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印度哲学研究

佛教与印度哲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卫群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印度哲学
  • 哲学史
  • 宗教研究
  • 佛教哲学
  • 印度思想
  • 比较哲学
  • 文化研究
  • 宗教学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6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26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南亚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4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教与印度哲学研究》是一部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发表的四十篇文章。全书共分为六部分,“印度佛教哲学”,论及了“中国佛教文化”,“佛教与社会”,“印度佛教外宗教哲学”,“印度宗教哲学思想比较”等,比较研究了佛教与印度哲学。

目录

前言
一 印度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的历史发展及论述的主要问题
佛教中的“无我”与“我”的观念
部派佛教中关于“三世法”本质的观念
部派佛教的“法”与“我”的实有与空无观念
印度佛教中的“心识”观念
印度佛教中的“轮回”与“解脱”观念
佛教中有关“神”的基本观念
佛教中的重要思维方法——“遮诠法”

二 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出世”与“入世”观念及禅宗特色
禅宗思想与印度佛典的关联-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
禅宗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东方智慧
生活禅的思想来源和现实意义
从《坛经》看禅宗东山法系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道安对佛教发展的贡献谈对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
对弘一法师佛法解释之思考
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从“二入四行”看佛教的根本义理与修行

三 佛教与社会
佛教的忏悔及其社会作用
佛教的发展与改革
灵隐寺等中国名寺在现代的积极发展
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 印度佛教外宗教哲学
古印度六派哲学的基本理论模式及其解脱之道
印度古代哲学中的“同”、“异”观念
印度古代哲学中的“极微”观念
印度古代哲学中的“一”与“多”
古印度宗教中的“业报”观念
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神崇拜形态
印度宗教关系的发展特点及若干启示

五 印度宗教哲学思想比较
佛教与古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之间的理论异同及关系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伦理思想
佛教的“五位说”与婆罗门教的“句义论”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苦”的理论比较
“六师”理论与佛教思想的主要异同
佛教对“外道”的批判及其意义
吠檀多派的“幻论”与佛教的“空观”比较

六 其他
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拓宽佛教研究领域与加强国际合作
从四大宗教看宗教伦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儒与佛的“入世”观念
《佛教与印度哲学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佛教与印度哲学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动关系,剖析其思想根源、发展脉络及相互影响。不同于将两者割裂开来的研究视角,本书致力于揭示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相互塑造、彼此借鉴,并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而又密不可分的思想体系。我们将超越简单的概念比较,尝试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审视这两种古老思想传统如何回应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困境,以及它们所提供的解决之道。 印度哲学,作为世界哲学史上的璀璨瑰宝,其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度令人惊叹。它孕育了吠陀哲学、奥义书、六派哲学(包括数论、瑜伽、胜论、吠檀多、弥曼差、尼耶耶)等多元流派。这些流派虽然在教义、方法论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普遍关注宇宙的本质、生命的目的、业力与轮回的法则、以及终极解脱的途径。本书将首先梳理印度哲学的主要思想脉络,深入解读其核心概念,例如“梵”(Brahman)与“我”(Atman)的同一性、“业”(Karma)的运作机制、“轮回”(Samsara)的无尽循环,以及“解脱”(Moksha)的多种实现路径。我们将考察吠檀多哲学关于“梵”是唯一实在,个体之“我”最终与“梵”合一的论述,探讨数论哲学关于“普鲁沙”(Purusha)与“普拉克里提”(Prakriti)二元对立的观点,以及瑜伽哲学强调通过冥想和实践实现身心统一的路径。此外,我们还将审视辩论哲学(尼耶耶)的逻辑推理方法,以及仪式哲学(弥曼差)对吠陀经典的解释和对宗教实践的重视。通过对这些主要流派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印度哲学全景图,为其理解佛教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佛教,作为源于印度次大陆的思想革命,其诞生本身就与当时的印度哲学思潮密不可分。本书将重点考察佛教如何继承、批判并最终超越了印度哲学中的某些核心观念。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在觉悟的过程中,深受当时印度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无常”(Anicca)、“无我”(Anatta)等颠覆性的概念。我们将深入分析佛教的“四圣谛”(Cattāri ariyasaccāni)——苦(Dukkha)、集(Samudaya)、灭(Nirodha)、道(Magga)——如何系统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及其痛苦的根源,并提供了通往熄灭痛苦的道路。特别是“苦”的涵义,我们将探讨佛教对其的多层次理解,从感官之苦到变化之苦,再到不圆满之苦。而“集”则指向了引发痛苦的根源,如贪(Rāga)、嗔(Dosa)、痴(Moha)等烦恼(Kleshas)。“灭”则代表了涅槃(Nirvana)的境界,即痛苦的彻底止息。“道”则是实现涅槃的具体实践方法,即八正道(Ariya aṭṭhaṅgika magga)。 本书的一个核心论点是,佛教对“我”(Atman)的否定,即“无我”(Anatta),是对印度哲学中“我”的恒常、独立存在的根本性挑战。我们将详细阐述佛教如何通过对身心五蕴(Skandhas)的分析,揭示出“我”的虚幻性,从而破除对自我执着的根本原因。同时,我们也将比较佛教的“业”(Karma)与印度哲学中的“业”的异同,探讨佛教如何将其发展为一种更注重道德行为和心念影响的系统。例如,佛教强调“意业”的重要性,即思想和意图在塑造未来果报中的关键作用。 除了对核心概念的辨析,本书还将探讨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借鉴和吸收了印度哲学中的某些元素,并将其融入自身体系。例如,关于轮回(Samsara)的观念,佛教与其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又在轮回的具体机制和解脱的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见解。瑜伽的修行方法,虽然在佛教传入后有所演变,但其强调专注、冥想和心智训练的理念,在佛教的禅定(Dhyana)和内观(Vipassana)修行中得到了体现和发展。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我们将考察佛教如何作为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对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许多印度哲学流派,如吠檀多,在面对佛教的挑战时,也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调整,从而促使印度哲学自身的发展和深化。例如,吠檀多学派在与佛教的辩论中,进一步明确了“梵”与“我”关系的精妙之处,并发展出不同学派的独特论证。 在论述过程中,本书将引介大量经典文献,包括《奥义书》、《薄伽梵歌》、早期佛教的巴利经典(如《长部》、《中部》、《相应部》)、大乘佛教的根本论典(如《般若经》、《中论》)等,并结合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不乏学术前沿性的研究视角。我们将分析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解释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书的内容将涵盖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第一部分:印度哲学概览,包括吠陀时代思想的萌芽,奥义书的哲学革命,以及六派哲学的形成与主要教义。重点分析“梵”、“我”、“业”、“轮回”、“解脱”等核心概念的早期形态。 第二部分:佛教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详细阐述释迦牟尼佛的生平、觉悟及其核心教法。深入探讨“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无常”、“无我”等概念的提出及其对印度哲学传统的回应。 第三部分:佛教与印度哲学思想的对话与互动,考察佛教如何继承、改造和超越印度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分析佛教在“我”、“业”、“轮回”等问题上的独特见解,以及如何形成其独特的解脱之道。 第四部分:佛教的传播与印度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探讨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哲学元素。同时,分析佛教对印度哲学各大流派发展产生的催化作用,以及双方在辩论和交流中呈现的思想张力。 第五部分:佛教与印度哲学在后世的发展与融合。考察显宗、密宗佛教,以及不同时期印度教思潮在吸收佛教思想后的演变。探讨两者在实践、伦理、形而上学等方面的持续互动。 第六部分:当代视角下的佛教与印度哲学研究。运用现代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重新审视佛教与印度哲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探讨其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对全球思想文化的启示。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专业而不失可读性。我们期望通过本书,不仅能为研究佛教和印度哲学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能为对东方哲学和智慧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这两个伟大思想传统的窗口。我们相信,通过对佛教与印度哲学之间深刻而复杂的联系的细致考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思想史的演进,以及这些古老智慧对塑造人类文明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并非对特定某个教派或学说的详尽阐述,而是着眼于它们之间纵横交织的思想网络,揭示它们共同的探索方向和殊途同归的智慧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种学术性的著作会非常枯燥,充满了佶屈聱牙的术语,读起来会像啃石头一样费劲。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即便是讲解那些极其高深的理论,也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引力,牵引着我的注意力。他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你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一场思想的探险之中。我甚至发现自己开始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构建那些理论模型,试图去理解它背后的运作机制。这种“被带着走”的感觉非常奇妙,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专业性,又兼顾了可读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读完一个段落,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喝了一口冰镇的甘泉还要畅快淋漓,让人意犹未尽,急切地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简直是超乎我的预料,它没有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许多细微之处,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我过去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总觉得有些概念晦涩难懂,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却非常巧妙,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触及核心,同时又不失严谨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引用的那些古代文献和学者的观点,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稳固。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走马观花快速浏览的书,我发现自己每读完一个章节,都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上好一阵子,才能将那些复杂的思想脉络理顺。这种需要“慢下来”阅读的体验,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它像是一把精密的刻刀,雕琢出对世界理解的全新视角,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识之渊博和洞察力之敏锐。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层面的冲击和重塑。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是什么”,而是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还可以是怎样”。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论断,背后往往隐藏着令人深思的哲学根基。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自己的某些既定观念正在被温柔而坚定地撼动,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这种体验,就像是给自己的思维装上了一副更高清的滤镜,看世界的维度都变得更加丰富立体了。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心智活动的深刻洞察,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他能看穿历史的迷雾,直抵人性的本质。这本书无疑是我近些年来阅读过的最具启发性和思想深度的著作之一,它所开启的思考之门,我恐怕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轻易合上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简直是大师级的布局。从宏观的脉络梳理到微观的细节剖析,过渡得自然而然,毫无滞涩之感。我喜欢作者在每一部分开头和结尾的总结陈词,它们像是一座座灯塔,在我迷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时,及时为我指明了方向。而且,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处理得极其公正和客观,没有偏颇,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和逻辑。这种尊重历史和学术原貌的态度,让人非常信服。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知识,更是在传授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论。它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辨析,如何构建一个平衡的认知框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探索知识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远超书本本身的字面价值。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感觉,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深邃的氛围中。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翻了几页,里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非同一般,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的背后似乎都蕴含着千年的智慧。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性,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是一流的,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捧着的是一件珍宝。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会是怎样一番惬意的光景了。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光是看着它放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学养气息。

评分

好评

评分

评分

只是资料汇整,没有見地,是做凑出本书而己。

评分

评分

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

只是资料汇整,没有見地,是做凑出本书而己。

评分

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

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