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9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依據黃土高原西端片區,劃分本書區域範圍。
展示地球上飽經風霜的“皺紋“——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
解讀隴中地區由“羌戎遊牧地”到“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的演化原因。
瞭解隴中旱區多樣化的經濟發展模式:畜牧業、旱田農作業、瓜果及藥材種植業、雕刻業……
迴顧農牧角逐曆史,盤點戰事遺留古跡。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隴中黃土地》所述,即以“陸都心髒”——蘭州為中心,北至烏鞘嶺、哈思山,南至太子山,涵蓋白銀、定西、臨夏等地的廣大地域。書中概括瞭隴中黃土高原上“土浪起伏”、“韆溝萬壑”的地貌特徵,展示沿黃河上遊榖地分布的灘、灣、盆、峽等多種地貌景觀,印證瞭“風”和“水”對黃土地貌的形成有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書中還指齣乾旱的氣候和貧瘠的土壤對這片土地的深刻影響:植被以荒漠草原和溫帶草原為主,生長的植物多為耐旱、耐貧瘠的灌木、草本類;受到“缺水”的限製,黃河及其支流成為人們的生活和生産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事物。這裏位於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在古代曾被諸戎占據,現今則有各族雜居,曆史進程相當復雜,其激烈的農牧民族角逐曆史,雄偉的戰事遺跡以及蘭州懸樓、羊皮筏子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事物,皆收錄於本書之中。
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黃土高原最西端 2
一 自然地理
三大高原交會處 9 / 秦祁地軸 9 / 皋蘭群 10 / 下伏古地形 10 / 風成黃土沉積 11 /
黃土高坡 11 / 黃土塬 12 / 黃土梁 12 / 黃土峁 12 / 石質山地 13 / 溝榖 15 /
隴山之右 15 / 蘭州黃河階地 16 /“ 陸都心髒” 17 / 隴西沉降盆地 17 /
蘭州盆地 18 / 臨夏紅盆地 18 / 太子山脈 19 / 華傢嶺 20 / 隴中黃河榖 20 /
蘭州灣 21 / 紅山峽 24 / 祖厲河流域 24 / 洮河(隴中段) 25 / 廣通河 25 /
黃綿土 26 / 旱坡地 27 / 苦旱 28 / 麵蝕·溝蝕 28 / 水石流 30 / 烏鞘嶺 30 /
馬牙雪山 31 / 毛毛山 32 / 硃岔峽 32 / 本康紅砂岩峰 33 / 石門河 34 / 金強河 34 /
鬆山灘草原 35 / 古古拉上下天池 35 / 壽鹿山 36 / 永泰川 37 / 拉牌灘平原 37 /
五佛寺盆地 38 / 黑山峽 38 / 老龍灣石林 39 / 哈思山脈 39 / 峰颱山 42 /
靖遠盆地 42 / 興堡子川 43 / 若笠塬 43 / 獨石 43 / 剪金山 44 / 烏金峽 44 /
玉兔島 44 / 屈吳山 45 / 水泉尖山 46 / 旱平川 46 / 野馬灘 47 / 奬俊埠嶺 47 /
青龍山 48 / 石屏山 48 / 秦王川 49 / 武勝驛榖地 49 / 坪城灘草原 50 /
莊浪河 50 / 大通河(永登段) 51 / 什川小盆地 51 / 大峽 53 /“ 天斧沙宮” 53 /
蔡傢河 54 / 水阜河 54 / 馬銜山脈 54 / 興隆山 56 / 車道嶺 57 / 宛川河 57 /
官灘溝 58 / 唐傢峽 58 / 青城盆地 59 / 興隆峽河 59 / 萬眼泉 60 / 鐵木山 60 /
大豹子川 61 / 白草塬 61 / 厲河 62 / 土門峴河 62 / 皋蘭山 62 / 九州颱 62 /白塔山 63 / 阿乾河 64 / 白馬浪 64 / 八盤峽 64 / 雁灘 65 / 五泉 65 / 霧宿山 66 /
巴米山 67 / 劉傢峽 67 / 鹽鍋峽 68 / 炳靈石林 68 / 太極島 68 / 南屏山 69 /
洮河榖地 69 / 海巔峽 72 / 崦滋潭 73 / 鬍麻嶺 73 / 佛溝山 74 / 白碌塬 75 /
西鞏驛川灘 75 / 關川河 75 / 九龍山 76 / 連灣梁 76 / 靜寜東峽 77 /
葫蘆河(靜寜段) 77 / 四溝河—甘溝河 78 / 鹿鹿山 78 / 常傢河 78 / 牛榖河榖地 79 /
通渭溫泉 79 / 火焰山 80 / 南山丘陵帶 81 / 隴西川 81 / 渭河(隴西段) 81 /
大鹹河 82 / 蓮峰山 82 / 旗杆山 83 / 鳥鼠山 84 / 天井峽 85 / 豁豁山 85 / 漫壩河 86 /
清源河 86 / 白石山 87 / 母太子峰 87 / 蘇傢集河 88 / 藥水峽 89 / 胭脂川 90 /
牛津河 90 / 達裏加山 90 / 達裏加錯 91 / 大夏河 91 / 雷積山 91 / 吊水峽 92 /
黃草坪 93 / 暖溫帶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97 / 島狀天然次生林 97 / 蒿屬 98 /
祁連林海 99 / 連城自然保護區 99 / 吐魯溝 100 /“ 沙漠綠島” 102 /
植物王國——鬆鳴岩 102 / 蓮花山自然保護區 103 / 黃河三峽濕地保護區 103 /
石佛溝 104 / 藥圃山 105 / 馬銜山林區 105 / 靜寜珍珠林 106 / 哈思山油鬆林 106 /
青海雲杉 107 / 祁連圓柏 108 / 遼東櫟 109 / 紅樺 109 / 青扡 109 / 山楊 110 /
紫花苜蓿 110 / 紫斑牡丹 111 / 野薔薇 111 / 星葉草 112 / 野大豆 112 / 野黍 113 /
黨參 113 / 當歸 113 / 黃芪 114 / 豬苓 115 / 馬門溪龍 115 /“ 蘭州龍” 116 /“ 和政羊” 116 /
劉傢峽國傢地質公園 117 /“ 古生物伊甸園” 117 / 龍骨山古生物 118 / 金錢豹 118 /
林麝 119 / 馬麝 119 / 金雕 120 / 灰雁 120 / 斑尾榛雞 121 / 藍馬雞 121
二 經濟地理
狩獵時代 125 / 羌戎遊牧地 125 /“ 畜牧為天下饒” 126 / 農牧角逐 127 /
“隴中苦瘠甲天下” 128 /“ 三跑田” 128 / 旱田壓砂 129 / 水窖 129 / 黃河水車 132 /
吐榖渾路 133 / 烏蘭津 134 / 黃河鐵橋 134 / 亞歐大陸橋樞紐 135 / 河州茶馬司 136 /
靖會渠 136 /“ 地下運河” 137 / 白銀銅礦 138 / 白銀金礦 138 / 石膏 138 / 靖遠—景泰煤田 139 /
多年生人工草地 140 / 文峰藥市 140 / 和平牡丹園 141 /“ 良種馬鈴薯之鄉” 141 / 紅豆草 142 /
榆中煙葉 142 / 鬍麻 142 / 臨夏花椒 143 / 苦水玫瑰 144 / 蘭州百閤 144 / 什川梨園 145 /
小鼕果梨 145 /“ 瓜果城” 146 / 大接杏 146 / 靜寜蘋果 147 / 安寜蜜桃 148 / 岔口驛馬 148 /
灘羊 148 / 沙山羊 149 / 靜寜雞 150 / 虹鱒魚 151 / 保安族腰刀 151 / 角製工藝品 151 /
葫蘆刻 152 / 蘭州拉麵 152 / 靖遠羊羔肉 153 / 果園“天把式” 153
三 曆史地理
諸戎占據 157 / 各族雜居 157 / 隴西設郡 158 / 令居塞 158 / 金城郡 159 / 隴右道 159 /
河州 160 / 秦始皇西巡隴西 161 / 西秦定都 161 / 武階驛鏖戰 161 / 熙河開邊 162 /
行政中心北移 163 / 會寜會師 163 / 馬傢窯遺址 164 / 辛店村東遺址 164 / 寺窪文化遺址 165 /
牛門洞遺址 165 / 炳靈寺石窟 166 / 隴中古長城 166 / 積石關 168 / 安西古城 169 /
郭蛤蟆城 169 / 苦水驛 169 / 永泰龜城 170 /“ 隴上十三陵” 171 / 連城魯土司衙門 171 /
彩陶鼓 172 / 吳傢川岩畫 173 / 青城古鎮 173
四 文化地理
屯民之後 177 / 迴族 178 / 東鄉族 178 / 保安族 179 / 隴西李氏 180 / 薛傢灣人 181 /
匈奴後裔 181 /“ 阿哈交” 182 /“ 闆屋” 182 / 蘭州懸樓 183 / 蘭州羊皮筏子 184 / 號帽 184 /
罐罐茶 185 / 錦雞塬廟會 185 / 臨夏花兒 186 / 寜河秧歌 186 / 蘭州太平鼓 187 /
永靖儺舞儺戲 188 / 苦水高高蹺 188 / 河州賢孝 189 / 宴席麯 190 / 小麯·鼓子 190 /
南關清真寺 190 / 紅城感恩寺 191 / 尕達寺 192 / 天堂寺 192 / 臨夏拱北 193 / 臨夏磚雕 194 /
秦嘉·徐淑 195 / 姚萇 195 / 李朝威 196 / 王德 196 / 魯鑒 196 / 段續 197 / 祁靜一 197 /
嶽鍾琪 198 /“ 河州三馬” 198 / 馬福祥 199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隴中黃土地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隴中黃土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按地理區域齣版的地理書,內容很全,可以當百科全書來翻看
評分xingcingcjngxjngxjng
評分還不錯,知識性強,全麵
評分按地理區域齣版的地理書,內容很全,可以當百科全書來翻看
評分不錯
評分本書分為五編,介紹瞭三大高原交會處、秦祁地軸、下伏古地形、島狀天然次生林、連城自然保護區、羌戎遊牧地、各族雜居、屯民之後、東鄉族等。
評分xingcingcjngxjngxjng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隴中黃土地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