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驤口述自傳

啓驤口述自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怡學,吳安春 編,啓驤 口述
圖書標籤:
  • 自傳
  • 迴憶錄
  • 曆史
  • 人物
  • 啓驤
  • 近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傳記
  • 口述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ISBN:97875000956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328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什刹海書院文庫 ,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20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什刹海書院坐落於北京什刹海之濱、佛教古刹廣化寺旁,於2011年9月28日落成。首創院長由已故的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當代鴻儒湯一介先生擔任。在湯一介先生的倡導下,什刹海書院自2012年底開始設計《什刹海書院文庫·導師口述自傳叢書》。本套叢書將完整、全麵地整理什刹海書院中儒學、道學、佛學、易學、中醫、教育、心理、書畫等領域導師的一生行述。行述論及導師的傢世、求學、交際、學術成就及親曆的曆史事件等。

內容簡介

  愛新覺羅·啓驤(1935~),清代雍正帝九世孫。
  早年命途多舛,中年受堂兄啓功影響臨池學書,臨摹眾帖。此後辦展、齣書、講學,研習書藝,筆耕不輟。1990年北京申辦亞運會時,應邀書寫《奧林匹剋完章》,作為國禮贈送給薩馬蘭奇,現存於國際奧林匹剋博物館。2014年在北京APEC會議期間,書寫的《上善若水》條幅懸掛於國傢遊泳中心“水立方”迎賓大廳。啓驤以其書法藝術成就播名海內外,被北京什刹海書院延請作導師。
  《啓驤口述自傳》概要憶述瞭啓驤八十年生平及其成就,對清代皇室傢族沒落後的生活、北京風俗民情亦有生動描述。讀者從中不僅看齣啓驤“慈悲善舉埋在心田裏,藝術雅俗靈在悟性裏,功名利祿露在哂笑裏,感恩戴德刻在記憶裏”的性格特點,也能體悟啓驤“學書在法,奇妙在人”“學法不學體”的書法理論。

目錄

叢書總序
第一章 傢族背景
一、傢世赫然鴻緒傳
二、朝乾夕惕言雍正
三、襲承爵位在恩功
四、獨行弘晝纂三希
五、護軍統領崇仁義
六、書畫怡情大匠緣

第二章 青蔥歲月
一、兒時難忘門風正
二、國破偷閑找自娛
三、燕京二海多童趣
四、黎明前後歲崢嶸
五、無端冤屈歹人猖
六、足球情愫綠茵傾
七、習業癡球步坦途

第三章 “文革”夢魘
一、不期噩運傷華夏
二、球技超凡亦護身
三、明鏡一枚能鑒妖

第四章 凡人小事
一、軍營往事伴流年
二、性情狷介守方圓
三、操縱退休為哪般
四、心梗是福調習慣
五、裘韻悠揚一戲癡
六、滴水之恩湧泉報

第五章 書法人生
一、偶遇啓功迷翰墨
二、亞運義捐呈寸心
三、國禮拳拳饋薩翁
四、麵壁十年圖破壁
五、兩輪大展動京城
六、筆毫惟願開風氣
七、揮墨方知亂象生
八、藝海芻言心有屬
九、異域書林看日韓
十、於今感悟知三昧
十一、揚帆硯海敞心扉
十二、格言耿耿伴春鞦

第六章 近看啓功
一、曆盡滄桑誌未消
二、笑麵人生無巨細
三、書協軼事見精神
啓驤作品
啓驤作品簡評
啓驤年錶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啓驤口述自傳》:
  一、傢世赫然鴻緒傳 我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代孫。1935年3月7日(農曆 二月初二),我齣生於北平內宮監鬍同8號(現為恭儉 二巷1號)東屋的一個大磚炕上。那時我父親住在四閤 院的東屋,我爺爺住在北屋。北屋的客廳裏掛著西太 後寫的大“壽”和齊白石畫的“無量壽佛”。大院由 三套四閤院組成,共有四十多間房子,有三韆多平米 ,儼然一座大花園。院子裏有假山,有廊子,有一口 水井和一座土山(八國聯軍燒房子留下的),還有很多 棵鬆樹、丁香樹、三春柳、花椒樹穿插在房屋之間; 空地生花草,屋簷攀紫藤,確實有些“階柳庭花”之 容,“蓊蔚洇潤”之氣。之所以叫內宮監鬍同,是因 為那裏曾經住過很多太監,我小時候還能見到他們, 其中有個太監的京劇老旦唱得很好,據說曾是宮內由 太監組織的戲班成員。
  由於齣生在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所以我的 小名叫“抬頭”。聽說我剛齣生時很胖,足足有八斤 多,傢人便又開始叫我“胖子”。而“抬頭”慢慢沒 人叫瞭,“抬頭”這個乳名自然也沒有多少人知道。
  我一生中有三個正式的名字:金啓驤、狄啓驤和愛新 覺羅·啓驤。小學時叫金啓驤,因為愛新覺羅是滿語 ,漢意就是“金”;日僞時期開始叫狄啓驤,因為我 爺爺有一個名字叫狄琴蓀,我們滿族人可以指名為姓 ,所以就改姓“狄”;退休後,隨著國內外愛新覺羅 傢族活動的增多,為瞭更加方便,就使用瞭我的滿族 姓氏,叫愛新覺羅·啓驤。
  我們愛新覺羅傢族是建州女真族的一個重要氏族 。1635年(崇禎八年,天聰九年),皇太極宣布廢除“ 女真”的稱號,定族名為“滿州”,為稱帝做好瞭各 方麵的準備。1636年(崇禎九年,天聰十年)農曆五月 十三日,宣布稱帝,改“後金”為“大清”,正式建 立清朝,從而進一步加速瞭明朝腐敗統治的滅亡。在 清王朝(包括後金政權)將近三個世紀的封建統治中, 先後有十一世(代)十二人做過皇帝: 第一世:第一位皇帝,後金政權的創建者努爾哈 赤(太祖),1616年始,年號天命,在位十一年。
  第二世:第二位皇帝,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太 宗),1627年始,後金年號天聰,共十年。改清稱帝 後,年號崇德,在位八年。
  第三世:第三位皇帝,皇太極九子福臨(世祖), 1644年始,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
  第四世:第四位皇帝,福臨三子玄燁(聖祖), 1662年始,年號康熙,在位六十一年。
  第五世:第五位皇帝,玄燁四子胤稹(世宗), 1723年始,年號雍正,在位十三年。
  第六世:第六位皇帝,胤稹四子弘曆(高宗), 1736年始,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
  第七世:第七位皇帝,弘曆十五子顆琰(仁宗), 1796年始,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
  第八世:第八位皇帝,顳琰次子曼寜(宣宗), 1821年始,年號道光,在位三十年。
  第九世:第九位皇帝,旻寜四子奕詝(文宗), 1851年始,年號鹹豐,在位十一年。
  第十世:第十位皇帝,奕詝長子載淳(穆宗), 1862年始,年號同治,在位十三年。
  第十世:第十一位皇帝,載淳七叔奕譞二子載湉 (德宗),1875年始,年號光緒,在位三十四年。
  第十一世:第十二位皇帝,載湉五弟載灃長子溥 儀,1909年始,年號宣統,在位三年。
  有一段傳說廣泛流傳:永陵坐落在遼寜省撫順市 新賓滿族自治縣城西二十一公裏啓運山腳下的蘇子河 畔,是我們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清太祖努 爾哈赤的父親、祖父、曾祖、遠祖及伯父、叔叔等皇 室親族均在這裏陵寢。後麵的山是一條龍脈,經過勘 察發現,這條龍為西東走嚮,龍頭在西,龍尾在東, 蜿蜒起伏,共有大小不等十二個龍脊(山頭)。由此, 風水先生曾經預言愛新覺羅的後世將有十二代的天下 。而從努爾哈赤登基稱汗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正好 是十二位皇帝,又因山頭高低不等,與他們的在位年 限相吻閤,也就注定瞭皇帝的在位時間。也就是說, 康熙、乾隆的山頭最高,而宣統的山頭最低。這種巧 閤無法解釋。
  愛新覺羅傢族掌握政權以後,在傢族內部也有“ 宗室”和“覺羅”之分。所謂宗室,就是塔剋世(努 爾哈赤的父親)的直係子孫稱為宗室,束金腰帶為標 誌,俗稱“黃帶子”。所謂覺羅,就是覺昌安(努爾 哈赤的祖父)的直係子孫,塔剋世子孫以外者為覺羅 ,束紅腰帶為標誌,俗稱“紅帶子”。
  ……
《京劇的背影:梨園往事與時代風雲》 一捲跨越百年的梨園史詩,一麯時代洪流中的藝術堅守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藝術傢的個人生命曆程,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深入探究二十世紀中國京劇藝術波瀾壯闊的發展軌跡,以及京劇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文化重量與社會功能。它是一部關於“京劇”這一獨特藝術門類的宏大敘事,梳理瞭自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後數十年間,舞颱藝術、行業生態、審美變遷以及政治環境對這一國粹産生的深刻影響。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群體經驗”和“環境塑造”的考察,它緻力於還原一個立體、鮮活的京劇世界,而非單純的個人迴憶錄。書中細緻描摹瞭不同流派的興衰起伏、票社與科班的運作機製、行當之間的傳承關係,以及戲麯演員在時代巨變前夕所麵臨的身份認同與藝術抉擇。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國的“黃金時代”與流派紛呈 本捲首先迴溯瞭京劇藝術在清末和民初的蓬勃發展。在這一時期,京劇完成瞭從地方戲到“國劇”的地位確立。書中詳盡剖析瞭“四大名旦”的崛起背景,但重點並非描述他們的舞颱風采,而是側重於分析他們如何在新興的都市文化和商業運作下,成功構建並推廣瞭具有強大市場號召力的藝術風格。例如,通過對當時報刊評論、商業演齣閤同以及票友圈子活動(如“票社文化”)的梳理,揭示瞭藝術風格如何與資本和觀眾審美趣味相互作用,最終固化為不可磨滅的流派體係。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武生”和“老生”等行當在這一時期的創新與保守之爭。通過對早期錄音資料、手抄本劇目以及舞颱實踐的比較研究,展現瞭不同劇社(如“四大班社”)之間的競爭策略,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爭奪優秀編劇和武師來鞏固市場份額。這裏,京劇被視為一種高度市場化的娛樂産品,其商業邏輯與藝術追求常常處於微妙的張力之中。 第二部分:都市變遷與藝術革新 進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都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現代媒介(如電影、留聲機)的衝擊,京劇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本部分著重探討瞭京劇界在“中西調和”思潮下的藝術探索。 我們深入考察瞭在這一時期,劇作傢和導演們如何嘗試引入話劇的舞颱調度、燈光設計乃至敘事結構來“改良”傳統京劇。書中不迴避對這些革新嘗試的批判性審視——哪些是真正提升瞭藝術錶現力,哪些僅僅是流於錶麵的形式主義?通過分析如“新劇目”的創作過程與演齣反響,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的“現代化”並非一帆風順,它常常遭遇來自堅守傳統的班主和觀眾的強大阻力。 此外,本書對京劇界的“學徒製度”進行瞭社會學層麵的考察。它不再簡單描述學戲的艱辛,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階層結構中進行分析:科班如何成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流動通道?戲班內部的等級製度如何維護瞭藝術的純粹性,又如何壓抑瞭個體的創造力? 第三部分:新中國的戲麯改造與民族精神的重塑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後,京劇藝術在國傢主導下所經曆的結構性重塑。核心內容在於對“戲麯改革”運動的係統梳理。 我們摒棄瞭簡單地將改革視為“清除糟粕”或“完美創新”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分析瞭國傢意識形態如何介入藝術生産的每一個環節:從劇目題材的選擇(如曆史劇、革命現代戲的湧現),到舞颱美學(如“三突齣現代化”理念的提齣),再到演員的社會身份轉換(從“戲子”到“人民藝術傢”)。 書中選取瞭數部具有代錶性的新編曆史劇和現代戲作為案例,剖析瞭它們在劇本創作、唱腔設計和武打編排上所做的係統性調整,以期更貼閤時代精神和政治要求。同時,本書也探討瞭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造對傳統藝術基因的內在影響,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許多經典劇目和錶演技巧是如何被“保留”或“重塑”的。 結語:傳統在變動中的生命力 最後,本書總結瞭京劇藝術在近百年曆史變遷中的韌性與適應性。它強調,京劇的生命力並非來自於對過去的僵化模仿,而恰恰在於其不斷吸收、消化、再創造的能力。它不僅是清代宮廷的遺韻,更是近代都市文化的産物,更是新時代精神麵貌的載體。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京劇藝術的“橫截麵”——一個在時代風雲、商業運作、政治風嚮和社會審美多重作用力下,不斷自我塑造的復雜文化場域。它試圖展現的,是京劇作為一種活態藝術,如何在曆史的轉摺點上,努力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和舞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啓驤口述自傳》剛拿到手時,我其實有點猶豫,畢竟“口述自傳”這個形式總讓我聯想到那些絮絮叨叨、缺乏條理的記錄。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一種沉浸式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住瞭。仿佛啓驤先生就坐在我麵前,用他特有的、帶著歲月沉澱的語調,緩緩道來他的人生故事。字裏行間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烙印,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能感受到他敘述時那種真摯的情感,有時是少年時代的青澀與理想,有時是中年時的躊躇滿誌與艱難抉擇,更多的是晚年迴望時的豁達與睿智。書中的細節描寫尤其精彩,那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曆史事件,在他的敘述下變得鮮活生動,仿佛我親身經曆瞭那個年代的變遷。我尤其喜歡他描繪的那些人物,無論是傢人、師友,還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萍水相逢卻又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個性鮮明。這不僅僅是一本個人的迴憶錄,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讓人在閱讀中不斷思考,不斷迴味。

評分

《啓驤口述自傳》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傳統意義上的自傳那樣,按照時間順序綫性敘述,而是充滿瞭跳躍與閃迴,如同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副層層疊疊的記憶拼圖。這種結構反而更加真實地還原瞭一個人復雜而多維度的內心世界。每一次章節的切換,都可能是一個新的故事,一段新的感悟,讓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閱讀興趣。我喜歡他那種不拘泥於事實的講述方式,更注重情感的傳遞和思想的錶達。他會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放大成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探討,也會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融入到個人的情感體驗中。這種敘事的技巧,讓整本書充滿瞭藝術感,也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我從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他人的人生經驗,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獨特視角。

評分

讀完《啓驤口述自傳》,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這本書的敘述風格極其獨特,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啓驤先生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將自己的人生軌跡呈現在讀者麵前,那些平淡中的不平凡,那些苦難中的堅韌,那些成功背後的付齣,都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驚嘆於他麵對睏境時的智慧與勇氣,也佩服他始終保持的那份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書中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觀察和評論,更是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讓人在掩捲之餘,不禁陷入沉思。我尤其欣賞他那種不迴避過往、不誇大成就的態度,真實地展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普通人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書寫自己獨特的人生篇章。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生命的韌性,感受到瞭歲月的沉澱,也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我不得不說,《啓驤口述自傳》是一本讓我非常驚喜的書。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太多華麗的修飾,卻自有其打動人心的力量。我仿佛能聽到啓驤先生的聲音,感受到他敘述時那種平和而堅定的語氣。書中對於細節的描繪,尤其是那些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被他賦予瞭不一樣的意義。這些細節勾勒齣瞭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也摺射齣瞭一個時代的變遷。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對過往的態度,沒有過多的抱怨,也沒有過分的自喜,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這種豁達的胸懷,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顯得尤為可貴。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長者在促膝長談,分享人生智慧,也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啓驤口述自傳》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超越時空的連接感。雖然啓驤先生所處的年代與我有所不同,但他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所麵臨的選擇與睏惑,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生的本質是相通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性的光輝與脆弱始終如一。他敘述的那些經曆,既是他個人的獨特故事,也是那個時代無數個體的縮影。我從書中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看到瞭他如何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這種敘事方式,沒有刻意的說教,卻充滿瞭強大的感染力,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審視自己的人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