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汉代
  • 今古文
  • 文本研究
  • 学术著作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两汉
  • 注释
  • 平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032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453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收入了《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博士家法考》、《孔子与春秋》和《周官著作时代考》四篇文章,全部围绕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展开,以史实为依据,阐述论证作者在经学方面的崭新见解,以平今古文两派之争,纠正两派之误,还历史本来面目。本书充分体现出钱穆以史治经的精神,不仅结束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对立,同时也澄清了数百年来笼罩在经学和古文经济领域的许多学术迷团。本书作者钱穆是我国已故著名国学大师。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劉向歆父子年譜
雨漢博士家法考
孔予舆春秋
周官著作時代考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一书,以其宏大的学术视野和精深的考证分析,系统梳理了两汉时期今古文经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核心争论及其历史演变。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探究今古文经学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史进程。 全书伊始,便着力勾勒出汉代经学赖以生存的土壤。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秦火之后,儒家经典如何在知识人手中得以重建,以及早期今文经学得以兴起的历史条件。汉初的“博士”制度、对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为经学的传承奠定了基础。而作为汉代学术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更是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推动。儒术的“独尊”,使得经学不仅仅是学问,更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由此也催生了经学研究的繁荣与复杂化。 本书的核心论述部分,则聚焦于“今文”与“古文”两大经学阵营的差异与互动。作者认为,这种差异并非仅仅是文字载体的不同,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学理、方法、乃至政治理想的深刻分野。 “今文经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汉初传下来的隶书本经典为依据,强调“据经取旨”、“师说”、“义例”等解释方法。它更注重“通经致用”,将经典内容与现实政治、社会伦理紧密结合,其解释往往带有强烈的“君权神授”、“三统”、“改制”等政治色彩。章太炎先生在书中对董仲舒、郑玄等今文大家学说的分析尤为精辟,他揭示了这些大家如何在汉代政治格局下,构建起一套具有政治号召力的经学体系。作者尤其强调,今文经学在汉代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很大程度上与它对“改制”思想的阐释,以及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合法性论证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春秋》“三世”之说,如何被用来论证王朝更替的合理性;“大一统”的观念,如何被赋予了更深厚的经学依据。 与之相对,“古文经学”则以战国时期竹简等古文字材料为依据,虽然在汉代尚不占主流,但其“不为汉制”、“尚古”的精神,以及对文本原貌的追求,为后来的学术发展埋下了伏笔。作者在这里特别提到了《左传》等古文经典的重要性。在书中,作者对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如贾逵、马融等人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为古文经学的传播和发展争取空间。尽管古文经学在汉代“官方”地位不如今文,但其严谨的考证精神和对史实的尊重,逐渐赢得了部分学者的认同,为魏晋玄学、隋唐经学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两汉经学内部的争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关于《易》的解释,今古文家就存在“象数”与“义理”之争;在《春秋》解释上,更是围绕着“微言大义”与“实事求是”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作者通过对这些具体争论的细致梳理,揭示了经学研究内部的复杂性和学术的动态性。这些争论,并非纯粹的学术琐事,而是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如何理解经典、如何运用经典来指导现实的深层思考。例如,今文家对《公羊传》“微言大义”的强调,实际上是在政治高压下,一种委婉表达政治见解的方式;而古文家对文本细节的考究,则体现了对学术真诚的追求。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的叙事,并非止于两汉。作者着眼于经学史的整体发展,对两汉经学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学术,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述。汉代经学奠定的框架,如“六经”的权威地位,解释经典的“义例”,以及今古文的对立与融合,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面貌。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表面上与经学渐行渐远,但其思想资源,特别是对老庄的阐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早期经学解释方法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更是将经学的重要性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两汉经学的遗产,则成为唐代官方经学解释的重要基础。 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包括传世的经典、史书、集部著作,以及近年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本书的论述具有坚实的史学依据。同时,作者也展现了其对传统文献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能够从纷繁的史料中提炼出清晰的学术脉络。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其行文也力求流畅清晰。作者在梳理复杂的学术史实的同时,能够注意到叙事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使得即使是对经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理解的线索。作者尤其善于把握历史人物的学术思想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深入分析,来展现整个经学史的发展图景。 总而言之,《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两汉经学的重要窗口,更深刻地揭示了经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上的核心地位。通过对今古文经学这一重要议题的细致剖析,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复杂性、创造性以及它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关联。它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脉络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于作者驾驭复杂体系的强大能力。行文间,没有丝毫的拖沓或冗余,每一个章节的铺陈,都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推动着整体论述向前迈进。对于研究古代思想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架设了一座通往更高层次理解的坚固桥梁。它不仅系统梳理了纷繁的学术流派,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范本——如何在大量的史料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如何构建逻辑自洽的论证体系。其思想的穿透力,远超一般教科书式的介绍,达到了真正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智力上的“洗礼”。作者在引经据典时,那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的运用,显露出极高的学术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某一特定学说时,能够迅速切换视角,既能从宏观的时代变迁中把握其基调,又能深入到微观的文本解读中捕捉其细微差别。这种文笔的张弛有度,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探讨充满了张力。它并非那种只求快的书,而是需要细细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每一个断句、每一个转折所蕴含的深意。

评分

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和细致考证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在梳理汉代学术源流时,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绝非一般学者所能企及。尤其是在对不同学派思想脉络的梳理上,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笔法,使得原本纷繁复杂的经学体系变得清晰可辨。它不像某些学院派的著作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的流畅感,将复杂的思想史娓娓道来。读完全书,我仿佛跟随作者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学术争鸣的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思想是如何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影响千年的学术传统的。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难以寻觅的。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时代关切的分析框架。许多关于古代学术的论述,往往将古人描绘得过于扁平化,仿佛他们的思想是孤立存在、一成不变的。但在这部作品中,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其思想的演化路径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感觉作者不仅是记录者,更像是一位高明的剧作家,为我们重现了汉代士人如何在思想的迷宫中寻找真理的艰辛历程。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古代学术争论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其浩瀚的体量和严谨的结构所震慑。然而,一旦真正沉下心来品读,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作者在处理史料时,那种近乎苛刻的审慎态度,确保了论证的坚实性,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无可辩驳的文献基础之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将经学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察其生命力和变迁。这种动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代思想史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史料罗列,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考古,揭示了学派争鸣背后的权力逻辑与时代精神的交织。

评分

好厚的两本书,100块钱真值,凡是史记上记载的都能查到,真的不错

评分

包装不是太差,是没有包装,希望改进。

评分

书好,还没有时间看,也不知道什么时间会去看!

评分

《国史大纲(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固祭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阐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国史大纲(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圆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镜。

评分

钱穆大师的书每一本都是经典 都值得收藏

评分

想了好久,实在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才好……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0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高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

评分

系列丛书,收藏中,参加活动购买的,价格超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