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即未来:现代企业可扩展的Web架构、流程和组织(原书第2版)

架构即未来:现代企业可扩展的Web架构、流程和组织(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丁L.阿伯特(MartinL.Abbott),迈克尔T.费舍尔(MichaelT.Fisher) 著,陈斌 译
图书标签:
  • 架构设计
  • Web架构
  • 可扩展性
  • 企业级应用
  • 软件工程
  • 微服务
  • DevOps
  • 云原生
  • 系统设计
  • 软件架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2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564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凝聚作者多年来在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和咨询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从人、过程、技术三个角度深刻而广泛地讨论了技术管理和技术架构的具体实践经验,强调了组织、人员、过程和技术的*佳配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在技术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既讲解理论,也佐以实例,让读者可以系统地获得关于技术管理和技术架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内容简介

  

任何一个持续成长的公司最终都需要解决系统、组织和流程的扩展性问题。本书汇聚了作者从eBayVISASalesforce.comApple超过30年的丰富经验, 全面阐释了经过验证的信息技术扩展方法,对所需要掌握的产品和服务的平滑扩展做了详尽的论述,并在第1版的基础上更新了扩展的策略、技术和案例。
  

针对技术和非技术的决策者,马丁?阿伯特和迈克尔?费舍尔详尽地介绍了影响扩展性的各个方面,包括架构、过程、组织和技术。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学习到以*大化敏捷性和扩展性来优化组织机构的新策略,以及对云计算(IaaS/PaaS)、NoSQLDevOps和业务指标等的新见解。而且利用其中的工具和建议,你可以系统化地清除扩展性道路上的障碍,在技术和业务上取得成功。

第二版的更新:

用现实世界中成功和失败的真实故事,取代第一版中的AllScale虚拟案例

新增了关键话题:敏捷组织的新型结构,把数据中心转移到云端的决策根据,业务指标对系统整体健康的重要性,云计算技术,以及关于NoSQL解决方案的讨论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丁·阿伯特(Martin L. Abbott) AKF公司的初创合伙人,曾任Quigo(广告技术初创公司,后来被AOL收购)的首席运营官,负责领导产品策略、产品管理、技术研发和客户服务。他在eBay工作了6年,先后担任技术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和公司高管。

迈克·费舍尔(Michael T. Fisher )AKF公司的初创合伙人,曾任Quigo首席技术官,PayPal负责工程和架构的副总裁。他花了7年时间帮助通用电气公司(GE)形成了技术战略,获得过6西格玛黑带的荣誉,还在美军担任过上尉和飞行员。


译者简介:

陈斌(Chuck Chen)现任易宝CTO。1989年获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新加坡航空公司高级系统分析师;1999年投身于硅谷互联网技术发展浪潮,曾任日立美国系统集成总监,Abacus首席架构师和Nokia美国首席工程师;2008年任eBay资深架构师,负责移动应用的架构设计。丰富的海外经历,多年的架构经验,深谙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2014年再次投身易宝,提出大、平、移、商的战略方针,全力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引领行业变革。


精彩书评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架构,并从多个角度详尽地分析了互联网企业的架构理论和实践,是架构师和CTO不可多得的实战手册。

——唐彬,易宝支付CEO及联合创始人 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轮值主席


  

互联网技术正急速地扩大着商业边界。其中,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将成为公司是否可以升级涅槃的关键问题。本书的译者敏感地关注到了这个问题,翻译了这本书,相信可激发中国新经济管理者、从业者的思考和讨论。

——涂子沛,阿里巴巴副总裁,互联网+专家 《大数据》、《数据之巅》作者


  

本书作者拥有丰富的架构、管理和领导经验,成功解决了许多eBay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本书中文译本的出版必将把硅谷的成熟架构设计和技术管理经验传播到中国,为互联网+助力。

——叶亚明,携程集团CTO


  

本书更具价值的部分是阐述了人才、管理、流程、组织架构对高可用性系统及产品的影响。

——高遵明,唯品会CTO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相信所有快速发展的企业都会面临同样的挑战,那么别犹豫,请打开这本书读一读吧,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感到惊喜!

——段念,宜信宜人贷CTO


  

从本书中学习可扩展性,是要从一个个案例中学习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学习它的手段。

 ——祁宁,SegmentFault创始人兼CTO


  

本书基于两位作者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深入讨论了人员能力、组织形态、流程和软件系统架构对业务扩展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组织与架构转型的参考模型和路线图。

 ——赵先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CTO


  

每家快速成长的公司都需要不断突破自身系统架构的扩展性约束,本书提供了大量翔实且系统的案例和工具,将帮助你把公司设计得更好。

 ——吴华鹏,iTech Club理事长 1024学院院长,原凤凰网CTO


  

本书从过程、人员、性能和技术等多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解决扩展性难题,不同阶段的系统及不同规模的公司,都能得到非常到位的指导。

 ——曹重英,IT高管会负责人


  

目录

本书赞誉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中文版序三

中文版序四

译者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可扩展性组织的人员配置

第1章 人员和领导力对扩展性的影响 …… 2

1.1 案例方法 …… 3

1.2 为什么要讨论人 …… 3

1.3 为什么组织很重要 …… 5

1.4 为什么管理和领导如此重要 …… 12

1.5 结论 …… 15

第2章 可扩展性技术组织的角色 …… 17

2.1 失败的影响 …… 17

2.2 定义角色 …… 19

2.3 执行人员的责任 …… 22

2.4 独立贡献者的责任 …… 28

2.5 RASCI工具 …… 35

2.6 结论 …… 39

第3章 组织的设置 …… 41

3.1 组织对可扩展性的影响 …… 41

3.2 团队规模 …… 45

3.3 组织结构 …… 54

3.4 结论 …… 77

第4章 领导力秘籍 …… 80

4.1 什么是领导力 …… 82

4.2 领导力概念模型 …… 84

4.3 自知之明 …… 86

4.4 身先士卒 …… 89

4.5 谦虚谨慎 …… 91

4.6 以人为本,使命为先 …… 92

4.7 决策英明,以德服人 …… 93

4.8 用人不疑 …… 95

4.9 与股东价值保持一致 …… 96

4.10 变革型领导 …… 97

4.11 愿景 …… 98

4.12 使命 …… 102

4.13 目标 …… 104

4.14 总结 …… 106

4.15 成功的因果路线图 …… 111

4.16 结论 …… 113

第5章 管理秘籍 …… 116

5.1 什么是管理 …… 118

5.2 项目和任务管理 …… 120

5.3 团队建设:球队类比 …… 124

5.4 优化团队:花园类比 …… 126

5.5 度量、指标和目标评估 …… 131

5.6 目标树 …… 135

5.7 为成功铺路 …… 137

5.8 结论 …… 138

第6章 关系、思维和商业案例 …… 141

6.1 业务与技术之间的鸿沟 …… 141

6.2 击败IT思维模式 …… 145

6.3 为扩展性加大投入的业务理由 …… 147

6.4 结论 …… 152

第二部分 构建可扩展的过程

第7章 过程是可扩展的关键 …… 154

7.1 过程的目的 …… 155

7.2 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过程 …… 160

7.3 当好的过程变坏的时候 …… 164

7.4 结论 …… 166

第8章 管理故障和问题 …… 169

8.1 什么是故障 …… 170

8.2 什么是问题 …… 171

8.3 事故管理的组成部分 …… 172

8.4 问题管理的组成部分 …… 176

8.5 解决事故和问题管理之间的矛盾 …… 177

8.6 事故和问题的生命周期 …… 178

8.7 施行每日事故例会制 …… 179

8.8 施行季度事故总结制度 …… 181

8.9 事后处理 …… 182

8.10 融会贯通 …… 185

8.11 结论 …… 186

第9章 危机管理和升级 …… 189

9.1 什么是危机 …… 191

9.2 为什么要区分危机和其他的事故 …… 192

9.3 危机如何改变公司 …… 193

9.4 混乱中的秩序 …… 195

9.5 通信与控制 …… 200

9.6 作战室 …… 201

9.7 升级 …… 203

9.8 情况通报 …… 204

9.9 危机事后处理与沟通 …… 205

9.10 结论 …… 207

第10章 生产环境的变更管理 …… 210

10.1 什么是变更 …… 211

10.2 变更识别 …… 212

10.3 变更管理 …… 214

10.4 变更控制会议 …… 228

10.5 过程的持续改进 …… 229

10.6 结论 …… 230

第11章 确定应用发展的预留空间 …… 233

11.1 目的 …… 234

11.2 结构 …… 235

11.3 理想使用率 …… 240

11.4 使用电子表格的快速示例 …… 244

11.5 结论 …… 246

第12章 确立架构原则 …… 248

12.1 目标和原则 …… 248

12.2 架构选择 …… 251

12.3 AKF采用的最普遍的架构原则 …… 255

12.4 结论 …… 266

第13章 联合架构设计和架构审查委员会 …… 267

13.1 修复组织的功能障碍 …… 267

13.2 跨部门的扩展性设计 …… 268

13.3 JAD的准入和退出标准 …… 271

13.4 从JAD到ARB …… 274

13.5 举行会议 …… 276

13.6 ARB的准入和退出标准 …… 278

13.7 结论 …… 281

第14章 敏捷架构设计 …… 284

14.1 敏捷组织中的架构 …… 286

14.2 架构的所有权 …… 287

14.3 有限的资源 …… 288

14.4 标准 …… 290

14.5 敏捷组织中的ARB …… 293

14.6 结论 …… 294

第15章 聚焦核心竞争力:自建与外购 …… 296

15.1 自建与外购及可扩展性 …… 296

15.2 聚焦成本 …… 297

15.3 聚焦策略 …… 298

15.4 一切自建的现象 …… 299

15.5 合并成本与策略方法 …… 300

15.6 该组件是否会形成战略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 301

15.7 我们是这个组件或资产的最佳所有者吗 …… 302

15.8 这个组件的竞争力是什么 …… 303

15.9 我们能有效地构建这个组件吗 …… 303

15.10 最佳的购买决策 …… 304

15.11 自建失败剖析 …… 306

15.12 结论 …… 308

第16章 确定风险 …… 310

16.1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310

16.2 测量风险 …… 313

16.3 管理风险 …… 322

16.4 结论 …… 325

第17章 性能与压力测试 …… 328

17.1 执行性能测试 …… 328

17.2 不要过度强调压力测试 …… 338

17.3 可扩展性的性能和压力测试 …… 346

17.4 结论 …… 348

第18章 障碍条件与回滚 …… 351

18.1 障碍条件 …… 352

18.2 回滚能力 …… 358

18.3 服务降级:设计禁用 …… 362

18.4 结论 …… 364

第三部分 可扩展的架构方案

第19章 构建故障隔离的架构 …… 368

19.1 故障隔离架构 …… 369

19.2 故障隔离的好处 …… 371

19.3 如何进行故障隔离 …… 380

19.4 何时实施故障隔离 …… 383

19.5 如何测试故障隔离 …… 386

19.6 结论 …… 387

第20章 AKF扩展立方体介绍 …… 389

20.1 AKF扩展立方体 …… 389

20.2 扩展立方体的X轴 …… 391

20.3 扩展立方体的Y轴 …… 393

20.4 扩展立方体的Z轴 …… 396

20.5 融会贯通 …… 397

20.6 何时以及何处使用扩展立方体 …… 400

20.7 结论 …… 401

第21章 为扩展分割应用 …… 404

21.1 AKF应用扩展立方体 …… 404

21.2 AKF应用扩展立方体的X轴 …… 406

21.3 AKF应用扩展立方体的Y轴 …… 409

21.4 AKF应用扩展立方体的Z轴 …… 412

21.5 融会贯通 …… 414

21.6 应用立方体实例 …… 418

21.7 结论 …… 423

第22章 为扩展分割数据库 …… 426

22.1 在数据库上应用AKF扩展立方体 …… 426

22.2 AKF数据库扩展立方体的X轴 …… 428

22.3 AKF数据库扩展立方体的Y轴 …… 434

22.4 AKF数据库扩展立方体的Z轴 …… 436

22.5 融会贯通 …… 439

22.6 数据库扩展立方体使用案例 …… 443

22.7 结论 …… 450

第23章 为扩展而缓存 …… 452

23.1 定义缓存 …… 453

23.2 对象缓存 …… 457

23.3 应用缓存 …… 461

23.4 内容传送网络 …… 467

23.5 结论 …… 469

第24章 为扩展而异步 …… 472

24.1 对同步的共识 …… 472

24.2 同步与异步调用 …… 474

24.3 定义状态 …… 482

24.4 结论 …… 488

第四部分 其他的问题和挑战

第25章 海量数据 …… 492

25.1 数据的成本 …… 493

25.2 数据的成本价值困局 …… 496

25.3 数据产生利润 …… 498

25.4 处理大量的数据 …… 502

25.5 结论 …… 514

第26章 云计算的突飞猛进 …… 517

26.1 历史和定义 …… 518

26.2 云的特性与架构 …… 522

26.3 云和网格之间的差异 …… 528

26.4 云计算的优势和劣势 …… 530

26.5 云适用于什么样的公司 …… 540

26.6 决策过程 …… 543

26.7 结论 …… 546

第27章 云计算准备就绪 …… 550

27.1 云端的扩展立方体 …… 550

27.2 克服挑战 …… 553

27.3 Intuit案例研究 …… 559

27.4 结论 …… 561

第28章 应用监控 …… 564

28.1 为什么我们没有及早发现问题 …… 564

28.2 监控框架 …… 566

28.3 衡量监控的价值 …… 575

28.4 监控和过程 …… 576

28.5 结论 …… 578

第29章 规划数据中心 …… 581

29.1 数据中心的成本和约束 …… 581

29.2 位置、位置、位置 …… 584

29.3 数据中心和增量增长 …… 588

29.4 什么时候考虑采用IaaS …… 591

29.5 魔法三规则 …… 595

29.6 多活数据中心的考虑 …… 602

29.7 结论 …… 604

第30章 纵观全局 …… 608

30.1 现在该做什么 …… 610

30.2 可扩展性的其他资源 …… 612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一 

Thank Chuck Chen for translating The Art of Scalability (2nd Edition). Here are some quotes for the publishing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Art of Scalability outlines our fundamental business practice at AKF Partners that has allowed us to help over 400 companies from startups to Fortune 100.

You can delegate anything you would like, but you can never delegate the accountability for results.

Management means measurement and a failure to measure is a failure to manage.

In general and at a very high level, you can think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as “pushing” activities and leadership as “pulling” activities. Leadership sets a destination and “waypoints” toward that destination; management gets you to that destination.

As your resource pool dwindles, the tendency is to favor short-term customer facing features over longer-term scalability projects. That tendency helps meet quarterly goals at the expense of long-term platform viability.

(感谢陈斌将《The Art of Scalability》第2版翻译成中文。下面是我送给中国读者们的几句话:

本书概述了AKF公司基本的业务实践,正是这些实践使我们得以帮助从初创公司到财富100强的400多家公司。

你可以对任何事情放权,但是绝对不会把对结果负责的事情放权。

管理意味着度量,失败的度量意味着失败的管理。

宏观地说,你可以把管理看成是“推动”活动,把领导看作是“牵引”活动。领导设定目的地和前进路径上的标记,管理让你到达目的地。

随着资源池的逐渐枯竭,企业更倾向于那些面向客户的短期功能研发,而不是长期的扩展性项目。结果是满足了短期的目标,却牺牲了平台长远的活力。)

马丁L. 阿伯特,AKF公司初始合伙人,eBay前CTO

中文版序二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尽管最近非常忙,我还是特别腾出了一整天的时间,一口气把本书看完了。掩卷而思,作为一个曾经在京东管理过几千人研发团队的我,收获颇多。

和一般的技术类书籍不同,本书从组织和过程入手进行阐述。这很好理解,没有好的技术团队及团队协作,不可能产生好的架构和扩展性。这也是大多数CTO容易忽略的部分。在组织上,京东研发在人数接近百的时候尝试过职能化,在人数近千的时候尝试过事业部制,最后我们还是实施了研发业务闭环。可见可扩展性组织是建立可扩展性系统的前提。

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技术管理者如何打造领导力。对于技术出身的管理者来说,领导力永远是个挑战。我个人也有一段从专家到领导者的艰难转型经历。有影响力的技术团队,一定出自一个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导人。如果你想从一个技术专家转型为领导者,那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对于互联网技术团队来说,应对过事故处理的几乎没有。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快速从事故中恢复,以及如何从事故中学习。很多知名的宕机事件都是因为团队没有很好地管理过程,不能快速从事故中恢复,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对于如何管理这些人为的过程,本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非常值得互联网技术团队学习和实践。

可扩展性还来自于对技术架构的选择。本书对架构原则、架构委员会、架构敏捷性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内容结合了作者多年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国内互联网技术同仁学习。根据我的观察,中国还缺少架构师,特别是有领导力的架构师。

所以我觉得:任何技术主管阅读此书,都受益无穷。特别是那些想做CTO的技术专家和架构师。现在中国已经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未来所有的公司都将变成互联网公司。而如何打造可扩展的系统,将是任何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必修课。

感谢陈斌兄发现这本好书,并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翻译。希望本书能帮助中国出现更多优秀的CTO,希望中国有更多可扩展的互联网平台一起助力中国“互联网+”!

李大学,磁云科技CEO,中国互联网+实战团发起人,

京东终身荣誉技术顾问

中文版序三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许多青年俊才施展抱负,勇敢投入到波涛汹涌的市场竞争大潮中。在此过程中,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遇到组织发展的瓶颈问题。

当下,许多历史悠久的知名国企正经历扩张、兼并、重组等重大转型。那么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组织扩张、扩展中新兴的快速发展企业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中遇到的各类相关问题?

本书从企业技术人员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和工作思路。我多年的工作体验是,企业管理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看企业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真倾听技术人员的心声。特别是那些善于跟“机器”和“数据”打交道的工程师,当他们也开始强调“人”的因素时,传统的企业管理者的压力顿时就增加了许多。

我强烈推荐从事企业管理的经理人阅读此书。

唐毅,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裁

中文版序四 

本书是IT界的传奇著作,尤其第2版紧跟时代发展大潮做了关键的更新,很荣幸,本书第2版由我的同事和老朋友,现任易宝集团CTO的陈斌翻译,并由我们的亲密合作伙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2年前,我和陈斌相识于硅谷,也见证了他在技术领域的一路狂飙挺进。他最初在新加坡航空开发过订票系统,1999年到了硅谷,先在CharitableWay开发过互联网捐款系统,后来历任日立(美国)技术集成总监、Abacus首席架构师,是硅谷一等一的技术高手。

那时,唐彬和我已经打算回国创业了,我们三个人在老唐的屋子里一边吃烧烤一边讨论未来公司的构想。2003年“非典”期间,易宝支付在北京创立,创业初期陈斌还在硅谷帮我们张罗面试、找融资。之后易宝支付成为中国行业支付的开创者和领导者,随后以支付为切入,推动了中国航空旅游、快消连锁、游戏、教育、保险基金、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电子化进程,如今又在推动各个行业的移动化进程。

刚开始时,陈斌没有加入易宝,但参与了我们早期的创业过程。2005年我们终于把他“挖”到了易宝,由他负责技术和运营,易宝第二代支付系统就是他领导开发的。

因为当时陈斌的孩子还太小,所以2007年他又回到硅谷,出任诺基亚(美国)首席工程师。2008年他加入了eBay集团,成为eBay负责移动的高级架构师。这也成为他和本书作者结缘的奇妙渊源,因为当时马丁和迈克尔恰巧就分别是eBay的CTO与PayPal的架构师。

eBay从一家小公司起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万员工举世瞩目的电商巨头,马丁和迈克尔也随同经历了人员、技术、组织、管理的扩展历程,对于可扩展性具有最直接和最宝贵的实战经验。而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路、举出的实例,陈斌在eBay都亲身体会过。

央视在2014年推出了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这是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全球首部反映互联网全貌的大型纪录片,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两年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顾问,我随拍摄组数次赴美拍摄,每次到硅谷都要找陈斌一聚。我劝他回易宝,投身国内蒸蒸日上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当然,也希望他把硅谷的先进技术理念带入易宝。

2014年陈斌终于正式重回易宝,出任CTO,一回来就展现出雄心壮志,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首先,他主导了原有系统的逐步拆分与迁出,保证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使系统可用性得到极大提升。其次,他提拔了五位年轻有为的架构师,分别负责信息安全、运维、数据、应用、平台研发的架构,极大加强了易宝技术部门的架构意识。最后,他提出“大、平、移、活”战略(大数据、云平台、移动化、双活数据中心),且基于对大数据的重视,推动了征信事业部的成立。他担任CTO的这一年多时间,易宝在技术层面和运维层面都获得了极其健康的发展。

这些技术方面的有力举措,都坚实有力地支持了易宝近两年引领互联网金融和移动互联网大潮的高速发展。

历经诺基亚、eBay、易宝等公司,历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首席架构师、CTO等职位,陈斌在架构艺术上深有心得,是少有的拥有硅谷经验和中国创业经验的技术大拿。其实撰写一部关于架构思维的书是他的夙愿,因为他发现国内的程序员往往只顾埋头干活,却忽视了高屋建瓴的架构思维,又或者只有直觉性的架构意识,却缺乏科学系统的架构训练。本书作者和陈斌渊源颇深,恰逢第2版做出比较大的关键调整,陈斌不辞辛劳,欣然亲自操刀翻译。

从2015年7月拿到本书开始,他投入了几乎全部的业余精力。不仅在公司、在家里,甚至在高铁上、飞机上、大巴上,他都在字斟句酌地翻译。他牺牲了晚上休憩的时间、周末娱乐的时间,废寝忘食地投入本书的翻译中。要知道,准确翻译传达一本横亘技术和商业的伟大巨著需要有巨大的耐心与深刻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用中文传神地把英文原著的精髓传递出来。

最早讨论本书的中文版书名时,我们有同事提出了一个书名—《通向规模化之路》。出于忠于原著的考虑,这个书名最终并未采纳,但传神地道出一个事实,今天的互联网发展进入了深水区,企业想要不被时代大潮淘汰,实现持续增长甚至是指数级增长,就必须越来越重视互联网,重视技术。这在我和宗毅发起“互联网大篷车”公益活动,到全国各地推动传统企业“互联网+”的转型时已经深刻感受到。企业的高层要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和商业的深度融合,早早做好IT的大布局,让IT架构可扩展、可升级,先于企业商业战略做好布局,才是未来有竞争力企业规模化成长的正道。

余晨,易宝支付高级副总裁及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作者




洞悉趋势,重塑未来:构建面向未来的企业架构基石 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浪潮与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构建一套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支撑持续业务增长、同时又能保持敏捷与高效的现代企业架构,已成为众多组织能否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书并非直接为您呈现具体的代码实现或现成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深入探讨支撑这些解决方案背后的深层思想、指导原则与实践框架。它将带领您穿越表象,直抵现代企业架构的核心,理解驱动其演进的根本力量,从而赋予您构建真正具备前瞻性、可扩展性与韧性的企业架构的能力。 本书的核心在于“架构”的广泛定义。它不仅仅关乎技术选型与系统设计,更涵盖了支撑技术落地的流程以及驱动流程有效运转的组织形态。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逐层剖析构成现代企业可扩展Web架构的多元维度。 一、 认识现代企业架构的本质与演进 在深入探讨具体构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对“现代企业架构”的清晰认知。它不再是僵化的、孤立的系统集合,而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我们将回顾架构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解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从集中式管理到分布式自治的演进逻辑。这种演进并非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为了适应业务对速度、灵活性和可靠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理解“可扩展性”的真正含义: 可扩展性不仅仅是增加服务器数量,更是指系统在面临增长时,能够以可预测的成本和效率,平滑地处理增加的负载,同时不牺牲性能和可用性。本书将探讨横向扩展、纵向扩展的策略,以及在不同层次上的可扩展性考量。 Web架构的演变与趋势: 从传统的服务器端渲染到SPA(单页应用),再到前后端分离、GraphQL等,Web架构的演进始终围绕着提升用户体验、开发效率和系统弹性。我们将梳理这些关键技术节点,理解它们背后的设计哲学。 数据作为核心资产: 在信息驱动的时代,数据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如何设计能够高效存储、处理、分析和安全管理海量数据的架构,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这将涉及数据湖、数据仓库、实时数据处理等概念。 云原生与基础设施的革新: 云计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基础设施的形态,催生了容器化、微服务、DevOps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架构模式。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云原生技术构建更具弹性、更易于管理和部署的架构。 二、 构建坚实可扩展的Web架构基石 Web架构是企业面向外部用户和内部运作的直接接口,其健壮性与可扩展性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解析构建现代、可扩展Web架构的关键要素,并揭示其背后的设计原则。 模块化与解耦: 现代Web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分解”。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庞大的系统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可独立部署和扩展的模块。这包括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如单一职责、独立部署、技术异构性等,以及如何通过API网关、服务注册与发现等机制来管理这些模块。 异步通信与事件驱动: 在高并发场景下,同步通信往往会成为瓶颈。本书将深入讲解异步通信模式(如消息队列、事件总线)在解耦服务、提高系统吞吐量和韧性方面的作用。理解事件驱动架构(EDA)如何赋能企业实现更敏捷的响应和更强的业务连续性。 缓存策略与数据一致性: 高效的缓存策略是提升Web应用性能的关键。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缓存(客户端缓存、CDN、服务器端缓存、数据库缓存),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缓存失效与更新机制,以在性能与数据一致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负载均衡与弹性伸缩: 如何将流量有效地分发到后端服务,并根据实际负载自动调整资源,是保障系统可用性和性能的关键。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负载均衡算法,以及实现弹性伸缩的自动化机制。 容错与灾难恢复: 任何系统都可能面临故障。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实现高可用性,例如冗余、故障转移、熔断、降级等策略,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灾难恢复计划,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业务的连续性。 安全性作为架构的首要考虑: 安全性并非事后附加,而是贯穿架构设计始终。我们将探讨如何在Web架构的各个层面(认证、授权、数据加密、API安全、流量防护等)内建安全机制。 三、 优化端到端的业务流程 架构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业务。因此,理解并优化支撑业务运作的端到端流程,是实现企业整体效率和响应速度提升的关键。本书将跳出纯技术的范畴,关注流程的设计、实施与改进。 业务流程再造(BPR)与敏捷流程: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审视和重构,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重点关注敏捷开发、精益生产等理念在流程设计中的应用,旨在缩短交付周期,提高客户满意度。 自动化流程: 识别并自动化重复性、规则性的业务流程,是释放人力资源、降低成本、减少错误的关键。本书将讨论自动化在客户服务、订单处理、IT运维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并引入CI/CD(持续集成/持续部署)等概念,实现开发与运维的无缝衔接。 数据驱动的流程优化: 如何利用数据收集、分析与可视化,来洞察流程瓶颈、识别改进机会,并衡量改进效果。我们将探讨数据指标的设定、数据采集的策略以及如何构建反馈闭环,实现流程的持续迭代优化。 跨部门协作与流程整合: 许多关键业务流程涉及多个部门。本书将强调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以构建高效、顺畅的端到端业务流程。 流程与技术架构的协同: 技术架构的演进应与业务流程的优化紧密结合。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架构模式(如微服务、API驱动)来支撑灵活的流程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流程的自动化来驱动技术能力的提升。 四、 塑造适应未来的组织形态 技术和流程的变革,最终需要由组织来承载和驱动。一个僵化的组织结构,将无法有效支撑快速变化的架构和流程。本书将深入探讨支撑现代企业架构所需的组织模式与文化。 敏捷组织与团队结构: 学习如何构建小型、跨职能、自治的团队,以适应快速迭代和响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我们将介绍Scrum、Kanban等敏捷方法论在组织层面的应用。 DevOps文化的落地: DevOps不仅仅是工具链的集合,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本书将阐述如何通过打破开发与运维之间的隔阂,建立信任与协作,实现更快、更可靠的软件交付。 知识共享与持续学习的文化: 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组织需要建立一个鼓励知识共享、持续学习的文化氛围,以确保持续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并快速适应新技术和新方法。 赋能与责任: 如何通过合理的授权与明确的责任划分,赋能团队,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挑战。 领导力的转型: 适应未来架构的领导者,需要从传统的“指挥者”转变为“赋能者”和“教练”,在战略方向上给予指导,在实践中提供支持。 组织与架构的相互促进: 组织结构应与技术架构相互匹配,甚至相互促进。一个灵活的组织能够更好地采纳和拥抱新的架构模式,而现代的、解耦的架构也能为组织带来更高的灵活性。 结论:迈向卓越,拥抱变革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银弹,而是为您提供一套思考框架、一套认知工具,以及一套指导实践的原则。通过深入理解现代企业架构的本质,掌握构建可扩展Web架构的精髓,优化端到端的业务流程,并塑造与之匹配的组织形态,您将能够: 提升业务敏捷性: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更有效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 增强系统韧性: 应对突发故障和高并发流量,保障业务连续性。 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自动化与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驱动持续创新: 建立支持创新的技术与组织环境。 吸引与留住人才: 打造一个吸引顶尖技术人才、并使其能发挥最大价值的工作场所。 这是一段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适应、不断演进的企业架构的探索之旅。它要求我们跳出日常的琐碎工作,从更宏观、更战略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技术、流程与组织。本书旨在成为您在这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帮助您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您重塑企业架构、拥抱变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架构”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的理解,只觉得它离我比较遥远。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走进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领域。作者对于“未来”二字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如何才能在这种趋势中保持领先。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演进式架构”的定义和实践的阐述。它强调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而是持续的学习、调整和优化。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遇到瓶颈,就是因为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不敢拥抱变化。书中提到的“变更能力”和“可维护性”这些关键指标,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团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是否真正关注了这些方面。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技术孤立起来,而是将其与“流程”和“组织”紧密联系。我一直觉得,再好的技术,如果组织结构不合理、流程不顺畅,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作者对“拥抱变化”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通过敏捷实践和DevOps来加速交付的论述,都非常有启发性。我开始意识到,技术架构的优化,必须与组织和流程的变革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未来”的可能性。 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概念的介绍,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都精准地抓住了核心,并阐述了它们在构建可扩展系统中的作用。例如,关于微服务和事件驱动架构的讨论,让我对如何设计更加灵活和松耦合的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而是着重于它们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权衡取舍,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更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判断。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它让我明白,架构不仅仅是代码层面的设计,更是一种战略思维,一种面向未来的规划。我感受到了它带来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技术框架,更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不断进化的能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希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为企业构建坚实而灵活的基石的人。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如何将技术、流程和组织融为一体,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企业。我之前一直觉得,“架构”这个词离我很遥远,更像是高高在上的概念,直到我读了这本书。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个宏大的主题拆解开来,让我看到了它的方方面面。 我尤其被书中“演进式架构”的理念所吸引。它颠覆了我对传统架构的理解,让我认识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过去项目开发中,可能因为固步自封而错失的良机。作者对于“变更能力”和“可维护性”的强调,让我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样的架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能够支持业务的持续发展,而不是成为阻碍。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技术孤立起来,而是将它置于更广阔的“流程”和“组织”的背景之下。我之前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很多技术都很先进,但项目却进展缓慢?这本书清晰地解释了,是因为我们的流程和组织结构没有跟上。作者对“拥抱变化”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通过敏捷和DevOps来优化协作和交付的论述,都极具指导意义。我开始明白,技术架构的成功,是需要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甚至是整个组织变革来支撑的。 在技术细节上,这本书并没有过于深入地探讨具体的实现,而是着重于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原则。比如,作者对微服务和事件驱动架构的解读,让我对如何设计更灵活、更易于扩展的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提出的“权衡”和“取舍”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架构设计并非只有一种最优解,而是需要在特定的业务场景下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架构”的意义,以及它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战略、关于组织、关于未来的启示录。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在数字化时代中,构建更加强大和适应性更强的企业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这个在软件开发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兵都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未来、持续进化的系统。这本书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堆砌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探讨了“架构”这个宏观概念,并且将其与“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第一章开始,作者就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现代企业在构建可扩展Web架构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演进式架构”的阐述,这与我过去那种“一次性设计完美”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书中反复强调的“适应性”和“韧性”的概念,让我深刻意识到,在快速迭代和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今天,僵化的架构只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流程”和“组织”的探讨。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只关注代码和系统本身,却忽略了支撑这些技术落地的一整套流程和组织结构。这本书却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阐述了清晰的流程和灵活的组织如何赋能于架构的演进,反之亦然。例如,书中关于“拥抱变化”的文化以及如何通过敏捷开发和DevOps实践来加速产品迭代和系统升级的论述,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开始反思,我们团队内部的沟通方式和决策机制,是否也阻碍了架构的健康发展。 在技术细节方面,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但它对诸如微服务、事件驱动架构、数据管道等关键概念的介绍,都清晰地阐述了其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应用场景。作者并没有过度纠结于具体的实现细节,而是着重于如何选择和组合这些技术,以构建一个真正可扩展、可维护的系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边界上下文”的讨论,这对于理解和设计复杂的分布式系统至关重要,它帮助我理清了不同服务之间的责任划分和协作方式。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代码实现者”,转变为一个更具战略眼光的“架构思考者”。我强烈推荐所有在技术一线摸爬滚打的开发者、架构师,以及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感兴趣的管理者阅读此书。它会让你重新审视“架构”的意义,并为你指明通往“未来”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洗礼,我从一个对“架构”概念模糊不清的普通开发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洞察其深层含义的思考者。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视角,剖析了现代企业在构建可扩展Web架构时所面临的复杂性。我一直觉得,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我们很难跟上。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关键不在于追逐最新的技术,而在于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变化、持续进化的架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演进式架构”的理念。它打破了我之前那种“一次性设计完美”的固有思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务实和灵活的解决方案。作者强调的“变更能力”和“可维护性”,就像是为架构设计注入了生命力,让它能够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成长。我开始反思,我们过去在项目中的很多决策,是不是因为缺乏这种“演进”的思维,而导致了后期的困境。 书中对于“流程”和“组织”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觉得,技术团队和业务团队之间的脱节,是很多项目失败的根源。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技术架构的成功,离不开顺畅的流程和高效的组织。作者关于“拥抱变化”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通过敏捷开发和DevOps来促进协作和加速交付的论述,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开始意识到,架构的本质,是服务于业务,而技术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在技术层面,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详尽的技术手册,但它对诸如微服务、事件驱动架构等关键概念的阐述,都非常有深度。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技术的表层,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模式背后的设计哲学和权衡。例如,关于“边界上下文”的讨论,让我对如何设计清晰的系统边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构建大型分布式系统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构建技术系统,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适应未来、充满活力的企业。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升华,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想要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为企业奠定坚实技术基础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之前一直以为架构只是工程师们的事情,和我们这些做业务的人关系不大。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架构的重要性远超我的想象,它真的关系到整个公司的未来发展。我之前所在的团队,经常会因为系统老旧、难以扩展而导致新功能开发缓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线上问题,那时候大家都非常头疼,但又找不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这本书里关于“演进式架构”的理念,真的让我茅塞顿开。它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样,认为架构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强调要不断地适应变化,像生物一样不断进化。这让我想到,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敢轻易改变现有系统,所以才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如何识别技术债务、如何逐步重构现有系统的方法,都非常实用,我迫不及待想把这些理念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 而且,这本书不只是讲技术,它还深入探讨了“流程”和“组织”这两个方面。我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团队总是沟通不畅,项目推进效率低下?这本书里就给出了答案,原来是我们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书中关于如何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如何培养“拥抱变化”的文化,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觉得,要做好一个项目,光有好的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团队合作和顺畅的流程。 对于我这种非技术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虽然有些技术术语,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清晰易懂,并且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动化”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同时,书中对“可观测性”的强调,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关注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工具来监控和管理系统。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架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企业战略、组织文化和流程优化的系统工程。我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拥有了新的视角,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公司面临的挑战,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我真的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正版图书,带塑封的。内容还没看,慢慢吸收

评分

送货速度还是一如既往的快,服务不错

评分

包装精美,封皮完好。非常满意

评分

纸质好粗糙了一个

评分

收藏好久了,乘这次机会赶紧下手,好好拜读

评分

实话讲,虽然书很厚,但偏管理较空洞,内容不是特别有好。

评分

支持京东!祝越做越好,超过其他平台!东西一直很好,快递更好!支持支持支持!

评分

不错的商品,继续努力吧。

评分

经典之作,必读之作,必须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