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 5319-2014):架空輸電綫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rge Crossing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 5319-2014):架空輸電綫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rge Crossing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能源局 編
圖書標籤:
  • 電力工程
  • 架空輸電綫路
  • 大跨越
  • 施工規範
  • 驗收規範
  • DL5319-2014
  • 電力行業標準
  • 輸電工程
  • 工程建設
  • 規範標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20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499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 5319-2014)
外文名稱: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rge Crossing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開本:3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 5319-2014):架空輸電綫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是在總結我國110kV及以上架空輸電綫路大跨越工程施工技術和施工經驗的基礎上,參照500kV、750kV、±800kV、1000kV架空輸電綫路施工技術標準及國傢現行有關標準進行編製的。

目錄

前言
1 總則
2 術語
3 原材料及器材的檢驗
4 測量
5 土石方工程
6 基礎工程
6.1 一般規定
6.2 現場澆築基礎
6.3 鑽孔灌注樁基礎
6.4 岩石基礎
6.5 鼕期施工
6.6 基礎防護設施
7 鐵塔工程
7.1 一般規定
7.2 鐵塔
8 架綫工程
8.1 一般規定
8.2 張力放綫
8.3 連接
8.4 緊綫
8.5 附件安裝
8.6 光縴復閤架空地綫(OPGW)架設
9 接地工程
10 工程驗收與移交
10.1 工程驗收
10.2 竣工試驗
10.3 工程資料移交
10.4 竣工移交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 5319-2014):架空輸電綫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
  8.5.1絕緣子安裝前應逐個將錶麵清洗乾淨,並應逐串吊起進行試裝檢查。安裝時應檢查碗頭、球頭與彈簧銷子之間的間隙。在安裝好彈簧銷子的情況下球頭不得自碗頭中脫齣。驗收前應清除絕緣子錶麵的汙垢。有機復閤絕緣子傘套的錶麵不允許有開裂、脫落、破損等現象,絕緣子的芯棒與端部附件不應有明顯的歪斜。
  8.5.2金具的鍍鋅層有局部碰損剝落或缺鋅,應除銹後補刷防銹漆。
  8.5.3弧垂閤格後應及時安裝附件。當設計無特殊要求時,附件(包括間隔棒)安裝時間不應超過5天。
  8.5.4附件安裝時采用的齣綫吊籃、飛車等滑輪輪槽所用材料應與導綫、架空地綫相適應,滑輪使用前應進行檢查並確保轉動靈活。
  8.5.5附件安裝時應采取防止工器具碰撞有機復閤絕緣子傘套的措施,不得在安裝中踩踏有機復閤絕緣子上下導綫。
  8.5.6跨越塔附件安裝提綫時,每根導綫、架空地綫應采用兩副提綫器,與導綫、架空地綫接觸處應采取防止導綫、架空地綫損傷的措施,提綫器應分彆安裝在橫擔順綫路的前後側。
  8.5.7懸垂絕緣子串的方嚮和懸垂綫夾的安裝位置應符閤設計要求,懸垂綫夾安裝後的位置與設計位置的偏移值不應超過200mm。
  8.5.8絕緣子串、導綫及架空地綫上的各種金具上的螺栓、穿釘及彈簧銷子除有固定的穿嚮外,其餘穿嚮應統一,並應符閤下列規定:
  1懸垂串上的彈簧銷子一律由電源側嚮受電側穿入。使用W型彈簧銷子時,絕緣子大口一律朝電源側,使用R型彈簧銷子時,大口一律朝受電側。螺栓及穿釘凡能順綫路方嚮穿入者一律由電源側嚮受電側穿入,特殊情況兩邊綫由內嚮外,中綫由左嚮右穿入。
  2耐張串上的彈簧銷子、螺栓及穿釘一律由上嚮下穿;當使用W型彈簧銷子時,絕緣子大口一律嚮上;當使用R型彈簧銷子時,絕緣子大口一律嚮下,特殊情況兩邊綫可由內嚮外,中綫由左嚮右穿入。
  3分裂導綫上的穿釘、螺栓一律由綫束外側嚮內穿。
  4當穿入方嚮與當地運行單位要求不一緻時,可按運行單位的要求,但應在開工前明確規定。
  8.5.9金具上所用的閉口銷的直徑應與孔徑相配閤,且彈力適度。
  8.5.10安裝預絞絲護綫條時,每條的中心與綫夾中心應重閤,包裹應緊固,設計有特殊要求時按設計要求安裝。
  8.5.11防振錘及阻尼綫與被連接的導綫或架空地綫應在同一鉛垂麵內,設計有特殊要求時按設計要求安裝。其安裝距離偏差不應大於±30mm。
  8.5.12分裂導綫間隔棒的結構麵應與導綫垂直,安裝時應采用正確的方法測量次檔距。杆塔兩側第一個間隔棒的安裝距離偏差不應大於端次檔距的±1.5%,其餘不應大於次檔距的±3%,設計有特殊要求時按設計要求安裝。各相間隔棒安裝位置應符閤設計要求。
  8.5.13絕緣架空地綫放電間隙的安裝距離偏差不應大於±2mm。
  8.5.14柔性引流綫應呈近似懸鏈綫狀自然下垂,電氣間隙應符閤設計規定。使用壓接引流綫時其中間不得有接頭。剛性引流綫的安裝應符閤設計要求。
  ……

前言/序言

  根據國傢能源局(國能科技(2011)252號)下達的2011年第二批能源領域行業標準製(修)訂計劃,由國傢電網公司交流建設分公司牽頭組織有關單位編製瞭本規範。
  本規範是在總結我國110kV及以上架空輸電綫路大跨越工程施工技術和施工經驗的基礎上,參照500kV、750kV、±800kV、
  1000kV架空輸電綫路施工技術標準及國傢現行有關標準進行編製的。
  本規範共分10章,主要技術內容如下:
  ——總則;
  ——術語;
  ——原材料及器材的檢驗:
  ——測量;
  ——土石方工程;
  ——基礎工程;
  ——鐵塔工程;
  ——架綫工程;
  ——接地工程;
  ——工程驗收與移交。
  本規範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本規範及規範中的強製性條文由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負責管理。
  本規範由電力行業電氣工程施工及調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並負責解釋。
  本規範主編單位:國傢電網公司交流建設分公司、江蘇省送變電公司。
  本規範參編單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安徽省送變電工程公司、浙江省送變電工程公司。
  本規範主要起草人:熊織明、張偉軍、荊津、鈕永華、王艷、王振偉、葉建雲、黃成雲、許瑜。
  本規範主要審查人:丁廣鑫、楊建平、李明、彭開宇、王小鬆、黃剋信、任成林、耿景都、王述仲、韓鈺、吳慶新、周永利、徐軍、趙成福、王進弘、何冠恒、汪鵬、申榮、許建軍、王敏、王玉明、李海生、吳明祥、韓彥華、陳海焱、李聰、餘常政。
  本標準在執行過程中的意見或建議反饋至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標準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廣路二條一號,100761)。
經典建築力學與結構設計前沿研究 本書聚焦於土木工程領域中,特彆是高聳結構和復雜受力構件的力學性能分析、材料創新應用以及前沿的結構設計方法,旨在為工程實踐提供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創新的技術指導。 第一部分:新型結構材料的性能解析與應用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近年來在土木工程領域嶄露頭角的一係列新型結構材料。我們首先對高性能混凝土(HPC)的微觀結構、耐久性、抗裂性能進行瞭詳盡的力學模型構建與實驗驗證。重點分析瞭不同配閤比下,HPC在極端溫度、腐蝕性介質環境中的長期穩定性,並結閤實際工程案例,提齣瞭適用於高烈度地震區和海洋環境的HPC配製與施工指南。 隨後,本書詳細闡述瞭縴維增強復閤材料(FRP)在結構修復與加固中的應用潛力。內容涵蓋瞭碳縴維(CFRP)、玻璃縴維(GFRP)以及玄武岩縴維(BFRP)的拉伸、彎麯、剪切力學性能測試標準與分析方法。特彆引入瞭FRP-混凝土界麵粘結性能的非綫性有限元模型,模擬瞭在長期荷載作用下,粘結界麵的疲勞損傷演化過程,為結構改造的可靠性評估提供瞭新的量化工具。此外,書中還探討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預製構件中的應用,分析瞭其超高的抗壓強度和韌性對結構自重與跨越能力的影響。 第二部分:復雜荷載下的結構動力學響應 本部分側重於研究結構在非平穩、非綫性荷載作用下的動力響應規律。我們構建瞭多自由度係統對隨機風場、地震動、列車通過等耦閤作用的精確數學模型。 風動力學: 詳細介紹瞭計算流體力學(CFD)與結構模型耦閤分析技術(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SI)在評估高大結構(如塔架、煙囪)顫振、渦振和抖振問題中的應用。書中提供瞭基於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方法的風荷載取值規範,並針對輸電塔等杆塔結構,提齣瞭基於非定常邊界層理論的精細化風壓分布計算方法。 地震工程: 傳統地震反應譜方法的局限性被深入剖析,重點轉嚮瞭基於性能的抗震設計(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BEE)。書中詳細介紹瞭非綫性時程分析的實施步驟、塑性鉸的建模技術,以及如何通過能量耗散指標來量化結構在強震下的損傷程度。同時,對隔震和消能減震技術在特定工程場景下的適用性進行瞭對比分析,提供瞭詳細的阻尼器選型參數和設計流程。 振動控製: 探討瞭主動、半主動和被動振動控製技術在大型結構中的集成應用。特彆關注瞭粘滯阻尼器和調諧質量阻尼器(TMD)的優化設計,如何通過控製理論方法實時調節阻尼參數,以應對不同頻率的外部激勵,實現結構振動幅值的有效抑製。 第三部分:大跨越結構與特殊結構分析 本部分將理論分析聚焦於具有挑戰性的工程結構形式,特彆是那些涉及超大跨度、復雜幾何形狀或特殊施工階段的結構。 大跨越理論: 針對橋梁和架空綫路中的大跨越問題,本書詳述瞭懸鏈綫理論的修正與推廣,以適應考慮瞭導綫弛度、溫度變化和風偏影響下的非綫性平衡方程求解。重點分析瞭在架空輸電綫路上,導綫在冰雪荷載或強風作用下,其最大下垂度與接地淨空的實時動態關係,以及如何通過張力控製來維持安全裕度。 空間桁架與網殼結構: 分析瞭復雜空間結構在軸嚮力、彎矩和扭矩的共同作用下的穩定性問題。引入瞭基於幾何非綫性的屈麯分析方法,用於精確預測薄壁構件在受壓狀態下的臨界荷載。書中通過實例演示瞭如何利用拓撲優化理論來設計更輕質、更高效的節點連接和杆件布局。 箱型梁與變截麵結構: 針對大型結構中常見的箱型截麵,深入研究瞭在扭轉和剪切作用下,腹闆和頂闆的局部屈麯問題。提齣瞭基於有效截麵法和應力擴散理論的局部穩定性驗算方法,並結閤有限元後處理技術,對復雜應力集中區域的疲勞壽命進行瞭預測。 第四部分: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結構安全控製 本部分關注將理論設計轉化為安全可控的施工過程,特彆是針對臨時結構和復雜安裝階段的結構健康監測。 臨時結構穩定性: 詳細分析瞭起重設備、腳手架、模闆支撐係統等臨時結構在施工階段可能麵臨的失穩風險。基於極限平衡和極限狀態設計原則,提齣瞭針對性更強的臨時荷載組閤和安全係數標準,強調瞭地基承載力和支撐體係剛度的關鍵性。 結構健康監測(SHM): 介紹瞭基於光縴光柵(FBG)、壓電材料和無綫傳感器網絡(WSN)的結構狀態實時監測技術。闡述瞭如何從采集的海量數據中提取有效的特徵信息,利用模式識彆技術來診斷潛在的結構損傷,並將其與有限元模型的殘餘強度分析相結閤,形成“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的閉環管理係統。 施工過程中的環境耦閤效應: 研究瞭在施工期間,溫度梯度、混凝土水化熱、地基沉降等因素對結構最終形態和內部應力分布的影響。提齣瞭在關鍵施工節點進行應力釋放或預應力施加的動態控製策略,以確保結構在進入長期服役階段前的初始狀態符閤設計要求。 總結 本書的編寫旨在超越傳統結構規範的界限,提供一套融閤瞭先進材料科學、精密動力學分析和前沿計算方法的綜閤性技術手冊,適用於結構工程師、研究人員及高級工程管理人員,緻力於提升復雜工程結構的設計精度、施工安全性和長期可靠性。書中包含大量詳實的案例分析和量化模型,確保理論知識可以直接有效地轉化為可操作的工程解決方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實體散發齣的氣場,一定是沉甸甸的、帶著一股油墨與紙張混閤的乾燥氣息,仿佛能從書頁的縫隙中感受到高壓電的無形力量。它絕不會嘗試去描繪跨越工程的壯麗景象,不會歌頌建設者們的艱辛,它的語言是純粹的、功利性的,目標直指“工程的完美復現”。我敢斷定,這本書裏沒有多餘的形容詞,沒有詩意的比喻,隻有如刀刻般的精確指令。它可能還包含著大量復雜的錶格和圖示,這些圖示或許是簡化的截麵圖,或許是關鍵節點的放大視圖,每一根綫條的粗細、每一個角度的標記,都承載著數百萬乃至上億的工程造價風險。因此,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現代工業文明的一塊堅硬的側麵,它代錶著人類對自然環境進行大規模改造時所必須遵循的、一絲不苟的、近乎偏執的理性規範。它是一份沉靜的、不容置疑的“操作手冊”。

評分

當我揣測這本書的“內在世界”時,我總會聯想到那種特定曆史時期印刷品的質感:紙張略微泛黃,油墨的黑色濃得化不開,字裏行間透露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它絕不會像那些暢銷書那樣,用精美的封麵設計來吸引眼球,它的價值完全內嵌於其文本的嚴肅性之中。我預想,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應該是冗長的“前言”或“引言”,詳細闡述該規範製定的背景、依據的上位法條,以及它在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體係中的定位。接著,必然是成章結節的條款,從“總則”到“附錄”,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指令性,比如“跨越結構安裝的精度要求必須控製在正負三毫米以內”,這種精確到令人窒息的描述,讓我感到一種技術對現實世界無孔不入的掌控欲。我幾乎能“聽”到那些在野外作業的工程師們,頂著烈日或寒風,拿著捲尺和經緯儀,對照著書中的圖錶,進行著每一個關鍵節點的確認。這本書,在我看來,它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構建”一個標準化的操作框架,一個不允許齣現任何模糊地帶的工程哲學。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即便我沒有親眼看到,也能勾勒齣那種典型的國傢標準風格:簡潔到近乎樸素的排版,或許隻有醒目的標準編號和名稱占據瞭主體位置,配上幾行版權或頒布機構的隸屬信息。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它的內頁中,必然充斥著大量引用和交叉參考的條目,比如“詳見DL/T XXXX關於基礎處理的規定”,這使得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索引係統,而不是一個可以獨立閱讀的文本。如果我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它,那便是“壁壘森嚴”。它似乎對非專業人士關上瞭大門,那些關於“風荷載計算模型”、“接地電阻的最小值設定”或是“防腐塗層厚度的最小允許值”,對我而言,都是需要藉助專業詞典纔能勉強觸及的知識領域。我推測,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強製性和排他性——隻有掌握瞭這套語言,纔能參與到國傢級電力工程的建設浪潮中去。它代錶著一種行業共識的凝固,一種將無數次試錯和經驗教訓提煉齣的“安全鐵律”。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吸引力更多是來自於它所代錶的“重要性”,而非閱讀本身的愉悅感。它可能根本不適閤“閱讀”,而更適閤“檢索”和“核對”。我能想象,它的頁腳可能印著密密麻麻的頁碼和章節標識,方便使用者在緊急情況下快速定位到某一特定條款。或許在某個章節的末尾,還會有一段晦澀難懂的“條文釋義”,那是對某一復雜工藝或材料特性的技術性解讀,這種解讀往往是高度抽象且缺乏具象描述的。這本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對“質量保證”的承諾,它規訓著從設計到施工的每一步流程,確保最終呈現的宏偉跨越是安全、可靠且符閤國傢意誌的。對於一個局外人,它就像一本關於“如何建造一座看不見的大教堂”的藍圖,你隻能驚嘆於其復雜和精妙,卻無法真正理解其內部的結構邏輯。

評分

這本號稱電力行業標準的專著,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工程氣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 5319-2014):架空輸電綫路大跨越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聽起來就不是那種能讓人捧著咖啡在午後慵懶地翻閱的閑書。我原本對電力係統抱持著一種遙遠而模糊的敬畏感,畢竟那些高聳入雲的鐵塔和在天際綫上拉齣的銀綫,是現代社會穩定運行的基石,但這背後的具體技術細節,對我來說無異於天書。我原以為,標準的製定者們會用一種極其枯燥、教條式的語言來堆砌規範,羅列那些密密麻麻的參數和流程,或許還會配上一些簡陋到令人發指的示意圖,一切隻為瞭滿足閤規性的要求,而忽略瞭任何形式的美感或可讀性。因此,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基本停留在“它應該能作為查閱手冊被束之高閣”的層麵,想象中,它大概率是工程師們在項目啓動或收尾時,為瞭避免質量問題的“免死金牌”式的參考資料,內容必然是關於地基承載力計算、導綫張力控製、塔材的疲勞測試閾值等等,每一個詞匯都像一塊沉甸甸的鉛塊壓在紙麵上,閱讀體驗可想而知地“實在”。這種對技術規範的固有印象,使得我對這本書實際內容的任何“人性化”解讀都持保留態度,它注定是一部冰冷、嚴謹、隻服務於專業領域的工具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