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品以儿童的视角、京腔京韵的故事和生动流畅的语言,讲述了抗战时期老北京人在民族气节、品德大义上的一段传奇。作品塑造了一位极具个性的“图将军”,将其性格中的义气、侠气、局气表现得酣畅淋漓。对老北京风物节令、物候时序、日常生活的展现充满了历史文化内涵。作品浑然天成、气象高远,有鹤立之势。
——《将军胡同》获奖词
★第一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青铜奖”获奖作品,从初评、复评到终评,各个专业编辑和专家对其赞不绝口,谢冕、高洪波、王泉根、刘绪源、毕飞宇、徐坤、李洱七位专家诚意推荐;
★北京青年作家史雷多年打磨砥砺的心血之作,将家国情怀与趣味童年结合在一起,将诗意悠然与慷慨悲歌结合在一起,近年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罕见的“鹤立”之作。全文登载于文学杂志《人民文学》(2016年6月号)上,受到各界读者好评;
★用京腔京韵的故事和丰富考究的细节,勾勒了一幅老北京的历史丰富画卷和一段老北京人充满气节和风骨的抗日传奇,深得老舍、叶广岑等“京味儿”名家的文学精髓,滋味时有过之;儿童的视角和充满童心的叙述又使作品充满《城南旧事》等经典文学的魅力;
★塑造了图将军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图将军是一个破落的八旗子弟后代,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身上的大义被激发出来。这一人物形象在儿童文学人物图谱中罕见而又独特,是一位“立得住”的人物。
★写法讲究耐人寻味,每一章用一个极具老北京韵味的小物件贯穿,每章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各章间又彼此勾连呼应,形成一幅鲜活生动的老北京历史风俗卷轴;诗意悠然与慷慨悲歌、家国情怀与趣味童年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邀请北京文化名家为《将军胡同》撰写名物考,既方便小读者的阅读,又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带领读者进入那段老北京的特殊岁月,在北平悠悠往事中徜徉回味。
内容简介
曹文轩序言,阐释“青铜葵花”这一奖项的内涵和意义,感受什么是真正的优秀的儿童文学;
泡茶馆、看京戏、斗蛐蛐、养金鱼、熬酸梅汤、耍猴猎獾,在京腔京韵的故事中感受老北京的趣味童年,回到那段让人向往的民国往事;
透过姥爷一家、图将军一家、秀儿一家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去体悟一个丰富鲜活的老北京的鲜活画卷。图将军这一鲜活灵动的形象,带读者去感受极具特色的老北京人的“京味儿”生活;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作品,整部作品没有直接去写硝烟与战火,而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体会这一切。作品虽然悲壮,却仍然充满希望;
详细考究的“《将军胡同》名物考”,让小读者了解更多老北京的历史文化;
“《将军胡同》专家评语”,让小读者了解名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
作者简介
史雷,1970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灌县(现都江堰市),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上海)《少年文艺》(江苏)《读友》《东方少年》等杂志,曾获2011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佳作奖、首届“读友杯”全国少儿类型文学大奖赛二等奖、第二届“读友杯”全国少儿类型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2014年《儿童文学》擂台赛之“直通罗马大奖赛”金奖。长篇小说《将军胡同》一举夺得第一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青铜奖”殊荣,受到谢冕、高洪波、王泉根等七位终评专家的一致好评。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将军胡同》以儿童的视角,生动流畅的故事,讲述了老北京一段民国往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民族气节、品德大义上的果敢与正义。京腔京韵的故事,准确精致的细节,地道的老北京风物节令、物候时序的展现,都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尤其可贵的是,小说塑造了以姥爷和图将军为代表的有气节、有情怀个性鲜明的北京人形象。姥爷身上有着老一辈京城人的慷慨和局气,图将军有着旗人子弟的纨绔与孝悌,同时保有对家国的刚烈和忠心。底层民众秀儿父女靠皮影戏为生的艰难生存,日本普通人老横泽与美香父女善良品质的描绘……一切全都栩栩如生,宛若历史的真实再现。在同仇敌忾当中避免了人物的脸谱化倾向。
《将军胡同》故事完整,叙事流畅,人物生动,是一部优秀的献给所有大人和孩子看的好小说。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知名作家徐坤
★作品通过孩子的眼睛,描绘了抗日战争期间,老北京两户人家的友情和变故。
作品重心在表现一个破落八旗子弟图将军的命运变化上,成功塑造了一个从浪子到抗日志士的转化的形象。
作品生动地表现了老北京的日常生活及许多民俗玩意儿,并从中展示了历史社会的风云变幻,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作品还通过两家的感人关系,写出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充满了正能量。
作为一部“京味儿”小说,这部作品继承发扬了老一辈经典名著的风骨,十分难得。
——《当代》杂志前主编、资深文学编辑洪清波
★《将军胡同》是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作品的叙事风格朴实庄重,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每一章的内容既可独立成篇,串联起来又是一个背景完整、人物形象丰富的故事。特别是小说的主人公图将军,塑造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图将军祖上三辈都战功赫赫,都曾被授封“三等奉国将军”的爵位。然而图将军却并不是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出场的。他开始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在王朝没落的年代里,守着花鸟虫鱼等玩物、靠着典当家产度日,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的形象。是“我”的姥爷充满善意和包容的举动,唤醒了图将军耿直、善良、好胜的天性,让他过上了靠拉车自食其力的生活。图将军与“我”的父母、舅舅等革命者不同,他并没有明确的民族意识或是革命目标,所有的举动都是出于他天性中质朴而强烈的爱憎观念。他有一股来自民间的“侠气”,看不惯侵略、压榨与欺凌。蟋蟀“铁弹子”、“老黄忠”、獾狗“铁苍狼”等动物,既是图将军调教出来的得意宠物,也是他的朋友,或者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动物虽然没有保家卫国的意识,但它们天然具有忠诚、刚烈的气性,可以说,正是“铁弹子”和“铁苍狼”的牺牲,促成了图将军的成长,让他变得不一样了。他或许并不明白“我”的舅舅等革命者的宏图大志,但他愿以自己的牺牲换取革命者的生存,把祖国的命运交付给这些他信任的人。他的死设计得巧妙悲壮,既不拖累任何人,又完成了自己舍身取义的使命。从“多余人”到“平民英雄”,图将军的每一步转变都有情节的铺垫,显得毫不突兀,真实可信。
——无锡作协会员、清华大学硕士吴正毅
★一口气读完史雷的《将军胡同》,被一种真实而正义的情绪感染着,其实静心细想,小说中没有将军,也没有什么英雄,只是一些没有什么英雄壮举的隐忍的普通百姓,但谁又能说他们活得不精彩呢?小说是以将军胡同的富户人家刘家的外孙——大宝的视角写抗日战争那几年将军胡同发生的几件事。将军胡同在北京,所以整篇小说是充满了京腔京韵,对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带有历史传记特质的描写。孩子的视角便是玩乐的,所以玩蛐蛐,养金鱼、放风筝,因为放风筝所以遇到了狗——铁背苍狼,所以带狗去捉獾,等等。刘家人是商人,原一起出口外倒腾买卖的秦家与刘家是兄弟一样的朋友,但是日本人来了以后,各奔东西。刘家人是正面形象,家人都是正义果敢的,包括收养的秀儿。秦家人当了汉奸,但并不全是汉奸,秦家的孙子就还是有些正气的。图将军是旗人,好玩儿,但善恶分明。日本人也不全是穷凶极恶的。整个小说的人物,非脸谱化,看着真实可信……整篇小说琐碎流畅,但不显疲沓,有恰到好处之感。
——普通读者
目录
曹文轩“青铜葵花”序言
第一章 大红门
第二章 铁弹子
第三章 美猴王
第四章 老黄忠
第五章 鱼美人
第六章 石唐山
第七章 铁苍狼
第八章 六月雪
《将军胡同》名物考(侯晓晨)
《将军胡同》专家评语(刘绪源、徐坤、洪清波)
精彩书摘
《将军胡同》:
院子里临时搭建的幕布上,长庆班的皮影戏《二度梅》刚刚开唱。这一天是小暑,也是姥爷的六十大寿。
不过,八岁的我对这类才子佳人戏根本不感兴趣。
我急着去东院看二舅的鸽子。
在路过垂花门时,我看到一个穿蓝色碎花上衣、留短发的女孩,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花坛里一丛盛开的红月季。女孩的年龄明显比我大。
我家的院子原先是奉国将军的府邸,朱红色的院门高大气派,将这纯朴打扮的女孩映衬得格外显眼。
听到我的脚步声,女孩将目光抬起,羞涩地看着我。
她的面色白里透红,柳叶似的眉毛,泉水般清澈的眼睛。
“这花叫红帽子,姥爷最喜欢的月季,你是……”我从没见过这个女孩。
“我叫秀儿,长庆班的,来给老爷祝寿。”女孩的声音如西山樱桃沟里流淌的溪水,格外清亮,“爹在前院演戏,让我跟这儿候着。”
一个多月前,姥爷收到秦四爷的请帖,秦四爷五十五岁寿辰。秦四爷曾和姥爷一块做外馆贸易。可姥爷却犹豫再三。
姥姥劝他:“还是去吧,毕竟是多年的老哥们儿了。”
姥爷没好气地问:“你知道新民会是什么玩意儿吗?你知道小狗子现在是什么东西吗?”
“什么玩意儿?什么东西?”姥姥问。
“不是玩意儿!不是东西!”
打这以后,我就知道新民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组织,而小狗子则是秦四爷的小儿子秦孝天的乳名。
但姥爷还是闷闷不乐地去了,估计是抹不开面儿,回来后却不停地夸:“地道!真地道!”
我们都没听明白,姥姥问:“什么地道?”
“小狗子从天桥找的唐山皮影戏班,唱腔好,地道!”
“唐山的皮影能有咱城里的好?您不是听着新鲜吧?”姥姥不信。
“不懂了不是,要说咱城里的东派皮影还是源自人家滦州影呢,也就是唐山皮影。”那天姥爷很高兴,耐心地给我们解释。
“你是小少爷吧?你怎么不去看戏?”秀儿问我。
“看不懂。姥姥说今天演的都是给姥爷看的戏,明儿才演我喜欢的。”
“你喜欢什么戏?”秀儿接着问。
“《瓦岗寨》《打登州》……”
“这些戏我也会,赶明儿我给你演。”秀儿爽快地说。
一群鸽子带着悦耳的哨声从我们头顶飞过,优雅地落在东院的屋顶上。
秀儿惊叹道:“这些鸽子真漂亮!”
“那只最漂亮的叫‘四块玉’,你看它脑袋、脖子、翅膀还有尾巴都是白的,它可会翻筋斗了。”我热情地向秀儿介绍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东后院。
东后院里,赵姨正挥舞着一个绑红绸布的竹竿,一边轰着鸽子一边劝:“祖宗们,再多飞会儿,二少爷要是回来看见你们长膘了,要埋怨我的。”
二舅去年考上的辅仁大学,学校就在什刹海边上,离家很近,一个星期回来好几次。每次回来一看完姥爷姥姥,就直奔东后院看他的鸽子。可是,最近尽管学校放了暑假,二舅却很忙,两个星期都没回家了。
“哎哟,小祖宗,你怎么又跑这儿来了?”赵姨看到我立马紧张起来,“又来看孵出小鸽子了没有?”
“您不是说就这几天了吗?”我被赵姨堵在鸽棚外。
前些日子,二舅特意交代赵姨,鸽子孵蛋时,不能让我进去。
“没呢,就是孵出来你也看不见,就算看见了,也没什么好看的,还都光屁溜儿呢。”赵姨看见我比鸽子见了我还紧张。
“哎哟,这是谁家的姑娘?长得真俊!”赵姨瞅见我身后的秀儿。
“她叫秀儿,长庆班的。”我替秀儿回答。
“秀儿,这名字吉祥。”赵姨的脸乐得像怒放的月季。
“姨,您吉祥!”
“哎,吉祥!吉祥!瞧这小嘴儿甜的。”赵姨高兴地胡噜着秀儿的脑袋,满脸怜爱,“多大了?”
“十岁了,姨。”秀儿回答。
“十岁?属大龙的?”
“嗯哪。”
“这么小就出来了?你娘放心吗?”赵姨把手放在秀儿单薄的肩上,关切地问。
“我娘没了,只能跟着爹出来。”
“可怜的孩子!”听到这话,赵姨心疼地一把将秀儿搂在了怀里,问道,“你们住哪里?”
“城里住店要花钱,我们住西直门外。”
这时,门房老刘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快!老夫人心口又痛了,老爷叫你快过去。我得赶紧套车请大夫。”
姥姥的病是去年夏天落下的。
……
前言/序言
曹文轩
“青铜葵花”是一项文学奖,像所有有着新型文学主张的文学奖一样,此奖也是一项对文学的解读和阐释。
何为文学,文学何为?文学的根本使命大概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有此使命无疑是崇高的。实际上,我们的文学先人一直是这样看待文学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是因为人们发现文学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这样的文学史和文学家。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见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的世界,就没有今日的人类。人类应当像仰望星辰一样,仰望那些创造了伟大作品的文学家。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混盲与昏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的。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和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的成分。这些成分妨碍着人类走向文明和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所含的意义,在当初必然是单纯和幼稚的。然而,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但它也慢慢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真挚、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人性之恶,也会因历史的颠覆、阶级地位的更替、物质的匮乏或奢侈的原因和作用,时有增长和反复。但文学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高扬道义的旗帜,与其他精神形式,比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地使人性得到改善。
当年,徐志摩先生是这样理解文学的。他说:“托尔斯泰的话,罗曼罗兰的话,泰戈尔的话,罗素的话,无论他们各家的出发点怎样的悬殊,他们的结论是相调和呼应的,即使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柔和的声音,永远叫唤着人们天性里柔和的成分,要它们醒来,凭着爱的无边的力量,来扫除种种障碍我们相爱的势力,来医治种种激荡我们恶性的狂疯,来消灭种种束缚我们的自由与污辱人道尊严的主义与宣传。这些宏大的声音,正比是阳光一样散布在地面上,它们给我们光,给我们热,给我们新鲜的生机,给我们健康的颜色……”没有道义的人类社会,是无法维持的。只因有了道义,人类社会才得以正常运转,才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景观。一件艺术品,如果它不能向我们闪烁道义之光,就算不上一件好的艺术品。
今日的人类与昔日的人类相比较,其区别在于今天的人类有了一种叫“情调”的东西。而在情调的养成中间,文学有头等功劳。人类有情调,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物种,情调使人类摆脱了猫狗一样的纯粹的生物生存状态,而进入一种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之中,人类不再是仅仅有用一种吃喝以及其他种种官能就能满足的快乐,而有了精神上的享受。一有情调,这个物质的生物世界从此变了,变得有说不尽的或不可言传的妙处。人类领略了种种令身心愉悦的快意,天长日久,终于找到了若干表达这些感受的单词:静谧、恬淡、悠扬、忧郁、肃穆、朴素、高贵、典雅……文学形式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霎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给人类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让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有情调的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青铜葵花”是一项儿童文学奖,它可能更在意我们以上所说的文学原则和景象。因为它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决定了未来民族和人类的品质和质量。道义、审美、悲悯情怀等大概是这一奖项永恒的取向。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八日在第一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暮色下的琉璃: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失落 一部关于时间、记忆和城市肌理的恢弘叙事,追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无情冲刷,却又在个体生命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角落与人物。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以“失落的风景”为切入点的城市文化考古报告。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古老都城在近百年间的剧烈变迁。透过对一系列不再存在的街区、消逝的传统行业以及被遗忘的民间故事的挖掘与重构,作者试图捕捉那种“在场”与“缺席”的复杂张力。 故事的线索,如同城中蜿蜒的暗渠,时而清晰,时而隐没。它围绕着几条主要的城市动脉展开——那些曾经熙熙攘攘、汇聚了不同阶层人群的商业街,以及那些在胡同深处,承载着世俗烟火与家族秘密的院落群。 第一部分:灰墙里的低语——光影交错的百年风华 开篇聚焦于“三段式”的城市景观变迁。作者首先描摹了二十世纪初,这座城市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独特面貌。彼时,新旧交替的建筑风格并置,留洋归来的少爷与恪守传统的士绅,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精英阶层。他们出入的茶馆、戏园子,以及举办沙龙的私家庭院,都成了那个“黄金时代”的微缩景观。这些场景的描绘,充满了旧式新闻纸张泛黄的质感,带着一种无法复原的优雅与苍凉。 随后,笔锋转向城市底层的生活切片。我们跟随一位名叫“老顺”的修伞匠人,穿梭于那些窄得仅容两人擦肩而过的深巷。老顺的视角,是观察城市肌理最直接的透镜。他见证了手艺的衰落,看见了新式工业品如何一步步取代了精巧的手工技艺。他手中的伞,从遮蔽风雨的实用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怀旧的象征。作者细致记录了修伞的每一个步骤,从选竹到上桐油,这不仅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逝去时代精工细作精神的致敬。 这一部分的高潮,是对一座位于城南的传统丝绸作坊的深入探访。这座作坊,世代为宫廷乃至后来的达官贵人提供顶级面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材料的更新换代,它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作者通过对最后一代主事人的采访,展现了“匠人精神”在面对工业化浪潮时的无奈与坚守。那些染坊的陈旧缸槽,那些布满指纹的梭子,无声地讲述着技艺传承的断裂。 第二部分:看不见的边界——记忆中的邻里与规矩 城市的变化不仅仅是砖瓦的更迭,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塑。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老城区的“邻里伦理”及其瓦解。在那些封闭的院落空间里,生活被严格的规矩所约束——谁家的丫鬟可以在哪个时间点打水、谁家的孩子可以在哪个角落玩耍,都有一套心照不宣的默契。 作者通过对几个典型家庭的侧写,展现了这种复杂的社会网络:如精明强悍的管家太太,她掌握着整个大院的经济命脉;以及那些生活在夹缝中的底层租户,他们依靠微薄的互助维系着生存。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生活图景,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特定选择的“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城市中的“非正式空间”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比如夜市中那些只在特定时辰出现的流动摊贩,他们没有固定的铺面,其存在的合法性全凭与城管的周旋和街坊的默许。他们的食物,他们的吆喝声,构成了城市夜间特有的声景(soundscape),这种声景的消失,标志着城市性格的重大转变。 第三部分:风中的回响——遗忘的纪念碑与重塑的自我 随着城市向外扩张,老城区开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功能化的建筑群。这种“推倒重来”的进程,给留守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告别”与“重构”的思考。 作者追踪了几位在拆迁后不得不迁往城市边缘的居民。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失去,更是身份认同的危机。对于他们而言,老城区的每一块青砖、每一棵老槐树,都与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拆迁,意味着家族叙事的载体被摧毁。书中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这种“根被拔起”的失落感。 最后,作者将视角拉回到当代。在被高楼大厦取代的土地上,新的商业体拔地而起,霓虹灯取代了煤油灯。然而,作者坚持认为,过去并未真正消失。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着——或许是新建筑底层的某个不起眼的地下室,那里曾是老茶馆的储藏间;或许是新的居民在搬家时,无意中发现的旧式门锁。 《暮色下的琉璃》是一部关于“不可逆性”的沉思录。它提醒我们,城市的发展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剔骨之舞,每当我们为进步欢呼时,总有某些珍贵而脆弱的事物,在暮色中悄然隐去。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城市脉搏、珍视细微生活的人们的作品,它用文字,为消逝的风景竖立起一座坚韧的、精神上的纪念碑。 (字数:约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