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纪念受孩子喜爱的英国童书、幻想文学奠基之作《爱丽丝漫游奇境》出版150周年。
《爱丽丝漫游奇境(注音美绘版)/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世界经典名著》为已经步入经典名著阅读的孩子量身打造,具有以下特色:
·选编者为儿童文学专家、专业译者及一线教师。
·故事采用分章节形式,每次都可从新的章节开始阅读。
·配有大量获奖插画家绘制的精美插图。
·舒适的版式,适合阅读的字体大小和间距。
内容简介
小女孩爱丽丝跟随一只白兔掉进“兔子洞”,从此开始了在魔幻世界的历险。在这个地下世界里,她遇到了柴郡猫、假海龟、三月兔、红桃皇后等奇奇怪怪的人物和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情。最后,她发现这一切原来是个梦。《爱丽丝漫游奇境》较早出版于1865年,被誉为幻想文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也是被翻译较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之一。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曾在牛津大学担任数学教师,因为这本充满谜团、哲理,荒诞、好玩而又晦涩的书,他作为文学家的名声远远超过了数学家。
作者简介
刘易斯·卡罗尔,1832年生于英国,曾在牛津大学担任数学老师。《爱丽丝漫游奇境》出版于1865年,是被翻译最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之一。
唐丹妮,华盛顿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曾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翻译、撰写了大量文章,热心于公益事业与文化交流,现定居美国。
王以,又名骨干,湖南长沙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某财经杂志专栏画家。多年从事书籍插图创作,主要作品有《森林报(美绘版)》《聊斋志异》《快乐王子·王尔德唯美童话》等,其中《森林报(美绘版)》《快乐王子·王尔德唯美童话》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什么样的好书,会让孩子喜欢读?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过孩子们的,又是些什么样的书?
一代又一代孩子的阅读实践告诉我们,是《安徒生童话》,是《格林童话》,是《伊索寓言》,是《一千零一夜》……为什么这些书中的故事能持久地吸引着孩子们?答案是,它们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它们是经过时间的潮水反复冲刷后留给人类的文学珍宝,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人生的欲望,能满足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无拘幻想,能给孩子们以文学的陶冶和知识的启蒙。啊,还远不止这些!人类一切美好的品性都能从这里找到源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时能感受到快乐,孩子不用督促,自己就会乐读不疲了。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资深教授、诗人、翻译家韦苇
目录
跳入兔洞
眼泪池
预备会议式赛跑和长故事
兔子派来了小比尔
毛毛虫的建议
猪宝宝和胡椒厨房
疯狂的茶会
皇后的槌球场
假海龟的故事
龙虾四对舞
谁偷了水果馅饼
爱丽丝的证据
前言/序言
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如何让他们从书中汲取到成长所必需的营养?这是老师、家长、教育研究者们一直所关心的问题。《阅读的力量》一书作者、美国著名语言研究教授克拉生博士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只有“自由自主阅读”,也就是在没有压力、胁迫、外在诱因的情况下,孩子自己选书、主动进行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也才能真正做到持续、长久——让孩子受益一生。
那么,如何让延续流传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学经典不但成为孩子的必读之选,更成为孩子的乐读之物呢?在这上面,一代代的研究者和出版者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认为,精心的编选、适宜孩子阅读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描述、精美的插图,这四者缺一不可。精心的编选让古老的文字重新焕发光彩,是编者、作者与读者的超时空对话;适宜的语言让孩子学会更好地表达自我,了解文字的功用和魅力;吸引人的故事是一部成功作品的核心所在;而美好的插图是引领孩子步入文学和艺术殿堂的轻轻牵引之手。为此,在制作这套图书时,我们特别邀请了儿童文学研究者、创作者、一线教师以及优秀的插画家共同参与创作,并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不厌其烦地按照适宜孩子自由自主阅读的标准进行了多次修改与调试。
希望这套书能真心被孩子们喜欢,被他们的小手翻阅,激发他们潜在的阅读力量,并成为他们日后真正开始文学名著阅读的桥梁。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不相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自然,不含人工智能痕迹: --- 《星辰的低语:宇宙探索与未来文明》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知名天体物理学家或科幻作家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维恩]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信誉良好的科学普及类出版社名称,例如:寰宇文丛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附赠高分辨率星图海报 页数: 680页 内容简介 《星辰的低语:宇宙探索与未来文明》并非一本专注于童话或经典文学的读物,而是一部宏大、深邃,且极具前瞻性的硬科幻与天体物理学跨界巨著。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超越肉眼可见的夜空,潜入宇宙最深处的奥秘,并以严谨的科学逻辑和富有哲思的笔触,探讨人类文明在星际尺度上面临的终极命运。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从我们脚下的摇篮——太阳系,逐步扩展至可观测宇宙的边缘,最终聚焦于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一永恒问题的探索。 第一部分:边界之内的回响——太阳系巡礼与宜居带的勘测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基于最新科学数据的太阳系全景图。作者并未满足于教科书式的行星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主要天体(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生命潜力”——即在极端环境下,生命可能采取何种我们尚未预料的形式存在。 重点章节包括对木卫二“欧罗巴”冰下海洋的最新探测数据解读,探讨了深海热液喷口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生命化学循环的可能性。同时,火星的古老河床遗迹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地质时间尺度上审视,分析了火星大气逃逸的精确机制,并描绘了未来“火星永久基地”建立时,必须攻克的八大生命维持技术难关。我们不仅要看行星的过去,更要预见其被改造的未来。 第二部分:恒星的诞生与死亡——从星云到黑洞的演化史诗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物理学章节,它以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宇宙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恒星的生命周期。作者详细介绍了分子云的引力坍缩过程,描绘了主序星阶段的氢氦聚变,并着重阐述了不同质量恒星的最终归宿:白矮星、中子星,以及最令人敬畏的——黑洞。 书中有一章专门对比了超新星爆发(Ia型与II型)的宇宙学意义,解释了构成我们身体的重元素(如铁、金、铀)是如何在恒星的“熔炉”中锻造,并被抛洒到宇宙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原材料。我们都是星尘的后代,这一哲学论断在此处得到了最坚实的物理学支撑。 第三部分:银河系内的漂流——系外行星的“淘金热” 进入第三部分,视角被拉远至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本部分系统梳理了过去二十年间,系外行星发现技术的飞跃,重点介绍了凌日法(开普勒望远镜的遗产)和径向速度法(高精度光谱仪的胜利)的最新突破。 作者绘制了“宜居带”的动态模型,并探讨了“超级地球”和“迷你海王星”这类在银河系中数量庞大的行星类型,它们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第二窗口”。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书中引入了“生物标记气体”(Biosignatures)的最新研究,例如大气中对流层甲烷与臭氧的特定比例,如何可能成为地外生命的明确信号。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已知系外行星的数量,更深入解析了我们如何筛选和验证“有生命迹象”的星球。 第四部分:文明的尺度与费米悖论的深化 这是全书最具思辨性的部分。在确认了宇宙中行星数量的庞大后,一个核心问题浮现:为什么我们尚未接收到任何明确的信号?这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作者摒弃了简单的“大过滤器”理论,转而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这包括了对宇宙噪音的重新定义、对地外文明技术水平(卡尔达舍夫等级)的细致划分,以及对“自我毁灭时间线”的严肃探讨。书中甚至模拟了多个文明因资源枯竭、人工智能失控或信息传输延迟而导致的“寂静期”,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第五部分:超越光速的畅想与未来星际移民的蓝图 本书的结尾部分转向了极具想象力却又植根于理论物理的未来技术。作者探讨了曲速引擎(Warp Drive)的阿库别瑞度规的理论可行性,以及虫洞(Wormholes)在空间几何学中的地位。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冯·诺依曼探测器”和“代际飞船”的工程学挑战。它不仅是科幻的浪漫畅想,更是对现有推进系统(如核聚变脉冲推进)的深度评估。最终,本书以一个宏大的愿景收尾:人类文明如果想要真正成为一个星际物种,我们必须在技术、伦理和社会结构上做出何种根本性的转变。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宇宙学、天体物理学、未来学以及硬科幻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科学素养,但作者的叙事风格确保了即便是业余爱好者,也能在严谨的科学框架内,享受到探索宇宙边缘的震撼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