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我对国内电力规程的翻译质量一直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有些地方的中文表达晦涩难懂。但是《DL/T1239-2013》的文字表达非常精炼且准确,对于一些复杂的逻辑关系,作者使用了非常恰当的术语来描述,避免了歧义。例如,关于“相量测量装置(PMU)”在安全自动装置联动中的应用描述,既体现了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又严格遵循了现有标准的框架,这展现了编著者紧跟技术步伐的能力。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可信赖的技术基准线。在1000kV这样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电压等级,任何操作的模糊性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本规程的严谨,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确保了电网在面对复杂负荷变化和故障冲击时,依然能够保持高度的健壮性。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编撰水平,在同类标准解读中,绝对算得上是翘楚。很多技术规范读起来枯燥乏味,但《DL/T1239-2013》在阐述基本原则的同时,非常注重对“为什么”的解释。比如,为什么在特定工况下需要调整某项阻抗保护的判据,背后的电磁暂态过程是如何影响设备动作的,书里都有深入的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继电保护系统稳定性的认识。我尤其欣赏它对“电网安全自动装置”这部分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往往被忽视,但却是保障电网强度的关键。书中对各种自动准入、自动解列、故障录波的要求非常明确,这对于我们进行系统稳定性评估和后期的故障复盘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量化的指标。它不只是告诉你“该怎么做”,更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从根本上提升了读者的技术素养。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老电工,接触过不少电力行业的技术文档,说实话,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读起来味同嚼蜡。然而,这本《DL/T1239-2013》却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叙述逻辑非常贴合实际运行维护的生命周期。从装置的投运前的严格测试,到运行中的周期性预防性试验,再到电网发生故障后的信息提取和总结改进,整条线索非常流畅。我最喜欢它在“异常情况处置”这一章的描述,它没有采用那种笼统的指导方针,而是给出了一系列基于概率和经验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决策树。比如,当发生远端保护误动时,书里建议的隔离和检查步骤,与我多年来在现场摸索出的最佳实践高度吻合,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深信不疑。它真正体现了“人民电力为人民”的严谨服务精神。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电力系统运行人员的“圣经”!我是在电网公司工作的新人,刚开始接触1000kV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时,面对那些复杂的规程和标准,真是感到头大如斗。但自从拿到了这本《DL/T1239-2013》,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它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书中对1000kV电压等级下,各种保护装置的定值校验、试验步骤、日常巡检的描述细致入微,特别是对于那些瞬时动作的保护逻辑,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和流程图进行了阐述,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我记得有一次处理一个接地故障告警,我按照书里的指导,一步步排查,很快就定位了问题所在,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停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理论的深度和现场操作的广度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实操经验的沉淀,对于想在特高压领域深入发展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也体现了专业性。我注意到,在涉及核心保护定值和试验参数的部分,采用了大量的表格和对比形式,这对于需要在高压运行值班室快速查阅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不用费力去翻阅冗长的文字段落,关键数据一目了然。而且,不同于其他一些偏重理论研究的著作,这本书非常聚焦于“运行管理”这三个字。它清晰界定了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和设计人员在装置管理上的职责边界,这在跨部门协作中尤为重要。我曾因为对装置权限理解不深,导致一次例行维护被质疑。翻阅此书后,我明确引用了其中关于“运行人员对装置的最高操作权限”的条款,顺利解决了沟通僵局。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撑文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