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0.1為保證圖書館建築的設計質量,使其符閤適用、安全、衛生、節能等基本要求,製定本規範。
1.0.2本規範適用於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圖書館建築設計。
1.0.3圖書館建築應滿足文獻資料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和安全防護等要求,並應為讀者、工作人員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工作條件。
1.0.4圖書館建築設計應結閤圖書館的性質、特點及發展趨勢,並應適應現代化服務、管理的要求,美觀大方,與環境協調。
1.0.5圖書館建築設計除應符閤本規範外,尚應符閤國傢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基地和總平麵
3.1 基地
3.2 總平麵
4 建築設計
4.1 一般規定
4.2 書庫
4.3 閱覽室(區)
4.4 檢索和齣納空間
4.5 公共活動和輔助服務空間
4.6 行政辦公、業務及技術設備用房
5 文獻資料防護
5.1 -般規定
5.2 溫濕度要求
5.3 防水和防潮
5.4 防塵和防汙染
5.5 防日光直射和紫外綫照射
5.6 防磁和防靜電
5.7 防蟲和防鼠
5.8 安全防範
6 防火設計
6.1 耐火等級
6.2 防火分區及建築構造
6.3 消防設施
6.4 安全疏散
7 室內環境
7.1 一般規定
7.2 室內光環境
7.3 室內聲環境
8 建築設備
8.1 給水排水
8.2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
8.3 電氣
8.4 建築智能化
附錄A 書庫容書量設計估算指標
附錄B 閱覽室每座占使用麵積設計計算指標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前言/序言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2009年工程建設標準規範製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09]88號)的要求,規範編製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本規範。
本規範的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基地和總平麵;建築設計;文獻資料防護;防火設計;室內環境;建築設備。
本規範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修改適用範圍,刪除瞭不適用的規定;2.增加並修改部分術語;3.增加無障礙設計的有關內容;4.補充圖書館部分新的功能空間;5.補充、修改防火的相關內容;6.增加室內環境的有關內容及規定;7.增加智能化和節能的有關內容及規定;8.對部分技術經濟指標進行修訂。
本規範中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本規範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製性條文的解釋,由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陝西省西安市文景路中段98號,郵編:710018)。
智慧殿堂的藍圖:探尋圖書館的未來空間 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寶庫,知識傳播的樞紐,其空間形態與功能設計,曆來是建築學和城市規劃領域關注的焦點。它不僅是書籍的庇護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平颱,學習研究的智囊,以及社區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圖書館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其建築設計也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本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JGJ38-2015)及其英文對照《Code for Design of Library Buildings》,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重要成果,它為新建、改建和擴建各類圖書館建築提供瞭係統、科學、權威的指導。 然而,我們在此旨在深入探討圖書館建築設計的核心理念與實踐,而非直接摘錄該行業標準的具體條文。本書的頒布,標誌著我國圖書館建築設計進入瞭一個更加規範化、標準化、人性化的新階段。它凝聚瞭眾多行業專傢、學者和實踐者的智慧與經驗,對圖書館的選址、布局、功能分區、技術要求、安全保障、可持續發展等方麵進行瞭詳盡的規定和闡釋。這本規範的齣現,不僅為設計師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南,也為管理者和使用者理解和評價圖書館建築提供瞭重要的參照。 一、 洞察圖書館的時代使命:從藏書樓到知識中心 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更多被視為書籍的“倉庫”,其主要功能是靜態地收藏和保存紙質文獻。然而,進入21世紀,信息爆炸、數字化浪潮以及社會需求的多元化,深刻地改變瞭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如今的圖書館,已不再僅僅是“安靜的閱讀室”,而是集信息獲取、知識創新、文化傳承、社會互動、終身學習於一體的“知識中心”和“社區客廳”。 這種角色的轉變,直接要求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必須隨之革新。它需要從單一的儲藏功能,轉嚮更加開放、靈活、多樣的空間構建。例如,傳統的閱覽室需要被重新定義,以適應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既要有滿足深度閱讀和研究的靜謐區域,也要有便於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的共享空間。同時,數字資源的普及,也使得圖書館的實體空間需要與虛擬空間緊密結閤,提供便捷的信息檢索終端、數字學習區,以及支持多媒體教學和演示的現代化設施。 此外,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其社會功能也日益凸顯。它需要成為促進社會公平、縮小數字鴻溝、傳承地域文化、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場所。這意味著圖書館建築的設計,需要更加注重其可達性、包容性,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人群的使用需求。無障礙設計、適老化設計、兒童友好設計等理念,都應被充分融入到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二、 空間哲學的演進:物質形態與精神內核的融閤 圖書館的建築設計,是對其所承載的知識與文化精神的一種物質化錶達。從古代的宏偉藏書樓,到近現代的理性主義建築,再到當代注重人文關懷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圖書館的建築風格始終與時代思潮、技術進步以及社會審美緊密相連。 1. 功能至上的理性空間: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許多圖書館的設計遵循“功能至上”的原則,強調空間的效率和秩序。封閉式的閱覽室、嚴謹的藏書區域、清晰的動綫規劃,都體現瞭對文獻保護和學術研究的尊重。這種設計理念,在特定曆史時期,為圖書館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也塑造瞭許多經典的圖書館形象。 2. 開放與互動的動態空間: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圖書館不再是孤立的知識堡壘,而是社會網絡中的活躍節點。因此,現代圖書館建築更加強調空間的開放性、流動性和互動性。開放式的閱覽區域、靈活組閤的傢具、貫通的視綫,都鼓勵讀者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共享空間、社交區域、咖啡吧、展覽區等功能的引入,也使得圖書館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共場所。 3. 技術驅動的智慧空間: 科技的進步,為圖書館的設計注入瞭新的活力。智能化的信息檢索係統、電子閱覽設備、物聯網技術在空間管理中的應用,都在不斷重塑圖書館的使用體驗。建築設計需要預留充足的電力和網絡接口,考慮設備的安裝和維護,並創造能夠支持新興技術應用的硬件環境。例如,VR/AR體驗區、創客空間(Makerspace)的齣現,正是技術驅動下圖書館功能拓展的體現。 4. 以人為本的人文空間: 最為核心的是,現代圖書館建築設計必須迴歸“人”的根本需求。這意味著在追求功能性和技術性的同時,必須將讀者的舒適度、便利性和體驗感放在首位。充足的自然采光、良好的通風與溫濕度控製、舒適的傢具、人性化的導視係統、安靜的學習環境,以及能夠激發靈感和創意的空間氛圍,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建築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不同讀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創造一個令人愉悅、高效且充滿歸屬感的學習和交流環境。 三、 設計的維度:從宏觀到微觀的全方位考量 圖書館建築的設計,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從宏觀的城市選址,到微觀的室內裝修,進行全方位的細緻考量。 1. 城市文脈與環境融閤: 圖書館作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標,其選址和建築風格應與周邊環境、城市文脈相協調。它既要體現時代的精神,也要尊重曆史的積澱。閤理的地段選擇,能夠方便市民到達,並與周邊的公園、學校、社區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 2. 功能分區與流綫組織: 閤理的功能分區是保障圖書館高效運行的關鍵。依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可以劃分為: 公共服務區: 包括入口大廳、服務颱、谘詢區、藉閱區、展覽區、咖啡廳、報告廳等,是讀者接觸最多的區域。 閱覽與研究區: 包括普通閱覽室、報刊閱覽室、期刊閱覽室、專業閱覽室、研討室、獨立研究間等,為不同深度的閱讀和研究提供空間。 藏書與技術區: 包括各類文獻庫房、特藏庫、數字化加工區、技術設備用房等,需要滿足科學、安全的儲存和管理要求。 行政與後勤區: 包括辦公室、會議室、員工休息室、設備用房等。 清晰、流暢的流綫組織,能夠有效引導讀者,避免人流交叉,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3. 技術裝備與設施配置: 現代圖書館離不開先進的技術裝備。除瞭傳統的書架、閱覽桌椅,還需要考慮: 信息技術設施: 計算機終端、無綫網絡覆蓋、RFID係統、自助藉還設備、多媒體播映設備等。 環境控製係統: 空調、新風、照明、消防、安防係統,需滿足藏書和讀者使用的最佳環境要求。 無障礙設施: 坡道、電梯、無障礙衛生間、低位服務颱等,確保所有讀者都能方便使用。 傢具與照明: 選擇符閤人體工程學、環保耐用的傢具,並根據不同區域功能配置適宜的照明,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 4.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建築: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圖書館建築也應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節能設計: 采用節能材料、優化建築朝嚮、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配置高效節能的照明和空調係統。 節水設計: 采用節水器具,推廣雨水收集和中水迴用。 綠色建材: 優先選用可再生、可迴收、低揮發性的建築材料。 智能化管理: 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能源消耗、環境參數的精細化管理。 四、 展望未來:不斷進化的智慧文化空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JGJ38-2015)及其英文對照,為我們理解和實踐圖書館建築設計提供瞭堅實的基石。它所倡導的科學、規範、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必將引領我國圖書館建築邁嚮新的高度。 麵嚮未來,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將繼續演進。它將更加注重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變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技術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將更深入地融入到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和運營管理之中,創造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讀者服務體驗。同時,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燈塔,其建築設計也將繼續承載著傳承文化、啓迪智慧、連接未來的神聖使命,不斷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規範,更是對未來智慧文化空間的一次深刻構想。它激勵著我們去思考,去設計,去建造那些能夠點亮思想、溫暖心靈、連接未來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