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捲》係統、全麵地研究瞭中國度量衡的産生、發展、管理製度、單位量值、科學技術成就。包括以下內容和新的見解:對古代文獻中有關度量衡標準的確定,以及其科學性、實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瞭全麵的分析;對春鞦戰國時期混亂的度量衡單位製作瞭梳理和考證;對古代貨幣與度量衡的關係作瞭考辨;對戰國栗氏量與新嘉量的承傳關係、科學技術成就作瞭比較性的研究;對北魏度量衡單位量值急劇增加的原因,從社會製度、曆史發展等各方麵作瞭深入研究,提齣瞭新的看法;對十五等尺作瞭分析、考辨和訂正;通過對唐宋文獻資料的全麵考證,重新審定瞭唐宋兩代單位製與單位量值;對元代度量衡單位作瞭新的探索,補充瞭以往的空缺;闡述瞭清末與民國時期中國度量衡單位製與國際米製接軌與改製的過程。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研究度量衡史的目的與方法
第二節 研究度量衡史的途徑
第三節 曆代度量衡概況
第二章 曆代度量衡單位簡述
第一節 長度單位
一 分、寸、尺、丈、引長度單位製的形成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二 咫、仞、尋、常、索、墨等單位的應用與消亡
三 幅、端、匹、兩、版、堵、雉等古代專用測長單位
四 厘、毫、絲、秒、忽等小單位的應用與廢置
第二節 地積單位
第三節 容量單位
一 秦漢時期建立的完備的容量單位製
二 先秦時期容量單位的分析與整理
第四節 重量單位
一 重量單位製的形成以及權衡製度的確立
二 復雜而混亂的先秦重量單位
三 古代文獻中有關的重量單位
第三章 古代度量衡標準種種
第一節 取自然物之標準
一 取人體為標準
二 取榖物等為標準
第二節 假藉人造物考證度量衡
一 以貨幣考度量衡
二 以周圭、壁等考度量衡
第三節 取自然現象為標準
一 黃鍾本義
二 黃鍾、纍黍與度量衡的關係
三 古代取自然現象為度量衡標準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第四章 史前社會——度量衡的萌芽時期
第一節 數和量是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知識
第二節 早期的比較測量
第三節 私有製的産生和度量衡的萌芽時期
第四節 從原始的測量到度量衡的形成
第五章 夏商周度量衡單位、製度、器具初探
第一節 早期的量器
一 原始的量器——大地灣陶量
二 夏代藏於王府的度量衡器
三 商代記容陶大口尊
第二節 夏、商、周的尺度
一 商尺——目前所見最早的測長工具
二 吳承洛推證三代尺度之誤
三 曆代對夏、商、周尺度之探究
第三節 夏、商、周的地積單位畝、田、裏
第四節 西周時期的容量、重量單位
一 西周的記數和計量單位
二 西周的重量單位哥和勻
第六章 度量衡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時期
第一節 度量衡是劃分土地、徵收賦稅的依據
第二節 度量衡是手工業生産的技術基礎
一 夏商兩代手工業與有統一標準的測量
二 西周的手工業與度量衡
第三節 城廓、宮殿(宗廟)的建設必須有統一的度量衡
一 從考古發掘看商周王城及宮殿的規劃與測量
二 文獻中有關商周時期建築格局與度量單位
第七章 商品交換以及官營商品經濟下的度量衡
第一節 原始的商業形態與簡單的測量
第二節 西周的關市和度量衡管理
一 重農抑商下的商業
二 “關市”的管理與度量衡器具的使用
三 從幾件青銅器的刻銘上考證西周時期的商業形態及度量衡的使用
第八章 度量衡普遍使用的春鞦戰國時期
第一節 手工業規模的擴大和分工閤作對度量衡提齣瞭新的要求
一 手工業的分工閤作與度量衡
二 嚴格的檢測製度要求度量衡作保障
三 栗氏量——度量衡史中的瑰寶
第二節 商業的擴展促進瞭度量衡的廣泛使用
第三節 貨幣與度量衡
一 從貝幣到金屬鑄造貨幣
二 貨幣中的重量單位川
三 稱量貨幣——金鈑
第九章 春鞦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度量衡概述
第一節 齊國的度量衡
一 齊國的容量
二 齊國的權衡
第二節 鄒國的度量衡
第三節 楚國的度量衡
一 楚國的權衡
二 楚國的容量
第四節 三晉(魏、趙、韓)的度量衡
一 魏國的度量衡
二 趙國的度量衡
三 韓國的度量衡
第五節 東周的度量衡
一 東周的容量
二 東周的權衡
三 東周的尺度
第六節 燕國的度量衡
燕國的容量
第七節 中山國的度量衡
一 中山國的容量
二 中山國的權衡
第八節 秦國的度量衡
一 秦國的改革、變法與統一度量衡
二 秦國的容量
三 秦國的權衡
第九節 春鞦戰國度量衡小結
第十章 秦統一度量衡及其措施
第一節 統一的政令要求統一的度量衡
第二節 秦統一度量衡的各項措施
一 頒發統一度量衡的命令
二 沿用戰國(秦)時度量衡法規、製度
三 製造和頒發大批度量衡器具
四 實行嚴格的檢定製度
第三節 秦代度量衡單位及量值的考證
一 長度單位量值的確定
二 容量單位的分析
三 重量單位的分析
第四節 秦代度量衡的應用
一 俸祿和賦稅製
二 商業與手工業
第十一章 度量衡的完備時期——兩漢
第一節 從《漢書·律曆誌》看秦漢時期度量衡製度
一 審度
二 嘉量
三 權衡
第二節 漢代尺度的考定
一 西漢尺度及單位量值的考定
二 新莽測長器及單位量值的考定
三 東漢尺度及單位量值的考定
第三節 漢代容量的考定
一 西漢量器及單位置值的考定
二 新莽量器及單位量值的考定
三 東漢量器及單位量值的考定
第四節 漢代權衡器的考定
一 西漢權衡器及單位量值的考定
二 新莽權衡器及單位置值的考定
三 東漢權衡器及單位量值的考定
第五節 漢代度量衡的管理和使用
一 度量衡製度的溯源與度量衡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兩漢時期
二 漢代量器的使用和管理
三 關於秦漢權衡器中天平(砝碼)與杆秤(秤砣)的界定
四 關於大小石
第十二章 三國時期的度量衡
第一節 曹魏度量衡
第二節 蜀漢度量衡
第三節 東吳度量衡
第四節 三國度量衡小結
第十三章 兩晉時期的度量衡
第一節 兩晉的尺度
第二節 兩晉的容量和權衡
第十四章 南北朝時期的度量衡
第一節 南北朝的尺度
第二節 南北朝時期的容量和權衡
第三節 南朝依“古”製與北朝量值急劇增長
一 南朝依“古”製
二 北朝量值增長與朝廷多次議定依“古”改製
第十五章 隋代的度量衡
第一節 隋統一度量衡
一 隋代的尺度
二 隋代的容量與權衡
三 隋代容量、重量單位量值的考定
第二節 隋代度量衡對後世的影響
第三節 《隋書·律曆誌》十五等尺考
第十六章 唐代的度量衡
第一節 唐代的度量衡單位量製
第二節 唐代的尺度
一 唐尺的種類及其應用
二 唐尺實物資料的研究
三 唐代尺度量值的研究
四 唐尺尺度值的考定
第三節 唐代的容量器製
一 唐代量器的應用
二 唐代量器實物資料的研究
三 唐代容量單位量值分析
第四節 唐代的權衡
一 唐代權衡器和大小製
二 衡製單位“錢”的始由
三 衡製單位“分”與“字”的分析
四 唐代衡重單位置值的考定
第五節 唐代度量衡管理
一 唐代度量衡行政管理措施
二 唐代度量衡的法製管理
……
第十七章 宋代的度量衡
第十八章 元代的度量衡
第十九章 明代的度量衡
第二十章 清代的度量衡
第二十一章 民國時期的度量衡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總跋      
前言/序言
     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世界文明做齣瞭重要的貢獻,這已是世所公認的事實。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文明大廈的主要基乾,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說中國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便是綴滿枝頭的奇花異果,為中國古代文明增添斑斕的色彩和濃鬱的芳香,又為世界科學技術園地增添瞭盎然生機。這是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中外許多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後,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於物化瞭的、豐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需要下一番發掘、整理、研究的功夫,纔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實麵貌。為此,中國學者已經發錶瞭數百種專著和萬篇以上的論文,從不同學科領域和審視角度,對中國科學技術史作瞭大量的、精到的闡述。國外學者亦有佳作問世,其中英國李約瑟(J.Needham)博士窮畢生精力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擬齣7捲34冊),日本藪內清教授主編的一套中國科學技術史著作,均為宏篇巨著。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已是碩果纍纍,成為世界矚目的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包涵一係列層麵: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弱點;科學傢、發明傢的聰明纔智、優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學技術的內部結構與體係特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技術政策、教育與管理的優劣成敗;中外科學技術的接觸、交流與融閤;中外科學技術的比較;科學技術發生、發展的曆史過程,科學技術與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之間的有機聯係和相互作用;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性以及經驗與教訓,等等。總之,要迴答下列一些問題:中國古代有過什麼樣的科學技術?其價值、作用與影響如何?又走過怎樣的發展道路?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占有怎樣的地位?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還要論述中國科學技術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展示一幅真實可靠、有血有肉、發人深思的曆史畫捲。
  據我所知,編著一部係統、完整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大型著作,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工作者的願望與努力目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如願,以緻在這一方麵顯然落後於國外同行。不過,中國學者對祖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不僅具有極大的熱情與興趣,而且是作為一項事業與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代代相承地進行著不懈的工作。他們從業餘到專業,從少數人發展到數百人,從分散研究到有組織的活動,從個彆學科到科學技術的各領域,逐次發展,日臻成熟,在資料積纍、研究準備、人纔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麵,奠定瞭深厚而又廣大的基礎。
  本世紀8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審時度勢,正式提齣瞭由中國學者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宏大計劃,隨即得到眾多中國著名科學傢的熱情支持和大力推動,得到中國科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經過充分的論證和籌劃,1991年這項計劃被正式列為中國科學院“八五”計劃的重點課題,遂使中國學者的宿願變為現實,指日可待。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並能為此盡綿薄之力,感到十分榮幸。    
				
 
				
				
					遠古星辰的低語:古代天文與宇宙觀念的恢弘畫捲  圖書名稱:遠古星辰的低語:古代天文與宇宙觀念的恢弘畫捲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人類文明早期在天文觀測、宇宙認知和時間計量方麵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這不是一部冰冷的科技史編年,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精神漫遊,追溯古人如何仰望星空,試圖理解自身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與意義。我們將聚焦於那些構建瞭早期世界圖景的觀測技術、哲學思辨和文化符號。  第一部分:天象的凝視——早期觀測實踐與工具的演進  古代文明的興起往往伴隨著對天象的持續、係統的觀察。本書將從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瑪雅以及中國(不涉及度量衡相關內容)的早期實踐入手,探討天文學如何從巫術和占蔔中逐漸分離,發展成為一門精密的觀測科學。  1. 觀星颱與地標:空間的固定與參照  我們將詳述不同文化中用於觀測天象的實體結構。例如,巨石陣的精確方位校準,它所揭示的對鼕至和夏至的敏感度;美索不達米亞的“Ziggurat”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高聳的觀測平颱。重點將放在這些結構如何幫助早期天文學傢固定地平綫上的關鍵點,並追蹤太陽、月亮以及可見行星的周年迴歸路徑。我們會細緻描繪古代觀測者如何利用簡單的垂直物(如日晷的晷針,但側重其指示時間而非精確計量單位)或天然地標(如特定的山峰、河流拐角)來校準時間與空間。  2. 記錄的載體:從泥闆到竹簡的知識傳承  古代知識的保存是文明延續的關鍵。本書將詳細考察不同文化記錄天文現象所采用的載體:巴比倫泥闆上刻錄的精確月食和日食預測(側重於現象的記錄而非計算方法本身);古埃及莎草紙上對天體位置的粗略繪製;以及早期中國在竹簡、甲骨上留下的對異常天象(如彗星、新星)的記錄。我們關注這些記錄的形態學,它們如何反映瞭當時記錄者對宇宙秩序的理解層次。例如,對星象圖(星圖)的演變,從簡單的星座劃分到更為復雜的區域劃分。  3. 視覺工具的初探:簡易光學與目力極限  雖然古代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光學儀器,但人類對“看遠”的需求從未停止。本書會探討早期文明如何利用拋光金屬或水晶(如天然形成的透鏡或凸麵鏡)進行反射觀察,以及這些技術在早期天象記錄中的輔助作用,例如用於聚焦日光進行信號傳遞,或者在特定儀式中模擬光影效果。我們將重點放在純粹的肉眼觀測能力極限的探索,以及如何通過長時間、重復性的觀察來剋服人眼的局限性,識彆行星的逆行現象。  第二部分:宇宙的構建——古代的宇宙模型與哲學根基  天文學觀測的成果必須融入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之中。本部分將深入探討不同古代文明如何構建他們的宇宙模型,以及這些模型背後的哲學、神學驅動力。  1. 地心說的多元麵貌:從同心圓到層級結構  古代宇宙模型的核心是“地心說”,但其具體形態卻韆變萬化。我們將對比分析古希臘亞裏士多德-托勒密體係的幾何學精妙(不涉及復雜的數學推導,側重其結構概念)、古印度早期婆羅門教宇宙觀中的多層天界,以及中國古代“渾天說”的球體概念。重點在於,這些模型如何解釋天體的可見運動(特彆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周轉),以及它們如何通過不同天體的“品級”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等級觀念。  2. 天人閤一與陰陽律動:古代東方宇宙觀  重點解析中國古代樸素的宇宙哲學——“天人感應”的觀念如何影響瞭對天象的解釋。星辰的運行被視為對人間事務的預兆或映照。我們將討論早期的“五行”觀念如何與天象結閤,用以解釋季節更替和自然界的變化,這些觀念是文化認知而非純粹的物理學描述。同時,對比分析古巴比倫的占星術傳統,後者更側重於個體命運與星體位置的直接關聯。  3. 曆法的誕生:周期、循環與時間哲學  曆法是連接天空與地麵的橋梁。本書將探討古代社會為製定曆法所做的艱苦努力,這些努力的核心在於識彆和預測關鍵的周期——迴歸年、太陰月和朔望月。我們將審視不同文明如何試圖協調這三者的矛盾,從而産生齣具有文化意義的時間單位。例如,瑪雅的“二八年曆”與中國的乾支紀年法,它們如何反映瞭對時間“循環性”的深刻理解,而非綫性的進步觀。  第三部分:宇宙的象徵——神話、宗教與天體崇拜  在科學尚未完全分化之前,天體是神祇的居所,是文化敘事的中心。  1. 星辰的命名與神話譜係  我們將考察各大文明中星座、亮星和行星的命名起源,這些名稱往往與創世神話、英雄事跡或神祇的屬性緊密相關。例如,希臘神話體係如何將天體與奧林匹斯諸神聯係起來;古埃及如何將天狼星的齣現與尼羅河泛濫聯係,並融入奧西裏斯神話。這些命名體係不僅是記憶工具,更是文化身份的載體。  2. 祭祀與天體運行的同步  許多重大的宗教儀式和農業活動必須與特定的天象精確對齊。本書將分析古代祭祀活動如何被設計成微縮的宇宙模型,例如某些古代神廟的軸綫對準特定的至點或齣沒點。通過對這些儀式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是如何試圖通過模仿宇宙的秩序來維護人間的和諧穩定。  3. 宇宙的終結與再生:末世論的星辰預兆  許多古代文化中都存在關於宇宙終結的預言,這些預言往往與罕見或劇烈的星象事件(如日食、彗星)聯係在一起。本書將探討這些“不祥之兆”如何被解讀,它們如何塑造瞭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焦慮和統治閤法性。  結語:未竟的追問  《遠古星辰的低語》試圖勾勒齣人類早期對宇宙的整體認知框架。這些知識體係雖然在科學精確性上無法與後世相比,但它們代錶瞭人類心智試圖理解“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的最初、最深沉的渴望。通過理解古人的宇宙觀,我們纔能更全麵地理解自身文明精神圖譜的根基。本書旨在嚮所有對人類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早期科學萌芽感興趣的讀者,展示那片星空下,古人未曾止息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