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说,“心理学不只是研究病态行为,也研究人的长处与能力;心理治疗不只是修补什么地方出错,也应协助个人建构正确的行为;心理学不只是讨论疾病/健康的问题,也包括了如何协助一个人建构他的工作、教育、家庭等多方面的生活内涵。”
译完埃里克·J.马什和戴维·A沃尔夫的著作《异常儿童心理学》一书,对这一段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验。尽管《人生心理发展丛书: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名日《异常儿童心理》,但绝不限于“儿童的异常心理”,作者在探讨每一种“异常”的同时,也会探讨“正常”;在考虑每一种“治疗”的同时,也会强调“预防”;在分析每一种“致因”的同时,也会发掘“资源”……尽管“异常”让人多联想到“消极”,但两位作者对该领域所表现出的积极姿态,让人看到“希望”与“力量”,犹如他们发出的邀请——“欢迎来到这个令人兴奋又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我们相信这一领域所展现的理念与论点将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这《人生心理发展丛书: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的特色是什么呢?是关注“儿童”胜于关注“障碍”。正如两位作者所强调的,整《人生心理发展丛书: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的关注点是“儿童”,而不只是“障碍”,所以在您读每一章的时候,可能都会禁不住产生这样的感受:一方面钦佩于作者的专业素养,使读者能够清晰、完整地看到每一种儿童障碍的研究历史、临床诊断、流行学情况、病程及病理机制;另一方面,更感动于作者质朴的人文素养,他们用细腻的、饱含深情又客观的笔调叙述每一个案例,使读者在学习“障碍”的时候,自然地萌生对“儿童”生命的关注与关怀,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学习“障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协助儿童。
作者简介
埃里克·J·马什(Eric J.Mash),毕业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City UniVeFsity ofNew York),在费城和佛罗里达完成研究生学业。1970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和加拿大心理学协会成员,担任多家本地和联邦学术专业杂志及其号门代理机构的编委和顾问。
戴维·A·沃尔夫(David A.Wolfe),毕业于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of Rocklesl:er in New York),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南佛罗里达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成瘾和心理健康中心(CAMH)担任分管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首任RBC投资主席。沃尔夫博士是伦敦和安大略妇女儿童虐待研究中心的创办人之一,也是CAMH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心的现任主任。他是美国心理学协会(APA)成员,任APA第37分会(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服务)会长。
桑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投、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儿童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第七届曙光学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人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徐浙宁,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诊断与心理咨询硕士,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青少年偏常心理及其干预研究。曾在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从事0—18岁儿童心理研究及家庭系统咨询。
苏雪云,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博士,2005年毕业留校,现任特殊教育学系讲师,主要教授特殊教育法法规、专业英语、情绪心理学等课程。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认识异常儿童心理学
1.儿童与青少年正常和异常行为概述
历史性观点与突破
什么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异常行为?
危险与心理弹性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什么影响着心理障碍的程度与表现?了解关键因素
预览
2.理论与病因
什么导致了杰克的问题?
理论基础
发展性思考
生物学观点
心理学观点
家庭、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预览
3.研究
科学的方法
研究过程
研究行为的方法
研究策略
道德与实效问题
4.评估、诊断与治疗
临床问题
评估障碍
分类与诊断
治疗
第二部分 行为障碍
5.注意力缺损多动症(ADHD)
描述与历史
核心特征
相关特征
伴随的心理障碍与症状
患病率与病程
理论与病因
治疗
6.品行障碍(CD)
描述
背景、代价和观点
DSM-IV-TR:界定的特征
相关特征
伴随的障碍与症状
患病率、性别与病程
病因
治疗与预防
第三部分 情绪障碍
7.焦虑障碍
描述
分离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特定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
强迫症
惊恐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急性应激障碍
相关特征
性别、种族和文化
理论和病因
治疗
8.心境障碍
抑郁症
重性抑郁障碍
心境恶劣障碍
抑郁障碍的相关特征
抑郁理论
抑郁症的病因
抑郁症的治疗
双相障碍(BP)
第四部分 发展性障碍与学习障碍
9.智力落后
智力和智力落后
智力落后的特征
病程发展和成年期预后
病因
预防、教育和治疗
10.自闭症和儿童期发作的精神分裂症
自闭症
DSM-IV-TR:界定特征
自闭症的核心缺陷
自闭症的其他特征
自闭症的患病率和发展
自闭症的病因?
自闭症的治疗
其他弥散性发展障碍(PDD)
儿童期发作的精神分裂症
DSM-IV-TR:界定特征
相关症状与合并症
病因与治疗
11.沟通与学习障碍
定义与历史
语言发展
沟通障碍
语言表达障碍
口吃
学习障碍
阅读障碍
第五部分 身心健康的相关问题
12.与健康有关的障碍及物质使用障碍
历史
睡眠障碍
排泄障碍
慢性疾病
青春期物质使用障碍
13.进食障碍及其相关问题
进食模式的发展
喂食与进食障碍
肥胖症
青春期进食障碍
14.儿童虐待与非意外伤害
历史和家庭背景
虐待的类型
患病率与背景
发展过程与精神病理
病因
预防与治疗
前言/序言
《人格的塑造与挑战:儿童心智的奇迹与困境》 序章:探索人性的起点,理解成长的脉络 人类的心灵,如同一片浩瀚而深邃的星空,每一个人都是其中一颗独一无二的星辰。而儿童时期,正是这颗星辰开始闪耀,形成自身独特光芒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微妙变化的时期,儿童的心智经历着蓬勃的发展,塑造着他们未来的性格、情感、认知以及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然而,成长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各种挑战与困境也如同潜藏的暗礁,可能影响儿童心智的健康发展。 本书《人格的塑造与挑战:儿童心智的奇迹与困境》并非旨在剖析那些在成长轨道上偏离预期的特殊情况,也非聚焦于那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心理状态。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普遍的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寻人格是如何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悄然形成,又将如何应对生活中必然出现的种种挑战。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对儿童成长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框架,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儿童心智的奇迹,并为他们应对成长的困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第一章:心智的萌芽——早期发展的影响力 人生的起点,是意识朦胧的婴儿期。然而,即使在这个看似被动的阶段,儿童的心智也在悄然孕育。本章将详细探讨早期发展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将从依恋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安全依恋关系如何为儿童建立信任感、探索外部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一个稳定、回应迅速的照料者,如同为孩子的心灵撑起一把保护伞,让他们敢于去探索,去学习,去爱。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早期感官经验和认知发展。孩子如何通过感知世界来理解事物,如何从简单的反射性行为发展出有目的性的动作,这些看似细微的进步,实则为日后复杂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石。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掌握一套交流工具,更是儿童构建内在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探讨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它在儿童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早期情绪的发展。从最基本的情绪表达,到逐渐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世界是如何一步步丰富起来的。理解这些早期的情感信号,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引导他们健康地处理情绪。 第二章:好奇的探索者——认知与学习的动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好奇心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驱动着他们不断探索周围的世界。本章将聚焦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的动力机制。我们将审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思维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具象到逻辑的转变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帮助我们理解儿童是如何一步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儿童的学习方式。游戏,作为儿童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其在认知、社交、情感和身体发展方面的价值将得到充分的阐释。通过游戏,孩子们学会规则,体验合作,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习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儿童的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他们如何在父母、老师和同伴的身上学习行为模式,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吸收经验。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这些认知功能的提升,是他们应对日益复杂的学习任务和生活挑战的基础。我们将提供一些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升其认知能力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 第三章:社交的花园——人际关系的网络 儿童是天生的社会性生物,他们渴望连接,渴望被理解,渴望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本章将深入探讨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最初的与父母的互动,到与同伴的交往,儿童逐渐学会了分享、合作、竞争,以及如何处理冲突。 我们将分析儿童社交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个体游戏到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展现出他们社交互动的模式如何日益复杂和成熟。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不仅是他们学习社交技巧的试验田,也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我们也将探讨友谊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如何在儿童早期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 家庭,作为儿童最早的社交环境,其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的沟通方式,家庭的氛围,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互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社交模式。本章将强调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社交情商方面的作用,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家长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第四章:情感的潮汐——情绪的理解与表达 情绪,是人类丰富内心世界的色彩,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将聚焦于儿童情绪的发展,探讨他们如何理解、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婴儿期简单的喜怒哀乐,到学龄期更复杂的情感体验,儿童的情绪世界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我们将详细阐述儿童常见情绪的特点,例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好奇等等,并分析这些情绪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形式。情绪的表达方式也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变化,从最初的哭闹、尖叫,到后来的语言表达,再到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传递信息,儿童在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然而,情绪的调节,即情绪管理能力,是儿童成长中更为关键的一环。本章将探讨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以及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个能够有效调节自己情绪的儿童,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减少焦虑,并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我们将分享一些帮助儿童理解和表达情绪的技巧,以及引导他们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暂停、转移注意力等。 第五章:自我意识的觉醒——认识“我”的旅程 “我是谁?”这个问题,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悄悄萌芽,并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被探索和解答。本章将聚焦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我”的形成过程。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儿童心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孩子开始能够将自己与他人、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我们将探讨自我认知是如何形成的。从最初的对身体的感知,到对自身特点的认识,再到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儿童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初步认识。镜像识别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早期重要标志,孩子能够意识到镜子里的影像就是自己。 本章还将深入讨论儿童自尊感的发展。自尊,即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支撑。我们将分析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包括来自父母的评价、同伴的反馈以及自身成就的体验。积极的评价和成功的经验,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开始对自己的角色、兴趣、价值观等有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更稳定的自我概念。本章将强调家长和教育者在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健康自尊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应对风浪——儿童的韧性与适应力 生活的道路上,挑战与挫折在所难免,而儿童的韧性与适应力,正是他们乘风破浪,健康成长的关键。本章将探讨儿童如何发展出应对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内在的坚韧力量。 韧性,并非意味着不经历痛苦,而是指在经历痛苦后,能够快速恢复,并从中学习和成长。本章将分析构成儿童韧性的重要因素,例如积极的归因方式、灵活的应对策略、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将探讨儿童在面对挫折时的常见反应,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将挫折视为学习的机会。例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与其一味地责备,不如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我们也将强调培养儿童乐观心态的重要性,乐观的孩子更倾向于积极地面对困难,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们。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尝试,这是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积极的应对策略,例如寻求帮助、制定计划、保持冷静等等,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成长中的种种挑战。 结语:陪伴与引导,共筑儿童心智的未来 《人格的塑造与挑战:儿童心智的奇迹与困境》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儿童心智发展的复杂与美妙。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正在发光的种子,而我们的责任,就是为这颗种子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通过对早期发展、认知学习、社交互动、情绪管理以及自我意识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儿童成长的规律,发现他们内心的需求,并以更科学、更富有爱心的方式去陪伴和引导。我们并非要为孩子规划一条完美无瑕的道路,而是要为他们装备应对人生风浪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能够勇敢地探索,坚定地前行,最终成为独立、自信、充满爱心的人。 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关于理解、关于支持、关于爱的呼唤。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他们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