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互聯網+社會”重磅研究成果
海報:
?
●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譯叢
●牛津大學互聯網中心數十位教授聯袂呈現“互聯網+社會”重磅研究成果
●“信息時代三部麯”作者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作序
●北京大學鬍泳教授擔綱翻譯並作序;價值中國網林永青、黃少敏審校
互聯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互聯網將如何重塑社會?本書通過匯集有關互聯網文化、經濟、政治角色等問題的研究成果,提供瞭特定社會製度背景下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
關於互聯網的研究是蓬勃發展的嶄新領域,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OII)作為創新型的跨學科學院,自成立起就專注於互聯網研究。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關於互聯網+社會的係列講座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互聯網+社會。本書內容基於不同學科,但都聚焦於互聯網+政治、社會、文化、經濟轉型的關聯。對有興趣瞭解互聯網+社會,以及影響互聯網因素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入門書。
《另一個地球:互聯網+社會》開篇論述瞭互聯網和網絡的發展簡史,提供瞭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本書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彆是:
1.互聯網+日常生活;
2.綫上信息和文化;
3.網絡化的政治和政府;
4.網絡化的商業、産業和經濟;
5.技術和監管的曆史與未來。
馬剋·格雷厄姆(Mark Graham),
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OII)研究主任、高級研究員。
地理學傢,牛津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客座助理研究員。
威廉·H·達頓(William H.Dutton),
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OII)互聯網研究教授,貝利奧爾學院研究員。
牛津大學互聯網學院創始主任,榮獲終生成就奬。
憑藉對傳播學和技術研究的貢獻獲得瞭國際傳播協會的Fred Williams奬項。
鬍 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政治學博士。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世界經濟論壇社交媒體全球議程理事會理事。中國互聯網研究年會(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指導委員會委員。
著作:《網絡為王》(1997)《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錶達與公共討論》(2008)《信息渴望自由》(2014)《知識論導言》(2014)……
譯著:《數字化生存》(1996)《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2009)《認知盈餘》(2011)《知識的邊界》(2014)……
導論 XXVI
威廉H.達頓 (William H. Dutton)與馬剋格雷厄姆(Mark Graham)
PART 1互聯網與日常生活 1
發明互聯網:替罪羊,食罪人,騙子 2/Aleks Krotoski
下一代互聯網用戶:新的數字鴻溝 14/ Grank Blank and William H. Dutton
肖像:社交網站上的自拍 31/ Bernie Hogan 和 Barry Wellman
兒童互聯網使用的政治 46/ Victoria Nash
綫上性彆和種族 58/ Lisa Nakamura
PART 2網絡信息與文化73
互聯網地理:數據陰影與數字化生産鴻溝 74/ Mark Graham
從比較的視角審視互聯網新世界中的中美兩國 93/Gillian Bolsover、 William H. Dutton、 Ginette Law和Soumitra Dutta
社交媒體對新聞界和社會傳播産生的影響 112/Nic Newman、William H. Dutton和 Grant Blank
從經濟學視角探討互聯網對傳媒産業的影響 128/Sung Wook Ji 和 David Waterman
大數據:孕育一個更科學的人文與社會科學? 144/ Ralph Schroeder
PART 3 網絡政治和政府治理 159
媒介數字化帶動政府觀念轉型 160/Miriam Lips
哪個群體的智慧?解剖一個聽取民意政府的數字化民主舉措 175
/Stephen Coleman 和 Jay G.Blumler
在綫社交網絡和自下而上的政治 /Sandra González-Bailón
大數據和集體行為 206/ Helen Margetts、 Scott A. Hale 和Taha Yasseri
為公民賦權:互聯網扮演“第五權力”的角色 221/Elizabeth Dubois和William H. Dutton
PART 4網絡商業、産業和經濟 239
經濟學視角談豐裕媒體:注意力的匱乏 240/ Greg Taylor
互聯網在法律中的應用:改變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法律教育方式 256/ Richard Susskind
數字鴻溝與就業問題:蘇丹勞動力市場案例呈現 272/ Laura Mann
關於處於全球經濟邊緣的互聯網潛力的批判視角 291/ Mark Graham
PART 5互聯網技術和監管的曆史與未來 309
下一代網絡的下一代內容 310/ Eli M. Noam
雲計算中的數據隱私 328/ Christopher Millard
互聯網管理麵臨社交媒體挑戰 345/ Laura DeNardis
超越互聯網和萬維網 359/ Yorick Wilks
英文參考文獻 377
(1)序 言
互聯網研究:社會科學批判性研究的新領域
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互聯網編織瞭我們的生活。互聯網在信息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如同發動機在工業社會中的地位。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不管是朋友關係還是傢庭關係,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工作、商業、教育、健康、管理、娛樂、文化、政治、社會運動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我們依賴互聯網,依靠互聯網,生活在互聯網世界中。實際上,互聯網並不是新技術。早在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組建阿帕網(ARPANET),這是互聯網的雛形,然而,直到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纔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當時,互聯網的私有化和萬維網的發明(1990年Tim Berners Lee發明萬維網)改善瞭用戶體驗,擴大瞭互聯網的使用範圍。過去10年,無綫網絡設備的爆炸式齣現更是拓展瞭互聯網的領地,使互聯網延伸至世界的每個角落。目前,全世界有25億有綫網絡用戶(中國有超過5億用戶)和60億無綫網絡用戶。雖然各地帶寬不同,但是互聯網成瞭各行業、各領域的中流砥柱,使全人類的聯係更密切。網絡社會作為新的社會結構的建立,歸屬於延續瞭200年的工業社會。2002年,社交網站蓬勃興起,成為人們相遇、交際、檢索、錶達自我、工作、購物、創造、想象、參與、抗爭、重塑經驗的社會空間。
然而,雖然每個人都承認互聯網在傳播方式和人類組織形式方麵帶來的顛覆性變化,但大眾對互聯網可能産生的社會影響知之甚少。主流媒體更是專注於報道聳人聽聞的互聯網負麵新聞,而這些消息實際上很少存在。梳理技術的發展曆史我們就會明白,大眾經常會對革命性的新技術産生畏懼情緒,而既得利益者則會拒絕革命性的新技術。這已經被不斷取代的技術範式所證實。隨著信息的自由傳播和公民自我傳播能力的提高,公眾逐漸擺脫瞭曾經的信息中介。作為傳統的信息傳播中介的精英成為反對新傳播技術的中堅力量。傳統媒體擔憂信息的自由傳播會使其丟失飯碗,政府擔憂信息的自由傳播會使其失去對信息和傳播的控製,傳統的信息把關人紛紛反對互聯網技術。根據波爾(Ithiel de sola Pool)構想理論(Visionary Formulation),互聯網帶來的自由空間越大,對人們生活的滲透越深,公眾對它的誤解就越多。對當權者來說,網絡安全遠比網絡文化建設重要。實際上,創造性的網絡文化很可能會進一步拓寬人類思維。
齣於無知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互聯網作為社會實踐力量的地位被掩蓋。然而,社會科學傢非常瞭解互聯網的活力、作用和潛在影響。過去20年,關於社會實踐和網絡傳播互動的經驗主義研究和基礎理論大量産生,成果顯著。研究在多重文化領域展開,選擇不同時間點,覆蓋多個論題,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網絡傳播模型、基於各國樣本的定量數據分析、民族誌研究、心理學觀察等。可見,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比其他大部分傳播技術更透徹。
雖然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公眾對互聯網的理解與學界的研究成果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是因為學界研究成果缺乏傳播,而是因為這種情況符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傳統媒體和精英階級宣稱互聯網會帶來惡果,他們宣揚新技術是社會問題的根源。互聯網植根於自治文化,而社會自治又與傳統組織紀律背道而馳。因此,既得利益者故意削弱互聯網的可信度和閤法性。曆史經驗告訴我們,革命性的新技術産生時,公眾對新技術的理解容易被濛蔽,因此,互聯網研究成果的傳播並不能真正促進公眾對互聯網的正確理解。
研究互聯網(包括技術變革和使用的研究),將研究係統化,傳播研究成果是促進公眾基於個人角色和社會行動的利益正確使用互聯網的必要手段。這就是本書的重點。解釋互聯網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理解技術自由和社會自治的關係,是方法論上嚴謹而又考驗智慧的選題。本書的研究展現瞭社會科學在采用經驗主義研究方法和創新的理論構建(innovative theorizing)闡明當前社會轉型道路時的生命力。
(2)推薦序
舊製度與數字大革命
鬍泳
互聯網從誕生的最初時刻起,就一直與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圖景、修辭糾纏不休。隨著ICT技術的使用,其功能與影響日益增強,個人、公共的生活悉被覆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無不囊括其中,人們對互聯網的認識變得更為多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調和的。互聯網一度被宣揚為民主參與和社會發展的工具,尤其給予邊緣群體全新的助力,幫助他們成為經濟和政治生活的充分參與者;同時,人們也期待它可以對威權體製形成強大壓力,促進開放和民主。然而,在今天,許多研究者發現,政治權力有能力迫使互聯網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並經由新技術極大地增強“老大哥”的監控能力。公民的權利不僅在很多情況下被政府所剝奪,也被大企業所侵害。
與此同時,社會性與地域性的鴻溝不僅始終沒有消除,而且似乎還誕生瞭新的形式。例如,網絡素養成為一個社會發展健康的公民文化的瓶頸。公民現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ICT技術對公共政策發言、為自己堅信的事業聚集力量、通過大規模協作完成共同性的工作,以及在整個社會中展開互助。我們把從事這些活動的公民稱為“數字公民”。然而,成為數字公民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其必須具備廣泛的技能、知識,以及能夠輕易地進入網絡;二是有意願在網絡上參與社會建設、政治進程,以及對平等的經濟機會的追求。這樣的要件很自然地會把很多地方的民眾排除在外,比如那些沒有受過教育和不存在可行的上網方式的人。這在世界各地都絕非罕見:有許多人仍然不能閱讀和寫作;有些地方連電力都不能保證,上網不過是空想。這也錶明,不斷擴大數字公民在人口當中所占的比例,乃是各國政府的要務之一。
從國傢與互聯網的關係而言,國傢業已分為兩個陣營:那些堅持要對國民的信息入口實施更多控製的國傢,倡導“國傢主權模式”;而那些堅持“多利益相關方模式”的國傢,則傾嚮於政府角色應大幅弱化。對於民間社會而言,這樣的衝突更令世界各地的公民相信,互聯網正走嚮一個製訂“大憲章”的時刻,必須要求政府保護言論自由和公民的連接權利。正如英國的貴族們在1215年製訂“大憲章”來約束不受歡迎的約翰國王的權力,今天,網民應組織起來遏製政府和企業的權力。
互聯網的“憲章時刻”存在三個突齣的主題:一是自由與控製的關係,即如何平衡個人權利與安全。不少國傢以強調安全之名犧牲公民自由與隱私,此種安全與自由之爭在網絡發展的各個領域都清晰可見。數字社會的復雜性質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固有的自由與安全的概念。個體公民更加關心自己的數據為何人掌握,政府則看到電腦犯罪、黑客活動、恐怖襲擊等占據國傢安全政策和國際關係的核心。我們有可能同時在網上獲得自由與安全嗎?必須知道的是,一種互聯網全球文化正在形成,對於錶達自由、隱私、信任和安全,用戶共享類似的價值觀和態度,而且他們什麼都想要:用戶並不認為錶達自由、隱私、信任和安全是彼此排斥的,需要從中進行艱難的抉擇。
二是如何建立數字信任。無所不在的互聯網要求我們重新界定信任的邊界,並在數字時代建立新的社會規範。用戶現在可以方便、靈活地收發各種信息,這給網絡法與網絡規範造成瞭空前挑戰。後者的問題在於,它們幾乎總是落後於技術的發展。網絡行為如何在規製與規範下得以發生和展開?信息的完整性與可靠性如何保證?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是否能共享技術帶來的好處?在不同的語境和社會當中,到底如何纔能建立數字信任?這種綫上的信任又是怎樣同綫下的責任感、透明度等關聯在一起的?在這些方麵,我們的問題比答案更多。
三是,數字社會的成熟化必然要求填平數字鴻溝與提高網絡素養。網絡接入權與網民素養是網絡社會的基石所在,個人因此而賦權,知識藉此而撒播,從而確保不會有人中途掉下高速前進的互聯網列車。在這裏,數字鴻溝不僅意味著網絡接入權的泛化與網絡普及率的提高,還包括上網設備的成本、用戶的技能、應用ICT技術的時間與機會,以及用戶使用的目的和影響等多個參數。我們常常看到,數字鴻溝的分裂帶也是社會階層與種族的分裂帶,此外,年齡、教育程度、性彆等的差異也不可忽視。例如,年輕的技術精英掌握編程技巧,熟稔代碼,顛覆瞭傳統精英的位置,緻使整個社會彌漫“後喻”文化。然而數字一代的成長也需要新的教育、新的素養及新的倫理,特彆是在年長者對年輕人引領的網絡規範充滿狐疑的情況下。所有這一切決定瞭數字時代的連接是否最終會導嚮賦權,以及賦權的對象為何。
總之,在互聯網發展的最近10年,技術發生瞭許多重要變化,不論是工具還是平颱,也不論人們對這些工具和平颱的使用和理解,都顯示齣一種明確無誤的演進:互聯網終於由工具、實踐層麵抵達瞭社會安排或曰製度形式的層麵。我們將麵臨一場“舊製度與數字大革命”的衝突。正因此,圍繞互聯網的公共討論和學術話語正在發生一場從“強調可能性、新鮮感、適應性、開放度到把風險、衝突、弱點、常規化、穩定性和控製看作當務之急”的遷移。
我所說的這場衝突,構成全人類共同麵臨的一個關鍵性挑戰:它並不僅僅關乎信息自由,而是關乎我們是否能夠生活在同一個互聯網、同一個國際社區和同一種團結所有人、並令所有人得益的共同知識之中。法國已故“老虎總理”剋萊孟梭講過一句名言:“戰爭太重要瞭,不可以把它交給將軍們。”我想套用這句話作為我為《另一個地球:互聯網+社會》所做的這篇序言的結尾:
互聯網太重要瞭,不可以完全把它交給政府和企業。
京豆速度快,包裝好正品
評分不錯,慢慢看。。。。。。
評分包裝極好,紙質極好
評分不錯
評分很好
評分京豆速度快,包裝好正品
評分不錯
評分《另一個地球:互聯網+社會》開篇論述瞭互聯網和網絡的發展簡史,提供瞭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本書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彆是:
評分保存完好的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