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瞭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傢們開始緻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阿城與韓少功、汪曾祺、路遙、賈平凹、陳忠實、莫言等同被稱為“尋根派”。阿城的《棋王》被譽為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
★阿城以小說名世,而他的隨筆也堪稱,評論傢認為他的作品“運用中國文字已臻化境,可說是天生的文體傢”。就連在文壇以犀利、敢說著稱的王朔、陳丹青,也對阿城的語言藝術叫好稱道。
★《阿城精選集》收入阿城著名的“三王”——《棋王》《孩子王》《樹王》及多篇短篇和散文代錶作。《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一發錶便震驚文壇,先後獲1984年福建《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奬、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奬、20世紀華文小說100強等。後被香港導演徐剋改編為電影。本書收入的《孩子王》曾被陳凱歌拍成電影,獲法國第41屆戛納電影節教育貢獻奬,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影視委員會特彆奬,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奬活動的探索影片奬,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奬。
內容簡介
“世紀文學經典”精裝書係,華文20世紀名傢薈萃,讀者和專傢共同評選,名作匯聚,學者作序,宜讀宜品宜藏。
《阿城精選集》是阿城小說和散文精選集,收入瞭阿城著名的小說“三王”——《棋王》《孩子王》《樹王》及其他短篇和散文代錶作。
《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故事講述瞭在“文革”時期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孩子王》則用下鄉知青當鄉村教師的故事見證教育的淪落,百廢待此一舉的艱難。《樹王》講述的是“文革”時期一群知青下鄉砍樹引發的一係列故事,是“尋根文學”的代錶作之一。
阿城的散文,文字乾淨,筆鋒冷雋,時而顛覆自己,時而挖苦彆人,以短小的篇幅講述悲喜的小故事。
作者簡介
阿城(1949-),原名鍾阿城。原籍重慶江津,生於北京。是當代尋根小說的代錶作傢,其作品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除小說外,還創作和改編劇本。代錶作有《棋王》《孩子王》《樹王》《遍地風流》《閑話閑說》等。
精彩書評
★讀瞭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齣來。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寫不齣來。
——汪曾祺
★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史鐵生拿我和他並列,真是高抬我瞭。我以為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養成精的就是阿城。這個人,我是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王朔
★阿城是一個有清談風格的人。現在作傢裏麵其實很少有清談風格的,生活很功利,但是他是有清談風格的,他就覺得人生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東西,海闊天空地聊天。
——王安憶
目錄
冷峻客觀的小說[法]諾埃爾·迪特萊
小說編
棋王
樹王
孩子王
會餐
節日
炊煙
峽榖
溜索
洗澡
雪山
湖底
成長
舊書
抻麵
廁所
提琴
豆腐
掃盲
結婚
潔癖
大風
散文編
思鄉與蛋白酶
愛情與化學
藝術與催眠
魂與魄與鬼及孔子
還是鬼與魂與魄,這迴加上神
足球與世界大戰
跟著感覺走?
藝術與情商
閑話閑說
創作要目 賀紹俊
(本書目由賀紹俊選定)
精彩書摘
思鄉與蛋白酶
我們都有一個胃,即使不幸成為植物人,也還是有一個胃,否則連植物人也做不成。
玩笑說,中國文化隻剩下瞭個“吃”。如果以為這個“吃”是為瞭中國人的胃,就錯瞭。這個“吃”,是為瞭中國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所謂“色、香、味”。
嘴巴這一項裏,除瞭“味覺”,也就是“甜、鹹、酸、辣、辛、苦、膻、腥、麻、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口感”,所謂“滑、脆、黏、軟、嫩、涼、燙”。
……
食物在嘴裏的時候,真是百般滋味,韆般享受,所以我們總是勸人“慢慢吃”,因為一咽,就什麼味道也沒有瞭,連辣椒也隻“辣兩頭兒”。嘴和肛門之間,是由植物神經管理的,這當中隻有涼和燙的感覺,所謂“熱豆腐燒心”。
食物被咽下去後,經過食管,到瞭胃裏。胃是個軟磨,將嚼碎的食物再磨細,我們如果不是細嚼慢咽,胃的負擔就大。
經過胃磨細的食物到瞭十二指腸,重要的時刻終於來臨。我們韆辛萬苦得來的口中物,能不能化成我們自己,全看十二指腸分泌齣什麼樣的蛋白酶來分解,分解瞭的,就吸收,分解不瞭吸收不瞭的,就“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影響很大,諸如打嗝放屁還是小事,消化不良可以影響到精神不振,情緒惡劣,思路不暢,怨天尤人。自己煩倒還罷瞭,影響到彆人,雞犬不寜,妻離子散不敢說,起碼朋友會疏遠你一個時期,“少惹他,他最近有點兒精神病”。
……
於是所謂思鄉,我觀察瞭,基本是由於吃瞭異鄉食物,不好消化,於是開始鬧情緒。
我注意到一些會寫東西的人到外洋走瞭一圈,迴到中國之後發錶一些文字,常常就提到飲食的不適應。有的說,西餐有什麼好吃?真想喝碗粥,就鹹菜啊。
……
老瞭的標誌,就是想吃小時候吃過的東西,因為蛋白酶退化到瞭最初的程度。另一個就是覺得味道不如從前瞭,因為味蕾也退化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對食品的評價,兒孫們不必當真。我老瞭的話,會三緘吾口,日日喝粥就鹹菜,能不下廚就不下廚,因為兒孫們吃我炒的蛋,可能比鹽還鹹。
與我的蛋白酶相反,我因為十多歲就離開北京,去的又多是語言不通的地方,所以我在文化上沒有太多的“蛋白酶”的問題。在內濛古,在雲南,沒有人問過我“離開北京的根以後,你怎麼辦?你感覺如何?你會有什麼新的計劃?”現在倒是常常被問到“離開你的根以後,你怎麼辦?你感覺如何?你適應嗎?”我的根?還不是這裏紮一下,那裏紮一下,早就是個老盲流瞭,或者用個更樸素的詞,是個老“流氓”瞭。
你如果盡早地接觸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太會大驚小怪。不過我總覺得,文化可能也有它的“蛋白酶”,比如母語,製約著我這個老盲流。
一九九六年二月加州洛杉磯
……
前言/序言
冷峻客觀的小說
[法]諾埃爾·迪特萊
這個介入的題目是受瞭阿城本人1991年3月寄給我的一封信的啓發,他對我是這樣說的:
早先,筆記小說(essaiounote)在中國十分發達。在某些階段,它的地位幾乎與散文平起平坐。後來,自1949年以來,甚至自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散文經曆瞭前所未有的飛躍。……
阿城的作品總共包括三個中篇小說:《棋王》(1984),《樹王》(1985),《孩子王》(1985);六個短篇小說:《迷路》,《傻子》,《周轉》,《臥鋪》,《會餐》,《樹樁》(1985)。最後還有以《遍地風流》(1986)為題的,由很短的文章組成的係列。阿城從沒有寫過長篇小說。另外,他每兩月一次在每一期《九十年代》雜誌上發錶一篇很短的文章,他已發錶瞭三十三篇這種類型的文章。按照發錶時間先後,可以發現,阿城在他的短文中,捨棄瞭浪漫傳奇式的形式,使之成為新形式,他確認為隨筆或筆記小說。
假如查一查艾田蒲提齣的標準,長篇小說從五萬字算起,一萬字以上就不再是短篇小說。在一萬字到五萬字之間的短長篇和長中篇,與中國人所稱的中篇小說相當。在“三王”中,《棋王》二萬六韆字,《樹王》二萬四韆五百字,《孩子王》二萬八韆字。因此,阿城的所有作品,可稱為短篇或雜著一類。
……
在他的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臥鋪》《傻子》和《迷路》中,阿城用第一人稱說話。讀者碰到一個自稱“我”的敘述者,麵對著他生活的外部世界。“我”在各種情況下遇到一個或幾個奇特人物:棋呆子,迷棋的青年;“樹王”,一個與大自然相依為命,以緻當有人砍掉他試圖救下的“樹王”時死去的奇特人物;王福,一個想背詞典,試圖過更好生活的青年學生。在《孩子王》中,自稱“我”的人物處於小說的中心,因為他自己就是“孩子王”,即小學教師。在《臥鋪》中,“我”在他的車廂裏遇到幾個富有情趣的人物;在《迷路》中,和他做伴的是一個所謂的“傻子”,但多虧瞭他的醫學知識,挽救瞭局麵;最後,在《傻子》中,他在他的朋友老李身上發現瞭一個“傻孩子”的存在,他一直不懷疑其存在。在彆的作品(《樹樁》或《周轉》)中,“我”不齣現。這是第三人稱敘述。在題為《遍地風流》的作品裏,“我”以一種極其漫不經心的、有時含蓄的方式齣現。例如,在《溜索》一篇中,第一人稱的“我”字從未齣現(在翻譯中,必須使其準確)。這是一種強調手法,使得自敘者和所描寫的風景與情境融為一體。
第一人稱的運用使阿城的最初幾篇作品具有一種文獻價值,生活閱曆深深地吸引瞭讀者。可是這並不是簡單的報道。它們錶明瞭一個人(敘述者)麵對生活及其興衰的態度。阿城筆下人物的冷峻、嚴肅和倫理道義被自稱“我”的敘述者所注意觀察,使中國廣大讀者激動不已。
我還想就阿城的寫作描寫一點細節。在《孩子王》中,教師試圖造一個漢字。他在注視正在做作文的學生時,開始想到他當教師之前放的那些吃草的牛,他想起這些牲畜喜歡喝尿到瞭何種地步。這時候,他重新開始在黑闆上寫字,而且由於疏忽和觀念聯閤,他在黑闆上畫瞭一幅由漢字“牛”和“水”構成的錶意文字。孩子們提醒他,他慌忙擦掉。從這裏可以看到作者逃脫語言枷鎖的一種不自覺的意圖,很快放棄的意圖……這種“經驗”可能比較接近中國造型藝術傢的經驗。他們發明一些漢字來寫幾本難懂的書,隨後編一些由連他們也不懂的字構成的詞典。
……
假如一部小說是由一個有結構的現實生活本身構成,或者,小說傢至少意識到好像是經過安排的一種文學形式,那麼,人們就會比較清楚地理解為什麼阿城對這種文學形式根本不感興趣。事實上,具有一定結構的現實生活與小說形式毫不相乾。正在這一點上,他不同於同時代的作傢。他用知青70年代在鄉下的生活作為一種背景而不是主題。現實隻不過像他的人物行進的框架使他感興趣。相反,短篇形式(小說,還有散文)允許他把注意力集中於現實的一個細節,一個片段上。阿城以一個一生描繪蝦或小雞的中國畫傢試圖抓住重建的現實的方式,描寫瞭風景、人物、奇特或普通的情境,他樂此不疲,以便描繪一幅巨大的畫圖。
阿城給當代中國文學帶來的巨大獨創性,是他保持古典文學的錶現財富的能力(大概多虧他來自“口述”的緣由)。閱讀、領會19世紀和20世紀世界文學的經典巨著,運用小說和雜文那樣的文學形式是他的選擇。最後,他決定實驗發展最適閤他的文學形式:雜文或筆記小說。這種誌願之舉說明他在創作瞭他最初的、應付一種需要的作品之後,對寫作本身進行思考。概括起來,我要說,“三王”應付瞭一種必須,接下來的小說錶明,集中在《遍地風流》題下的作品是嚮詩性散文的轉變,在美國寫的文本是作者理論思考的成就。
最後,應該認識到,阿城的創作遠遠沒有結束。他最近的作品雖然在美國寫成,卻錶現瞭在中國生活的各種人。人們拭目以待,看阿城現在居住的國傢是否能成為一道引發靈感的源泉,看筆記小說是否仍然是他的錶達形式。
劉陽編譯
阿城精選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