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亨利八世》:莎士比亚历史剧收官之作;一位将英国王权推至高峰、并且有过6位妻子的国王
※ 《情敌》:英国戏剧家谢立丹首部喜剧;讽刺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对感伤主义小说中的各种浪漫思想的迷恋
※ 《我的国家》:美国诗人戴立波代表作;歌颂美国精神
《亨利八世》叙述了勃金汉公爵被诛,凯瑟琳教王后被废,大主教伍尔习被黜,安·波琳加冕,和英国支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而单独成立由英国国王直接领导的英国国教等主要情节,通过这些情节,亨利伊丽莎白女王的未来统治进行了预言性的颂扬。《亨利八世》和莎士比亚的其他英国历史剧有两点重要差异。首先,在写以前的几个英国君王时,虽不都是从登基开始,但都写到统治结束为止;唯独对亨利八世他只写了他在位时期的一个片断。当然,那也是英国历史上关键的一个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发生于此时。
《情敌》是谢立丹的首部喜剧,写于1775年。主题是通过两对青年人的恋爱,说明资产阶级所谓的健全的“常识”,或者说“理性”,如何战胜了不切实际的、空幻的“浪漫思想”。它所讽刺的具体对象是当时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对于流行的感伤主义小说中的各种浪漫思想的迷恋。
《我的国家》是自由主义爱国者戴文波对美国使命的歌颂。他摆脱了许多文化和技巧上的累赘,而以简单动人的诗笔直率地写出了他的认识和他的愿望。他敦促美国争取一个自由民主的各民族合成的大同世界。这理想的标帜就是美国国旗,而它的根蒂就生长在简单和平的美国家庭里。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大师和诗人,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谢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51—1816),英国杰出的社会风俗喜剧作家、重要的政治家和演说家,英国社会风俗喜剧史上连接康格里夫和王尔德之间的纽带,著有《情敌》《陪媪》《圣帕特里克节日》《斯卡巴勒之行》等。
戴文波(Russell Wheeler Davenport,1899—1954),美国诗人,1899 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南伯利恒城,1923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代表作品有长诗《我的国家》《美国颂》等。
杨周翰(1915—1989)(译者),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拓荒者,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奠基人,学贯中西的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大师,西方古典文学、英美文学翻译家。主要著作有《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攻玉集》《镜子与七巧板:比较文学论丛》《中国比较文学年鉴》(主编)等。
亨利八世
开场白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情 敌
谢立丹和他的戏剧
序幕(一)
序幕(二)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我的国家
诗人戴文波
一
二
三
四
附录:戴文波致杨周翰函件
诗人戴文波
戴文波氏(Russell Wheeler Davenport)1899 年生于宾西维尼亚州之南伯利恒城。十八岁卒业于加里佛尼亚州之师范学校后即入伍为一等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十七个月,两次荣获法国“战争十字勋章”(Croix de Guense)。1923 年卒业于耶鲁大学,投身新闻界,初为华盛顿某杂志之记者,一度居住于柯罗拉多州,足迹遍西部各州。1930 年加入《幸福杂志》为编辑之一。1940 年辞去该职协助威尔基氏竞选,为威氏私人代表。1942 年至1944 年为《生活杂志》之主要社论撰稿人。
戴氏是个自由主义的爱国者,本诗就是他的成熟的信念的一个记录。出版于1944 年,印出总数为三万册,在诗的出版物中以它的销路为最大,极受一般读者和批评家的称誉。不像一般复杂的现代美国诗人,他摆脱了许多文化和技巧上的累赘,而以简单动人的诗笔直率地写出了他的认识和他的愿望,虽然在赞美美国的地方有些过火(如颂扬美国国旗和美国所负的使命那一节),在美国文学史里恐怕也会占有一席永不磨灭的地位。在美国具有各种不同政治信仰的人都为此诗所感动,亦具见其能代表一般美国人心里所想要,所感觉到而尚未说出的。
本诗原为朗诵而写,所以译文也力求能和口语吻合,而为达到这一点目的,在格律方面也就不能不在有些地方稍微迁就一点。全诗分四节。开始是一首赞美歌,赞美美国是永不休息,永远前进的国家。在美国有平等,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不受过去的意识所拘束。他将美国自由的性质从各方面加以说明随后即论到我们这时代道德上的紊乱状态(第二节)。他问道:为什么美国的成就如此彪炳而没有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呢?他的回答是因为美国的生活里只有机器而无上帝,我们应该追求上帝之所在。第三节里他以极动人的诗笔把此次战死的美国兵士举出来,来问这些人究竟为什么而死?他的回答是美国的战士战死在沙场,是为了人类自由的理想,不仅是为了美国人的自由,而是为了全人类,为了一种“四海兄弟”之情可以存在在全人类之间。最后他敦促美国争取一个自由民主的各民族合成的大同世界。这理想的标帜就是美国国旗,而它的根蒂就生长在简单和平的美国家庭里。
有一位批评家说:“我读这首诗时从我脚指头底起我感觉到紧张。我以属于戴文波所描写的美国为荣。”戴氏这首诗之热情,诚挚的祈祷和赞美,对自己国家的信心,正应合了美国读众的需要,正像美国需要坦克大炮一样。它的精神也是承继美国的传统精神,只有美国才能产生这样一首关于美国的诗。在美国文学史上戴文波这首有史诗气魄的作品将与郎斐罗,爱麦孙,惠底尔,惠德曼,麦克李卢的作品同为庞大的里程碑无疑了。
我的国家
一
美国不是一片悠闲的国土。
为了要产生英雄的比喻,雕刻,歌曲,
我们从没有停止过我们的行动;
至今我们还没有思想的帝国,
我们也没有在坟墓里洒下光明;
不过,既是事业和热汗的子孙,
我们尊崇敏捷,强壮,自由,勇敢的人——
尊崇思想躺在手的摇篮里的头脑——
尊崇凶狠地解放奴隶的人们
向着处女地强索她的命运。
我们是建筑动力的事物的人,
撒玛尔罕教堂尖顶的承继人——
建筑了汽锅,钢条,螺旋桨,车轮和机翼,
听我们的命令奔跑,飞翔,潜水,
伟大的自由风便在这中间放出了歌声。
美国不是一片休憩的国土,
没有一个人是松懈的,像夜晚的情人,
躺在她起伏玄奥的胸膛上,
像她的情郎或者像她的寄生虫,
也没有人从他那儿饮过一杯催眠的莲花酒;
因为她所喜欢的只是光天白昼,
只是睁着的眼睛,满足不了的心,
冒险,创造,收获的热望——
还有那些风中的大草原,天一样宽广,
鲑鱼出入跳跃的那些云罩着的河流。
我们是好动而欲望很多的人,
我们的精神是在追求,产生,冲突,
像能够起死回生的火的原子一样:
我们是西方人,永远必须在事业里
消耗自己,因为我们的灵魂是向往事业的;
我们是命运的燃料,光明的,创造的,
在行动里,像在极度的狂欢里,燃烧。
除了平等,不求大人物的宠幸,
也不给大人物任何宠幸;
不作国家的娈童,而作主人;
不优待自作高贵的人,
思想,呼吸,都像“自由”的代表,
反对时髦的风尚,群聚的乱民——
对这些自由的人们,美国是宽大的。
美国有各种不同的语言和种族,
各种不同的民族都参加她的工作,
那就是,培养对于“人”的高贵的观念,
他的自由是,其他的人都应当自由——
不论是黄种,黑种,红种,白种,抑或棕色人种。
这就是,当波士顿的码头上,鞭挞声中,
幸福的“自由”二字
从反抗的笔尖,从爱国的嘴唇上,
升起的时候,它们所给我们的预言的内容:
美国永远以宽大为怀,
从海上初来美国的人们知道她不会使他们失望,
这些赤手空拳,受人卑视的人们情愿,
登上她的海岸,在她的高升的光芒之中求机会;
有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犹太人,操着外乡的口音,
带着歌声,提琴,琵琶,来到了美国;
也有从西班牙,克利地岛,和新加坡来的,
穿着蓝布的短裤,血红的披肩;
也有从爱尔和柯尔克来的;也有的
来自品斯克和布卡勒斯特的巉岩,
更还有德皇,法皇,俄皇破落的苗裔,
这些她无时不揽在她的伟大的怀抱里;
从她的怀抱里发出自由的光,恰好
把这些人隐藏着的美点显露出来——
他们之中每一颗珍宝,在美国自己的法律之前!
就像基督的“道”一样,价值都是相等的。
我的国家爱爱她的土地的人们:
在春天跟随着笨重的犁具
铲开了“冬天”所计划的贫瘠的人们;
当溪水像延长了的血管,当每座
寒战的小山的山脚浸润泥淖中,
当“冬天”的母牛在四月的阳光里
啃去了使她沉醉的叶绿素,的时候;
“上帝的意志”唤醒了昆虫的幼虫,
迷住了美丽的在黑暗中愁闷的花朵,
把蝴蝶唤到了充满浮尘的空气里来,
从墙上唤出了橘黄色的金银花,
与“上帝的意志”共同忍受这创造的苦痛,
共同享受恣纵膨胀的快感的人们;
“上帝的意志”像孕妇的肌肉要把
人生已经感受的,所能产生的一切,
从深沉,像星球一般的,静默里,挤出来;
想要在日落很晚的八月里,在像吃了酒以后
脑袋发烧那么热的阳光里,
把大地载满稻草和金黄色的谷子,
葡萄藤,大个的包谷,小牛和豌豆;
杨柳树沉思而镇静,
紫红的苹果像获利的梦:
或者另外一些人们,那些不安定的人们,
夸口说和命运的道路有秘密的关系,
同着“夏天”的嘶喊的鬼魂萦回着山谷,
正当纽英格兰的树,像对着
秋霜所念的咒语,瓦解的时候,
正当美国的大地所有的珠宝,
(在夏天她是多么喜爱这些珠宝)
遗失了,随着鼓点运了出去的时候——
野雁张着翅高高地在池水的上空。
……
读到“亨利八世·情敌·我的国家”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否会是一本以历史人物为背景,但又融入了大量虚构情节的小说?亨利八世无疑是中国读者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他特立独行的性格,以及他那些戏剧性的婚姻,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情敌”这个词,则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些围绕着他的女性,以及她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系。我们都知道,亨利八世的每一段婚姻都充满了波折,每一位王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她们的出现,无疑会对国王的情感和政治决策产生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这些情感纠葛,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宫闱秘事,甚至可能塑造出一些新的、性格鲜明的“情敌”形象,来丰富故事的层次和戏剧冲突?而“我的国家”则让我想到了,这本书会不会不仅仅局限于描绘亨利八世个人的生活,而是会将他的个人命运与整个英格兰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会不会通过他的视角,或者透过某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那个时代英格兰社会的变化,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化?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精巧的引子,勾起了我对历史、人性以及国家发展等多方面的思考,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渴望去探索其中隐藏的秘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亨利八世·情敌·我的国家”可谓是引人入胜,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情感纠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亨利八世,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他的统治时期是英格兰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而“情敌”一词,则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了许多个人化的色彩,让人不禁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围绕着国王的复杂情感关系,那些隐藏在权力斗争背后的爱恨情仇。是否会有出人意料的情节,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爱慕与嫉妒?“我的国家”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宽,似乎在暗示这本书不仅仅聚焦于国王的个人生活,更会关注他的决策如何影响了英格兰的走向。它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我的国家”?是那个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寻求独立自主的英格兰,还是那个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强大帝国?抑或是通过某个特定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普通人在那个时代下的生活与挣扎?这本书的标题仿佛是一扇门,门后是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都铎王朝,是权力与爱情的交织,是国家命运的抉择,都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艺术感,深邃的背景色调搭配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字体,仿佛直接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贵族气息和政治博弈的年代。书名“亨利八世·情敌·我的国家”传递出一种复杂而引人入胜的信息。亨利八世,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他的统治时期,英格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宗教改革到对外扩张,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远见和魄力,但也伴随着无数的血雨腥风。而“情敌”这个词,则为这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注入了一丝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张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些围绕着国王的女性们,她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她们的爱恨情仇,或许正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重要力量。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宫廷秘闻,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爱恨纠葛,揭示那些隐藏在权力游戏背后的情感真相?“我的国家”则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仿佛是在诉说一个国家的故事,一个民族的成长史。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是否会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来展现英格兰在亨利八世统治下的崛起与转型,又或者会聚焦于普通民众的视角,讲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希望。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一场关于权力、爱情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探索,充满了吸引力。
评分光是“亨利八世”这几个字,就足够引起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了。这位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之一,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他的六位王后,还是他与罗马教廷的决裂,都足以让人津津乐道。而“情敌”这个词,更是为原本就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增添了一层暧昧而引人遐想的色彩。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着重描写亨利八世与他情敌们之间的较量,那些围绕着爱情、权力和地位的暗流涌动?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那些出现在亨利八世生命中的女性,不仅仅是他的妻子,也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焦点。她们的命运,国家的命运,都仿佛被系在了国王的爱情线上。而“我的国家”这个后缀,则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它似乎在暗示,这本书并非仅仅讲述一个国王的个人故事,而是将他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本书会从一个怎样的角度来审视亨利八世对英格兰的影响?是宏观的历史叙事,还是微观的人物视角?它会展现一个怎样的“我的国家”?是那个正在经历宗教改革、摆脱教皇束缚的英格兰,还是那个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强大帝国?总而言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一开始就被“亨利八世”这三个字勾起了兴趣。我一直对都铎王朝的历史很着迷,尤其是亨利八世这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的六位王后、与罗马教廷的决裂,以及对英格兰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都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一个国王的婚姻生活竟然能搅动整个欧洲的风云,这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故事。而“情敌”二字,则暗示了书中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更可能深入探讨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权力斗争中的爱恨情仇。毕竟,历史上围绕着亨利八世的情感关系,诞生了无数的阴谋、背叛和牺牲。至于“我的国家”,这让我好奇作者是否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亨利八世对英格兰命运的影响,是否会从更宏观的层面分析他的政策如何塑造了现代英格兰的雏形,或者是否会通过某个角色的视角来展现国家在那个动荡时期所经历的变革和挑战。这本书的标题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辉煌又残酷的时代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还原历史的厚重,还是添上文学的想象,亦或是两者兼具,总之,光是标题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期待,让人想一探究竟,看看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在书中会呈现出怎样一番别样的风貌。
评分很好,多做活动,常来买书。
评分一套都买齐了
评分对从古至今的政治实体来说,“权力”都不是一种陌生的存在,“权力政治”——围绕掌握权力、争夺权力、运用权力而展开的政治——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权利”则是只有近现代国家(尤其是现代民族国家或公民国家)才必须面对的问题,“权利政治”——为创造权利、争取权利、享有权利、维护权利而展开的政治——也因而是一种近现代国家的历史体验。公民享有的“权利”与臣民享有的“特权”的关键区别在于:“权利”不是由某一个人赐予的,也不可以被某一个人任意收回。至少从理论上讲,现代国家的公民“权利”应该有这样的特征:它们是标准的、统一的、可以而且必须普遍和平等地为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所享有,且一旦被拥有,便不能不经正当的法律程序而被剥夺。从“权力”和“权利”的角度来看,近现代不同的国家体制之间的关键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各自宣示的哲学理念是如何地不同,而在于它们如何界定和保障国家权力的公有性与正义性,如何界定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普遍性和实效性,以及如何保障“权力”和“权利”能够在“体制内”进行实质性的博弈。美国也不例外。非但不例外,美国还是这种意义上的国家制度创建历程中的先行者。
评分送货及时,品相佳,全新正版。
评分《我的国家》是自由主义爱国者戴文波对美国使命的歌颂。他摆脱了许多文化和技巧上的累赘,而以简单动人的诗笔直率地写出了他的认识和他的愿望。
评分杨周翰,教授。江苏苏州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49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曾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英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一届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一届副会长。九三学社社员。擅长英、法、拉丁语等外语。
评分《亨利八世》叙述了勃金汉公爵被诛,凯瑟琳教王后被废,大主教伍尔习被黜,安·波琳加冕,和英国支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而单独成立由英国国王直接领导的英国国教等主要情节,通过这些情节,亨利伊丽莎白女王的未来统治进行了预言性的颂扬。《亨利八世》和莎士比亚的其他英国历史剧有两点重要差异。首先,在写以前的几个英国君王时,虽不都是从登基开始,但都写到统治结束为止;唯独对亨利八世他只写了他在位时期的一个片断。当然,那也是英国历史上关键的一个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发生于此时。
评分欧立德:我大学读的是欧洲史,硕、博阶段改学中国史。1979年邓小平访美,我正在读大学三年级。那一年中美恢复邦交,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在美国较之前增多。坦率地说,在此之前我对中国的了解比较肤浅,可是因为我对语言感兴趣,先后学习过俄语和法语,不过觉得不够用,就想要学一门难度高点的语言,因为邓小平访美让我对中国产生兴趣,所以在1979年的秋季我开始学习中文。耶鲁大学历史系那时候有非常有名的史景迁(Jonathan Spence)教授,他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我选修了他的课程,这是我学习的第一门中国历史课程。后来回耶鲁大学读硕士的时候我做了史教授的助教
评分三部经典剧作,大家翻译的精品,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