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增补修订版(精装本)

西方哲学史 增补修订版(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梯利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哲学
  • 历史
  • 增补修订版
  • 精装本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57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815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是关于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专著。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弗兰克·梯利(Frank Thilly,1865—1934),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曾任教于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在大学讲授哲学史多年。以其讲义为基础编写的哲学史著作《西方哲学史》一书在西方哲学界颇受好评,已成为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弗兰克·梯利同时他著有《伦理学导论》。

目录

序论
第一编 希腊哲学
第一篇 自然哲学
第一章 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希腊哲学史(3),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条件(3),第三节 政治(4),第四节 文学(4),第五节 宗教(5),第六节 哲学(7),第七节 希腊哲学概观(7)
第二章 前智者学派哲学的发展
第三章 实体问题
第一节 泰勒斯(12),第二节 阿那克西曼德(13),第三节 阿那克西米尼(14)
第四章 数的问题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15),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17),第三节 天文学(18)
第五章 变化的问题
第一节 永恒和变化(19),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20),第三节 埃利亚学派(24)
第六章 变化的解说
第一节 破谜(28),第二节 恩培多克勒(29),第三节 阿那克萨哥拉(31),第四节 原子论者(34)
第二篇 知识和行为问题
第一章 智者时期
第一节 思想的进步(40),第二节 希腊的启蒙时期(41),第三节 智者(44),第四节 智者活动的意义(47)
第二章 苏格拉底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生平(49),第二节 真理问题(51),第三节 苏格拉底的方法(53),第四节 伦理学(57),第五节 苏格拉底的弟子(59)
第三篇 重建时期
第一章 柏拉图
第一节 柏拉图和他所研究的问题(60),第二节 辩证法(63),第三节 理念论(65),第四节 自然哲学(67),第五节 心理学(70),第六节 伦理学(71),第七节 政治学(73),第八节 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地位(76),第九节 柏拉图学派(77)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探讨的问题(78),第二节 哲学和科学(82),第三节 逻辑学(83),第四节 形而上学(86),第五节 物理学(89),第六节 生物学(91),第七节 心理学(92),第八节 伦理学(93),第九节 政治学(97),第十节 逍遥学派(98)
第四篇 伦理问题的探讨
第一章 概观
第二章 伊壁鸠鲁主义
第一节 伊壁鸠鲁和他心目中的哲学(103),第二节 逻辑学(104),第三节 形而上学(105),第四节 心理学(107),第五节 伦理学(108),第六节 政治学(109)
第三章 斯多葛主义
第一节 芝诺及其学派(110),第二节 逻辑学(112),第三节 形而上学(115),第四节 宇宙论(117),第五节 心理学(118),第六节 伦理学(119),第七节 政治学(121),第八节 宗教(122),第九节 希腊伦理学的要点(122)
第四章 怀疑主义和折中主义
第一节 怀疑主义学派(124),第二节 怀疑学派的学说(125),第三节 后期怀疑派(127),第四节 折中主义(127)
第五篇 宗教运动
第一章 犹太希腊哲学
第一节 哲学和宗教(129),第二节 犹太希腊哲学的起源(130),第三节 斐洛(132)
第二章 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节 新毕达哥拉斯主义(134),第二节 新柏拉图主义(135),第三节 普罗提诺(136),第四节 提尔的波尔菲里(141),第五节 扬布利可(142),第六节 雅典学园的终结(142)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第一章 基督教的开端
第一节 宗教复兴(147),第二节 基督教(147),第三节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148),第四节 经院哲学(149)
第二章 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神学(151),第二节 诺斯替教(152),第三节 护教者(153),第四节 护教者的学说(155),第五节 逻各斯学说(157),第六节 自由意志和原罪(160)
第三章 奥古斯丁的宇宙观
第一节 奥古斯丁(161),第二节 认识论(162),第三节 神学(163),第四节 心理学(165),第五节 伦理学(166),
第六节 意志自由(168)
第二篇 经院哲学的开端
第一章 黑暗时期
第一节 新民族(171),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开端(172)
第二章 中世纪的精神和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 教会的权威(174),第二节 经院哲学所研究的问题(175),第三节 经院哲学的特征(176),第四节 经院哲学的阶段(177),第五节 经院哲学的原始文献179
第三章 约翰·司各脱·伊里杰纳
第一节 传略(179),第二节 信仰和知识(180),第三节 泛神论(180),第四节 神秘主义(182)
第四章 一般概念的问题唯实论和唯名论
第一节 早期经院哲学家(183),第二节 洛色林的唯名论(184),第三节 唯实论的意义(185)
第三篇 经院哲学的唯实论的发展
第一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第一节 安瑟伦的哲学(186),第二节 安瑟伦的同时代人(188)
第二章 彼得·阿贝拉和十二世纪的经院哲学家
第一节 阿贝拉(189),第二节 夏特勒学派(191),第三节 箴言集派(192),第四节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193)
第三章 神秘主义和泛神论
第一节 神秘主义(193),第二节 泛神论(195)
第四章 不安的征兆
第一节 反对经院哲学(196),第二节 组成学校(197),第三节 发现了亚里士多德(198)
第四篇 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
第一章 阿拉伯哲学
第一节 希腊的资料(200),第二节 各种派别(201),第三节 唯理主义者(203),第四节 东方哲学的衰落(204),第五节 西班牙学派(205),第六节 犹太哲学(207)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卓越地位
第一节 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207),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神学(209),第三节 大阿尔伯特(209)
第三章 托马斯·阿奎那
第一节 托马斯·阿奎那略传(211),第二节 哲学和神学(212),第三节 认识论(213),第四节 形而上学(214),第五节 神学(215),第六节 心理学(217),第七节 伦理学(218),第八节 政治学(223),第九节 托马斯的追随者(223)
第四章 反经院哲学的倾向:神秘主义、泛神论和自然科学
第一节 神秘主义(224),第二节 逻辑(225),第三节 自然科学(225),第四节 异端(227),第五节 拉伊芒德·卢利(228)
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衰落
第一章 约翰·邓·司各脱
第一节 反对托马斯(229),第二节 邓·司各脱(230),第三节 信仰和知识(230),第四节 共相论(231),第五节 神学(233),第六节 心理学(234),第七节 上帝和道德律(235)
第二章 唯名论
第一节 唯理的神学和共相(236),第二节 威廉·奥卡姆(238),第三节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对立(240),第四节 奥卡姆的追随者(240)
第三章 神秘主义
第一节 正统和异端的神秘派(241),第二节 埃克哈尔特大师242
第四章 自由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世纪的唯理主义(245),第二节 国家主义的兴起(246),第三节 异端倾向(248),第四节 自由探索的精神(249)
第六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新启蒙思潮
第一节 理性和教权(252),第二节 人文主义(253)
第二章 新哲学
第一节 柏拉图主义(254),第二节 库萨的尼古拉(255),第三节 真正的亚里士多德(257),第四节 科学和哲学的改造(258),第五节 逻辑的改造(258)
第三章 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
第一节 神秘主义(259),第二节 自然哲学(262),第三节 科学研究运动(263)
第四章 布鲁诺和康帕内拉
第一节 布鲁诺(265),第二节 康帕内拉(266)
第五章 新国家理论、宗教哲学和怀疑主义
第一节 经院哲学的国家论(268),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269),第三节 新政治学(270),第四节 近代国家的演变(272),第五节 新宗教哲学(273),第六节 怀疑主义273
第六章 宗教改革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精神(274),第二节 新教的经院哲学(275),第三节 亚科布·柏麦的神秘主义(276)
……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增订本补遗

思想的洪流,智慧的灯塔:一部横跨古今的西方哲学探索之旅 西方哲学,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自古希腊的源头喷涌而出,历经漫长的文明孕育与深刻的思想变革,最终汇入现代社会的壮阔海洋。它不仅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晶,更是洞察世界、认识自我、理解人类存在意义的关键所在。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场全面而深入的西方哲学思想盛宴,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对话,一同探索他们提出的深刻问题,感悟他们构建的宏大体系。 第一卷:哲学的黎明——古希腊的理性曙光 本书的开端,我们将回到西方哲学的摇篮——古希腊。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那些敢于挑战神话、运用理性去解释世界的先驱者。 前苏格拉底时期: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米利都学派哲学家,开始尝试用物质本原解释世界的起源与构成,将关注点从神话转向自然。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与巴门尼德的“永恒不变”形成了早期哲学中关于实在性质的根本性对立。毕达哥拉斯学派则发现了数与宇宙秩序的神秘联系,将数学作为理解世界的工具。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理性)概念,试图调和前人的观点,并引入了更复杂的宇宙构成理论。原子论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则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子论,为后世的科学思维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助产术”(Elenchus)闻名,他引导人们通过对话和反诘来认识自身的无知,并追求美德与知识的统一。他的思想虽然没有直接著作流传,但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载,我们得以窥见其深刻的影响。柏拉图,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构建了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他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是其哲学核心,认为我们感知的现实世界只是不完美的摹本,真正的实在存在于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他通过《理想国》等著作,探讨了正义、政治、教育、灵魂不朽等诸多问题,并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蓝图。 亚里士多德: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发展出了一条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他更加关注经验世界,强调观察和分类。他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为理解事物生成与存在提供了框架。他对“潜能”与“现实”的区分,以及对“至善”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伦理和政治思想。 希腊化时期与罗马哲学: 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希腊哲学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并与东方思想发生交流。斯多葛学派(Zeno, Epictetus, Marcus Aurelius)强调理性、德性与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伊壁鸠鲁学派(Epicurus)则主张享乐主义,但其核心在于摆脱痛苦,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身体的健康。怀疑主义(Pyrrho)则对一切知识提出质疑,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我们无法获得确定性的知识。新柏拉图主义(Plotinus)则在晚期希腊哲学中,将柏拉图的思想与神秘主义相结合,探讨了“太一”与万物的流溢关系。 第二卷:信仰与理性的交织——中世纪哲学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的走向。哲学不再是纯粹的理性思辨,而是与神学紧密结合,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教父哲学: 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家,如奥古斯丁,试图用柏拉图主义的框架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上帝之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探讨了自由意志、罪恶、恩典、时间等问题,并强调了上帝的至高无上。 经院哲学: 随着亚里士多德著作在中世纪的重新发现,经院哲学家们试图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形而上学来阐释基督教的信仰。安瑟伦试图通过“本体论证明”来证明上帝的存在。阿伯拉尔则在伦理学上提出了“意图”的重要性。 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的高峰无疑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他区分了“自然理性”与“超自然启示”,认为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他证明了上帝存在的五个论证,以及对灵魂、伦理、政治等问题的系统论述,成为天主教会官方哲学的重要奠基人。 晚期经院哲学: 邓斯·司各脱和奥卡姆的威廉等思想家,开始对亚里士多德主义提出挑战,强调上帝的意志自由与人的个体的独特性,预示着向近代哲学的转变。 第三卷:觉醒与革命——近代哲学的开端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浪潮,为欧洲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对传统的反思。近代哲学由此拉开了序幕,人类的关注点逐渐从神转向人,从来世转向现世。 理性主义的崛起: 笛卡尔,这位“近代哲学之父”,以“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开启了以主观意识为出发点的哲学探索。他倡导怀疑一切,寻找确定无疑的真理,并试图建立一套基于数学的哲学体系。斯宾诺莎发展了泛神论,认为上帝即自然,并以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其伦理学体系。莱布尼茨则提出了“单子论”(Monadology),认为宇宙由无数独立的精神实体构成,并预设了和谐。 经验主义的挑战: 与理性主义强调天赋观念不同,经验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皆来源于感官经验。洛克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他提出“白板说”(Tabula Rasa),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是一片空白,知识通过感觉和反思积累。贝克莱则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的唯心主义观点,进一步发展了经验主义。休谟以其深刻的怀疑主义,挑战了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等传统哲学概念,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的高峰。康德,这位集大成的哲学家,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提出了“哥白尼式革命”,认为认识的主体主动地构建了我们所认识的客体。他的“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解释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可能性。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构成了其伟大的“三大批判”。 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 康德之后,德国唯心主义继续发展。费希特强调“自我”的能动性,认为“自我”是世界的创造者。谢林发展了“同一性哲学”,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自然统一起来。黑格尔则构建了庞大的“绝对精神”哲学体系,通过“辩证法”(正题、反题、合题)来解释历史和精神的发展过程,他的历史哲学和逻辑学影响深远。 第四卷:现代的困惑与反思——19世纪至今的哲学思潮 19世纪的社会巨变,如工业革命、民族主义的兴起、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都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哲学理论,更成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运动。 存在主义的兴起: 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选择的自由,以及信仰的“飞跃”。尼采以其“上帝已死”的宣告,挑战了传统的道德和价值体系,提出了“超人”和“永恒轮回”的思想。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深入探讨了“此在”(Dasein)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死亡的“向死而生”。萨特则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加缪则通过“荒诞”的概念,探讨了人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求意义的努力。 现象学: the Husserl开创了现象学,主张“回到事物本身”,通过“悬置”(Epoche)的方法,来描述意识的经验结构。 分析哲学: 20世纪在英语世界兴起的分析哲学,强调语言分析和逻辑推理。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致力于清晰地界定概念,分析语言的意义,并试图解决哲学问题。 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发展了批判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后现代主义(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则质疑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强调多元、碎片化和权力关系对知识的建构。 结语:永不止步的探索 本书的旅程,从古希腊的理性曙光,到中世纪的信仰与理性交织,再到近代哲学的觉醒与革命,直至现代的困惑与反思,勾勒出了西方哲学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每一位哲学家,都如同一座思想的灯塔,照亮了人类探索未知、认识自我的道路。 然而,哲学的发展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永不止步的探索过程。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引导大家进入这个充满挑战与魅力的思想世界,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并在各自的生活中,继续追寻智慧的光芒。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西方哲学所提出的关于真理、正义、美德、自由、意义等核心问题,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观念,理解他人的思想,并以更深刻的视角去面对我们所处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不适,它似乎采用了非常线性、线性的时间轴叙事,从古希腊一路平铺直叙到二十世纪的分析哲学。这种编年体式的写法,虽然在时间上保持了清晰,但在逻辑关联上却显得松散无力。例如,作者在从经院哲学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时,衔接得非常突兀,仿佛两个时代之间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张力或断裂。真正深刻的哲学史,应该展示的是思想之间的“对话”——前人如何被挑战、被继承、被颠覆。然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A说了什么,然后B说了什么”,缺乏那种如同棋局般步步为营的智力博弈感。翻阅过程中,我甚至觉得作者本身对某些关键转折点的深刻性也缺乏足够的体认,只是草草带过,留给读者的只有一堆需要自己去打通的知识点,这对于一本宣称是权威的“史”来说,是严重的失职。

评分

说实话,这本精装本的排版和纸张质量确实无可挑剔,拿在手里确实有种“收藏品”的质感,但内容上的失衡感却难以忽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章节,原本以为能看到对米利都学派和泰勒斯这些源头活水的细致描摹,结果发现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他们各自的“核心观点”列表,如同一个乏味的清单。更令人困惑的是,作者在处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时,似乎完全采用了二手资料的陈词滥调,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其对雅典城邦文化冲击的社会背景分析。哲学从来不是真空中的理论构建,它深深扎根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让人感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像是凭空出现的智者,而不是在与特定历史情境进行殊死搏斗的个体。这种脱离了历史语境的哲学梳理,让原本鲜活的思想变得僵硬而晦涩,读起来更多的是一种对既定知识的重复确认,缺乏那种“顿悟”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其语言风格——一种高度“去个性化”的、仿佛来自教科书的、不带任何个人情感的陈述。哲学,尤其是思辨哲学,其魅力往往在于其强烈的个体意志和对终极问题的执着追问。优秀的哲学史作品,应当能让读者感受到先哲们在面对“存在”、“知识”、“真理”等问题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与挣扎。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平铺直叙,如同在报告一份天气预报,缺少了对思想家“为何如此思考”的内在动机的挖掘。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在背诵一个精密但冰冷的机器说明书,而不是与人类最深刻的精神探索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我期待的精装本,是能唤起我沉思的书,而不是一本放在书架上炫耀装帧的书,读完后,那种知识的堆砌感很快便消散了,留下的只是对时间投入的些许不值。

评分

关于近现代部分的处理,尤其是在论述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交汇与分野时,这本书暴露出了明显的“欧洲中心化”倾向。虽然作者在引言中提到了会涵盖更广阔的哲学图景,但在实际展开时,几乎所有笔墨都集中在德法思想家身上,对于英美分析哲学的崛起,虽然也提到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但着墨甚少,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分析哲学的日常语言转向,描述得过于简略,缺乏对二十世纪哲学主潮的完整把握。更别提对非西方哲学传统的探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让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德法哲学简史”的附录,而非一部全面的“西方哲学史”。精装本的厚度并没有带来内容的丰富性,反而是对某些区域的过度偏重,使得整体的平衡感大打折扣,让人对“增补修订”的诚意产生了疑问。

评分

这本所谓的“西方哲学史”精装本,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封面和装帧,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总觉得能从中挖掘出些许高深的智慧。然而,当我翻开扉页,试图寻找那些赫赫有名的哲学家思想的脉络时,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导览手册,而非深入的学术著作。它把康德、黑格尔这些巨匠的理论切割得支离破碎,用一种过于直白的语言试图“普及”哲学,结果却是失了神韵。比如,讲到现象学时,作者似乎过于聚焦于胡塞尔的“悬置”概念,却忽略了海德格尔在存在论上的深刻反思,仿佛哲学史就是一连串概念的堆砌,而不是思想的激荡与演进。读者如果对这些思想本身已有初步了解,读起来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缺乏新颖的解读和批判性的视角;而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浅尝辄止的概述,也难以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它似乎更像是一部为应付考试而准备的速查手册,而非激发深度思考的工具书。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倒是颇为用心,但这些视觉辅助终究无法弥补内容上的空泛。

评分

文史哲,律师的人文精神基础。

评分

价廉物美 参加活动很划算 厚厚的一叠啦 慢慢研读这样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吧!

评分

送货上门,态度也不错,不用逛书店,省心省力。小哥辛苦了,这版很好

评分

相当不错哦!!

评分

经典图书,值得细读

评分

学习哲学是为了提升境界。

评分

非常不错,值得买,下次还会买!

评分

四菜一汤系列,其实我之前买过其他版本也有电子版,但为了精装,美办法了

评分

值得一读的一本书,包装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