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6
《大學》《中庸》是儒傢的代錶性經典,《大學中庸譯解》重在體悟元典、分析元典的文化內涵,提倡《大學》中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傢國情懷,並為“中庸之道”正本清源。本書尤其結閤作者本人從教六十餘年的教育實踐、人生體驗以及當今社會現實,融古通今,深入淺齣地講述為學修身、為人處世的道理,強調應重視萬事萬物的差異性,求同存異,崇尚和諧,幫助讀者跨越時代障礙去領會經典。
《大學》和《中庸》是儒傢的兩部重要經典,是光耀韆鞦的文化瑰寶,對古代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産生瞭非常巨大的影響。其中眾多的妙語佳言包含著極為優秀的思想文化傳統,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本書是一本譯解《大學》《中庸》的書,【譯文】部分,準確精煉,可讀性強;【解析】部分,簡要精當,字字珠璣,蘊涵著豐富的傳統價值觀錶述,可以對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藉鑒和滋養,同時有助於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中的《大學》和《中庸》原文,均據硃熹《四書章句集注》,再現經典風貌。譯解者據原文和硃熹解說為各章加瞭標題,條理清晰;每章之後,摘錄重要語句方便讀者熟讀背誦。
張葆全,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曾任廣西師範大學副校長(1984—1993)、校長(1993—1997),2002年退休。現受聘為廣西師範大學國學堂專傢委員會主任,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中文係首席教授,灕江學院終身教授,廣西老教授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傳統文化中心首席專傢,廣西儒學學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國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或主編)《詩話和詞話》、《曆代詩話選注》、《宋代詩話選釋》、《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新編今注今譯昭明文選》、《玉颱新詠譯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先秦)、《先秦諸子散文賞析》、《論語通譯》、《老子今讀》等著作多部。
大 學
經 / 3
傳之首章,釋明明德 / 9
傳之二章,釋新民 / 12
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 / 15
傳之四章,釋本末 / 21
傳之五章,釋格物緻知 / 23
傳之六章,釋誠意 / 27
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 / 31
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傢 / 34
傳之九章,釋齊傢治國 / 37
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 43
中 庸
第一章 緻中和,天地位而萬物育 / 59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63
第三章 中庸其至矣乎 / 66
第四章 誰能食而知其味 / 68
第五章 道之不行 / 70
第六章 大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 71
第七章 擇乎中庸,要能持守 / 74
第八章 顔迴拳拳服膺而弗失 / 76
第九章 白刃可蹈,中庸難行 / 78
第十章 子路問強(君子和而不流ꎬ中立而不倚) / 80
第十一章 君子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 83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 / 85
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 88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 92
第十五章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 96
第十六章 誠之不可掩如此 / 99
第十七章 大德者必受命 / 102
第十八章 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 105
第十九章 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 / 109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從容中道,聖人也) / 113
第二十一章 誠則明,明則誠 / 125
第二十二章 至誠可以與天地參 / 128
第二十三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 130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 132
第二十五章 君子誠之為貴 / 134
第二十六章 至誠無息 / 136
第二十七章 君子極高明而道中庸 / 140
第二十八章 勿自用自專 / 143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 / 146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 150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 / 152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 155
第三十三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 / 157
附 錄
硃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 163
硃熹:硃子傢訓 / 169
後 記
前言
《大學》和《中庸》,原為《禮記》中的兩篇。南宋硃熹把《大學》和《中庸》與《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供讀書人閱讀。硃熹還撰寫瞭《四書章句集注》(含《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解釋瞭“四書”的文字和義理。在編輯“四書”時,硃熹對《大學》和《中庸》原文進行瞭分章,對《大學》的文字還做瞭一些調整。
由於南宋以後,曆代科舉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所以“四書”“五經”成為讀書人必讀的“教科書”。“四書”“五經”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對古代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産生瞭非常巨大的影響。其中包含著許多極為優秀的思想文化傳統,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大學》——為學身之正途
今天,《大學》對於我們,可以看作是:教育之綱領,為學之正途,修身之極則,從政之寶典。硃熹說:“大,舊音泰,今讀如字。”在春鞦末年孔子創辦私學之前,“學在官府”,大學即國傢的最高學府。《禮記•王製》說:“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是說小學設在宮廷的左側,大學設在城郊;天子設立的大學叫闢雍,諸侯設立的大學叫泮宮。《大戴禮記•保傅》說:“古者年八歲而齣就外捨,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按:十五歲)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意思是說,古時候,小孩八歲時就開始上小學,學習基礎的文化技藝,練習基本的禮節,培養初步的道德情操;十五歲就上大學,學習較為精深的文化技藝,練習較為繁復的禮節,按成人要求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東漢鄭玄在《禮記目錄》中說:“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意思是說,在大學裏,學子們廣博地學習(學做人的道理,學從政的纔能),可以為以後從政打下基礎。
在《大學章句》中,硃熹引程頤之言說:“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程頤說:《大學》是孔子儒傢學派傳世的典籍,是初學者學習精研道德學問的入門書。在今天要瞭解古人怎樣學習精研道德學問,就靠這部《大學》,其次則是《論語》和《孟子》。學者一定要依此而學,那麼求學之道大概就不會走錯瞭。)他告訴我們,《大學》是儒傢學派的典籍,反映瞭孔子的教育思想。古人求學,《大學》是必須首先研讀的。先讀《大學》,然後讀《論語》、《孟子》、《中庸》。
硃熹將《大學》分為11章,說:“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按:第五章為硃熹所補),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曾子即曾參(前505—前435),字子輿,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小孔子46歲。其父曾點,也是孔子弟子。據《論語》記載,曾參嚴於律己,說“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 (《學而》)。認為年輕學子“仁以為己任”(應把施行仁德於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路途遙遠)(《泰伯》)。他事親至孝,並特彆看重“孝”道,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上位的人如果能恭謹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而不忘祖先的功績,老百姓的道德風氣也就會跟著歸於淳樸忠厚)(《學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孔子認為他精通孝道,所以對他進行瞭特彆的傳授。後來他寫瞭《孝經》。)他曾收徒講學,孔子之孫子思是他的弟子,而孟子又私淑子思。由於曾子之傳授而形成的“思孟學派”,成為儒傢的正統學派。《漢書•藝文誌》著錄《曾子》十八篇,早已亡佚,今僅《孝經》、《大學》傳世。此外,在《大戴禮記》、《孔子傢語》等書中,有一些曾子言行的記載。
《中庸》——為人處世之寶典
中庸哲學是孔子的認識論,是他認識事物、處理矛盾的思想方法,也是他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中庸哲學體現瞭孔子解決一切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最高智慧。從《論語》、《孟子》等書來看,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執中守正”、“摺中緻和”、“時中行權”以及追求公正、公平、穩定、和諧等含義。
東漢鄭玄在《禮記目錄》中談到《中庸》篇時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中庸哲學所說的“中”,本身就包含瞭“和”。儒傢文化講“和而不同”(協調緻和而不強行同一),講“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陰陽協調從而緻和就能滋生繁衍萬物,強行同一萬物就不能持續繁衍),其實質就是重視差異,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意見,重視協調,崇尚和諧。
硃熹在《中庸章句》開頭解題時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由此可知,孔孟儒傢所說的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從容適度,不走極端,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協調緻和,追求中正、中和、公正、公平、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製宜,與時俱進。
中庸之道,是儒傢堅定的信仰和追求。儒傢視中庸之道為“修身”之極則,也是“治國平天下”的正道。
硃熹將《中庸》分為33章,並按全文內容,提示其論述要點。按照硃熹的提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11章,重點論“中庸”,說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之道是“不可須臾離”的。第二部分,12—20章,重點論“道”,說明“道不遠人”,中庸之道的運用,既廣大又精微。第三部分,21—33章,重點論“誠”,說明“誠”既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中庸》論“誠”,實際上是論人的信仰和追求,也就是對中庸之道的信仰和追求。
硃熹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此篇是孔子儒傢所傳授的“心法”———代代傳授最為重要的心得和方法,子思恐怕時間久遠而走樣失真,所以用筆寫瞭下來,後來他的門人便傳授給孟子。)
《史記•孔子世傢》記載,子思(前483—前402),名孔伋,字子思,孔鯉(字伯魚)之子,孔子之孫,作《中庸》。《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曾受業於子思之門人。《漢書•藝文誌》著錄《子思》二十三篇,早已亡佚,今僅《中庸》、《錶記》、《坊記》(均收入《禮記》中)傳世。但今本《中庸》有的文字,如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等語,明顯為秦漢間人所增補。
硃熹對《中庸》一書極為推崇,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閤為一理,放之則彌六閤,捲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這部書開頭隻說中庸一理,中間擴散發揮涉及萬事萬物,最後又歸結為中庸一理。放開去它充滿在天地東南西北各方,收起來可珍藏於密室之中。它的意味無窮無盡,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善於讀書的人認真研讀玩味就會有莫大的收獲,終身運用它就會感受到它的功用無窮無盡。)他認為《中庸》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對《中庸》熟讀精思,終身受用不盡。
本書《大學》和《中庸》的原文,均據硃熹《四書章句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各章標題,為譯解者據原文和硃熹解說所加。每章之後,摘錄重要語句方便讀者熟讀背誦。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熟讀成誦。
北宋張載說:“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讀書應當熟讀成誦,精深的思考多半在夜中,或在靜坐之時獲得成果,如果不熟讀成誦就不會産生這種精深的思考,也就不能獲得成果。)硃熹說:“讀書須是成誦方精熟。(讀書應當反復誦讀纔能精熟。)(見江永《近思錄集注•捲三》)硃熹還說,自己在十七八歲時,“讀中庸大學,每早起須誦十遍”(同上)
張葆全
2015年10月
大學中庸譯解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大學中庸譯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好
評分一百本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還行
評分還行
評分非常好,我很滿意
評分要安身立命,就得看此書。
評分居然都發錯瞭書
評分收到,正版圖書,很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大學中庸譯解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