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软件分册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软件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编,朱郑州 译
图书标签:
  • 项目管理
  • PMBOK
  • 软件工程
  • 软件项目管理
  • 项目管理指南
  • 软件开发
  • 项目规划
  • 项目执行
  • 项目控制
  • 风险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0680
版次:01
商品编码:117896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PMI和IEEE计算机学会合作开发了针对软件项目经理的指南,di一次把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这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本书是《PMBOK指南》(第5版)的软件分册,力求与《PMBOK指南》(第5版)保持一致,并在其47个流程的基础上提供了适用于软件项目管理的更多信息、实践及修改。《PMBOK指南》和本书一起使用,能使读者获得管理从高度预测性生命周期到高度适应性生命周期的软件项目的平衡观点,以及方法、工具和技术的zui佳实践。

作者简介

PMI是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管理领域中全球领先的非营利会员制协会。PMI于1969年成立。通过全球宣传、合作、教育与研究,PMI为全球超过二百九十万专业人士创造价值。通过全球通用的标准、认证、资源、工具、学术研究、出版物、专业发展课程和交流机会,PMI推动专业发展、提高组织成功率,并让项目管理专业领域的发展更为成熟。作为PMI大家庭的一员,人力资源系统国际集团(HSI)为领先的企业和政府提供组织评估和基准比较服务。ProjectManagement.com 和 ProjectsAtWork.com为全球在线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工具、更大的网络和更广的视野。 PMI制定和出版的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 Guide)》以11种语言在全球发行超过400多万册,是事实上的项目管理国际标准;PMI提供9种认证,其中项目管理专业人士 (PMP)资质认证是项目管理领域全球通用的quan威认证,也是世界许多500强企业的shou选。

目录

目 录


第1章引言 1
1.1 《PMBOK®指南(第5版)――软件分册》的目的 2
1.1.1 《PMBOK®指南(第5版)――软件分册》的读者 3
1.2 什么是项目 4
1.2.1 项目组合、项目集和项目之间的关系 4
1.3 什么是项目管理 4
1.3.1 为什么软件项目管理是具有挑战性的 6
1.4 项目集管理和项目组合管理的关系 8
1.4.1 项目组合管理 9
1.4.2 项目集管理 10
1.4.3 项目与战略规划 10
1.4.4 项目管理办公室 10
1.5 项目管理、运营管理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 11
1.5.1 运营问题与项目管理 11
1.5.2 组织问题与软件项目管理 12
1.6 商业价值 13
1.7 项目经理的角色 13
1.7.1 项目经理的人际技能 14
1.8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15
1.9 质量管理 16
1.10 项目生命周期和敏捷方法 17
1.11 本软件分册过程解释输入、工具与技术、输出 17
第2章项目生命周期与组织 19
2.1 组织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19
2.1.1 组织文化与风格 19
2.1.2 组织沟通 20
2.1.3 组织结构 20
2.1.4 组织过程资产 21
2.1.5 事业环境因素 22
2.2 项目干系人与治理 23
2.2.1 项目干系人 23
2.2.2 项目治理 23
2.3 项目团队 24
2.3.1 项目团队的组成 24
2.3.2 团队协作 25
2.4 项目生命周期 25
2.4.1 项目生命周期的特性 27
2.4.2 项目阶段 28
第3章项目管理过程 39
3.1 项目管理过程间的相互作用 39
3.2 项目管理过程组 40
3.3 启动过程组 42
3.4 规划过程组 43
3.5 执行过程组 43
3.6 监控过程组 43
3.7 收尾过程组 43
3.8 项目信息 44
3.9 知识领域的作用 44
第4章项目整合管理 45
4.1 制定项目章程 46
4.1.1 制定项目章程:输入 47
4.1.2 制定项目章程:工具与技术 47
4.1.3 制定项目章程:输出 48
4.2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 48
4.2.1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输入 50
4.2.2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工具与技术 51
4.2.3 制订项目管理计划:输出 51
4.3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 52
4.3.1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输入 53
4.3.2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工具与技术 53
4.3.3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输出 55
4.4 监控项目工作 55
4.4.1 监控项目工作:输入 56
4.4.2 监控项目工作:工具与技术 56
4.4.3 监控项目工作:输出 57
4.5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 58
4.5.1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输入 58
4.5.2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工具与技术 58
4.5.3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输出 59
4.6 结束项目或阶段 60
4.6.1 结束项目或阶段:输入 60
4.6.2 结束项目或阶段:工具与技术 61
4.6.3 结束项目或阶段:输出 61
第5章项目范围管理 63
5.1 规划范围管理 65
5.1.1 规划范围管理:输入 65
5.1.2 规划范围管理:工具与技术 67
5.1.3 规划范围管理:输出 67
5.2 收集需求 67
5.2.1 收集需求:输入 68
5.2.2 收集需求:工具与技术 68
5.2.3 收集需求:输出 70
5.3 定义范围 71
5.3.1 定义范围:输入 71
5.3.2 定义范围:工具与技术 72
5.3.3 定义范围:输出 72
5.4 创建WBS 73
5.4.1 创建WBS:输入 74
5.4.2 创建WBS:工具与技术 74
5.4.3 创建WBS:输出 79
5.5 确认范围 79
5.5.1 确认范围:输入 79
5.5.2 确认范围:工具与技术 80
5.5.3 确认范围:输出 81
5.6 控制范围 82
5.6.1 控制范围:输入 82
5.6.2 控制范围:工具与技术 83
5.6.3 控制范围:输出 84
第6章项目时间管理 87
6.1 规划进度管理 89
6.1.1 规划进度管理:输入 89
6.1.2 规划进度管理:工具与技术 91
6.1.3 规划进度管理:输出 91
6.2 定义活动 92
6.2.1 定义活动:输入 92
6.2.2 定义活动:工具与技术 93
6.2.3 定义活动:输出 95
6.3 排列活动顺序 96
6.3.1 排列活动顺序:输入 97
6.3.2 排列活动顺序:工具与技术 99
6.3.3 排列活动顺序:输出 101
6.4 估算活动资源 102
6.4.1 估算活动资源:输入 102
6.4.2 估算活动资源:工具与技术 103
6.4.3 估算活动资源:输出 104
6.5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105
6.5.1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输入 105
6.5.2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工具与技术 107
6.5.3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输出 107
6.6 制订进度计划 108
6.6.1 制订进度计划:输入 108
6.6.2 制订进度计划:工具与技术 110
6.6.3 制订进度计划:输出 111
6.7 控制进度 112
6.7.1 控制进度:输入 113
6.7.2 控制进度:工具与技术 113
6.7.3 控制进度:输出 117
第7章项目成本管理 119
7.1 规划成本管理 121
7.1.1 规划成本管理:输入 121
7.1.2 规划成本管理:工具与技术 123
7.1.3 规划成本管理:输出 123
7.2 估算成本 124
7.2.1 估算成本:输入 125
7.2.2 估算成本:工具与技术 127
7.2.3 估算成本:输出 132
7.3 制定预算 132
7.3.1 制定预算:输入 132
7.3.2 制定预算:工具与技术 133
7.3.3 制定预算:输出 134
7.4 控制成本 134
7.4.1 控制成本:输入 135
7.4.2 控制成本:工具与技术 135
7.4.3 控制成本:输出 137
第8章项目质量管理 139
8.1 规划质量管理 143
8.1.1 规划质量管理:输入 144
8.1.2 规划质量管理:工具与技术 146
8.1.3 规划质量管理:输出 149
8.2 实施质量保证 150
8.2.1 实施质量保证:输入 151
8.2.2 实施质量保证:工具与技术 152
8.2.3 实施质量保证:输出 154
8.3 控制质量 155
8.3.1 控制质量:输入 156
8.3.2 控制质量:工具与技术 157
8.3.3 控制质量:输出 159

第9章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161
9.1 规划人力资源管理 163
9.1.1 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输入 163
9.1.2 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与技术 164
9.1.3 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输出 164
9.2 组建项目团队 165
9.2.1 组建项目团队:输入 165
9.2.2 组建项目团队:工具与技术 166
9.2.3 组建项目团队:输出 168
9.3.3建设项目团队 168
9.3.1 建设项目团队:输入 168
9.3.2 建设项目团队:工具与技术 169
9.3.3 建设项目团队:输出 172
9.4 管理项目团队 172
9.4.1 管理项目团队:输入 173
9.4.2 管理项目团队:工具与技术 173
9.4.3 管理项目团队:输出 175
第10章项目沟通管理 177
10.1 规划沟通管理 177
10.1.1 规划沟通管理:输入 179
10.1.2 规划沟通管理:工具与技术 180
10.1.3 规划沟通管理:输出 180
10.2 管理沟通 182
10.2.1 管理沟通:输入 182
10.2.2 管理沟通:工具与技术 182
10.2.3 管理沟通:输出 184
10.3 控制沟通 186
10.3.1 控制沟通:输入 187
10.3.2 控制沟通:工具与技术 188
10.3.3 控制沟通:输出 189
第11章项目风险管理 191
11.1 规划风险管理 192
11.1.1 规划风险管理:输入 192
11.1.2 规划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 194
11.1.3 规划风险管理:输出 195
11.2 识别风险 196
11.2.1 识别风险:输入 196
11.2.2 识别风险:工具与技术 198
11.2.3 识别风险:输出 199
11.3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 200
11.3.1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输入 200
11.3.2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工具与技术 201
11.3.3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输出 202
11.4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 203
11.4.1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输入 203
11.4.2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工具与技术 204
11.4.3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输出 206
11.5 规划风险应对 206
11.5.1 规划风险应对:输入 206
11.5.2 规划风险应对:工具与技术 207
11.5.3 规划风险应对:输出 208
11.6 控制风险 210
11.6.1 控制风险:输入 210
11.6.2 控制风险:工具与技术 211
11.6.3 控制风险:输出 212
第12章项目采购管理 215
12.1 规划采购管理 217
12.1.1 规划采购管理:输入 217
12.1.2 规划采购管理:工具与技术 218
12.1.3 规划采购管理:输出 220
12.2 实施采购 222
12.2.1 实施采购:输入 222
12.2.2 实施采购:工具与技术 223
12.2.3 实施采购:输出 224
12.3 控制采购 224
12.3.1 控制采购:输入 225
12.3.2 控制采购:工具与技术 225
12.3.3 控制采购:输出 226
12.4 结束采购 227
12.4.1 结束采购:输入 227
12.4.2 结束采购:工具与技术 227
12.4.3 结束采购:输出 228
第13章项目干系人管理 229
13.1 识别干系人 229
13.1.1 识别干系人:输入 231
13.1.2 识别干系人:工具与技术 231
13.1.3 识别干系人:输出 233
13.2 规划干系人管理 233
13.2.1 规划干系人管理:输入 233
13.2.2 规划干系人管理:工具与技术 234
13.2.3 规划干系人管理:输出 235
13.3 管理干系人参与 235
13.3.1 管理干系人参与:输入 236
13.3.2 管理干系人参与:工具与技术 236
13.3.3 管理干系人参与:输出 237
13.4 控制干系人参与 238
13.4.1 控制干系人参与:输入 239
13.4.2 控制干系人参与:工具与技术 239
13.4.3 控制干系人参与:输出 240
附录X1 《PMBOK®指南(第5版)――软件分册》的贡献者和审阅者 241
参考文献 249
术语表(英文排序) 253
术语表(中文排序) 257
索引 261

精彩书摘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 第5版):软件分册》:
  学习新的东西。
  存在有能力的技术领导者。
  有机会尝试新的想法。
  存在有吸引力的愿景或最终状态。
  有适当的培训和指导。
  有充足的软件工具和计算技术。
  软件开发往往是一个学习和知识共享的过程。除了《PMBOK@指南》中确定的组织因素外,项目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和分享知识,由此提高产品质量和项目绩效的组织因素包括:
  协作文化和工作环境。
  容易与跨职能团队成员沟通。
  有机会及时讨论问题。
  能够获取所需的信息。
  有明确和有效的组织接口。
  主机托管和电子连通使得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沟通。
  团队成员、项目团队、项目经理、其他管理人员,以及开放式讨论问题和选择的客户之间高度信任。
  反之,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可能会降低个人及团队的积极性和士气。这些因素对于所有知识工作者都很重要,而对于软件开发人员尤为重要。
  2.1.2组织沟通
  软件组织像其他现代组织一样,运用如《PMBOK指南》2.1.2节中提到的沟通机制。特别是,软件工作产品在电子媒体中的代表性及互联网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使软件开发的全球化成为可能,软件项目经理越来越多地管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项目。
  2.1.3组织结构
  软件企业可以这样组织项目:将项目作为单独的实体(项目型组织);通过功能单元(职能型组织)之间的协调;或者通过结合项目型和职能型结构的矩阵式组织。各种组织结构参见《PMBOK指南》2.1.3节。
  ……

前言/序言


精益开发与敏捷实践:重塑软件项目交付的效率与价值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当今软件开发领域最具颠覆性和影响力的两股力量:精益开发(Lean Development)和敏捷实践(Agile Practices)。这两者并非独立的技术或方法论,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理念和工具集,共同致力于在复杂多变的软件项目中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大的客户价值。本书将带领读者跳出传统项目管理的固化思维,拥抱一种更加灵活、迭代和以人为本的开发模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一部分:精益开发的哲学基石与实践精髓 精益开发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丰田生产系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其核心在于“消除浪费”(Muda)。在软件开发领域,浪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包括:未被使用的功能、过度的文档、不必要的流程、等待时间、缺陷返工、重复劳动,以及对客户真正需求的误解。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些常见的浪费,并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来识别和消除它们。 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我们将学习如何绘制软件项目的价值流图,清晰地展示从概念产生到价值交付的整个过程。通过识别价值流中的瓶颈和非增值活动,我们可以系统性地优化流程,确保资源和精力始终聚焦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环节。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指导读者如何绘制和分析自己的价值流图,从而找出改进的切入点。 拉动式系统(Pull System)与看板(Kanban): 与传统的“推动式”生产模式不同,精益开发强调“拉动式”系统,即只在需要时才开始工作,避免过早或过量的工作。本书将深入介绍看板作为实现拉动式系统的重要工具。我们将学习看板的基本原则,包括可视化工作流、限制在制品(WIP)、管理流动、明确策略、执行反馈循环和协作改进。通过看板,团队可以更好地管理任务优先级,保持工作流的平稳,减少瓶颈,并提高交付的透明度。 持续改进(Kaizen): 精益开发的核心在于持续的、渐进式的改进。本书将强调建立一种鼓励实验、学习和反馈的文化。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定期的回顾会议、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和实践分享,不断优化团队的工作方式和产出质量。Kaizen不仅仅是流程上的微调,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驱动团队不断追求卓越。 快速批量(Small Batches): 大量的代码合并、频繁的大版本发布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和低效率。精益开发提倡将工作分解成小批量,并快速迭代。本书将解释小批量交付的优势,包括降低风险、加快反馈循环、提高代码质量和更容易适应需求变化。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和持续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等实践来支持小批量交付。 构建质量(Build Quality In): 精益开发将质量视为内在属性,而不是事后检验。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自动化测试、代码审查、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以及单元测试驱动开发(TDD)等方法,在开发过程的早期就嵌入质量保障。这有助于减少缺陷,降低返工成本,并最终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第二部分:敏捷实践的宣言、原则与主流框架 敏捷宣言(Agile Manifesto)的发布标志着软件开发领域一场革命的开始。敏捷宣言及其背后的十二项原则,强调了个体和互动、工作的软件、客户协作以及响应变化。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核心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 敏捷宣言与十二项原则: 我们将逐条剖析敏捷宣言的四个核心价值和十二项支持原则,理解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深远意义。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引导团队走向成功。 Scrum框架: Scrum是当前最流行和广泛应用的敏捷框架之一。本书将详细阐述Scrum的角色(产品负责人、开发团队、Scrum Master)、事件(冲刺、冲刺计划会议、每日站会、冲刺评审会议、冲刺回顾会议)和工件(产品待办列表、冲刺待办列表、增量)。我们将通过实际场景,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实施Scrum,组织高效的团队,管理产品待办列表,并利用冲刺循环来驱动开发。 看板方法(Kanban Method): 虽然精益开发中也提到了看板,但敏捷方法论中的看板方法也有一套自身的原则和实践。本书将区分并深入讲解敏捷看板的应用,包括其服务交付公平性(SoS)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可视化、限制在制品、管理流程、明确规则、反馈回路和协同改进等实践,构建稳定、高效的软件交付流水线。 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 XP是一套强调技术实践和高效率的敏捷方法。本书将介绍XP的核心实践,如结对编程、测试驱动开发(TDD)、持续集成、简单设计、重构、小版本发布以及代码集体所有权。我们将探讨这些技术实践如何支持敏捷开发的价值观,并帮助团队构建出高质量、易于维护的软件。 其他敏捷方法与扩展: 除了Scrum和XP,本书还将简要介绍其他敏捷方法,如Lean Startup(精益创业)在产品验证和快速迭代中的应用,以及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如何通过打通开发与运维的壁垒,进一步加速软件交付和提高稳定性。 第三部分:精益与敏捷的融合:打造高效软件交付体系 精益开发与敏捷实践并非相互排斥,而是高度互补。精益提供了消除浪费、关注价值流的哲学基础,而敏捷则提供了在不确定环境中响应变化、交付价值的具体实践。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强大而灵活的软件交付体系。 价值流优化与迭代开发: 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价值流图来识别精益浪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敏捷的迭代开发流程。通过小批量、快速反馈的循环,确保团队始终将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工作上。 可视化管理与流程控制: 看板在精益和敏捷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利用看板来可视化工作流,限制在制品,从而优化流程的流动性和可预测性。 持续交付与自动化: 自动化是精益与敏捷得以高效运作的关键支撑。本书将深入讲解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构建和自动化部署来缩短交付周期,提高交付频率和可靠性。 基于度量的持续改进: 如何衡量精益与敏捷的成效?本书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度量指标,如交付周期(Lead Time)、周期时间(Cycle Time)、吞吐量(Throughput)、缺陷密度(Defect Density)以及客户满意度。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驱动团队的持续改进。 文化与协作: 最终,精益与敏捷的成功取决于团队的文化和协作。本书将强调建立信任、开放沟通、拥抱实验和持续学习的团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如何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跨职能协作,以及如何赋能团队做出决策。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参与软件项目开发和管理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软件开发团队成员(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UI/UX设计师等) 项目经理、产品经理、Scrum Master 工程领导者、技术主管 希望提升软件开发效率和交付价值的组织管理者 对精益和敏捷开发模式感兴趣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深刻理解精益与敏捷开发的哲学和核心原则。 掌握各种实用的精益与敏捷实践工具和技术。 学会如何识别和消除软件项目中的浪费。 构建更加灵活、响应迅速的软件开发流程。 提升团队的协作效率和整体生产力。 最终,交付更高质量、更符合客户需求的软件产品。 在这趟学习之旅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摆脱僵化的流程,拥抱变化,让软件开发变得更加高效、愉快,并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当我拿到这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软件分册》时,我最期待的是它在软件开发领域能够带来哪些颠覆性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并没有过于激进地推翻过去的经典,而是更加注重融合与创新。它在保留PMBOK核心框架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敏捷方法论的精髓,使得整体内容既有严谨的体系支撑,又不失现代软件开发的灵活性。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价值交付”的强调,它不仅仅关注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更将客户价值的实现作为项目成功的核心衡量标准。书中对于“产品待办事项列表”的管理、用户故事的编写以及“持续集成/持续交付”的理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提升软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这本书在风险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也提供了许多前瞻性的视角,例如如何应对技术债务、如何进行自动化测试以及如何构建持续改进的文化。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本启发思考的书,能够引导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全面的视角审视软件项目管理。

评分

评价三: 不得不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些在软件开发一线摸爬滚打的人量身打造的。之前看PMBOK的通用版本,感觉有些地方和我们实际工作总是有隔阂,不够接地气。而这本《软件分册》就完全不一样了,它深入剖析了软件项目特有的“坑”,比如需求评审时大家鸡同鸭讲,开发过程中技术难题层出不穷,还有版本发布后的各种Bug和用户反馈。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法,很多都是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的“标准答案”,读起来特别有共鸣。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过程”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做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比如在讲解“迭代开发”时,它不仅解释了它的核心原则,还给出了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落地的方法,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迭代计划、评审和回顾。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没有回避软件项目中经常出现的冲突和问题,而是提供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指导,比如如何调解团队成员之间的技术分歧,或者如何与客户就需求优先级进行有效的谈判。这本书真的让我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资深项目经理,我一直关注着项目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而PMBOK指南作为行业内的标杆,其更新总是备受瞩目。这次的软件分册,更是将目光聚焦在软件开发这一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其内容的精炼和实用性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软件项目特有挑战的分析,例如需求变更的频繁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团队协作的复杂性,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书中对沟通管理和相关方管理的论述,也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沟通技巧和管理工具,这对于确保项目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我个人对书中关于范围管理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它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模糊的业务需求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软件功能,并且如何通过有效的验证和控制来确保最终交付的软件能够满足客户的期望。此外,书中对项目管理工具的介绍也相当全面,从经典的甘特图到现代的敏捷看板,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应用场景的分析。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梳理和优化现有的项目管理流程,并不断学习新的方法和工具,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软件项目挑战。

评分

评价一: 翻开这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软件分册》,我首先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所吸引。作为一名初入软件项目管理的菜鸟,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资料和文章,但总是觉得不成体系,缺乏全局观。这本书就像为我量身定制的指南,从项目启动到收尾,每一个阶段的关键活动、输入、工具技术和输出都讲解得明明白白。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贴合软件开发实际的案例和实践建议。书中对敏捷方法的融入也让我眼前一亮,这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书籍中并不常见,但对于当下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部分,它提出的识别、分析和应对风险的方法,以及如何将质量融入到整个项目生命周期,都给了我很多启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软件项目的全貌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迷茫时给予指导,在你前进时提供动力。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相信它会成为我项目管理生涯中的重要助力。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多个大型软件项目管理的人,我深知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尤其是在软件开发领域。而这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软件分册》,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实在、最有价值的专业书籍之一。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用的方法论和工具集,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规划、执行和监控软件项目。书中对于“项目收尾”的详细描述,以及如何进行项目经验总结和知识传承,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很多项目往往在交付后就草草收场,忽略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而这本书提醒我们,有效的收尾是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书中关于“团队发展”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强调了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氛围的营造,这对于软件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知识后盾,它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且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建议,让我能够更有信心、更高效地管理我的软件项目。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超级厚实的一本书

评分

京东购物一直很放心,多快好省,还会一路相随,没有失望过。

评分

作者文笔很好,PM是个不易的角色,书里还有些小故事,蛮有启发

评分

好厚一本书,还没有看,当参考书的

评分

真是一本实用的好书,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书中案例很实用!

评分

很喜欢在东东上网购 真的不错的 比其他网店实在 服务好 好喜欢 还会介绍朋友来

评分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推荐购买。

评分

东西非常好用,非常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