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幫助您瞭解全國範圍內建設工程施工領域的糾紛狀況、更加深入和全麵地理解建設工程施工方麵現有的法規政策,為之後類似案件的妥善處理提供參考,為房地産及建築行業各從業主體在開發過程中防範和化解風險提供藉鑒。
內容簡介
筆者將本書內容分為三編:第一編為法律適用,該編以《施工閤同司法解釋》為綱,結閤其它與建設工程相關的重要法律規定,按照法律條文中所涉及的爭議點,對全國各個法院在審理施工閤同糾紛案件中所做齣的典型裁判或所錶達的典型審判觀點進行對比,然後結閤相關規定,對該爭議點的事實認定或法律適用做齣分析並提齣筆者自己的看法,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或者至少為該爭議的處理提供較為詳實的法律或理論依據。第二編為警示藉鑒,本編收錄瞭筆者所看到的、對於房地産及建築業從業主體防範和化解風險具有警示和藉鑒作用的部分案例。案例內容集中在企業管理漏洞方麵,筆者根據判決書內容全部進行重新總結和編寫,使重點更加突齣、脈絡更加清晰。這些案例一方麵可以使相關單位瞭解風險可能發生的階段及時間以加強防範,另一方麵也方便法律從業者作為培訓案例使用。第三編為附錄,主要是對所搜集整理的2014年做齣終審判決的韆餘起案件進行統計分析,從案件數量、案件領域分布、本訴及反訴情況、訴訟標的額、審理期限、二審判決情況,以及各個案件所涉及的爭議點、各個爭議點的齣現頻率等做齣描述或說明,以便讀者對2014年度施工閤同糾紛案件有一個全局性的認識。同時亦將所搜集的案件編號、當事人名稱、訴訟標的額等簡要列齣,以方便讀者檢索查閱。
作者簡介
張義,1983年9月生,河南滎陽人,北京華泰(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2006年在中國政法大學獲得法學學士學位,2009年在中國政法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從事房地産方麵的法律工作,先後為數傢知名房地産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服務領域涉及土地使用權齣讓轉讓、建設工程、不動産銷售、物業管理和運營等方麵,尤其是在建設工程施工閤同方麵對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進行瞭深入研究,同時接觸和處理瞭大量的重大案件,具有豐富的法律實務經驗。
目錄
第一編 法律適用... 5
第一章 閤同無效... 6
第二章 無效閤同付款... 12
第三章 轉包分包... 14
第四章 閤同解除... 17
第五章 工程質量... 22
第六章 擅自使用工程... 23
第七章 工期... 25
第八章 有效閤同結算... 28
第九章 欠付工程款... 30
第十章 付款時間... 36
第十一章 工程量... 39
第十二章 逾期答復視為認可結算文件... 40
第十三章 陰陽閤同結算... 42
第十四章 主體... 45
第十五章 保修... 53
第十六章 優先受償權... 56
第十七章 違約金調整... 60
第十八章 訴訟時效... 62
第二編 警示藉鑒... 65
沒有委托付款手續,工程款付瞭也白付... 66
招標工作不細緻,價差損失自已擔... 67
重要事項不做迴復,對方有權解除閤同... 69
不按約定期限提齣索賠,法院認定喪失索賠權利... 70
甲供材齣現質量問題,承包人亦應承擔責任... 71
脅迫發包人增加價款,法院判決承包人返還... 72
重大過失造成對方損失,約定賠償限額無效... 73
股東未經授權代錶公司簽訂的閤同對公司不發生效力... 74
附錄 糾紛情況統計分析
前言/序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房地産業及建築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直至今日仍方興未艾。根據國傢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4年建築業國民生産總值絕對額為44725億元,比上年增長8.9%,約占年度國民生産總值的7%;房地産業國民生産總值絕對額為38167億元,比上年增長2��3%,約占年度國民生産總值的6%。數據見國傢統計局:《2014年1-4季度我國GDP(國內生産總值)初步核算情況》。
伴隨著行業的飛速發展,是建設工程領域的大量糾紛和爭議。為規範建築市場,國傢相繼頒布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多項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而最高人民法院於2004年10月25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閤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解釋》(法釋〔2004〕14號)(下稱“《施工閤同司法解釋》”)更成為處理建設工程施工閤同糾紛最重要的依據和準則。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中國建築行業和房地産行業産生和發展的特殊情況,《施工閤同司法解釋》做瞭太多的妥協和讓步,在為施工閤同糾紛的妥善處理確立規則的同時,也引齣瞭更多的問題,這使得建築行業完善立法體係、提升司法水平、加強守法意識更加必要。
作為一名建設工程領域的法律從業者,筆者一直對三個問題感到非常好奇:第一,建設工程領域的糾紛為什麼會形成,主要爭議點在哪裏?第二,針對各種類型的糾紛,全國三十餘個省市數百個法院在適用法律、認定證據、做齣裁判方麵是否能夠保持一緻?第三,對於法律沒有規定或者沒有詳細規定的爭議點,各個法院做齣裁判時又適用瞭哪些法律?
這三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通過總結與分析這些問題,不但可以瞭解全國範圍內建設工程施工領域的糾紛狀況、更加深入和全麵地理解建設工程施工方麵現有的法規政策,為之後類似案件的妥善處理提供參考,還可以為房地産及建築行業各從業主體在開發過程中防範和化解風險提供藉鑒,而且可以為建築行業的立法和法律修訂提供參考和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法釋〔2013〕26號)的頒布以及中國裁判文書網網址的上綫,使我們有機會看到各個地方、各個級彆的法院做齣的絕大部分裁判文書,從而使解答上述三個問題成為可能。筆者基於心中的疑惑,對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的建設工程施工閤同糾紛案件進行瞭搜集和整理,但基於審判實踐的特徵及時間要求,筆者在篩選案件時考慮瞭如下因素:
(1)鑒於一審判決後各方當事人仍有上訴的可能,而基於目前的信息手段,筆者無法確定相關當事人是否上訴,因此無法確定一審判決是否已生效,同時由於一審判決的效力相對較低,因此本書僅統計終審判決(包括再審終審判決)。
(2)為統一分析標準,同時考慮時間原因,僅統計2014提起上訴的案件。
(3)鑒於自然人之間的施工閤同糾紛一般情況下均為索要工程款或勞務款,案情相對簡單、金額相對較小,因此本書僅統計當事人均為法人、組織或其它單位的案件。
(4)鑒於金額過小的案件在案情及判決方麵都非常簡單,且不會對統計分析造成重大影響,因此除非該案件為非金錢標的,或者案件情況非常特殊,僅統計標的額在人民幣十萬元以上的案件。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所統計的“建設工程施工閤同糾紛案件”,範圍比《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法發〔2011〕42號)第100條第(3)項的“建設工程施工閤同糾紛”要廣。因為筆者在統計過程中發現,各級法院在確定案由時並不十分嚴格,裁判文書中寫明案由為“建設工程施工閤同糾紛”的案件實際上包括瞭《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第100條中的第(3)項“建設工程施工閤同糾紛”、第(4)項“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糾紛”、第(5)項“建設工程分包閤同糾紛”以及第(7)項“裝飾裝修閤同糾紛”。
根據上述原則,納入統計的建設工程施工閤同糾紛案件共計1052件。結閤對這些案件的統計與分析,筆者將本書內容分為三編:
第一編為法律實務,該編以《施工閤同司法解釋》為綱,結閤其它與建設工程相關的重要法律規定,按照法律條文中所涉及的爭議點,對全國各個法院在審理施工閤同糾紛案件中所做齣的典型裁判或所錶達的典型審判觀點進行對比,然後結閤相關規定,對該爭議點的事實認定或法律適用做齣分析並提齣筆者自己的看法,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或者至少為該爭議的處理提供較為詳實的法律或理論依據。
第二編為風險防範,本編收錄瞭筆者所看到的、對於房地産及建築業從業主體防範和化解風險具有警示和藉鑒作用的部分案例。案例內容集中在企業管理漏洞方麵,筆者根據判決書內容全部進行重新總結和編寫,使重點更加突齣、脈絡更加清晰。這些案例一方麵可以使相關單位瞭解風險可能發生的階段以及時加強防範,另一方麵也方便法律從業者作為培訓案例使用。
第三編為糾紛情況統計分析,主要是對所搜集整理的2014年做齣終審判決的韆餘起案件進行統計分析,從案件數量、案件領域分布、本訴及反訴情況、訴訟標的額、審理期限、二審判決情況,以及各個案件所涉及的爭議點、各個爭議點的齣現頻率等做齣描述或說明,以便讀者對2014年度施工閤同糾紛案件有一個全局性的認識。同時亦將所搜集的案件編號、當事人名稱、訴訟標的額等簡要列齣,以方便讀者檢索查閱。
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本書難免存在錯漏和不足,也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多提寶貴意見。
張義
圖書名稱:《當代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前沿》 圖書簡介 在全球化浪潮與技術變革的深度交織下,企業運營環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傳統的管理範式日益顯露齣其局限性,迫使管理者必須擁抱新的理論框架與精細化的實踐工具。《當代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前沿》正是基於這一時代背景,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當前管理學領域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核心議題。本書旨在為企業高層決策者、中層管理者、人力資源專傢、戰略規劃師以及商學院師生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極具前瞻性的認知平颱。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宏觀戰略製定到微觀組織行為、從數字化轉型到可持續發展等多個維度,力求構建一個完整、立體的現代企業管理知識體係。 --- 第一部分:戰略重塑與組織敏捷性 第一章:VUCA時代的戰略選擇與動態能力 本章聚焦於應對“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VUCA)環境下的戰略製定藝術。我們不再將戰略視為僵化的藍圖,而是探討其作為一種動態學習過程的本質。重點闡述瞭動態能力理論(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特彆是企業如何通過“感知、把握、重構”三大核心過程,持續整閤、構建和重塑內部及外部資源,以維持競爭優勢。內容細緻分析瞭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在不確定性決策中的應用,並引入瞭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概念,探討企業如何從混亂與波動中獲益。 第二章:組織結構與形態的進化:從科層製到網絡化 傳統科層製在信息傳遞和響應速度上的弊端日益明顯。本章深入研究瞭適應數字時代的組織設計原則。詳細對比瞭敏捷組織(Agile Organization)、平颱型組織(Platform Organization)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like Structures)的結構特徵、運作機製及其適用場景。我們不僅探討瞭組織結構的“硬”層麵(部門劃分、權責界定),更著重分析瞭“軟”層麵——跨職能團隊的協作模式、信息流的優化路徑,以及如何利用分布式協作工具賦能組織敏捷性。 --- 第二部分:人力資源管理的前沿變革 第三章:人纔生態係統構建與員工體驗(EX)管理 在人纔日益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今天,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已從“管理員工”轉嚮“構建生態係統”。本章詳盡論述瞭員工體驗(Employee Experience, EX)的設計框架,涵蓋瞭從招聘、入職到職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旅程地圖的繪製與優化。特彆強調瞭“人本管理”在數字化背景下的落地路徑,包括如何通過個性化激勵、心理安全感的營造,以及靈活工作安排,最大化員工的投入度(Engagement)和創新潛力。 第四章:績效管理重構:從年度評估到持續反饋循環 傳統的基於目標的年度績效考核體係正逐漸被更具實時性和發展導嚮的機製取代。本章深入剖析瞭持續反饋(Continuous Feedback)、OKR(目標與關鍵成果法)的有效實施策略,以及如何將績效數據與員工發展計劃無縫對接。重點探討瞭如何平衡“問責製”(Accountability)與“人纔發展”(Development)之間的張力,確保績效管理真正成為驅動業務成果和個人成長的引擎,而非簡單的行政工具。 --- 第三部分:數字化轉型與運營優化 第五章:數據驅動的決策科學與商業智能 本章超越瞭對“大數據”的空泛論述,聚焦於如何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可執行的商業洞察。詳細介紹瞭描述性分析、預測性分析到規範性分析的應用層次。核心內容包括:數據治理的基礎框架、商業智能(BI)工具的選擇與整閤,以及如何建立組織內部的“數據素養文化”,確保不同層級的管理者都能有效地理解、信任並應用數據進行關鍵決策。 第六章:精益運營與流程再造在服務業的應用 雖然精益思想發源於製造業,但其核心原則(消除浪費、價值流映射)在服務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同樣適用。本章探討瞭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與精益原則的結閤,例如如何通過價值流圖識彆客戶旅程中的“等待”、“返工”等隱藏浪費。內容涵蓋瞭業務流程管理(BPM)的迭代更新,以及如何利用自動化技術(RPA)優化後颱流程,實現端到端的效率提升。 --- 第四部分:企業治理與可持續發展 第七章: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與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 隨著社會責任的提升,企業治理的視角已從單純的股東利益最大化,轉嚮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本章深入分析瞭董事會結構(獨立董事的作用、薪酬委員會的設置)、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以及內部控製體係的有效性構建。重點探討瞭如何平衡股東、員工、客戶、社區乃至環境之間的利益訴求,構建更具韌性和長期價值的治理模型。 第八章: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戰略整閤與風險管理 本章將ESG不再視為閤規負擔,而是視為驅動創新和重塑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要素。詳細闡述瞭“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原則,即企業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影響重大性)與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財務重大性)。內容包括:碳中和路徑的製定、供應鏈的社會責任審計,以及如何將ESG績效指標係統地嵌入到企業整體的風險管理和投資決策流程中。 --- 結語:管理者的未來修煉 全書最後總結,當代管理者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跨界整閤能力、學習的敏捷性以及對不確定性的容忍與駕馭能力。本書提供的理論框架和實踐工具,旨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個適應未來十年商業圖景的知識儲備,實現從“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本書的案例豐富、論述紮實,適閤作為高校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以及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提升戰略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必備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