他就是劉耋齡先生。
已至耄耋之年的劉耋齡,是上海文史館館員,齣身於上海的望族。其曾祖父是晚清四川總督劉秉璋,曾是李鴻章手下的心腹大員,也是近代中法海戰的指揮官,一位彪炳史冊的人物。其祖父劉晦之(名體智)(1879-1962)不僅是上海灘上叱吒風雲的實業傢,更是研究海派收藏史繞不過的人物。這位大收藏傢,收藏的甲骨、青銅器、古籍、墨錠等都堪稱國內一流。據文物部門統計,現存我國大陸的龜甲骨片,總共9萬餘片,分布在95個機構和44位收藏傢手裏,而劉晦之一人就藏有28000餘片,差不多占瞭三分之一,1953年他全部齣讓給國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裏收藏著兩件唐代的樂器——大、小忽雷,這兩件有文獻可考的唐代宮中舊物,在民間流浪瞭韆餘年後,又奇跡般入藏故宮,最後一位主人就是劉晦之,他於1953年將之捐獻給故宮。這位輝煌的大藏傢,還為我們這座城市留下瞭一道曆史風景綫,那就是位於新閘路陝西北路路口的“小校經閣”,這是劉晦之的藏書樓,也是上海灘現存的一座近代舊式私傢藏書樓。新中國成立後,這裏的10萬冊古籍(其中9部為宋版)全部捐獻給上海文管會,後又轉入上海圖書館,為此,陳毅市長曾頒發嘉奬令,錶彰他的愛國精神。
劉耋齡先生就是齣生在“小校經閣”的劉傢後裔,也成瞭“小校經閣”的傳人,他傳承瞭祖父劉晦之的收藏基因。劉耋齡從小直到高中時代都與祖父生活在一起,多年的耳濡目染,“小校經閣”的文史環境和收藏氛圍,塑造瞭他的收藏之夢。然而,傢族變遷,“文革”浩劫,劉傢祖傳的收藏蕩然無存瞭,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他的收藏追求。“文革”結束之後,劉耋齡這位藏傢後人,又一頭紮進瞭古玩世界中,一·種追循先輩守護文化的擔當,讓他迸發齣一股義無反顧的精神力量。星轉鬥移,功夫不負有心人,劉耋齡又像祖父一樣,築建起屬於他的收藏“王國”,堅守著他的收藏陣地,也迎來瞭豐碩的成果。他齣身於收藏世傢,繼承的是祖輩收藏的情結與追求,成就卻是自己的奮鬥結晶。劉耋齡也像他祖父一樣,收藏的門類及視野十分廣泛,他愛好過石雕佛像、文房四寶、蟋蟀盆罐、各類棋具等。最後,將收藏的品類,定格於景泰藍、朝珠、珠山八友、漆器、鼻煙壺和料器上。在2012年的上海市民文化節“市民收藏大展”中,他就是以彆具一格的“朝珠”收藏專題,榮獲百名市民“收藏傢”的殊榮的,由此可見這位收藏傢的實力與業績。劉耋齡的成功,不僅是他傳承海派藏傢的精神,更是他的理念所至。他有句名言:“要想做成事,先要做成人”。這位做瞭一輩子教書匠的名門後代,恪守著傳統文化人的學養與儒傢思想,在追求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塑造瞭他的人格魅力。那些常常懷揣著“秘寶”登門求教的人,大多都是他當年幫助過的人,行得春風有夏雨,正是這些朋友,給他提供瞭很多綫索與覓寶的機遇。他對人的謙恭與善意,又使他結交瞭眾多的古玩商販,他常說:“生意無論大小,首先一定要尊重人傢。不要看不起小攤小販,他們當中藏龍臥虎啊。”更有甚者,他還常常為古玩界朋友做瞭不少雪中送炭的好事,深受佳評。正是這種處世與為人之道,使得他獲得瞭極好的人緣,更獲得瞭機緣。從而,讓我們能解讀齣,一介教書匠為何能擁有如此之多的藏品。
如今,劉耋齡已進入瞭耄耋之年瞭,但令人感慨的是他至今仍在追索著他的收藏之夢。2013年的金鞦,他的《景泰藍藏品鑒賞》一書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齣版瞭,這本記錄著他的景泰藍收藏的典籍,也像他祖父劉晦之的《善齋吉金錄》一樣,是一位收藏傢的集藏結晶。今天,他所藏而成的結晶:珠山八友、朝珠、漆器、鼻煙壺和料器等,將要一逐一分冊結集麵市,這不僅是劉氏收藏的大事,更為海派收藏留下瞭濃艷的一筆。一位在“小校經閣”長大並走來的收藏傢,為我們詮釋瞭一位當代海派藏傢的“收藏之夢”,可圈可點,可敬可賀。
作者簡介
劉耋齡,1934年2月13日齣生於上海。其曾祖父是晚清四川總督劉秉璋,祖父是民國年間大收藏傢、銀行傢、“小校經閣”主人劉晦之。劉耋齡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1963年至退休前,一直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任教。上海市政協第八屆委員,現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劉耋齡從小在小校經閣裏長大,那裏的文史環境和收藏氛圍對他影響很大,多年的耳濡目染,使他迷上瞭收藏。他在平時大量閱讀文史類書籍,嚮一些收藏界前輩學習、取經,至今為止,收藏頗豐,有書畫、瓷器、景泰藍、佛像、漆器、朝珠、鼻煙壺、文房用品等各類藏品近韆件,其中僅朝珠就有150多串,在國內收藏界絕無僅有。
齣版有《景泰藍藏品鑒賞》等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汪野亭
鄧碧珊
畢伯濤
劉雨岑
芏琦
王大凡
程意亭
田鶴仙
附錄一:與珠山八友同時代或稍後的彩瓷名傢
畢淵明
張誌湯
王步
附錄二:清末淺絳彩瓷名傢
程門
金品卿
汪友棠
俞子明
汪章
周筱鬆
高心田
附錄三:小校經閣的傳人——記劉秉璋曾孫劉耋齡先生
前言/序言
古韻新章:嶺南畫派精品鑒賞錄 捲首語 嶺南畫派,作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一支獨樹一幟的重要力量,以其深厚的傳統根基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在中國畫壇獨領風騷。本冊《嶺南畫韻:嶺南畫派精品鑒賞錄》,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嶺南畫派自誕生之初至鼎盛時期的經典之作。我們聚焦於這一畫派獨特的藝術風貌、技法革新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提供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審美享受的鑒賞指南。 第一章:孕育與萌芽——嶺南畫派的時代背景與先驅探索 嶺南,地處南疆,氣候濕熱,文化多元,這片土地滋養瞭特有的藝術氣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社會劇烈動蕩,傳統文化麵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正是在這種“中西交融,古今碰撞”的大背景下,嶺南畫派的先驅者們開始尋求新的藝術齣路。 本章首先追溯瞭清末民初嶺南地區繪畫的概貌,重點介紹瞭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早期探索者,如“嶺南畫派鼻祖”——嶺南畫派創始人的藝術思想的形成過程。通過分析其早期作品,如描繪鄉土風物和南國花卉的題材,可以看齣其力圖擺脫清代文人畫的程式化,轉嚮對自然生命力的直接捕捉。 重點分析瞭兩位關鍵人物的貢獻:一位是深受傳統國畫,尤其是宋元院體畫熏陶,卻又極力主張“摺衷中外,融閤古今”的藝術理念的畫傢;另一位則是強調“以西法入國畫”,注重光影、透視和色彩的寫實性錶達的先驅。他們的探索,為嶺南畫派奠定瞭“兼容並蓄、摺衷創新”的基調。本章配有珍貴的早期文獻資料影印件及代錶作高清圖版,輔以詳盡的技法分析,展現齣傳統筆墨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的初步轉型。 第二章:鼎盛與確立——“嶺南三大傢”的藝術高峰 二十世紀上半葉,嶺南畫派進入瞭其藝術成就最為輝煌的時期,這得益於“嶺南三大傢”——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的集體努力。他們不僅在技法上取得瞭突破,更通過教育和展覽,將嶺南畫派推嚮瞭全國乃至國際舞颱。 第二節:高劍父——“新國畫”的理論旗手與筆墨探索。 高劍父是三位中最具革新精神的理論傢和實踐者。本節深入剖析瞭他的“融匯古今,摺衷中西”的理論內核。我們細緻考察瞭他如何引入日本畫的暈染法和西洋繪畫的光影觀念來革新傳統水墨畫。重點分析瞭其代錶作《東遊記》(或類似題材)、以及他對“雄奇”畫風的追求。其用筆的力度、墨色的層次感以及對題材的象徵意義的錶達,是本章的分析核心。 第三節:高奇峰——寫意與意境的極緻追求。 與兄長高劍父的“新國畫”相對,高奇峰的藝術風格更為內斂、唯美,強調意境的營造和筆墨韻味的錶達。本節詳述瞭高奇峰如何以精妙的“破墨法”和“積色法”來錶現南國特有的光綫與氛圍,尤其擅長描繪雄鷹、猛虎等富有生命力的動物形象,以及清幽的竹林、山水意境。其作品中的“靜穆之美”與“張力感”的平衡,是本章著重探討的藝術成就。 第四節:陳樹人——關注現實與社會關懷的文人情懷。 陳樹人更側重於繼承傳統文人畫的寫意精神,但其作品題材廣泛,尤以描繪熱帶花卉和曆史人物見長。本節分析瞭陳樹人作品中濃鬱的時代氣息和社會責任感,如他如何通過描繪特定的花卉(如木棉、香蕉等)來寄托愛國情懷。他的畫風介於兩位兄長之間,既有寫實的功底,又不失寫意的灑脫,形成瞭獨具魅力的“中和之美”。 第三章:技法革新:嶺南畫派的視覺密碼 嶺南畫派的成功,離不開其對傳統技法的大膽革新和吸收外來技法的融閤創新。本章是全書的技術性分析核心,旨在揭示其“看傢本領”。 一、水墨的“破墨”與“滲化”: 嶺南畫傢革新瞭傳統水墨的層次感。他們不再滿足於單層墨色的暈染,而是大膽使用“破墨”技法,以濃墨破淡墨,或淡墨破濃墨,使畫麵産生豐富的肌理和微妙的色彩過渡,極大地增強瞭水墨的錶現力。 二、色彩的“層疊”與“藉鑒”: 嶺南畫派藉鑒瞭日本畫的“重彩”與“設色”觀念,尤其在花鳥畫中大量使用礦物顔料和西洋色粉,以達到色彩的鮮亮、飽和和對比度。本節細緻分析瞭他們如何將西方的色彩規律融入國畫的筆觸之中,形成既有國畫韻味又不失時代感的“嶺南色彩體係”。 三、綫條的“剛柔相濟”: 傳統的白描綫條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嶺南畫傢在運用中鋒和側鋒的同時,也大膽引入西畫的明暗關係來塑造物體的體積感,使得綫條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墨塊、色彩緊密結閤,剛勁而不失靈動。 第四章:地域文化的反哺——南國風物與精神意象 嶺南畫派的作品,是特定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視覺呈現。本章探討瞭地域文化如何反哺和塑造瞭畫派的藝術主題和風格。 一、花卉題材的本土化: 嶺南多熱帶、亞熱帶植物,如紅棉、蕉葉、荔枝、蘭花等,成為嶺南畫傢的專屬題材。本節分析瞭這些花卉如何在他們的筆下超越瞭單純的寫生,成為象徵堅韌、熱情、生命力的文化符號。特彆是對“木棉”的描繪,幾乎成為瞭嶺南畫派的精神圖騰。 二、山水的“煙雨迷濛”: 嶺南山水多雨霧氤氳,本章重點探討瞭如何通過墨法錶現南方的濕潤氣候和層次豐富的山巒。他們避開瞭北方山水的雄偉峭拔,轉而追求一種煙雨彌漫、氣象萬韆的朦朧美感,這與傳統北方山水畫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體現瞭地域環境對藝術錶達的決定性影響。 第三章:薪火相傳——嶺南畫派的當代發展與影響 嶺南畫派並未止步於三位大傢,其創新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畫傢。本章概述瞭在不同曆史時期,嶺南畫派繼承者們在各自擅長領域的拓展。包括專注於花鳥畫的創新,將題材拓展至更廣闊的自然界;以及在山水畫中繼續深化對光影和空間感的探索。通過對比不同階段的代錶作品,可以看齣“摺衷中外”的精神已成為一種持續的創作動力,其影響力已滲透至港澳颱及海外華人藝術界,成為中國現代藝術史中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 結語 《嶺南畫韻:嶺南畫派精品鑒賞錄》試圖還原一個生動、復雜且充滿活力的藝術群體。他們的探索,不僅豐富瞭中國畫的技法寶庫,更重要的是,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為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與發展,提供瞭一個成功的範例。通過對這些精品的細緻品讀,我們得以窺見那一代藝術大師們如何“守正創新”,在時代洪流中堅守美的追求。 (全書共計收錄高清圖版三百餘幅,附有詳細的考證資料和專傢評論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