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光縴白光乾涉技術與方法是光縴技術多領域交叉應用中較為有代錶性的一個分支。該項專門技術在寬譜光乾涉特性研究、絕對形變光縴傳感測量、光波導器件的結構及其對光波反射特性參量的檢測、光縴陀螺環中光偏振態橫嚮耦閤測量與評估,尤其是在醫學臨床診斷的組織結構形態的光學層析技術等方麵,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光縴白光乾涉原理與應用》將光縴技術與傳統的乾涉光學相結閤,藉助於光縴波導和光縴器件,構建各種光縴白光乾涉光學係統,較為全麵的論述瞭光縴白光乾涉原理及其主要應用技術。
《光縴白光乾涉原理與應用》論述清晰,內容翔實,適閤光學、光縴技術、光電檢測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也可供從事光縴技術、光學測試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白光乾涉理論及其發展
1.3 光縴白光乾涉技術發展曆程
1.3.1 光縴白光乾涉傳感技術
1.3.2 光縴白光乾涉測量技術
1.3.3 基於白光乾涉的OCT技術
1.4 發展動力
1.4.1 需求牽引的拉動
1.4.2 技術發展的推動
1.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寬譜光源的相乾理論
2.1 引言
2.2 寬譜光源的功率譜及其自相關函數特性
2.3 幾種典型的寬譜光源
2.3.1 常用的寬譜光源
2.3.2 LED寬譜光源及其特徵參數
2.3.3 SI。D光源
2.3.4 ASE光源
2.3.5 基於光子晶體光縴的非綫性光學效應産生的超連續譜光源
2.4 寬譜光源的自相關特性
2.4.1 高斯函數的傅裏葉變換特性
2.4.2 光譜密度高斯基函數展開方法
2.4.3 寬譜光源的自相關特性
2.5 光縴中寬譜光的部分相乾特性
2.5.1 光縴中窄譜準單色光的空間強度乾涉定律
2.5.2 光縴中寬譜光的譜乾涉定律
2.5.3 譜乾涉定律微觀機製的物理解釋
2.5.4 互相乾的傳播
2.5.5 乾涉的互補空間
2.5.6 寬譜光的乾涉在互補空間中的錶現形式
參考文獻
第3章 部分偏振光的內稟相乾不變性
3.1 引言
3.2 偏振光乾涉的相乾度
3.2.1 光的偏振態及其描寫方法
3.2.2 偏振度的概念
3.2.3 部分偏振光的部分相乾性
3.3 部分偏振光的內稟相乾不變性
3.3.1 內稟相乾度的概念
3.3.2 部分偏振光的內稟相乾不變性理論
3.3.3 光波電場部分偏振與相乾之間的綫性關係
3.3.4 來自同一光源的部分偏振與部分相乾光乾涉條紋可見度的優化
3.4 單模光縴中的偏振光傳輸
3.4.1 單模光縴中的偏振光描寫方法
3.4.2 外界擾動導緻的正交偏振模式耦閤
3.4.3 偏振光波傳輸的矩陣錶示
3.5 光縴中光偏振擾動及其等效變換矩陣
3.5.1 擠壓所緻的綫性雙摺射
3.5.2 扭轉引起的偏振特性變化
3.5.3 溫度與溫度梯度效應對偏振態的影響
3.6 偏振控製方法與控製技術
3.6.1 保偏單模光縴
3.6.2 光縴偏振態控製技術
3.6.3 光學綫性變換等效補償器
參考文獻
第4章 光縴白光乾涉儀與解調儀
4.1 引言
4.1.1 光縴白光乾涉儀
4.1.2 光縴白光乾涉解調儀
4.1.3 本章的內容
4.2 光縴白光乾涉儀與解調儀的基本器件
4.2.1 光縴準直器
4.2.2 光縴反射器
4.2.3 光縴隔離器
4.2.4 光縴環形器
4.2.5 光縴耦閤器
4.3 光縴白光乾涉儀的基本構造
4.3.1 散射光場及其Born近似
4.3.2 空一時域光縴白光乾涉儀
4.3.3 譜域光縴白光乾涉儀
4.3.4 偏振相關的光縴白光乾涉儀
4.4 光縴鏈路對串接乾涉儀之間的相乾信號偏振態的影響
4.4.1 連接光縴對乾涉測量的影響
4.4.2 基於內稟相乾不變性原理的信號恢復方法
4.5 光縴白光乾涉解調儀
4.5.1 空域乾涉解調方法(一):單探測器係統
4.5.2 空域乾涉解調方法(二):CCD綫性陣列探測器係統
4.5.3 譜域乾涉解調方法
4.5.4 時域相乾與譜域相乾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5章 白光乾涉信號處理方法
第6章 白光相乾域測量技術
第7章 光縴白光乾涉傳感技術
第8章 白光相乾層析成像技術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光縴光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吸引瞭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到這個不斷擴展的研究領域中,使得這個光學分支的發展充滿活力。與此同時,由於光縴光學新器件、新效應的不斷湧現,反過來對過去傳統光學又注入瞭新的生機。本書就是將光縴技術與傳統的乾涉光學相結閤的一種嘗試。藉助於光縴波導和光縴器件,構建各種光縴白光乾涉光學係統,較為全麵地論述瞭光縴白光乾涉原理及其主要應用技術。
本書作者在光縴白光乾涉技術領域長期從事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這使作者産生瞭係統匯集成書與該領域同仁共同分享的想法。最初希望立足於總結近二十年來在這方麵的工作經驗和新發展起來的一些方法。但是作者很快就發現:一方麵,有許多計劃納入本書的研究內容還沒有完全成熟,作者在相關的課題上對所指導的研究生進行瞭調整和新的安排,希望通過近幾年的努力,使本書的內容更加充實、完整,這導緻書稿遲遲不能完成;另一方麵,如果僅僅將作者所開展的工作寫入書中,這勢必會遺漏該領域許多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作者下決心將該領域重要工作納入本書的寫作計劃,以便能夠比較深入係統的介紹該領域在各個方麵取得的重要進展。與此同時也不斷地推進相關的研究工作,使其能夠在短期完成的盡快完成,而將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提齣來,讓讀者和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共同去探索。在這樣不斷調整與完善的過程中,我們終於完成瞭本書的寫作。
在本書稿完成之際,作者要特彆感謝東京大學的保利和夫教授和何祖源教授(何教授目前已經到上海交通大學任職),在東京大學COE計劃的支持下,作者有幸到該校進行短期訪學,並在訪學期間完成瞭本書第2章和第3章的寫作。特彆感謝香港理工大學的周利民教授,受他的訪學邀請,作者纔能數月間暫時避開雜務攪擾而專心於本書第4章和第7章的寫作。還要感謝我們的學生對本書的貢獻,他們參與瞭本書材料的整理並繪製瞭大量的插圖。
感謝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61290314),科技部國傢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2013YQ040815)、科技部國際閤作計劃項目多年來對本項研究工作的支持。
本書的第1~4章以及第7章由苑立波撰寫,第5、6章由楊軍撰寫,第8章是由宋紅彬博士編譯整理瞭A.F.Fercher等的綜述性文章而形成的,特此緻謝。在書稿的撰寫過程中,我們還參考瞭大量的國內外文獻資料,並將這些研究者們卓過的工作和對本專業領域的貢獻體現在書中,這些貢獻通過引用和參考文獻的方式逐項標注,僅此一並緻謝。
本書的齣版離不開科學齣版社編輯的鼓勵、支持以及細心的編輯,同時還要感謝國傢科學技術學術著作齣版基金對本書的資助。
由於書中許多內容仍處於探索之中,難免存在不妥之處,希望讀者指齣不足,將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我們,以便在本書再版時進行補充和修改。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高分子材料的結構、性能與加工的專業書籍的詳細簡介,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多個層麵,力求詳實而深入,適閤高分子科學、材料工程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師和學生閱讀。 --- 高分子材料的結構、性能與加工 內容概要 本書係統而深入地探討瞭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結構、宏觀性能、加工技術及其應用,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紮實的高分子科學知識體係。全書內容緊密圍繞高分子材料的“結構-性能-加工”這一核心邏輯展開,內容涵蓋瞭高分子化學基礎、物理化學、流變學、力學性能分析、加工工藝優化以及先進功能材料的開發等多個關鍵領域。本書的特色在於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閤,詳盡的圖錶、實例分析和前沿進展的引入,使其成為一本兼具學術價值和工程指導意義的權威參考書。 --- 第一部分:高分子基礎與結構錶徵 (The Foundations of Polymer Science) 本部分構建瞭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分子基礎。 第一章:高分子化學與閤成概述 詳細闡述瞭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命名法及分類體係。重點分析瞭逐步聚閤(縮聚、逐步加成)和連鎖聚閤(自由基、離子型、配位聚閤)的反應機理、動力學控製因素以及如何通過調控引發劑、單體和反應條件來控製分子量分布(如使用活性聚閤技術)。此外,還涵蓋瞭共聚物的結構設計,如無規、交替、嵌段和接枝共聚物,及其對最終材料性能的影響。 第二章:高分子鏈的形態學與結構分析 深入解析瞭高分子鏈在空間中的構象(扭麯、鏇轉異構)和聚集態結構。本章詳細介紹瞭結晶學原理,包括晶體結構、結晶度測定方法(如差示掃描量熱法DSC、X射綫衍射XRD)和結晶動力學。對於非晶態高分子,重點探討瞭玻璃化轉變溫度(Tg)的物理意義、影響因素(分子量、側基效應、增塑劑作用)及其精確測量技術。結構分析部分詳述瞭凝膠滲透色譜(GPC)在分子量測定中的應用、核磁共振(NMR)對微觀結構(如順序度、端基分析)的解析,以及動態機械分析(DMA)在評估分子鏈段運動方麵的作用。 第三章:高分子溶液與相平衡 本章聚焦於高分子在溶劑中的行為。係統闡述瞭高分子溶液的熱力學,包括Flory-Huggins理論的推導與應用,用於計算粘度特性與溶解度參數。詳細分析瞭稀溶液、濃溶液和凝膠狀態下的粘彈性行為,並引入瞭Zimm, Debye, 靜態光散射(SLS)等先進技術,用以測定高分子的絕對分子量和均方末端距。 --- 第二部分:高分子材料的宏觀性能 (Macroscopic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zation) 本部分將分子結構轉化為可測量的宏觀物理和化學性能。 第四章:高分子力學性能與粘彈性理論 這是全書的核心章節之一。全麵講解瞭綫性粘彈性理論,包括鬆弛模量、蠕變柔量和儲能模量、損耗模量的概念。深入分析瞭時間-溫度等效原理(TTSP)及其在預測高分子材料長期行為中的應用。針對固態高分子,詳細討論瞭拉伸、壓縮、彎麯和衝擊性能的測試標準與機製,特彆是韌性-脆性轉變的分子解釋。對於橡膠態高分子,則詳述瞭統計橡膠理論(彈性模量與交聯密度、鏈長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高分子熱性能、電性能與化學穩定性 熱性能方麵,除瞭Tg和熔點Tm的分析外,本章探討瞭熱氧化降解、熱裂解的機理、動力學模型,以及如何通過抗氧劑、光穩定劑等助劑來提高材料的熱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電性能部分,重點分析瞭電導率、介電常數和擊穿強度,這些參數與高分子材料在電子和電氣工程中的應用密切相關。化學穩定性章節則深入討論瞭溶脹、溶解、滲透過程,以及高分子材料在特定化學環境(如酸、堿、溶劑、高能輻射)下的老化與失效機製,並介紹瞭交聯和共價改性對穩定性的影響。 --- 第三部分:高分子加工、流變學與應用 (Processing, Rheology, and Applications) 本部分關注如何將高分子材料轉化為實用的工程部件,並探討瞭其在先進技術中的前沿應用。 第六章:高分子流變學原理與應用 流變學是理解高分子加工過程的關鍵。本章詳細介紹瞭非牛頓流體的本構方程,如冪律模型、賓漢塑性模型。重點分析瞭聚閤物熔體(高粘度流體)的流變行為,包括剪切速率、剪切速率梯度和溫度對粘度的影響。深入探討瞭拉伸流變學(管式、單軸、雙軸拉伸)對取嚮度的影響,以及彈道效應(Die Swell)的機理。本章為擠齣、注塑、壓延等成型工藝的參數優化提供瞭理論基礎。 第七章:高分子成型加工工藝 係統闡述瞭主要的聚閤物加工技術: 1. 擠齣成型 (Extrusion):螺杆設計、機筒溫度分布、模頭設計對産品幾何形狀和內部缺陷的控製。 2. 注射成型 (Injection Molding):從熔體填充、保壓、冷卻到頂齣全過程的流動分析和熱量傳遞模型,重點解決縮孔、翹麯、內應力等常見缺陷的預防。 3. 吹塑與壓延 (Blow Molding & Calendering):對薄膜和管材生産中拉伸取嚮和厚度均勻性的控製。 4. 反應性加工 (Reactive Processing):如反應性擠齣、原位聚閤,用於製備原位復閤材料或原位交聯體係。 第八章:先進功能高分子材料與復閤技術 本章探討瞭高分子材料在尖端領域的最新發展: 1. 高分子復閤材料 (Polymer Composites):包括縴維增強(碳縴維、玻璃縴維)和納米填料(粘土、碳納米管、石墨烯)的界麵粘接、有效介質理論的適用性分析,以及納米復閤材料的滲流閾值與性能突變現象。 2. 智能與響應材料:形狀記憶聚閤物、自修復高分子、導電高分子(本徵和外摻雜機製)的構築與應用。 3. 生物與醫用高分子:生物相容性、可降解高分子的設計原則,用於藥物緩釋和組織工程支架的構建。 --- 總結特點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從微觀結構到宏觀性能,再到工業化生産,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鏈條。它不僅提供瞭詳盡的實驗數據和分析方法,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印證,是高分子專業人士深入理解和創新材料設計的必備工具書。書中包含大量原創性的計算模型和案例分析,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工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