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提升智慧、启迪心灵、成就事业的经典名人传记。
内容简介
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交流者——事实上,人们早就这样称呼他。尽管他当选总统时已经69岁,却很少有人把他看作老人。他孩子气十足,平易近人,十分友善。他富于幽默感,有一副让人难以抗拒的笑容。本书让你了解一个真实而富传奇色彩的罗纳德·里根,更会给你展示美国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纷纭变幻的成功人生历程。
作者简介
高新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家安全研究所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编著有《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实用公共关系学新编》等书,在《中国评论》、《台湾研究》、《国际问题调研》、《外国军事学术》等军内外杂志发表论文、研究报告多篇。
目录
第一章 不平常的童年
1.定居迪克森
2.贫穷的学生
3.天生爱运动
4.多才多艺的男生
5.尤里加学院的罢课运动
6.艰难求职路
7.播音经历
第二章 进军好莱坞
1.加州第一站
2.第一部电影
3.跻身一流影星
4.巅峰之作
5.服兵役
6.自由拍片
第三章 两届平民州长
1.转变
2.涉足政治
3.竞选州长
4.新官上任
5.加州财务问题
6.学生运动
7.修改堕胎法案
8.关心黑人
9.争取连任
第四章 三次恋情,两度婚姻
1.初恋
2.第一次婚姻
3.南希妹妹
4.南希的家庭
5.真爱
6.州长夫人
7.叛逆的孩子们
第五章 大选风云
1.被迫竞选
2.“空中牧场”
3.竞选失败
4.赢得“1980”
5.组建内阁
6.宣誓就职
7.三巨头
第六章 年龄最大的总统
1.白宫生活
2.逃出鬼门关
3.第一夫人钟爱“星相学”
4.责难
5.经济成就
6.成功连任
7.华尔街风暴
8.与苏联抗衡
9.“伊朗门”丑闻
10.“中导条约”
11.逃生
第七章 卸职之后
1.告别白宫
2.社会活动
3.不幸患病
4.重归于好
5.举国悲痛
6.离开里根的日子
7.绚丽多彩的一生
附录Ⅰ 里根大事年表
附录Ⅱ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里根传》:
定居迪克森“以前,我们很贫穷,但是我并不清楚贫穷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贫穷。”对于童年,里根曾多次这样描述。
1911年2月6日,里根出生在伊利诺伊州坦皮科市的一所公寓里。这所公寓在他父亲工作的鞋店的楼上。但在回首往事时,里根却把迪克森看做自己的家乡。因为在1920年,里根9岁时,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父亲率领全家离开了坦皮科,最后定居在芝加哥以西的迪克森市。在迪克森,里根足足生活了15年。后来,里根常常感慨地说:“迪克森是我的一部分。”在这里,里根形成了最基本的人生观。
里根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他的名字为什么叫“罗纳德”。原来在他还没有出生之前,父母已经给他起名“唐纳德”。不巧的是,他的一位姨妈抢先一步给她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唐纳德”,所以里根的名字就改成了“罗纳德”。
里根有一个“荷兰人”的绰号,但他并不是荷兰人后裔。绰号的来历还要追溯到他出生的当天。据说,得知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后,里根的父亲高兴地跑步上楼。当他看到新生儿时,只见刚刚出生的小里根体态丰腴、哭声响亮,于是父亲嘲弄地说道:“他看起来活像一个肥肥胖胖的小荷兰人,没准有一天能当上总统呢!”从此,这个绰号便与里根形影相随数十年。里根是家里的第二个男孩,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叫尼尔。每当回忆起里根出生时,尼尔都笑着说:“我很想有个妹妹,谁知是一个弟弟。”母亲生里根时,助产士对她说,这一次是难产,必须有一位医生才行。可当时他们居住的坦皮科是一个小镇,居民总共只有849人,更别说要找到一个真正的医生了。后来得知由于前一天发生了一场意外的暴风雨,使得一位名叫哈里·特里的医生滞留在了坦皮科,于是,里根的父亲赶紧派人找来哈里医生。这次分娩,里根的母亲吃了不少苦头。分娩结束后,医生建议她这一生不要再生育了,否则后果很难预料。
里根的父亲约翰·爱德华·里根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英俊而强健,人们喜欢叫他杰克。其实,在美国,有很多名人的祖先都是爱尔兰人,例如肯尼迪总统和尼克松总统的祖先。
多年前,里根的曾祖父迈克尔·里根因为灾荒而背井离乡,最后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坦皮科市。里根的父亲杰克就出生在这里,一家人在这儿定居很多年,直到1920年,里根的父亲重新迁徙。杰克很可怜,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的姑母把他养大成人。1904年,杰克认识了里根的母亲内莉。
不久,两人在天主教堂举行了婚礼。
杰克是一名推销员,最擅长推销鞋子。他只念过几年书,在姑母的教育下成了一名天主教徒。杰克一直都是帮别人卖鞋子,所以他有一个梦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鞋店,里面摆满各式各样的鞋子。尽管杰克工作非常努力,但赚的钱大部分都交了房租,所以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甚至没钱为自己添一双新鞋。杰克也知道,再这样下去,要实现自己开鞋店的梦想,肯定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开始在芝加哥四处流浪,寻找发家的机会。
杰克拥有惊人的语言天赋,讲故事是他的拿手绝活,里根从没见过比父亲更会讲故事的人。杰克每天在不同的地方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回来后便把他的故事讲给家人和周围的人听。后来,里根也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能手,也许这种语言天赋就遗传了他父亲能言善辩的基因。
杰克一生都在与同一件事作斗争——酗酒。酗酒的坏毛病不但让杰克自己的生活麻烦不断,也让家人跟着一起过着到处搬迁、穷困潦倒的生活。镇上的人几乎都认为正是由于酗酒,杰克才始终未能发家。杰克也曾下定决心戒酒,但是很多次都没有坚持下来。
即使有时两年滴酒不沾,但只要让他沾上一点酒,就会重犯酒瘾,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全家人总是提心吊胆,怕他因为酒瘾而误事或危害自己的身体。
杰克通常都是很晚的时候带着一身刺鼻的酒味回家,里根的母亲内莉只要说他两句,他就会与内莉高声争吵。虽然他不是打骂妻子的人,却也显得相当粗暴无礼。
杰克喜欢在幸运来临或成功的时候开怀畅饮。一遇到高兴的事,杰克的酒杯就放不下了,所以全家人都特别害怕节假日的到来。里根小时候就十分怕过圣诞节,因为虽然他能在这一天得到一份好礼物,但父亲喝酒后带来的忧愁气氛,足以毁掉圣诞节带来的所有快乐。
里根记得11岁那年的冬天,天下着大雪,他放学回家后发现父亲正烂醉如泥地趴在门口的台阶上,全身呈十字形,头发浸在雪水中。里根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他拖到楼上,父亲嘴里的酒气扑面而来,呛得里根心里一阵作呕般的难受。这是里根所记得的父亲酗酒最厉害的一次。里根因为这件事终生对酒极其反感,尤其是容易让人上瘾的烈性酒,他几乎从来不喝酒。
即使在几十年后,面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热闹场合,他也能自制,实在逃不过时,最多只喝上一两杯。
酒精耽误了杰克的事业成功,也让家人过得很不安稳,可尼尔和里根两兄弟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到两人长大后的人生,这要感谢他们的母亲内莉。通常,杰克的酒瘾一上来,就会几天不见踪影,这时内莉就会带着孩子们去旅行或走亲访友。尽管杰克爱喝酒,但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仍然是个慈祥的父亲,他从不打骂孩子。内莉也常告诉孩子们要热爱父亲,还要同情他的毛病,如果父亲的毛病让他们感到为难,他们就要多想想平日里父亲对他们的慈爱。
里根的母亲内莉·威尔逊·里根是苏格兰和爱尔兰人的后裔。早在19世纪,她的祖先就远涉万水千山,来到美洲大陆的伊利诺伊州,最后定居在一个农业小镇上。内莉在这里出生,长大后遇见了里根的父亲杰克。他们很快就相爱了,在]904年喜结良缘。
内莉身材矮小,有一头漂亮的金棕色头发。她虽然瘦削,却十分健康。在孩子们眼里,内莉是一位勤劳、伟大而又慈祥的母亲。她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在杰克收入还可以的时候,她就待在家里做家务,教育孩子。杰克终日在外面奔波,希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于是作为丈夫的贤内助,内莉就把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孩子们,她希望两个儿子都能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前程。
与杰克愤世嫉俗,喜欢研究别人缺点的性格相比,母亲内莉就温和多了,她待人友善、充满爱心,她总会发现别人身上好的一面。尽管家里的经济状况不算好,但内莉还是想办法去帮助那些比她更穷困的人,她的爱心总是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镇上的人都非常喜欢她。
……
《帝国兴衰:从罗马到拜占庭的千年史诗》 作者: [虚构历史学家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科尔宾]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永恒之光文化] 页数: 980页(精装典藏版) --- 内容梗概 《帝国兴衰:从罗马到拜占庭的千年史诗》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巨著,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横跨近两千年的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辉煌与最终陨落。本书并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深入探究了导致伟大文明更迭的深层驱动力——政治结构、军事革新、经济模式、宗教哲学以及社会心理的变迁。作者以其扎实的古典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分析能力,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铁血、智慧、信仰与背叛的时代。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庞大帝国从诞生、鼎盛到分崩离析的完整周期。 --- 第一部分:黄昏的余晖——西罗马的内爆 (公元3世纪末至5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公元3世纪危机后,西罗马帝国在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下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垂死挣扎。作者详尽分析了“四帝共治制”如何暂时稳住局势,以及君士坦丁迁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的核心地位。 重点探讨了西罗马在军事化和官僚化的重压下,财政体系如何一步步崩溃。对蛮族“友好”定居(Foederati)政策的失败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指出这实际上是将帝国的军事力量外包给了那些最终反噬其主人的力量。书中特别描绘了“狼性贵族”——那些拥有私人军队、在地方上坐大,最终架空中央政府的军事统帅们的崛起,如斯提利科和阿提乌斯。 最后,作者以细腻的心理描写,重构了公元476年罗慕路斯·奥古斯都斯被废黜的场景,但着重强调,这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渡期的标志。本部分的关键论点是:西罗马的衰亡是内部腐朽与外部压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体制僵化已无法适应“移民时代”的挑战。 --- 第二部分:君士坦丁堡的黎明——新罗马的构建 (4世纪至6世纪初) 当西方陷于混乱时,东方帝国的核心——君士坦丁堡,正孕育着新的文明形态。本部分详尽考察了拜占庭帝国的早期奠基工作。 重点描绘了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的雄心壮志。通过对《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的结构性分析,本书阐明了这部法律巨著如何不仅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更是古典法学精神的最后堡垒。军事上,作者重现了贝利撒留(Belisarius)如何在北非和意大利的“收复失地运动”中展现出的军事天才,尽管这些胜利最终被证明是短暂且代价高昂的。 然而,本书并未美化查士丁尼的统治。对《瘟疫志》的引用和对尼卡暴动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帝国社会内部的巨大矛盾——财富的高度集中、底层民众的疾苦,以及皇帝对绝对权力的病态追求。本部分的核心在于理解:拜占庭成功地保留了“罗马性”,但其内核已转变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希腊化、且深受基督教义浸润的帝国。 --- 第三部分:凤凰涅槃与信仰的铁链——从赫拉克略到伊萨乌里亚王朝 (7世纪至9世纪) 这一时期是拜占庭历史上最为黑暗和充满创新的时代。本书详细阐述了萨珊波斯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如何将拜占庭从一个地中海帝国,压缩成一个以安纳托利亚为核心的“堡垒国家”。 重点分析了“题材制”(Thema System)的建立,这是拜占庭在生存危机下诞生的军事社会改革。作者指出,题材制通过将土地分配给服役的农民士兵,重塑了帝国的军事基础,使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维持一支有效的防御力量。 另一个重磅议题是“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本书认为,这场长达百年的神学和政治斗争,远非简单的艺术争议,而是皇帝试图重新确立对教会的绝对控制权、并重新定义帝国“正统性”的深刻社会运动。通过对反对派和支持者的引述,展示了这场冲突如何渗透到社会阶层的每一个角落,并最终影响了帝国对自身“上帝选民”身份的认知。 --- 第四部分:马其顿的黄金时代与战略收缩 (9世纪末至11世纪中叶) 马其顿王朝的复兴标志着拜占庭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又一次高峰。本书详细梳理了“征服者”巴西尔二世(Basil II)的铁腕统治,他将巴尔干半岛重新纳入帝国的版图,彻底击溃了保加利亚汗国,并收复了叙利亚和亚美尼亚的大片土地。 本书深入探讨了拜占庭在外交策略上的精妙之处——通过联姻、贿赂和分化瓦解敌人,而非单纯的武力征服。对巴格达和基辅罗斯的外交接触,展示了君士坦丁堡作为中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作者在描述黄金时代的同时,也揭示了其内在的隐患:随着军事贵族在地方上掌握了土地和权力,题材制逐渐瓦解,专业的中央军队开始萎缩。这种对“文官阶层”和地方精英的依赖,为11世纪后期的内部叛乱和最终的军事失败埋下了伏笔。 --- 第五部分:十字架与新月——帝国的慢性死亡 (11世纪末至1453年) 本书的最后部分以悲剧性的笔触收尾,描绘了帝国如何一步步被内忧外患所吞噬。 重点分析了曼齐刻尔特战役(Manzikert, 1071)对帝国军事和心理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作者认为,这次战役的后果比单纯的领土丧失更为严重,它动摇了拜占庭人“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塞尔柱人的长期渗透打开了大门。 随后,本书聚焦于与西方的复杂关系:十字军东征的到来,从最初的“援助”到最终的“背叛”。对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描写极为震撼,作者揭示了威尼斯商业利益、教皇野心与法兰克贵族贪婪是如何合力,将基督教世界最光辉的城市撕裂的。拉丁帝国时期的混乱与随后尼西亚帝国的流亡复国,构成了帝国漫长而屈辱的“流亡-复兴”阶段。 最终,本书以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围攻下走向终结的历史为结语。作者对君士坦丁城陷落当天的细节进行了扎实的还原,并探讨了这一事件对欧洲文艺复兴思潮以及地中海地缘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 --- 学术价值与特色 《帝国兴衰》的突出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它不仅使用了传统的希腊语、拉丁语史料,还大量整合了阿拉伯语、叙利亚语和早期的斯拉夫语文献,力求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多视角的帝国图景。作者尤其擅长对“帝国身份认同”(Romanitas)的变迁进行哲学层面的探讨,追问“何为罗马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定义变化。本书是研究晚期古典文明向中世纪过渡时期,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