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SDN VMware NSX 網絡原理與實踐

新一代SDN VMware NSX 網絡原理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範恂毅,張曉和 著
圖書標籤:
  • SDN
  • VMware NSX
  • 網絡虛擬化
  • 網絡安全
  • 數據中心
  • 雲計算
  • 網絡原理
  • 實踐指南
  • 虛擬網絡
  • 軟件定義網絡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192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8566
品牌:異步圖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適閤網絡和虛擬化設計架構師、項目實施工程師和IT管理人員閱讀。
  VMware NSX技術領域的一本中文讀物  VMware公司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CTO亞洲研究院總經理李映先生作序  眾多業內技術專傢傾力推薦  本書由NSX技術專傢著作,全麵介紹瞭VMware NSX的相關知識,還從自身的經驗和體會齣發,闡述瞭NSX與其他技術、産品、服務進行整閤的解決方案,可以作為NSX部署方案的指導。

內容簡介

  VMware NSX是VMware網絡虛擬化平颱,它是結閤瞭Overlay技術的新一代SDN解決方案。《新一代SDN——VMware NSX 網絡原理與實踐》作為市麵上專門講解VMware NSX的中文圖書,揭開瞭這項新技術的神秘麵紗。  《新一代SDN——VMware NSX 網絡原理與實踐》共分為12章,主要介紹瞭SDN與網絡虛擬化的起源與現狀,NSX網絡虛擬化概覽,NSX-V解決方案基本架構,NSX-V邏輯交換與VXLAN Overlay,NSX-V邏輯路由,NSX-V安全,NSX-V的Edge服務網關,多vCenter環境中的NSX-V,多虛擬化環境下的NSX-MH,NSX與OpenStack,在NSX之上集成第三方服務,NSX的底層物理網路設計等知識。  《新一代SDN——VMware NSX 網絡原理與實踐》適閤網絡和虛擬化設計架構師、項目實施工程師和IT管理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範恂毅,畢業於南京郵電大學,曾在NEC、Jardine OneSolution、Alcatel-Lucent等國際知名IT公司擔任顧問和架構師,有約10年行業工作經驗。精通網絡和服務器虛擬化技術,並在存儲、安全、應用交付、語音、無綫等領域有深入研究,尤其對SDN、網絡虛擬化、分布式存儲、OpenStack等前沿IT技術保持著極高的熱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持有三項Cisco CCIE認證(安全、語音、數據中心)和三項VMware VCP認證(數據中心虛擬化、網絡虛擬化、桌麵虛擬化)。曾主導多傢跨國企業的中國區數據中心的架構設計,目前同時擔任著國內的VMware虛擬化技術論壇——VMsky的NSX版塊版主。  張曉和,曾就讀於香港大學IMBA,目前是VMware公司網絡虛擬化産品綫高級經理,擁有18年的IT工作經曆,先後在Bay Networks、Fore Systems以及Cisco Systems(2000年到2014年)擔任係統工程師和銷售經理等多個職位。是國內很早獲得路由交換和安全雙CCIE的網絡從業者之一,曾經參與過國內很多重點行業的超大型客戶網絡架構設計,乃至業務拓展及推廣。  作為VMware公司在中國區布局網絡虛擬化(SDN)業務的産品經理,張曉和先生自2014年以來一直緻力於推廣和推進在新一代的數據中心和雲機房中使用軟件定義網絡的NSX技術來替代物理網絡設備和廠商功能綁定的傳統方案。

目錄

第1章 SDN與網絡虛擬化的起源與現狀 1
1.1 SDN的起源和發展曆程 1
1.1.1 為什麼需要SDN 2
1.1.2 網絡業務發展趨勢 4
1.1.3 SDN發展曆史 8
1.2 認識SDN 9
1.2.1 SDN是什麼 9
1.2.2 SDN架構 11
1.2.3 SDN如何應對當前IT環境 12
1.2.4 SDN相關的組織與廠商的
應對 13
1.3 網絡虛擬化的興起 15
1.3.1 服務器虛擬化的日趨成熟 16
1.3.2 網絡虛擬化的起源和發展 17
1.4 總結 21
第2章 NSX網絡虛擬化概覽 23
2.1 VMware NSX網絡虛擬化解決方案
簡介 23
2.1.1 VMware服務器虛擬化的
前世今生 23
2.1.2 服務器虛擬化的優勢移植
到瞭網絡虛擬化 28
2.1.3 NSX解決方案概覽 29
2.1.4 NSX網絡虛擬化應用場景 33
2.2 當前主流Overlay隧道技術簡介 34
2.2.1 VXLAN技術 34
2.2.2 NVGRE技術 36
2.2.3 STT技術 36
2.2.4 三種Overlay技術的對比和
應用場景 37
2.2.5 下一代Overlay技術—
Geneve 37
2.3 各廠商的網絡虛擬化解決方案 38
2.3.1 Cisco ACI解決方案 39
2.3.2 在Microsoft Hyper-V中實現
網絡虛擬化 40
2.3.3 Juniper Contrail解決方案 41
2.3.4 各廠商網絡虛擬化解決方案的
比較 42
2.4 與VMware NSX相關的認證 44
2.4.1 VMware認證體係簡介 44
2.4.2 與NSX相關的VMware認證與
考試 46
2.5 總結 47
第3章 NSX-V解決方案基本架構 48
3.1 NSX-V的核心組件 48
3.1.1 NSX-V邏輯框架 48
3.1.2 NSX-V的管理平麵 50
3.1.3 NSX-V的控製平麵 51
3.1.4 傳輸區域 57
3.2 NSX-V安裝環境 58
3.2.1 NSX-V底層安裝環境 58
3.2.2 NSX Manager安裝準備 59
3.3 NSX Manager的安裝與部署實驗 60
3.3.1 獲得NSX Manager的OVA
文件 60
3.3.2 安裝NSX Manager的虛擬機 60
3.3.3 登錄到NSX Manager的
虛擬機 65
3.3.4 將NSX Manager注冊到
vCenter 67
3.3.5 備份NSX Manager 69
3.4 NSX Controller的安裝和部署實驗 70
3.4.1 NSX Controller部署流程 70
3.4.2 安裝NSX Controller 70
3.5 總結 73
第4章 NSX-V邏輯交換與
VXLAN Overlay 74
4.1 vSphere邏輯交換機詳解 74
4.1.1 vSphere標準交換機和分布式
交換機 74
4.1.2 NSX邏輯交換機 77
4.1.3 NSX中VXLAN的組播復製
模式 80
4.1.4 NSX中VXLAN的單播復製
模式 82
4.1.5 NSX中VXLAN的混閤復製
模式 84
4.1.6 NSX Controller的錶項 85
4.1.7 虛擬網絡到虛擬網絡的二層
流量轉發 86
4.1.8 NSX邏輯交換機的QoS 88
4.2 NSX二層橋接 89
4.2.1 虛擬網絡到物理網絡的二層
連接 89
4.2.2 虛擬網絡到物理網絡的單播
通信 92
4.3 NSX邏輯交換機的實驗配置 94
4.3.1 為ESXi主機安裝VIB 94
4.3.2 配置VXLAN相關參數 95
4.3.3 配置Segment ID池 97
4.3.4 配置傳輸區域 98
4.3.5 配置和部署NSX邏輯
交換機 99
4.3.6 將虛擬機遷移至邏輯交換機
環境 101
4.4 總結 102
第5章 NSX-V邏輯路由 104
5.1 NSX邏輯路由詳解 104
5.1.1 NSX邏輯路由概覽 105
5.1.2 NSX邏輯接口 107
5.1.3 NSX集中路由 108
5.1.4 NSX分布式路由 109
5.1.5 物理路由器作為下一跳的
部署模型 115
5.1.6 NSX Edge作為下一跳的
部署模型 116
5.2 NSX邏輯路由的實驗配置 119
5.2.1 配置和部署NSX分布式邏輯
路由器 119
5.2.2 配置和部署NSX Edge
路由器 128
5.2.3 連接分布式路由器和
NSX Edge路由器 134
5.2.4 在分布式路由器上配置OSPF
動態路由 139
5.2.5 在NSX Edge上配置OSPF動態
路由 144
5.3 總結 149
第6章 NSX-V安全 150
6.1 防火牆技術 150
6.1.1 硬件防火牆和軟件防火牆 151
6.1.2 防火牆技術及其實現 152
6.2 NSX防火牆詳解 153
6.2.1 企業和數據中心需要麵對的
安全挑戰 154
6.2.2 NSX如何應對當今安全
難題 155
6.2.3 NSX分布式防火牆概述 156
6.2.4 NSX分布式防火牆的功能和
優勢 160
6.2.5 NSX分布式防火牆的微分段
技術的實現 164
6.2.6 使用NSX分布式防火牆保護
虛擬桌麵 171
6.2.7 利用NSX Edge實現防火牆
功能 176
6.3 NSX防火牆實驗配置 177
6.3.1 配置NSX分布式防火牆 177
6.3.2 配置NSX Edge防火牆 181
6.4 總結 186
第7章 NSX-V的Edge服務網關 187
7.1 NSX Edge服務網關 187
7.1.1 NSX Edge服務網關能實現的
功能 187
7.1.2 部署NSX Edge服務網關的
資源分配 188
7.2 NSX Edge的HA 189
7.2.1 使用A/S實現NSX Edge的
HA 189
7.2.2 使用ECMP實現NSX Edge的
HA 192
7.3 利用NSX Edge服務網關實現NAT 194
7.3.1 NAT技術簡介 194
7.3.2 使用NSX Edge服務網關部署
Source NAT 195
7.3.3 使用NSX Edge服務網關部署
Destination NAT 196
7.4 利用NSX Edge服務網關實現負載
均衡 197
7.4.1 負載均衡技術 197
7.4.2 基於NSX Edge服務網關的
負載均衡 199
7.4.3 使用單臂模式部署負載
均衡 200
7.4.4 使用在綫模式部署負載
均衡 203
7.4.5 部署分布式負載均衡 205
7.5 利用NSX Edge服務網關實現VPN 206
7.5.1 IPSec VPN技術 207
7.5.2 另一種VPN技術:
SSL VPN 208
7.5.3 使用NSX Edge建立二層
VPN 209
7.5.4 使用NSX Edge建立三層VPN 211
7.6 NSX Edge服務網關的實驗配置 211
7.6.1 配置Source NAT 211
7.6.2 配置Destination NAT和
單臂模式負載均衡 215
7.6.3 配置並實現NSX Edge的HA 233
7.7 總結 236
第8章 多vCenter環境中的NSX-V 237
8.1 跨vCenter的NSX-V架構和設計 237
8.1.1 跨vCenter的NSX-V概述 237
8.1.2 跨vCenter的NSX-V組件
介紹 241
8.1.3 單站點數據中心設計 242
8.1.4 多站點數據中心設計 243
8.2 跨vCenter的NSX-V部署 246
8.2.1 跨vCenter的NSX-V部署準備
工作 246
8.2.2 部署主用NSX Manager 247
8.2.3 部署輔用NSX Manager 249
8.3 總結 250
第9章 多虛擬化環境下的NSX-MH 251
9.1 開源虛擬化平颱 251
9.1.1 Xen的起源和發展曆程 252
9.1.2 Xen的工作原理 253
9.1.3 KVM的起源和發展曆程 254
9.1.4 KVM基本架構 256
9.2 NSX-MH解決方案概覽 257
9.2.1 NSX-MH解決方案整體
架構 257
9.2.2 NSX-MH的管理平麵 258
9.2.3 NSX-MH的控製平麵 260
9.2.4 NSX-MH的數據平麵 263
9.3 NSX-MH環境下的OVS 264
9.3.1 OVS的起源和發展曆程 265
9.3.2 OVS技術詳解 265
9.3.3 OVS與Openflow 268
9.3.4 OVS與服務節點 269
9.3.5 OVS與Hypervisor 271
9.3.6 OVS與NSX二層網關 271
9.3.7 OVS與物理二層網關 274
9.3.8 OVS與NSX三層網關 275
9.3.9 OVS與傳輸區域 279
9.4 NSX-MH邏輯交換 279
9.4.1 NSX-MH邏輯交換 279
9.4.2 虛擬網絡之間的單播通信 280
9.4.3 虛擬網絡到物理網絡的
單播通信 282
9.4.4 多目的流量的復製模型 286
9.5 NSX-MH邏輯路由 287
9.5.1 NSX-MH邏輯路由簡介 287
9.5.2 集中路由 288
9.5.3 分布式路由 291
9.6 NSX-MH安全 292
9.6.1 端口隔離 292
9.6.2 端口安全 293
9.6.3 安全Profile與訪問控製列錶 295
9.7 總結 299
第10章 NSX與OpenStack 300
10.1 OpenStack簡介 300
10.1.1 OpenStack的起源和發展
曆程 301
10.1.2 OpenStack主要組件 304
10.1.3 OpenStack在企業中的典型
部署 309
10.1.4 VMware與OpenStack的
關係 310
10.2 NSX與OpenStack的集成 313
10.2.1 VIO發行版軟件 313
10.2.2 使用NSX-V進行VIO的
網絡部署 319
10.2.3 NSX–MH與OpenStack的
集成 322
10.3 NSX-V的VIO安裝和部署 323
10.3.1 安裝和部署VIO Manager 323
10.3.2 通過VIO Manager部署OpenStack 327
10.4 總結 335
第11章 在NSX之上集成第三方服務 336
11.1 NSX與閤作夥伴打造下一代
數據中心安全 336
11.1.1 Palo Alto NGFW解決
方案 337
11.1.2 NSX與Palo Alto集成解決
方案 338
11.1.3 如何集成NSX與Palo Alto NGFW 341
11.1.4 NSX與Checkpoint vSEC的
集成解決方案 344
11.1.5 NSX與Symantec的集成
解決方案 345
11.2 NSX與閤作夥伴共同交付SDDC 346
11.2.1 F5應用交付解決方案
簡介 347
11.2.2 NSX與F5集成解決方案 351
11.2.3 與NSX Edge平行部署F5
應用服務 353
11.2.4 與分布式路由器平行部署F5
應用服務 355
11.2.5 使用單臂模式部署F5應用
服務 357
11.3 總結 359

第12章 NSX的底層物理網絡設計 360
12.1 為NSX而打造的Underlay 360
12.1.1 數據中心物理網絡架構的
演進 361
12.1.2 NSX對底層物理網絡提齣
的要求 365
12.2 Arista Networks網絡平颱與NSX的
融閤 368
12.2.1 Arista Networks網絡平颱
介紹 368
12.2.2 在Arista Networks網絡平颱
之上部署NSX 370
12.3 Brocade網絡平颱與NSX的融閤 372
12.3.1 Brocade VCS Fabric平颱
介紹 372
12.3.2 在Brocade VCS Fabric平颱
之上部署NSX 374
12.4 NSX環境中物理交換機連接的
機櫃設計 376
12.4.1 NSX環境中的機櫃和集群
設計 376
12.4.2 NSX中的的流量模型 381
12.5 總結 382
參考文獻 384

前言/序言


《網絡重塑: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演進與前瞻》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企業對數據中心網絡的要求早已超越瞭基礎的連通性。高性能、高可用性、靈活性、自動化以及安全性,這些需求共同驅動著網絡架構的深刻變革。傳統的、基於物理設備的、靜態配置的網絡模式,正逐漸顯露齣其局限性,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和日益增長的流量壓力。 《網絡重塑: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演進與前瞻》一書,深入剖析瞭驅動當前網絡變革的核心力量,並以前瞻性的視角,勾勒齣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藍圖。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種特定的技術或廠商的解決方案,而是緻力於從更宏觀、更基礎的層麵,探討數據中心網絡演進的必然性,解析其中的關鍵技術原理,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一部分:數據中心網絡演進的驅動力與挑戰 本部分首先將迴顧數據中心網絡發展的曆史脈絡,從早期簡單的二層、三層網絡,到如今復雜多樣的虛擬化、雲化環境。我們將深入分析導緻傳統網絡麵臨挑戰的根本原因: 業務敏捷性需求: 敏捷開發、DevOps、容器化等新興應用模式要求網絡能夠快速響應應用部署和變更,傳統的“一次部署,長期不變”的網絡模式已無法滿足需求。 流量爆炸性增長: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數據中心內部東西嚮流量的比例急劇增加,對網絡的帶寬、延遲和可擴展性提齣瞭嚴峻考驗。 虛擬化與雲原生: 虛擬機的廣泛應用以及容器、微服務的興起,使得網絡邏輯與物理基礎設施的解耦成為必然,傳統的基於IP地址的靜態安全策略難以有效管理。 安全邊界的模糊化: 隨著橫嚮移動威脅的增加,傳統的“內厚外薄”的安全模型已不再奏效,需要構建更精細、更動態的安全防護體係。 運維復雜性: 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復雜化,手動配置和故障排查的難度不斷增加,易齣錯且效率低下。 本書將詳細闡述這些驅動力如何促使業界尋求更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架構,並為後續的技術探討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核心技術原理 在理解瞭變革的驅動力之後,本書將聚焦於構成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各項核心技術,並對其底層原理進行深入剖析,而非停留在概念層麵。 軟件定義網絡(SDN)的原理與演進: 我們將深入探討SDN的核心思想——控製與轉發分離,以及其在數據中心網絡中的應用。本書將詳細解析SDN控製器如何扮演“大腦”的角色,集中管理和調度網絡資源。同時,也將討論SDN在不同場景下的演進,包括OpenFlow協議的規範、南北嚮和東西嚮接口的交互邏輯,以及SDN在提高網絡自動化和靈活性方麵的作用。 網絡虛擬化的關鍵概念與實現: 網絡虛擬化是下一代數據中心網絡的基礎。本書將詳細講解Overlay網絡技術,例如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的封裝機製、VTEP(VXLAN Tunnel Endpoint)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如何實現二層網絡的跨越和擴展。同時,也會探討Geneve、NVGRE等其他Overlay協議的優劣勢。我們將重點分析網絡虛擬化如何實現邏輯網絡的與物理網絡的解耦,以及其在隔離性、靈活性和效率方麵的優勢。 數據中心互聯(DCI)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隨著多數據中心部署和混閤雲的普及,如何高效、可靠地連接不同地理位置的數據中心成為重要課題。本書將探討DCI麵臨的挑戰,例如帶寬、延遲、可靠性和安全性,並深入分析基於MPLS、IPsec VPN、SD-WAN以及SDN的DCI解決方案。我們將重點分析這些解決方案在實現跨數據中心資源共享、業務連續性以及災難恢復方麵的作用。 自動化與編排在網絡管理中的應用: 自動化是下一代數據中心網絡實現高效運維的關鍵。本書將探討網絡自動化工具和技術,包括配置管理工具(如Ansible、Chef)、持續集成/持續部署(CI/CD)在網絡領域的應用,以及網絡編排平颱如何協調不同網絡組件,實現端到端的業務自動化部署和管理。 第三部分: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安全模型與實踐 安全是數據中心網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將超越傳統的邊界安全概念,探討下一代數據中心網絡的安全模型和實踐。 微隔離(Microsegmentation)的原理與價值: 傳統安全模型將網絡劃分為信任區域,而微隔離則將每一個工作負載(虛擬機、容器)視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並為其施加精細的安全策略。本書將深入解析微隔離的實現機製,以及其如何有效遏製橫嚮移動威脅,降低攻擊麵。 零信任安全模型在數據中心網絡中的落地: 零信任安全的核心理念是“從不信任,始終驗證”。本書將探討如何將零信任原則應用於數據中心網絡,實現細粒度的訪問控製、身份認證和策略執行。 安全策略的自動化管理與編排: 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和動態變化,手動管理安全策略將變得極其睏難。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自動化工具和平颱,實現安全策略的動態生成、部署和更新,確保安全策略與業務需求同步。 網絡流量可視性與威脅檢測: 強大的可視性是實現有效安全防護的前提。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流量采集、分析和監控技術,提升數據中心網絡的可見性,並結閤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對潛在安全威脅的實時檢測和響應。 第四部分: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架構設計原則與未來展望 在掌握瞭核心技術和安全理念之後,本書將引導讀者進行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架構設計,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方嚮。 可擴展性、高可用性與彈性設計: 任何先進的網絡架構都必須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高可用性和彈性。本書將從設計層麵,闡述如何構建能夠應對業務增長和突發流量的網絡,以及如何通過冗餘和容錯機製,保障業務的連續性。 開放性與互操作性: 開放的標準和接口是避免廠商鎖定的關鍵。本書將強調在架構設計中,應優先考慮采用開放的技術和協議,以實現不同廠商設備和解決方案的互操作性。 綠色與能效考量: 隨著數據中心能耗的日益增加,綠色化和能效優化已成為重要的設計目標。本書將探討如何在網絡架構設計中融入能效考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AI與機器學習在網絡中的深度融閤: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將更深入地賦能數據中心網絡。本書將探討AI在網絡流量預測、故障自愈、智能調優、安全威脅識彆等方麵的潛在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將如何重塑網絡的智能化水平。 邊緣計算與網絡融閤: 隨著邊緣計算的興起,數據中心網絡將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集中式數據中心,而是嚮邊緣延伸。本書將探討邊緣計算對數據中心互聯帶來的影響,以及網絡架構如何適應這一趨勢。 《網絡重塑: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演進與前瞻》適閤於數據中心架構師、網絡工程師、IT運維管理者、以及對下一代數據中心網絡技術感興趣的開發人員和技術愛好者。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對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全麵認知,掌握其核心技術原理,理解其安全模型,並能夠將其應用於實際的網絡設計與實踐中,從而應對不斷變化的數字化挑戰,驅動業務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在網絡技術領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師,對於新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從未停止過腳步。最近,我恰好讀完瞭一本關於SDN和VMware NSX的書籍,雖然書名我在這裏就不直接提及瞭,但其內容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的開篇,首先詳盡地闡述瞭傳統網絡架構的局限性,從僵化的配置模式、繁瑣的管理流程,到部署效率低下、安全策略難以靈活調整等痛點,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邏輯,讓讀者切身體會到為何需要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對“痛點”的深刻共鳴,為後續引入SDN和NSX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作者沒有急於介紹技術細節,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從宏觀層麵構建起對SDN理念的認知框架,解釋瞭其核心思想,即“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的分離,以及由此帶來的網絡自動化、智能化和可編程性。這部分內容對於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幫助我們擺脫瞭對傳統硬件設備的固有思維,從而以全新的視角理解網絡。

評分

最後,這本書的結尾部分,著重於對未來網絡發展趨勢的展望,以及NSX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當前的技術講解,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加前沿的網絡智能化、自動化和可編程化。書中提到瞭AI在網絡流量分析、故障預測和安全威脅檢測中的應用,以及NSX如何通過開放的API接口,為這些高級功能的實現提供基礎。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還對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和SD-WAN等相關技術進行瞭簡要的介紹,並闡述瞭NSX與這些技術的協同作用。這使得我對整個軟件定義網絡生態係統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整本書的行文流暢,邏輯清晰,雖然技術深度很高,但作者始終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SDN和VMware NSX,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工作中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且實用的學習路徑。

評分

這本書在深入講解VMware NSX的架構設計時,著重強調瞭其作為SDN解決方案的獨特優勢。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逐一拆解瞭NSX的各個組件,包括控製器、管理器、數據平麵上的vSphere Distributed Switch (VDS) 集成,以及Edge Services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Overlay網絡技術,特彆是Geneve協議的講解,非常細緻。它不僅解釋瞭Overlay如何實現網絡虛擬化,還深入探討瞭其在多租戶隔離、網絡隔離以及跨越不同物理網絡環境的能力。通過對VXLAN封裝、邏輯交換機(Logical Switch)、邏輯路由器(Logical Router)等概念的詳細闡述,我終於能夠清晰地理解NSX如何構建一個靈活、可編程、且與底層物理網絡解耦的虛擬網絡。此外,書中對NSX在微隔離、東西嚮流量控製方麵的應用,給齣瞭非常詳實的配置示例和原理說明,這對於我後續在實際工作中部署和管理復雜網絡環境提供瞭寶貴的指導。

評分

在對NSX的虛擬網絡能力進行全麵介紹後,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網絡安全領域。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討瞭NSX如何通過軟件定義的方式,為企業網絡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防護能力。其中,微隔離(Micro-segmentation)的概念被反復提及,並以多個具體的應用場景進行瞭案例分析。例如,如何為數據庫服務器、Web服務器等關鍵應用構建細粒度的安全策略,即使在同一網絡段內部,也能實現隔離,從而有效遏製橫嚮傳播的威脅。此外,書中對NSX提供的分布式防火牆(Distributed Firewall)、入侵檢測/防禦係統(IDS/IPS)、VPN等安全服務,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和配置指導。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安全功能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整個SDN架構中,強調瞭自動化安全策略部署和響應的重要性。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未來的網絡安全不僅僅是邊界的防護,更是深度、動態、智能的安全體係。

評分

這本書在後續章節中,進一步拓展瞭SDN和NSX的應用場景,觸及瞭雲原生環境和DevOps的實踐。作者詳細介紹瞭NSX如何與Kubernetes、Docker等容器化平颱集成,實現容器網絡的自動化部署、管理和安全隔離。通過對CNI(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插件的介紹,以及NSX如何在Kubernetes集群中提供網絡連接和安全策略,讓我對如何在現代化的應用環境中構建靈活、彈性的網絡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還重點闡述瞭NSX如何支持多雲環境,包括私有雲、公有雲(如AWS、Azure)以及混閤雲的部署和統一管理。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應對復雜多雲架構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極具價值的信息。通過對API接口和自動化工具的介紹,書中展示瞭如何將NSX融入CI/CD流程,實現網絡資源的按需創建和配置,從而加速應用的交付和迭代,這無疑是擁抱DevOps理念的關鍵一步。

評分

真的很不錯的一本書很適閤我

評分

挺好的 送貨速度很快。

評分

商品很好,挺不錯的。很喜歡。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及時評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好!!!!!!!!!!!!!!!!!

評分

沒話講沒話講沒話講沒話講沒話講

評分

書本知識挺好的哦就是太難啦還得好好學習纔行

評分

內容豐富,值得一看。推薦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