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是在支持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自我累积和加强的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收入满意度,因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都会影响收入满意度。我国城乡居民由于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其社会资本也存在显著差异,其收入满意度也显著不同。 构建收入满意度的次序逻辑多元统计回归模型,利用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收入满意度正相关,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业户籍者的收入满意度。个人绝对收入、横向相对收入和纵向相对收入提高,收入满意度上升。横向相对收入有“相对剥夺感”和“隧道效应”。城镇户籍者的收入满意度最高,农业户籍者较低,蓝印户籍者最低;户籍落户地的城市规模与收入满意度负相关。个人教育程度、婚姻稳定度与收入满意度正相关,年龄与收入满意度负相关,党员身份、宗教信仰提高收入满意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构建城乡居民收入满意度的多元方差模型,并利用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不仅城乡居民的收入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别,城市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收入满意度也存在显著差别。 我国应促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市偏向的政策,促进就业机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资源的均等化,促进收入分配改革,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满意度。
作者简介
史振华(1971—),男,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博士生,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法经济学。主研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或主研省部级课题4项;独著或作为di一作者在SCCCI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本。
目录
第一篇 引 论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我国居民主观收入满意度
一、收入满意度的概念
二、收入满意度是生活满意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收入满意度的形成原因
四、我国的收入满意度
第二节 我国收入水平持续上升
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
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节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第四节 我国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
一、全国不同阶层收入差距分析
二、城镇居民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
三、农村居民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边际贡献
第二篇 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收入满意度理论分析
一、需求理论对收入满意度的解释
二、比较理论对收入满意度的解释
三、人格理论对收入满意度的解释
第二节 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一、宏观人均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二、微观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三、宏观收入和微观收入对满意度的综合影响
第三节 相对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一、相对于他人的收入及其影响
二、相对于自己过去的收入及其影响
三、其他相对收入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个人特征对满意度的影响
第四章 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第一节 理论假设
第二节 模型
第三节 变量定义及数据说明
第五章 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统计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不同调查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收入满意度分析
三、个人收入与收入满意度分析
四、不同户籍人群收入与收入满意度分析
五、个人特征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多元逻辑回归统计分析
一、Ologit模型
二、收入、户籍与收入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实证分析结论
第三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
第七章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农业在工业化中的贡献
一、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卢燕平等,2012)
二、工业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工业化中农业的贡献
第二节 工业化和城市偏向的政策造成城乡收入差距
一、城市偏向的政策促进农业剩余转移和工业化发展
二、城市偏向的政策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第八章 城乡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增加
第一节 城乡收入差距限制长期收人增加
一、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二、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长期收入增加
三、存在一个最优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第二节 城乡收入差距降低社会资本限制收入增加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
二、社会资本能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市场和政府不足
三、社会资本能促进收入增加
四、社会资本能增加教育机会
五、城乡收入差距限制社会资本形成
第九章 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
一、城市偏向政策形成城乡收入差异
二、收入的累积效应扩大收入差距
三、低收入家庭的教育和投资能力受限
第二节 城乡居民的社会资本差异
一、城乡收入差距降低整体的社会资本
二、城市偏向政策降低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放大的效应
第三节 城乡居民的收人满意度差异
一、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导致收入满意差异
二、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导致收入满意差异
第十章 模型
第一节 理论假设
第二节 模型
第三节 变量说明
第十一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城乡户籍对工作机会的影响
第二节 描述统计分析
一、城市本地人的收入更高
二、城市本地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
三、城市本地人的社会资本水平更高
四、城市本地人的收入满意度更高
第三节 多元方差统计分析
一、因子的交互效应分析
二、因子的单纯主效应统计检验
三、因子的单纯主效应边际平均值分析
第十二章 实证分析结论
第四篇 我国提高收入满意度的对策
第十三章 提高我国收入满意度的对策
第一节 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一、由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一体化
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平等分享
第三节 提高教育水平
一、城乡教育均衡
二、发展职业教育
三、促进信息化与终身教育
第四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一、依法保障市场经济发展
二、依法保障创新
第十四章 本书结论
一、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二、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收入满意度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满意度的对策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满意度影响研究》:
收入满意度不仅受到个人绝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还会受到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纵向相对收入提高,能够提高收入满意度水平(Vera—Toscanoetal,2006)。克拉克认为个人纵向相对收入影响效用函数,与个人满意度正相关,过去收入越低,满意度越高,过去收入越高,满意度越低(Clarketal,2008)。
横向相对收入也会影响收入满意度。横向相对收入通过两种渠道影响满意度:相对剥夺感与隧道效应。相对剥夺感指个人希望获得某物品而没有获得该物品,但他看见别人拥有该物品时的感受。隧道效应指一个人如果遭遇了堵车,看见旁边的车道上有汽车开动,将会感到高兴,因为这表明堵车即将结束(Hirschmanetal,1973)。第一,横向相对收入越低,个人的相对剥夺感越强,从而收入满意度较低;反之,横向相对收入越高,个人的相对剥夺感越少,收人满意度越高。收入的相对剥夺感可以用基尼系数衡量,基尼系数与满意度呈反比关系(Chakravartyetal,1984;Berrebietal,1985),上升的基尼系数将降低满意度(Duclos,2000)。第二,横向相对收入越低,个人感觉到收入的隧道效应,预期未来收入将提高,收人满意度上升(Becchettietal,2013)。在流动性较高的社会,收入存在隧道效应,个人横向相对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可能从负相关转向正相关(Becchetti,2010)。
横向相对收入越高,相对剥夺感越低,对收入满意度提高,横向相对收入越低,相对剥夺感越强,对收入的满意度降低。但在流动性较强的社会,横向相对收入较低的人群,由于存在收入的“隧道效应”,对收入的满意度会提高,收入的“隧道效应”部分抵消收入的“相对剥夺感”。我国个人横向相对收入地位与个人户籍状况有关,城镇户籍居民的收入显著高于农业户籍居民(林毅夫等,2009b;陈钊等,2008)。农业户籍居民的横向相对收入较低,有“相对剥夺感”,收入满意度较低;城镇户籍居民的相对收入地位较高,具有较高的收入满意度。同时,农业户籍居民能够到城市打工,预期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打工收入,具有收入的“隧道效应”,收入满意度有提高的倾向,城镇户籍居民和农业户籍居民的收入满意度差距将缩小。
……
前言/序言
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满意度影响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