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比在学术领域重要的贡献,是从母爱剥夺出发,结合当时认知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领域的成果,系统地提出了依恋理论。这一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奠基性地位,至今无出其右,为各种亲密关系——包括母婴关系、恋人关系、夫妻关系、同伴关系的探讨奠定了理论框架。
在鲍尔比求学期间,正是精神分析理论盛行的年代。1928年鲍尔比在英国剑桥大学接受专业的发展心理学训练。1938年,他在英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师从精神分析学派大师梅兰妮·克莱因。尽管在其早期的论著中仍然使用一些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例如力比多、自我、超我等),但鲍尔比的思想脱离了精神分析理论,尤其在诸如依恋本质的论述中,远远超过了精神分析的观点。
在之后依恋理论的建立中,鲍尔比综合了大量习性学和认知流派的观点。基于习性学的观点,鲍尔比对母婴依恋本质,展开了深入且富有独创性的探讨。尤其是哈洛关于恒河猴的著名实验,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从全新角度诠释了亲子之间情感联系的本质和功能。鲍尔比提出的“成分本能反应”假设认为,依恋行为由五种反应构成——吮吸、依附、跟随、哭喊和微笑,如同喂养和吮吸一样,依恋也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之一。在阐述分离焦虑这一概念时,鲍尔比着重参考了恒河猴母爱剥夺效应研究,认为过去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婴幼儿对母亲强烈的依恋以及婴幼儿与母亲分离后的强烈反应,他特别强调了分析焦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都具有进化适应的意义。鲍尔比认为,儿童和成人都会出现悲痛的过程,一旦依恋行为激活而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就会出现,他还指出,不能与他人形成深厚关系的人,当他们经历过于频繁的依恋对象替代者的更替,也会产生悲痛。正是从鲍尔比开始,达尔文的演化思想逐渐应用到发展心理学领域,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为建立演化发展心理学这一新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在鲍尔比那个时代,认知心理学刚刚起步。然而,鲍尔比依然敏锐地把认知心理学思想应用到了依恋理论之中。鲍尔比认为,婴儿在与照顾者情感链结的过程中,形成并维持关于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即“内部加工模式”,从而帮助个体预测和理解周围环境,参与促进生存的行为并建立安全感。鲍尔比认为,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对亲密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他把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用来解释内部加工模式的防御扭曲现象。为了解释防御过程的加工,鲍尔比引用信息加工中的证据来说明新的信息在到达意识层面之前常常会经过若干的加工阶段,在每个阶段,许多信息保留下来等待进一步的加工,而剩余的信息就会被遗弃。在内部加工模式中,一些信息由此被防御性地排除,从而在无意识层面上实现了内部加工模式的防卫和自我保护功能。鲍尔比基于信息加工观点整合其依恋理论的创新之举推动了依恋理论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对于解决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要谨慎地把基于西方研究成果的依恋理论和实证研究直接应用到中国的实际问题。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已经显示,依恋的类型存在着跨文化差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依恋类型与各类社会心理变量(例如,心理健康、学校社会适应、情绪管理、积极和消极的社会行为等)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异,或者文化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之前,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大量研究证实工作。
丛书作者秉承“健康人生,幸福教育”的宗旨,从社会公认的20世纪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中,选择了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分别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与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深度解读。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弗洛伊德、罗杰斯、马斯洛等大家,也有国内资料几近空白的鲍尔比、沃尔普、路特等心理学家。丛书各册结构与体例基本一致:第一章简述心理学大师的生平;第二章选译每位心理学大师的名篇;第三章对其经典名著进行解读;第四章论述每位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第五章案例分析,阐述应用其心理健康思想的相关心理辅导与咨询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案例;第六章讨论心理学大师所属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贡献。17位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与经典论著、经典案例分析,不但是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指南,还是我们每个人自我觉察、自我调适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支柱和精神导师。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系和教育系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丛书可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参考,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书目。
引言
第一章 鲍尔比生平
第一节 童年
一、幼年遭受分离
二、初涉精神分析
第二节 早期职业生涯(1928-1937)
一、修道院学校的经历:职业定向的前奏
二、同克莱因学派的决裂
三、对44个未成年小偷及其家庭生活的分析
第三节 活跃的儿童治疗专家(1938-1957)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离失所的儿童
二、塔维斯托克诊所团队
三、《母爱与心理健康》
四、《两岁小孩去医院》
第四节 初具雏形的依恋理论
第五节 事业伙伴玛丽·安斯沃斯
一、甘达项目
二、巴尔的摩计划
第六节 事业伙伴哈里·哈洛
一、哈洛的早期职业生涯:从大鼠到猴子
二、两位学术巨匠的亲密合作
第七节 晚年的学术生活
第二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
一、转诊对象的来源
二、控制组
三、年龄
四、性格类型
五、评述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
第一节 写作背景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起源
第三节 母爱剥夺影响的证据综述
一、证据的分类
二、直接研究
第四节 母爱剥夺效应的证据
一、回溯性研究
二、追踪研究
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孤儿和难民的观察
第五节 暂时的结论
第六节 母爱剥夺的预防
第四章 心理健康思想述评
第一节 依恋行为的本质
一、弗洛伊德学派的次级驱动理论
二、克菜因学派的原始客体吮吸理论
三、鲍尔比关于依恋本质的观点
第二节 安斯沃斯的依恋研究
一、陌生情境实验
二、依恋类型的形成原因及预测性
三、对陌生情境研究的批评
第三节 不同生命周期的依恋行为
一、婴儿期依恋行为的建立
二、童年中期的依恋行为
三、青少年期的依恋行为
四、成年期的依恋行为
第四节 依恋行为的稳定性和代际传递性
一、依恋行为的稳定性
二、依恋行为的代际传递性
第五节 依恋的跨文化研究
第六节 依恋三部曲
一、第一卷《依恋》
二、第二卷《分离》
三、第三卷《丧失》
第五章 心理健康思想运用案例分析
第一节 依恋理论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基于联合访谈技术的个案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问题分析
三、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结果与思考
五、点评
第三节 童年经历挖掘和建立安全的咨访关系的个案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问题分析
三、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结果与思考
五、点评
第四节 对受虐儿童的干预个案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问题分析
三、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结果与思考
五、点评
第五节 成人亲密依恋关系个案
一、基本情况介绍
二、问题分析
三、心理咨询策略与过程
四、结果与思考
五、点评
第六章 心理学流派概述
第一节 早期精神分析训练
第二节 习性学思想
一、习性学基本思想
二、习性学对鲍尔比的影响
三、习性学视角下的婴儿依恋行为
四、对演化发展心理学的贡献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思想
一、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心理学基本思想
二、鲍尔比的内部加工模式
三、鲍尔比的内部加工模式的防卫过程
四、开辟依恋与信息加工关系研究的新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那是一种知识积累的厚重感。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人,或者理解一个群体,就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根源。而“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这个标题,恰恰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我很好奇,作者会选取哪些心理学家的思想来做解析,是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动力学,还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亦或是更当代的认知行为疗法?我期待它能对这些理论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并且能够清晰地展示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的。而“校园版”的标签,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很可能会将这些复杂的思想,用一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与校园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相结合。比如,如何解释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波动?如何理解他们在学业和未来选择面前的迷茫?如何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洞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理解同伴。而且,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这本书看起来很有潜力,能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心理健康这个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感觉,让我忍不住想要翻开它一探究竟。当我看到“鲍尔比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关于依恋、安全感以及人际关系这些关键词。我一直对人类的情感联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联系对我们心理健康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感到好奇。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从鲍尔比的经典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构建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且,“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这个副标题,让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派的观点,而是会对多个心理学领域的思想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心理健康认知框架。我特别期待它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到孤独,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压力下保持乐观,以及如何才能培养出 resilient(韧性)的心理素质。而“校园版”的限定,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在校园这个复杂环境中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学业压力、培养积极心态的实用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某些事情产生强烈的排斥,或者对某些人特别难以产生好感。这种感觉来得很莫名其妙,又很难控制。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这个部分,我猜测它会深入探讨人类心理的运作机制,包括那些我们自己可能都无法完全理解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比如依恋理论,或者情绪调节的机制,并将这些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如果它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些关系中感到安全,而在另一些关系中感到不安,那就太棒了。而且,“校园版”的定位,让我觉得它可能还会关注到学生群体特有的心理需求和挑战,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压力和焦虑的建议。我不太喜欢那种空洞的理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够指导我行动,让我能够切实感受到改变的书。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小,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涵盖很多不同的角度,并且有足够的内容来支撑那些深刻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我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偶然看到的。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比较厚重、学术气息浓厚的著作,封面上的字体和排版都显得很严谨,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过的。我平时对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理论和学说都挺感兴趣的,尤其是一些关于成长和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总觉得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虽然我对鲍尔比这个名字印象不是很深刻,但“心理健康思想解析”这个副标题,以及“校园版”的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学术讨论,还更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需求。我猜想,它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心理学家的思想,并且将其应用于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我对于如何在学习和社交中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如何理解和应对青春期的一些心理困惑,一直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至少能为我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它的内容可能涉及不同心理学派的观点,但核心应该围绕着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发展,以及如何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洞察,帮助我在大学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那看似深邃的标题。“鲍尔比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对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好奇。我知道鲍尔比是依恋理论的奠基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切入点。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围绕着依恋理论展开,深入探讨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而“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则意味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某一个理论,而是会对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阐述不同心理学流派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观点,并尝试将其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校园版”这个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程度上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可能会探讨如何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应用这些心理学思想来解决学生们普遍面临的心理困扰,比如社交焦虑、学业压力、情绪管理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最终在校园生活中获得更积极的心理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