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霧一般的童年(1910.3—1925.8) 一 “剋父母的人” 二 身世內外 三 大堰河的兒子 四 最初的習畫者 五 到金華去 第二章 在個人進退之間(1925.8—1929.春) 一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 二 “黃埔”之夢的幻滅 三 短暫的西湖國立藝術院歲月 第三章 “我喜歡藝術的法國”(1929.春一1932.1) 一 上午乾活,下午學畫 二 讀書、生活及其他 三 凡爾哈侖的信徒 四 受到“超現實主義”影響 五 聖約剋街六十一號的革命者 第四章 吹蘆笛的詩人(1932.3—1937.7) 一 黯然迴鄉 二 “春地藝術社” 三 在獄中 四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 結婚 六 往返於常州、上海與杭州之間 七 被抗戰炮聲震醒 八 往哪裏去? 第五章 動蕩的歲月[一](1937.1l一1938.1l: 一北上武漢 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三 “木刻展覽”與其他 四去臨汾 五武漢會戰前夕 六退嚮衡山 第六章 動蕩的歲月[二](1938.11—1940.5) 一 主編《廣西日報》“南方”副刊 二 《吹號者》和《他死在第二次》 三 “國防藝術社” 四 生活、交友與寫作 五 初寫《詩論》 六 婚變風波 十 蟄居湖南新寜 八 山野所思 九 “給我一個火把” 第七章 動蕩的歲月[三](1940.6—1941.2) 一 亡命重慶 二 在轟炸的日子裏 三 在北碚育纔學校任教 四 “我始終是曠野的兒子” 五 批評與反批評 六 頻繁參加“詩歌晚會” 七 在延安、香港之間徘徊 第八章 延安四年(1941.3—1945.9) 一 西進途次 二 楊傢嶺唇溝與藍傢坪 三 在“文抗”與“魯藝”之間 四 《我的父親》 五 主編《詩刊》及其他 六 《瞭解作傢,尊重作傢》 七 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 八 《吳滿有》 九 整風始末 十 秧歌隊長與邊區勞模 十一 奉命北上 十二 在張傢口、束鹿和正定 第九章 在北京(1949.2—1958.4) 一 最初的忙亂 二 在東總布鬍同二十二號 三 結識聶魯達 四 婚變內外 五 受難的日子 第十章 落難新疆(1958.4—1975.5) 一 到何處去? 二 石河子八師大院 三 苦居石窩子 四 讀《羅馬史》 五 赴京求醫 六 患難之交 第十一章 重返北京(1975.5—1996.5) 一 寄宿王府倉 二 在“四五”的日子 三 “詩要說真話” 四 《光的贊歌》及其他 五 齣訪途中 六 返鄉之路 七 “朦朧詩事件” 八 從豐收鬍同到東四十三條 九 最後歲月
這部作品,與其說是一本評傳,不如說是一位老友的溫情迴憶。作者以一種近乎傾訴的姿態,將艾青這個鮮活的個體展現在讀者麵前。我仿佛能聽到他在窯洞裏的朗誦,感受到他在戰火紛飛中的堅持,甚至能想象到他晚年時的那份淡然。書中沒有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對情感的細膩描摹。那些與親友的往來,那些對生活點滴的感悟,都構成瞭艾青豐富而飽滿的精神世界。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的詩人,他有他的喜怒哀樂,有他的睏惑與執著。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溫暖的光暈,讓人物不再是曆史的符號,而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隻不過他寫齣瞭不平凡的詩篇。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對話,我從艾青身上汲取瞭力量,也反思瞭自己的生活。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我正置身於艾青生活的那個時代,與他一同感受那份時代的脈搏。作者的敘事非常生動,畫麵感極強。我能清晰地看到他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中年時的沉思與掙紮,以及晚年的豁達與寜靜。書中穿插瞭許多曆史事件和文化場景,將艾青的人生故事與中國現代史緊密地融閤在一起。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廣播,看到那些泛黃的報紙,感受到人們內心的激蕩。艾青的詩句,也因此變得更加鮮活,不再是紙麵上的文字,而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心聲。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塑造齣的文學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這是一本充滿學術深度和思想銳度的著作,它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對艾青的文學成就和社會貢獻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不僅梳理瞭艾青的創作軌跡,更將其置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宏大語境下進行審視。書中對艾青詩歌的風格演變、主題特徵、藝術手法等方麵的解讀,都極具見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艾青詩歌時,所展現齣的對詩歌本體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時代文化思潮的敏銳洞察。這不是簡單的作品賞析,而是對一個重要作傢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書中還涉及到對艾青人生選擇的探討,例如他在不同政治環境下的立場和錶達,這些都為我們理解他的復雜性提供瞭寶貴的視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全麵的艾青,他的偉大之處,他的局限之處,都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客觀而深入的呈現。
評分這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作品,它不僅僅是對一位詩人的傳記,更是對“詩人”這一身份的深刻追問。作者通過對艾青生平的點點滴滴的梳理,探討瞭在特殊的曆史時期,詩人如何在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創作的純粹性。書中那些關於創作的艱難、關於堅持的信念、關於對真理的追求的片段,都讓我深受觸動。我看到瞭一個“硬骨頭”的靈魂,如何在睏境中燃燒,如何在壓抑中呐喊。這本書讓我對“寫詩”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遊戲,更是心靈的搏鬥,是與時代對話的勇氣。它引發瞭我對許多關於藝術、關於使命、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一本關於艾青的書,但它不僅僅是對一個詩人生命的梳理,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現代文學波瀾壯闊的圖景。讀罷,我仿佛穿越瞭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親身感受到瞭時代洪流下文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將艾青的生平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那些他經曆的苦難、他投身的革命、他追求的藝術,都如同畫捲般徐徐展開。我看到瞭他詩歌創作的源泉,那些對人民的深情,對土地的熱愛,對自由的渴望。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現實土壤,迴應時代呼喚的呐喊。艾青的經曆,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一個縮影,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他們的堅持與妥協,都足以引人深思。我尤其被書中對艾青詩歌的解讀所打動,那些我曾經讀過的詩句,在作者的解讀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讓我對詩歌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