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万千教育)
原价:35.00元
作者:王怀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1995745
字数:160000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分类建议:图书 > 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教师成长教师内功
(1)家长和老师之间并不缺乏沟通的机会,但是沟通的有效性值得我们追问。如何让自发、自愿的家校沟通变成一种常态化、甚至是课程化的家校结合方式?如何通过家校共同体的打造,让优秀家长带动甚至帮助需要引导的家长,减少家长素质不均衡带来的系列沟通障碍等?如何实现家与家、家与校之间的高效合作?本书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2)本书作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案例式地评析了与不同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习惯问题、品德行为问题、学生性格缺陷问题的艺术手段。最后引导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亲子活动、校外拓展活动等促进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
(3)深入阅读,读者还会发现,本书可操作性强,但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法宝典”。因为在家校沟通背后,都传递着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魅力。
内容提要
教师与家长之间如何有效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承担起教育之责,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本书根据教师平时所遭遇的种种问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针对家长的不同性格特质、不同教子观念、根据不同交流话题,总结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的沟通策略,操作性强,同时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同时,作者还从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倡导家长组织校内外拓展活动等层面,阐述如何在活动中促进家校协同,通过有效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辅助性交流手段,让碎片化的信息准确、高效地得以传达。书中生动的教育情境和活动案例、有效的措施和具体方法总结,向我们展示了有效沟通的魅力所在。
目录
推荐序1:沟通,家校共育的基础(常生龙)
推荐序2:家校协同共育,共谋学生发展(谭细龙)
前言:做一名有领导力的教师
第一章 有效沟通,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
一、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的积极因素
二、影响家校有效沟通的消极因素
三、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与不同性格特质家长沟通的技巧
一、面对强势、心有积怨的家长
二、面对急躁、遇事冲动的家长
三、面对盲从、盲目攀比的家长
四、面对自我、缺少大局观念的家长
第三章 与不同教子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一、与包办溺爱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二、与自由放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三、与权威专制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第四章 与不同家庭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一、与全职妈妈沟通的技巧
二、与单亲家庭家长沟通的技巧
三、与隔代抚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四、与外来务工家长沟通的技巧
五、与“80后”家长沟通的技巧
第五章 与家长沟通学生不同类别问题的技巧
一、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问题的技巧
二、与家长沟通学生交往问题的技巧
三、与家长沟通学生生活习惯问题的技巧
四、与家长沟通学生运动习惯问题的技巧
五、与家长沟通学生饮食习惯问题的技巧
第六章 引导家长参与班级活动,促进换位思考
一、社团活动——家长也当孩子王
二、家长授课——换位感受真课堂
三、班级博客——共同书写促成长
第七章 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相互理解
一、诗歌节——亲子阅读,共同成长
二、游戏节——家庭运动,促进健康
三、感恩节——感受亲情,共享幸福
第八章 倡导家长组织校外拓展活动,进行社会实践
一、椰林沙滩游——共享自然大家乐(秋游)
二、博物馆参观——共感鹏城日月新(参观)
三、走进红树林——保洁护树我有责(体验)
第九章 让传统沟通方式焕发新活力
一、家长委员会——家校沟通的大本营
二、家长会——家校共育好商量
三、家访——家校沟通面对面
四、家校联系函(卡)——传递师家心里话
五、网络通讯——家校沟通无极限
后记
作者介绍
王怀玉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小学语文教师,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德育》品牌工作室讲师团成员,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曾多次承担并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先后在《教育科学研究》《班主任之友》《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国德育》《班主任》等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二十余篇。2013年7月荣获“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称号。已出版专著《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班级管理新探—小学生基础性品德养成研究》。
博客地址:blog.sina../u/1375010133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篇幅震慑住了。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将太极拳的实战应用和内功修炼平衡阐述的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太极拳在对抗中的实际效用,而是将其融入到每一式动作的讲解之中。比如,在解析“野马分鬃”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的定势图,还配上了详细的步法转换和重心转移的图示,清晰地表明了如何利用前后的虚实变化来制造对手的失衡。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关于“听劲”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它不是空泛地说要“听”,而是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指尖、掌根甚至手臂的皮肤去感知对方力量的细微变化,并给出了大量的“试力”练习方法,比如两人对墙而立,体会发力层级。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读完相关的部分,我立刻去练功场试着运用,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揭示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内在逻辑,而不是一味地推崇其温和的面貌。
评分这部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沉静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拳理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他并没有将太极拳仅仅视为一套养生功法,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根基。例如,关于“虚领顶劲”的描述,书中不仅细致讲解了如何调整颈椎和头部姿态,更引入了道家“中虚”的概念,将身体的松沉与精神的放空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对于“掤、捋、挤、按”这四正劲的分解练习,可谓是字斟句酌,详尽到了肌肉群的带动顺序和意念的引导方向。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图解和文字提示进行练习,特别是关于“引劲落势”的部分,书中提到要像水流一样,顺应对手的力量进行化解,而不是硬碰硬地对抗。这种细腻的描述,让一个初学者也能清晰地把握动作的内涵,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似。书中的笔法古朴而不晦涩,对于传统术语的解释也十分到位,比如对“棚劲”的阐释,摒弃了僵硬的肌肉对抗,强调的是一种均匀的向外撑开,仿佛空气将身体包裹其中。这本册子无疑是深入理解太极精髓的绝佳门径,其价值远超一般的武术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出版者对传统武术的敬畏之心。纸张的质感很好,墨色浓淡适宜,使得那些复杂的图解看起来清晰而不费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讲解架式转换时所使用的比喻,非常富有画面感。比如,描述“进步七寸”的步法时,作者用了“如猫行”的比喻,强调了脚掌着地时要有缓冲和蓄势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向前迈一步。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弥补了文字描述的局限性。此外,书中对传统流派的渊源和演变也有简要的介绍,这为理解不同套路之间的细微差异提供了历史背景。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困惑不解的细节,比如“沉肩坠肘”的真正含义——并非真的要让肩膀下垂,而是要放松对上肢的控制——在书中的特定语境下得到了豁然开朗的解释。对于那些对武术历史和文化有一定兴趣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深度绝对是超乎预期的。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意”的强调和对身心合一境界的描绘。作者似乎将太极拳视为一种动态的冥想。在讲解收势动作时,他用了大篇幅来描述如何将周身的松柔之感平稳地收回到身体的中心,并如何通过缓慢的呼吸,将练习带来的能量沉淀下来,达到“动中求静”的状态。我发现,当我带着书中描绘的“松静自然”的意境去练习时,原本僵硬的关节似乎真的得到了放松,动作也变得更加连贯流畅。书中对于“松”的层次划分非常精妙,从肌肉的表层放松,到筋膜的延展,再到意念的彻底放下,层层递进,指导性极强。对于那些追求太极拳艺术性和内在修养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上乘的导引。它不仅仅教会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引领我们去探寻武术哲学的深层奥秘。
评分我之前看过好几本关于内家拳的书,但很多都流于概念的堆砌,读完后感觉云里雾里。然而,这部作品的行文风格却显得格外务实和接地气。它似乎懂得读者的疑惑点在哪里,总能在关键的转折处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例如,在谈到“气沉丹田”时,作者没有使用玄乎的术语,而是引导读者通过腹式呼吸的练习,并配合特定的引体向上和下蹲动作,来体会腹部产生的充实感和下盘的稳固性。这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贯穿始终。书的后半部分收录了一些关于“推手中的错误示范与纠正”的章节,这一点非常实用。它通过对比的形式,清晰地指出了我们在练习中常犯的错误,比如“丢顶”、“过直”等,并提供了针对性的改善方案,让人感觉就像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身边手把手指导一般。这种实用性极强的反馈机制,是很多理论书籍所不具备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