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繁体、大字、竖排、注音。繁体,又称为正体,是中华汉字的正统传承,中华经典一直是以繁体字的形式传承的;大字,旨在方便儿童认识汉字,减少视觉疲劳。竖排,是中国典籍固有的排版方式,其藴含深厚智慧,好处甚多。注音采用的是汉语拼音,旨在保证初学者读音之准确。
2.内容全面、丰富。承传几千年的文化经典,传递圣贤智慧的古典巨著。本套《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囊括中华儒释道文化三家典籍,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3.采用善本,注音准确。本套丛书经文一律采用纯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4.排版大方、疏阔。本套丛书内文排版大方、疏阔,符合人们阅读习惯,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利于保护视力健康。
5.设计装帧精致典雅。本套丛书在设计装帧方面精致典雅,简洁大方,古朴庄重,尽量体现古书韵味,更加悦目。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纯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作者简介
“中华文化讲堂”系列丛书自2009年出版第壹套书以来,迄今已经在中国书店、团结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群言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等出版传统文化经典图书壹百多种,发行遍及海内外。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其根是孝,其本是敬。落实在孝亲尊师。中华传统文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也。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古人有云:壹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又云: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壹件好事还是读书。以弘扬中华文化、凈化社会人心为宗旨的“中华文化讲堂”系列丛书,旨在劝人断恶修善、凈化社会人心。四年多来,先后出版《群书治要》《国学治要》等国学经典和凈空老法师、王凤仪老善人、钟茂森博士、蔡礼旭老师等古今大德的大量著作。其中不少图书被赠送给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日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元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代表等,并发行流通到加拿大、印尼、德国、马来西亚等地和台湾、香港等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利益了大量人群。
目录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价值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经典。这些典籍,薪火相传,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在大量志士仁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迎来了复兴的春天。
在此背景下,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一辑),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传统,推动读经教育的普及。第一辑一经出版便受到热烈欢迎,很多读者反馈,虽然第一辑选编的经典范围广泛,但是有一些常见、影响较大的经典依然没能收录。在参考广大读者的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继续选编了数十种经典,辑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此次,选编出版第二辑,我们依然采用繁体、大字、竖排、注音。繁体,又称为正体,是中华汉字的正统传承,中华经典一直是以繁体字的形式传承的;大字,旨在方便儿童认识汉字,减少视觉疲劳。竖排,是中国典籍固有的排版方式,其蕴含深厚智慧,好处甚多。注音采用的是汉语拼音,旨在保证初学者读音之准确。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其核心为伦理、道德、因果之教育。儒道两家是诞生于中国的本土文化,佛教虽诞生于印度,但是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早已经和儒道融合为一体。因此,我们在经典篇目的选取上,打破了一般只选儒家典籍的惯例,将选取范围扩大到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上。第二辑在儒家典籍方面主要选取了《养正遗规》《五字鉴》《鉴略》《增广贤文》《名贤集》《四字杂言》《六字杂言》《小学弦歌》《格言联璧》《古文观止》等童蒙养正经典,诗赋选本主要选取了《千家诗》《神童诗》《楚辞》等。以及,古代女子启蒙经典数种,如《女小儿语》《女孝经》等等。释家主要选取了《六祖坛经》,此外,还收录了其他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如《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兵书,以及《黄帝内经选》《汤头歌诀》等中医启蒙经典,总计三十馀种。经文和注音均参考历代注疏和诸家版本,严加考证,以求最善。
这套书不仅适合广大少年儿童作为读经教材,即便是成年人,读诵这些经典,也是大有益处的。古人云:「旧书不厌百回读」。我们期待着,这些典籍能够家弦户诵,朗朗的读书声能传遍中华大地,让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华文化讲堂编辑部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禅意人生:六祖坛经的智慧与实践》 一、 缘起:智慧之光,穿越时空的传承 人类文明的璀璨长河中,总有那么几颗星辰,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后世无数求索者前行的道路。《六祖坛经》,便是其中一颗光华内蕴、泽被千古的巨星。它并非一部寻常的佛经,而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公元638-713年)在韶州(今广东曲江)曹溪宝林寺讲经说法,门人法海等记录汇编而成的语录体著作。这部著作,以其直指人心的精妙开示,打破了传统佛教的繁复仪式与文字游戏,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自性清净”的真理,成为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对东亚乃至世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祖坛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南。慧能大师以其朴实无华、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境,将高深的佛法哲理深入浅出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他强调“一切万法,自性本空”,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将佛法从神秘的殿堂请入寻常百姓家,使修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触手可及的当下。 历经千年的时光洗礼,《六祖坛经》的智慧之光并未丝毫黯淡,反而愈发显现其不朽的价值。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内心的焦虑、迷茫与不安。此时此刻,重温《六祖坛经》的教诲,犹如一股清泉,洗涤心灵的尘埃,带来宁静与觉醒。它所倡导的“不二法门”、“顿悟成佛”、“般若智慧”等核心理念,不仅是佛教修行者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所有渴望获得内心平静、实现生命价值的个体,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的源泉。 本书《禅意人生:六祖坛经的智慧与实践》,正是基于对《六祖坛经》深刻的理解与体悟,旨在以一种更加贴近现代人心灵需求的方式,重新解读和呈现慧能大师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活智慧。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经文,而是力求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语境,对其进行深入的阐发与应用。本书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六祖坛经》的精髓,领悟其中蕴含的关于自我认知、人生态度、处世之道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智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最终实现一种宁静、自在、充满活力的“禅意人生”。 二、 洞悉本质:直面“自性”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中最核心、也是最具革命性的思想,莫过于对“自性”的强调。“自性”,顾名思义,即自己本具的清净智慧与德行。慧能大师反复阐述,“自性”是人人皆有的,不须外求,不假造作。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不生不灭;何期自性,具足恒沙佛法;何期自性,不离生死;何期自性,本自圆寂;何期自性,无福无慧;何期自性,无颠倒;何期自性,非处理非不处理;何期自性,坐不坐色;何期自性,不住语言文字;何期自性,不离见,一切,不离闻,一切,不离觉,一切,不离知。” 这句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刃,瞬间割裂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佛”的错误认知——将佛陀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神祇,需要通过漫长的修行、积累功德才能达成。慧能大师在此指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具足佛的种子,即“自性”。它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能够生出一切法,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所谓的“成佛”,并非是外求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见性成佛”,即看到自己本具的清净自性。 《六祖坛经》中著名的“无相颂”,更是将这一思想推向极致:“说通即般若,不通即智慧。口开口闭,总是无明。明与无明,是名诸佛。一迷,即是众生;一悟,即是佛。”慧能大师认为,我们之所以迷失,并非因为外在环境的恶劣,而是因为内在的“无明”,即未能认识到自己本具的清净自性。而一旦觉悟,认识到自性,便能当下成就佛道。这种“顿悟”的观念,打破了佛教界长期以来强调“渐修”的传统,为众生开辟了一条直达觉悟的捷径。 然而,认识“自性”并非易事。我们被无尽的烦恼、欲望、分别心所束缚,如同被一层层乌云遮蔽了明亮的太阳。慧能大师告诫我们,要“不见人过,不见己过”,要“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强调了“心”在修行中的核心地位。他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形象地说明了真理就在我们自身之中。 本书将深入解析“自性”的内涵,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正念、觉知,逐渐拂去覆盖自性的尘埃,认识到自己本来清净、本具智慧的真实面貌。我们将结合现代心理学中关于自我认知、内在力量的探索,以及东方哲学中关于“道”、“真我”的思考,来阐述“自性”的当代意义,帮助读者建立起自信,相信自己内在的无限潜能,从而摆脱外在的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 三、 破除迷执: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 《六祖坛经》的另一大核心智慧,在于其“不二法门”的开示,即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慧能大师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之所以无法获得解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二元对立的眼光看待世界:善与恶、是与非、得与失、生与死、烦恼与菩提、世间与出世间……然而,这些都是我们心念的投射,并非事物的真实面貌。 “心迷则众生,心悟则佛。”慧能大师用“色与空”、“性与相”等概念,来阐述如何破除对立。他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即是无边说法;即是无边智慧;即是无边行;即是无边解。”他强调,色与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面向。而“般若”,则是一种超越言语、超越概念的智慧,能够通达一切法。 《六祖坛经》中,关于“方便”、“顿悟”的论述,也充分体现了这种“不二”的思想。慧能大师认为,虽然修行的方法有“渐”与“顿”之分,但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见性成佛”。他批评那些执着于形式、执着于文字的修行方式,认为那是“缘木求鱼”。他强调,真正的修行在于“内观自省”,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是《金刚经》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慧能大师将其发扬光大。他指出,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对“我”的执着。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无所住”,不执着于任何一种观念、任何一种状态,那么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各种“非此即彼”的困境: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追求成功与保持内心平静相互矛盾,人际关系中的是非对错……《六祖坛经》的“不二法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教导我们,要学会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要学会接纳和包容,要学会放下执着,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本书将深入剖析“不二法门”的精义,从“色空”、“体用”、“性相”等多个维度,阐释慧能大师如何引导弟子超越二元对立。我们将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思维定势”、“认知失调”的理论,以及正念冥想中“接纳”、“不评判”的练习,来帮助读者理解并实践“不二法门”,学会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灵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四、 实践之道:将禅意融入日常生活 《六祖坛经》的伟大,不仅在于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更在于它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慧能大师并非高高在上地讲授抽象的理论,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讲述如何将佛法应用于生活。 例如,在“求福田”一章中,慧能大师就将“福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说:“种善因,收善果。世人若信,口诵心行,即是种善因。世人若不信,口诵心不行,即是无福。......若欲真实求福,见性是福。心行慈善,广修万行,具诸智慧,灭罪安乐,即是真如来福田。”他指出,真正的福报,不在于外在的物质积累,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善行的实践。 又如,在“无相颂”中,他提出“但行直行,更莫攀缘”,鼓励人们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情,而不必过度追求虚幻的“相”。他反对“执相”,认为“着相”只会增加烦恼。他强调“离一切相”,即不被外在的现象所迷惑,保持内心的清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六祖坛经》教导我们,佛法并非只存在于寺庙之中,而是遍布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行走,每一次的劳动,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契机。通过“正念”的训练,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觉察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身体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 慧能大师所倡导的“顿悟”精神,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种瞬间觉醒,随后需要持续的“渐修”来巩固和深化。他强调“戒、定、慧”三学,但其核心在于“以智慧为本”。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书本知识,而是来自对“自性”的彻悟。 本书将重点阐释《六祖坛经》中的实践智慧,如何将“无所住”、“不二法门”、“见性成佛”等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我们将探讨: 正念生活: 如何在日常的吃、穿、住、行中,培养觉知力,减少分别心,体验当下的美好。 烦恼化解: 运用“不二法门”的智慧,面对生活中的冲突、困难和挑战,找到化解之道,保持内心的平静。 财富与智慧: 如何理解“福报”的真谛,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提升内心的智慧和品德。 人际和谐: 如何以“无我”的心态,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建立更加融洽、和谐的连接。 生死观照: 如何理解生命的无常,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生老病死,活出生命的深度。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修行公式,而是通过对《六祖坛经》的深入解读,激发读者内心的感悟,引导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禅意人生”实践路径。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六祖坛经》的伟大,更能从中汲取力量,将这份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的生活,活出一种更加宁静、自在、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禅意人生:六祖坛经的智慧与实践》,愿成为您探索内心世界、实现生命觉醒的忠实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