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 5319-2014):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rge Crossing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 5319-2014):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rge Crossing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工程
  • 架空输电线路
  • 大跨越
  • 施工规范
  • 验收规范
  • DL5319-2014
  • 电力行业标准
  • 输电工程
  • 工程建设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0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9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 5319-2014)
外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rge Crossing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开本: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 5319-2014):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是在总结我国11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参照500kV、750kV、±800kV、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技术标准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编制的。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
3 原材料及器材的检验
4 测量
5 土石方工程
6 基础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现场浇筑基础
6.3 钻孔灌注桩基础
6.4 岩石基础
6.5 冬期施工
6.6 基础防护设施
7 铁塔工程
7.1 一般规定
7.2 铁塔
8 架线工程
8.1 一般规定
8.2 张力放线
8.3 连接
8.4 紧线
8.5 附件安装
8.6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架设
9 接地工程
10 工程验收与移交
10.1 工程验收
10.2 竣工试验
10.3 工程资料移交
10.4 竣工移交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 5319-2014):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8.5.1绝缘子安装前应逐个将表面清洗干净,并应逐串吊起进行试装检查。安装时应检查碗头、球头与弹簧销子之间的间隙。在安装好弹簧销子的情况下球头不得自碗头中脱出。验收前应清除绝缘子表面的污垢。有机复合绝缘子伞套的表面不允许有开裂、脱落、破损等现象,绝缘子的芯棒与端部附件不应有明显的歪斜。
  8.5.2金具的镀锌层有局部碰损剥落或缺锌,应除锈后补刷防锈漆。
  8.5.3弧垂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附件。当设计无特殊要求时,附件(包括间隔棒)安装时间不应超过5天。
  8.5.4附件安装时采用的出线吊篮、飞车等滑轮轮槽所用材料应与导线、架空地线相适应,滑轮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并确保转动灵活。
  8.5.5附件安装时应采取防止工器具碰撞有机复合绝缘子伞套的措施,不得在安装中踩踏有机复合绝缘子上下导线。
  8.5.6跨越塔附件安装提线时,每根导线、架空地线应采用两副提线器,与导线、架空地线接触处应采取防止导线、架空地线损伤的措施,提线器应分别安装在横担顺线路的前后侧。
  8.5.7悬垂绝缘子串的方向和悬垂线夹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悬垂线夹安装后的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移值不应超过200mm。
  8.5.8绝缘子串、导线及架空地线上的各种金具上的螺栓、穿钉及弹簧销子除有固定的穿向外,其余穿向应统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悬垂串上的弹簧销子一律由电源侧向受电侧穿入。使用W型弹簧销子时,绝缘子大口一律朝电源侧,使用R型弹簧销子时,大口一律朝受电侧。螺栓及穿钉凡能顺线路方向穿入者一律由电源侧向受电侧穿入,特殊情况两边线由内向外,中线由左向右穿入。
  2耐张串上的弹簧销子、螺栓及穿钉一律由上向下穿;当使用W型弹簧销子时,绝缘子大口一律向上;当使用R型弹簧销子时,绝缘子大口一律向下,特殊情况两边线可由内向外,中线由左向右穿入。
  3分裂导线上的穿钉、螺栓一律由线束外侧向内穿。
  4当穿入方向与当地运行单位要求不一致时,可按运行单位的要求,但应在开工前明确规定。
  8.5.9金具上所用的闭口销的直径应与孔径相配合,且弹力适度。
  8.5.10安装预绞丝护线条时,每条的中心与线夹中心应重合,包裹应紧固,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安装。
  8.5.11防振锤及阻尼线与被连接的导线或架空地线应在同一铅垂面内,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安装。其安装距离偏差不应大于±30mm。
  8.5.12分裂导线间隔棒的结构面应与导线垂直,安装时应采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次档距。杆塔两侧第一个间隔棒的安装距离偏差不应大于端次档距的±1.5%,其余不应大于次档距的±3%,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安装。各相间隔棒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8.5.13绝缘架空地线放电间隙的安装距离偏差不应大于±2mm。
  8.5.14柔性引流线应呈近似悬链线状自然下垂,电气间隙应符合设计规定。使用压接引流线时其中间不得有接头。刚性引流线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
  ……

前言/序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国能科技(2011)252号)下达的2011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由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建设分公司牵头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总结我国11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参照500kV、750kV、±800kV、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技术标准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编制的。
  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总则;
  ——术语;
  ——原材料及器材的检验:
  ——测量;
  ——土石方工程;
  ——基础工程;
  ——铁塔工程;
  ——架线工程;
  ——接地工程;
  ——工程验收与移交。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及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管理。
  本规范由电力行业电气工程施工及调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建设分公司、江苏省送变电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熊织明、张伟军、荆津、钮永华、王艳、王振伟、叶建云、黄成云、许瑜。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丁广鑫、杨建平、李明、彭开宇、王小松、黄克信、任成林、耿景都、王述仲、韩钰、吴庆新、周永利、徐军、赵成福、王进弘、何冠恒、汪鹏、申荣、许建军、王敏、王玉明、李海生、吴明祥、韩彦华、陈海焱、李聪、余常政。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经典建筑力学与结构设计前沿研究 本书聚焦于土木工程领域中,特别是高耸结构和复杂受力构件的力学性能分析、材料创新应用以及前沿的结构设计方法,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技术指导。 第一部分:新型结构材料的性能解析与应用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在土木工程领域崭露头角的一系列新型结构材料。我们首先对高性能混凝土(HPC)的微观结构、耐久性、抗裂性能进行了详尽的力学模型构建与实验验证。重点分析了不同配合比下,HPC在极端温度、腐蚀性介质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了适用于高烈度地震区和海洋环境的HPC配制与施工指南。 随后,本书详细阐述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结构修复与加固中的应用潜力。内容涵盖了碳纤维(CFRP)、玻璃纤维(GFRP)以及玄武岩纤维(BFRP)的拉伸、弯曲、剪切力学性能测试标准与分析方法。特别引入了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粘结界面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为结构改造的可靠性评估提供了新的量化工具。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预制构件中的应用,分析了其超高的抗压强度和韧性对结构自重与跨越能力的影响。 第二部分:复杂荷载下的结构动力学响应 本部分侧重于研究结构在非平稳、非线性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我们构建了多自由度系统对随机风场、地震动、列车通过等耦合作用的精确数学模型。 风动力学: 详细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结构模型耦合分析技术(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SI)在评估高大结构(如塔架、烟囱)颤振、涡振和抖振问题中的应用。书中提供了基于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风荷载取值规范,并针对输电塔等杆塔结构,提出了基于非定常边界层理论的精细化风压分布计算方法。 地震工程: 传统地震反应谱方法的局限性被深入剖析,重点转向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BEE)。书中详细介绍了非线性时程分析的实施步骤、塑性铰的建模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能量耗散指标来量化结构在强震下的损伤程度。同时,对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在特定工程场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提供了详细的阻尼器选型参数和设计流程。 振动控制: 探讨了主动、半主动和被动振动控制技术在大型结构中的集成应用。特别关注了粘滞阻尼器和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优化设计,如何通过控制理论方法实时调节阻尼参数,以应对不同频率的外部激励,实现结构振动幅值的有效抑制。 第三部分:大跨越结构与特殊结构分析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聚焦于具有挑战性的工程结构形式,特别是那些涉及超大跨度、复杂几何形状或特殊施工阶段的结构。 大跨越理论: 针对桥梁和架空线路中的大跨越问题,本书详述了悬链线理论的修正与推广,以适应考虑了导线弛度、温度变化和风偏影响下的非线性平衡方程求解。重点分析了在架空输电线路上,导线在冰雪荷载或强风作用下,其最大下垂度与接地净空的实时动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张力控制来维持安全裕度。 空间桁架与网壳结构: 分析了复杂空间结构在轴向力、弯矩和扭矩的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引入了基于几何非线性的屈曲分析方法,用于精确预测薄壁构件在受压状态下的临界荷载。书中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利用拓扑优化理论来设计更轻质、更高效的节点连接和杆件布局。 箱型梁与变截面结构: 针对大型结构中常见的箱型截面,深入研究了在扭转和剪切作用下,腹板和顶板的局部屈曲问题。提出了基于有效截面法和应力扩散理论的局部稳定性验算方法,并结合有限元后处理技术,对复杂应力集中区域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 第四部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控制 本部分关注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安全可控的施工过程,特别是针对临时结构和复杂安装阶段的结构健康监测。 临时结构稳定性: 详细分析了起重设备、脚手架、模板支撑系统等临时结构在施工阶段可能面临的失稳风险。基于极限平衡和极限状态设计原则,提出了针对性更强的临时荷载组合和安全系数标准,强调了地基承载力和支撑体系刚度的关键性。 结构健康监测(SHM): 介绍了基于光纤光栅(FBG)、压电材料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结构状态实时监测技术。阐述了如何从采集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特征信息,利用模式识别技术来诊断潜在的结构损伤,并将其与有限元模型的残余强度分析相结合,形成“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闭环管理系统。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耦合效应: 研究了在施工期间,温度梯度、混凝土水化热、地基沉降等因素对结构最终形态和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提出了在关键施工节点进行应力释放或预应力施加的动态控制策略,以确保结构在进入长期服役阶段前的初始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 本书的编写旨在超越传统结构规范的界限,提供一套融合了先进材料科学、精密动力学分析和前沿计算方法的综合性技术手册,适用于结构工程师、研究人员及高级工程管理人员,致力于提升复杂工程结构的设计精度、施工安全性和长期可靠性。书中包含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和量化模型,确保理论知识可以直接有效地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解决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揣测这本书的“内在世界”时,我总会联想到那种特定历史时期印刷品的质感:纸张略微泛黄,油墨的黑色浓得化不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它绝不会像那些畅销书那样,用精美的封面设计来吸引眼球,它的价值完全内嵌于其文本的严肃性之中。我预想,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冗长的“前言”或“引言”,详细阐述该规范制定的背景、依据的上位法条,以及它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中的定位。接着,必然是成章结节的条款,从“总则”到“附录”,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指令性,比如“跨越结构安装的精度要求必须控制在正负三毫米以内”,这种精确到令人窒息的描述,让我感到一种技术对现实世界无孔不入的掌控欲。我几乎能“听”到那些在野外作业的工程师们,顶着烈日或寒风,拿着卷尺和经纬仪,对照着书中的图表,进行着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确认。这本书,在我看来,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构建”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框架,一个不允许出现任何模糊地带的工程哲学。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吸引力更多是来自于它所代表的“重要性”,而非阅读本身的愉悦感。它可能根本不适合“阅读”,而更适合“检索”和“核对”。我能想象,它的页脚可能印着密密麻麻的页码和章节标识,方便使用者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定位到某一特定条款。或许在某个章节的末尾,还会有一段晦涩难懂的“条文释义”,那是对某一复杂工艺或材料特性的技术性解读,这种解读往往是高度抽象且缺乏具象描述的。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质量保证”的承诺,它规训着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一步流程,确保最终呈现的宏伟跨越是安全、可靠且符合国家意志的。对于一个局外人,它就像一本关于“如何建造一座看不见的大教堂”的蓝图,你只能惊叹于其复杂和精妙,却无法真正理解其内部的结构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即便我没有亲眼看到,也能勾勒出那种典型的国家标准风格:简洁到近乎朴素的排版,或许只有醒目的标准编号和名称占据了主体位置,配上几行版权或颁布机构的隶属信息。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它的内页中,必然充斥着大量引用和交叉参考的条目,比如“详见DL/T XXXX关于基础处理的规定”,这使得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索引系统,而不是一个可以独立阅读的文本。如果我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便是“壁垒森严”。它似乎对非专业人士关上了大门,那些关于“风荷载计算模型”、“接地电阻的最小值设定”或是“防腐涂层厚度的最小允许值”,对我而言,都是需要借助专业词典才能勉强触及的知识领域。我推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制性和排他性——只有掌握了这套语言,才能参与到国家级电力工程的建设浪潮中去。它代表着一种行业共识的凝固,一种将无数次试错和经验教训提炼出的“安全铁律”。

评分

这本书的实体散发出的气场,一定是沉甸甸的、带着一股油墨与纸张混合的干燥气息,仿佛能从书页的缝隙中感受到高压电的无形力量。它绝不会尝试去描绘跨越工程的壮丽景象,不会歌颂建设者们的艰辛,它的语言是纯粹的、功利性的,目标直指“工程的完美复现”。我敢断定,这本书里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没有诗意的比喻,只有如刀刻般的精确指令。它可能还包含着大量复杂的表格和图示,这些图示或许是简化的截面图,或许是关键节点的放大视图,每一根线条的粗细、每一个角度的标记,都承载着数百万乃至上亿的工程造价风险。因此,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一块坚硬的侧面,它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丝不苟的、近乎偏执的理性规范。它是一份沉静的、不容置疑的“操作手册”。

评分

这本号称电力行业标准的专著,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工程气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 5319-2014):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听起来就不是那种能让人捧着咖啡在午后慵懒地翻阅的闲书。我原本对电力系统抱持着一种遥远而模糊的敬畏感,毕竟那些高耸入云的铁塔和在天际线上拉出的银线,是现代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但这背后的具体技术细节,对我来说无异于天书。我原以为,标准的制定者们会用一种极其枯燥、教条式的语言来堆砌规范,罗列那些密密麻麻的参数和流程,或许还会配上一些简陋到令人发指的示意图,一切只为了满足合规性的要求,而忽略了任何形式的美感或可读性。因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基本停留在“它应该能作为查阅手册被束之高阁”的层面,想象中,它大概率是工程师们在项目启动或收尾时,为了避免质量问题的“免死金牌”式的参考资料,内容必然是关于地基承载力计算、导线张力控制、塔材的疲劳测试阈值等等,每一个词汇都像一块沉甸甸的铅块压在纸面上,阅读体验可想而知地“实在”。这种对技术规范的固有印象,使得我对这本书实际内容的任何“人性化”解读都持保留态度,它注定是一部冰冷、严谨、只服务于专业领域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