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1239-2013 1000kV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

DL/T1239-2013 1000kV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DL/T1239-2013
  • 继电保护
  • 电网安全
  • 自动装置
  • 运行管理
  • 规程
  • 1000kV
  • 电力系统
  • 高压电网
  • 电力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6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96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
字数: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程就电力系统交流1000kV电压等级继电保护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以下简称保护装置)在职责分工、技术管理、检验管理、动作统计与评价管理、缺陷管理、定值管理、设备评估管理、保护装置定级管理、基建工程管理、故障信息处理系统管理、备品备件管理、与相关部门及专业的配合等方面做了规定要求。本规程适用于负责1000kV保护装置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单位。有关设计、基建、安装调试单位及部门应遵守本规程中的相关规定。

前言/序言


铁道电气化设计规范系列: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技术规程 本书简介 本书籍《铁道电气化设计规范系列: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技术规程》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维护各项技术标准的专业著作。它旨在为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院所、施工单位以及设备制造商提供一套权威、详尽的技术指导和参考依据,以确保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第一章 概述与基本原则 本章首先界定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在整个电力牵引系统中的核心地位。重点阐述了接触网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裕度、经济性、可靠性、标准化和兼容性。详细介绍了我国电气化铁路电压等级(如25kV交流单相 50Hz)的技术参数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要求。阐述了在复杂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如高寒、高热、高原、大风沙地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特殊环境适应性要求,确保设计方案的普适性和前瞻性。 第二章 接触网总体布置与线路参数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了接触网的总体布置方案,包括直线、平曲线、坡道、车站、牵引变电所供电区域的划分等。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车站(如会让站、端部站、折返站)的接触网结构形式选择,包括承力索、接触线、回流线及其他辅助设备的布置策略。 核心内容集中于电气参数的设计计算。详细介绍了接触网的电气特性参数(如单位长度电容、电感、阻抗)的确定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列车运行速度、受电弓性能和供电系统要求来计算和选择导线、承力索的截面。本章还包含了接触网与轨道、其他邻近结构物之间的净空距离标准和计算方法,强调了接触网的几何尺寸精度对受流稳定性的关键影响。 第三章 接触网结构设计与材料选用 本章是全书技术细节最为丰富的部分,聚焦于接触网的支柱结构和悬挂系统设计。 支柱结构设计: 系统介绍了不同地基条件(如普通地段、盐碱地、软土地基)下的支柱基础形式选择(如直立式、斜拉式、门形架、隧道内结构)。对钢结构支柱、水泥电杆的强度计算、抗风载能力、防腐蚀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说明。特别强调了跨越、隧道内以及桥梁上的特殊结构设计要求。 悬挂系统: 详细阐述了简单悬挂、加强型悬挂、链形悬挂等不同悬挂方式的适用场景、设计计算公式及其张力调整方法。重点剖析了接触线与承力索的连接、调整和固定技术,包括线夹、拉结、补偿器的选用和安装精度要求。 材料标准: 规定了接触网所用关键材料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包括铜合金接触线(如高强度、高导电率)、承力索(如镀锌钢绞线、铝包钢绞线)的机械性能、化学成分和疲劳寿命标准。 第四章 供电系统与电能质量控制 本章关注接触网如何与牵引供电系统进行高效、安全的连接和协同工作。 馈线与联络线设计: 详细说明了供电臂的设计原则、馈电点和联络线的布置,以及确保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均匀性的技术措施。 回流系统: 阐述了接触网回流、补偿回流以及与轨道、站场接地网的连接设计,确保牵引电流安全返回牵引变电所,并满足电磁兼容性(EMC)要求。 电能质量控制: 针对交流电气化系统可能出现的谐波干扰和电压波动问题,本章提供了滤波装置、补偿装置的选型原则和安装要求,以确保受电弓与接触线之间的电弧稳定和能量传输效率。 第五章 施工、验收与运营维护规程 本书的后半部分侧重于工程实践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施工技术要求: 提供了接触网精确定位、立柱基础施工、导线架设、张力调整的详细施工工艺标准。强调了特殊天气和夜间作业的安全控制措施。 质量检测与验收: 详细列出了接触网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的各项检测指标,包括几何尺寸检测(高程、偏位)、电气性能检测(绝缘电阻、导通性测试)以及受流性能的动态测试规程。 运营维护技术: 针对接触网的日常巡检、定期检修和预防性维护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指南。包括受电弓磨耗监测、线索紧固度检查、张力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以及故障(如断线、跳线、闪络)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技术标准。 本书特点 本书严格遵循国家铁路局颁布的现行技术标准和规范,内容组织逻辑严密,技术参数准确可靠,配有大量工程实例图示和设计计算表格,是一部集规范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手册。它不仅是设计人员手中的“设计准则”,也是现场工程师和检修人员信赖的“操作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国内电力规程的翻译质量一直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有些地方的中文表达晦涩难懂。但是《DL/T1239-2013》的文字表达非常精炼且准确,对于一些复杂的逻辑关系,作者使用了非常恰当的术语来描述,避免了歧义。例如,关于“相量测量装置(PMU)”在安全自动装置联动中的应用描述,既体现了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又严格遵循了现有标准的框架,这展现了编著者紧跟技术步伐的能力。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可信赖的技术基准线。在1000kV这样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电压等级,任何操作的模糊性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本规程的严谨,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确保了电网在面对复杂负荷变化和故障冲击时,依然能够保持高度的健壮性。

评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编撰水平,在同类标准解读中,绝对算得上是翘楚。很多技术规范读起来枯燥乏味,但《DL/T1239-2013》在阐述基本原则的同时,非常注重对“为什么”的解释。比如,为什么在特定工况下需要调整某项阻抗保护的判据,背后的电磁暂态过程是如何影响设备动作的,书里都有深入的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继电保护系统稳定性的认识。我尤其欣赏它对“电网安全自动装置”这部分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往往被忽视,但却是保障电网强度的关键。书中对各种自动准入、自动解列、故障录波的要求非常明确,这对于我们进行系统稳定性评估和后期的故障复盘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量化的指标。它不只是告诉你“该怎么做”,更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从根本上提升了读者的技术素养。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老电工,接触过不少电力行业的技术文档,说实话,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读起来味同嚼蜡。然而,这本《DL/T1239-2013》却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叙述逻辑非常贴合实际运行维护的生命周期。从装置的投运前的严格测试,到运行中的周期性预防性试验,再到电网发生故障后的信息提取和总结改进,整条线索非常流畅。我最喜欢它在“异常情况处置”这一章的描述,它没有采用那种笼统的指导方针,而是给出了一系列基于概率和经验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决策树。比如,当发生远端保护误动时,书里建议的隔离和检查步骤,与我多年来在现场摸索出的最佳实践高度吻合,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深信不疑。它真正体现了“人民电力为人民”的严谨服务精神。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电力系统运行人员的“圣经”!我是在电网公司工作的新人,刚开始接触1000kV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时,面对那些复杂的规程和标准,真是感到头大如斗。但自从拿到了这本《DL/T1239-2013》,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它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书中对1000kV电压等级下,各种保护装置的定值校验、试验步骤、日常巡检的描述细致入微,特别是对于那些瞬时动作的保护逻辑,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和流程图进行了阐述,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我记得有一次处理一个接地故障告警,我按照书里的指导,一步步排查,很快就定位了问题所在,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停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理论的深度和现场操作的广度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实操经验的沉淀,对于想在特高压领域深入发展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也体现了专业性。我注意到,在涉及核心保护定值和试验参数的部分,采用了大量的表格和对比形式,这对于需要在高压运行值班室快速查阅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不用费力去翻阅冗长的文字段落,关键数据一目了然。而且,不同于其他一些偏重理论研究的著作,这本书非常聚焦于“运行管理”这三个字。它清晰界定了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和设计人员在装置管理上的职责边界,这在跨部门协作中尤为重要。我曾因为对装置权限理解不深,导致一次例行维护被质疑。翻阅此书后,我明确引用了其中关于“运行人员对装置的最高操作权限”的条款,顺利解决了沟通僵局。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撑文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