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

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业露华 译
图书标签:
  • 佛教
  • 弥勒佛
  • 净土
  • 轮回
  • 修行
  • 经典
  • 佛经
  • 末法
  • 上生
  • 下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64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39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是弘扬弥勒净土的一部经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未来佛的故事,包括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说法,以及将来下生娑婆世界成佛并说法度众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弥勒净土的殊胜微妙,同时也指示了欲往弥勒净土的修行方法。

内容简介

  南北朝时期所造的各种佛像中,除了释迦牟尼佛外,数量*多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净土信仰之盛,由此可见一斑。本经为我们描绘一个未来佛的故事。这两部经完满地介绍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说法,以及将来下生娑婆成佛,说法度众的情景。弥勒菩萨下生的世界,是光明、和平、幸福,没有战乱的动荡、自然灾害的逼迫,因此,自然得到普遍的流传。本经也介绍欲往生弥勒净土修行的方法,也明确告诉弥勒净土的殊胜微妙,都源自慈爱、护佑一切众生。

目录

题解
经典
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2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
源流
解说
附录
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儿率陀天经讲要
2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译文:
  这时,在佛诸弟子中以严守戒律而著称的优波离尊者,也从座位中起身,以头面顶礼世尊之足,向佛表示恭敬,并且对佛陀说道:世尊!您过去在为我们制定各种律仪以及宣说各种佛经时,曾经说到过这位阿逸多(即弥勒菩萨,阿逸多是他的名)将要继您之后修行成佛。但是,这位阿逸多现在还只是一个凡夫俗身,还未断除各种烦恼障碍,此人今世命终之后,应当生于什么趣处呢?这个人现在虽然也信奉佛法而出家,但他平时并不修习禅定等实践功夫,也未能断除烦恼疑惑诸障,使心得到清净寂静。然而,现在世尊却预言此人将来必定成佛无疑。那么,请世尊为我们指点一下,此人命终以后,究竟将生于何方国土呢?
  原典:
  尔时,优波离(1)亦从座起,头面作礼(2)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毘尼(3)中,及诸经藏(4),说阿逸多(5)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6),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7),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注释:
  (1)优波离:又作优婆利、优波利等。古印度迦毘罗卫国人,出身于首陀罗种姓。首陀罗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最低等的一个种姓。他曾担任释迦王宫中的理发师。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由于他严守戒律,因而在诸弟子中被称为“持律第一”。相传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不久,由摩诃迦叶主持,聚集诸上座弟子会诵审订佛教经典,其中《律藏》就是由优波离诵出。
  (2)头面作礼:以头面顶礼尊者之足,表示尊敬之意,是佛教中一种隆重的礼节。
  (3)毘尼:旧译作“毘奈耶”,意即为“律”。
  (4)经藏:佛教的经典,可分为经、律、论三部分,称为“三藏”。“藏”原意是指盛放东西的竹筐。“经藏”即指三藏中“经”的部分,梵语音为“修多罗”。上文“毘尼”,即为三藏中的“律藏”。
  (5)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之名。“弥勒”是姓,意为“慈氏”,所以弥勒菩萨又称作“慈氏菩萨”。阿逸多为名。据慈恩大师《阿弥陀经疏》说:弥勒菩萨由于多修慈心,多入慈心三昧,所以被称为“慈氏”。又因以修慈最胜,因而名为“无能胜”。
  (6)漏:意为漏泄,是烦恼的异名。佛家认为,有情众生受各种贪、瞋、痴等情结和欲望(即烦恼)逼迫,使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和思维器官不断造作各种“不净”之业,从而使生命流转于三界之间,漏落在三恶道中,不能摆脱生死轮回,因而称之为“漏”。
  (7)烦恼:又称为“惑”,指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众生在见闻、思虑等方面产生迷惑、苦恼等情感的精神作用。据《唯识述记》解释,“烦”是扰的意思,“恼”是乱的意思。一切能使有情众生心绪不宁,或能产生各种欲求的情绪、思想和精神作用,都可称为“烦恼”。“烦恼”是与佛家追求的宁静、寂默的精神境界相抵触的。在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作用的烦恼,又通称为“漏”,是人生“苦”的直接根源。佛家的修行,就是要克服和消除种种“烦恼”,达到寂然静默,即涅盘的精神境界。
  ……

前言/序言


《弥勒下生成佛录》:一窥未来佛陀降临娑婆世界的殊胜缘起与庄严道场 引言 在佛教浩瀚的经典宝库中,关于未来佛陀弥勒的记述,始终是信众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弥勒菩萨,这位发愿在未来娑婆世界成佛的慈悲菩萨,其下生国土、庄严净土、以及度化众生的盛会,被视为众生解脱生死、圆满菩提的重要契机。而《弥勒下生成佛录》,正是为我们徐徐展开这幅描绘未来佛陀降临娑婆世界,并于兜率陀天降下、于龙华树下成佛、演说妙法、广度有情的壮丽画卷。此经虽不直接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内院的因缘,却以前所未有的详实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弥勒下生国土的真实景象,以及那场恢弘壮阔的龙华三会,将弥勒菩萨的慈悲愿力与未来世界的庄严功德,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 弥勒下生之因缘:应化娑婆,救度众生 《弥勒下生成佛录》开篇即点明了弥勒菩萨下生娑婆世界的根本因缘。在距今尚有相当漫长的时间之后,娑婆世界将经历一番劫难,众生因业力深重而饱受苦楚。此时,正是弥勒菩萨践行其宏大誓愿之时。他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无数劫的修行、积累无量功德,以无比的慈悲心,选择在众生最为需要救度之时,降临人世,接替释迦牟尼佛,成为此国土的下一尊佛陀。 经中细致地描绘了弥勒菩萨为何选择在娑婆世界下生。这并非因为娑婆世界是诸佛净土中最殊胜者,恰恰相反,娑婆世界的苦难深重,恰恰是弥勒菩萨慈悲心最能显现之处。他以“向下”的方式,走向苦海,以期将沉沦于苦海的众生,一一救拔至解脱的彼岸。这份选择,本身就是对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极致诠释。经中虽未详述弥勒上生兜率内院的细节,但其下生娑婆的宏大愿景,已然预示了兜率净土众生随学弥勒、最终得度的不凡历程。 二、 龙华胜会:弥勒佛说法度众的庄严道场 《弥勒下生成佛录》的核心内容,无疑是围绕着弥勒菩萨成佛后的“龙华三会”展开。这三场盛会,是未来佛教最值得期待的辉煌篇章,也是无数众生期盼能够参与其中的殊胜因缘。 初会:龙华树下的初次度化 弥勒菩萨降临人间,经历凡尘,于龙华树下成佛。此树非凡,乃是娑婆世界中一株象征着无量光明、无量智慧、无量功德的吉祥瑞木。在龙华树下,弥勒菩萨将第一次转大法轮,演说深妙的佛法。此次法会,将有九亿声闻,皆已证得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这象征着在弥勒佛的教化下,众生能够证得究竟的解脱。经中对于此次法会的庄严景象,描述得极为细致,从说法者的庄严相好,到听法的众生的根器,再到整个法会的氛围,都充满了神圣与祥和。 二会:龙华树下的二次度化 第一次龙华法会之后,世间的苦难虽已大幅减轻,但仍有众生未得解脱。因此,弥勒菩萨将再次于龙华树下举行法会。此次法会,将有九亿阿那含,皆已证得阿罗汉果。阿那含,意为“不还”,指不再轮回于欲界,已证得更高的果位。这表明弥勒佛的慈悲,如同日光普照,能够令更广泛的众生,在不同的根器上,获得殊胜的利益。经中对于二会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弥勒佛度众的广度与深度。 三会:龙华树下的三次度化 到了第三次龙华法会,将是弥勒菩萨度化众生的最后一次盛会。此时,世间的业力将进一步消减,众生根器更为成熟。此次法会,将有九亿阿罗汉,皆已证得阿罗汉果。这标志着,在弥勒佛的教化下,几乎所有具足善根的众生,都将获得究竟的解脱,证悟无上菩提。三会合而言之,共度化二十七亿众生,这个数字本身就蕴含着无量无边的意义,代表着弥勒菩萨誓愿的圆满,以及未来世界众生得度的盛况。 三、 弥勒净土与国土庄严:未来世界的福祉 《弥勒下生成佛录》不仅着眼于龙华三会的法会盛况,更对弥勒菩萨成佛后的国土景象进行了描绘。虽然经中并不侧重于“上生”兜率内院的胜景,但其下生娑婆世界后的国土,无疑是吸收了兜率净土的庄严与光明,并将其发扬光大。 经中预言,当弥勒菩萨降临娑婆世界之时,将是一个“阎浮提(地球)大地,平坦如镜,无有坑坎,清净光明,众生安乐”的时代。此时的众生,将远离恶趣,远离病苦,远离贫穷,远离战争。社会和谐,人民善良,皆能安居乐业。这样的景象,是无数修行者所向往的,也是弥勒菩萨慈悲愿力所带来的殊胜果报。 虽然本经不以“上生”为叙述重心,但我们可以从其下生后的国土庄严,推测弥勒菩萨所摄持的兜率净土的殊胜。兜率陀天,本就是弥勒菩萨的内院净土,是诸大菩萨修行、听弥勒菩萨讲法的重要场所。当弥勒菩萨下生娑婆,所呈现的盛况,正是兜率净土之庄严与慈悲的延伸与体现。这份庄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饶,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是众生得以修行、解脱的绝佳环境。 四、 弥勒下生之意义:信仰的希望与修行的动力 《弥勒下生成佛录》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对未来世界和龙华三会的预言,更在于它为当下众生提供的信仰希望与修行动力。 信仰的希望:面对娑婆世界的种种不如意,以及自身业力的束缚,众生常常会感到迷茫与无助。而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宏愿,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众生未来的希望。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将有一位慈悲的佛陀降临,带领大家走向解脱,这足以给予众生巨大的安慰与力量。 修行的动力:经中描绘的龙华三会,是对于修行成果的终极检验。只有那些具足善根、精进修行、并且能够听闻并实践弥勒佛所说妙法的众生,才有机会参与其中,获得殊胜的度化。因此,这无疑是对当下众生最好的鞭策,激励大家在今生今世,积极修行,积累福慧资粮,以期在弥勒菩萨降临之时,能够有幸成为其度化的对象。 慈悲的榜样:弥勒菩萨从兜率净土下生娑婆,本身就是一种无我奉献的体现。他放弃了安乐的净土,选择进入苦难众生之中,用自己的光芒去照亮黑暗。这份慈悲,是众生学习的典范,也鼓励着每一个佛教徒,发扬慈悲精神,关怀众生,尽己所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安乐做出贡献。 结语 《弥勒下生成佛录》,以其宏大的叙事,详细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未来佛陀降临娑婆、普度众生的壮丽图景。它让我们看到了弥勒菩萨的无尽慈悲,看到了龙华三会的殊胜庄严,也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世界。虽然本经并不详细展开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内院的因缘,但其下生娑婆的宏大愿景,已然包含了“上生”所积蓄的无量功德与庄严。阅读此经,不仅能够增长对弥勒菩萨的信心,更能够激发我们对修行的热情,指引我们朝着解脱的彼岸不断迈进,最终,在龙华树下,得遇慈尊,共沾法喜。这部经典,是末法时代众生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期盼佛法兴盛、众生得度的美好寄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经文的文字虽然古老,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未来众生深切的关怀,真是让人在阅读时不禁肃然起敬。尤其是在描述弥勒菩萨的功德庄严和净土庄严之处,那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绚烂画卷,将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菩萨慈悲本愿的阐述,它不仅仅是一种遥远的期许,更像是一种当下就能感受到的力量,提醒着我们即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和对修行道路的坚持。阅读过程中,很多段落需要反复揣摩,不是因为文辞晦涩,而是因为其内涵太过深邃,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老友重逢,总能给予我新的启示和慰藉。这种深沉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我尝试在不同的时间段阅读此经,清晨时分阅读,感受的是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如同清晨的露珠,纯净而充满希望;而深夜静读,则能体会到经文背后蕴含的无尽慈悲与对世间苦难的深刻洞察。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证明了这部经典的生命力。它没有过度强调现世的苦难,反而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正信和修行,抵达那个光明的彼岸。这种积极向上的导向,对于缓解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非常有帮助。每一次的翻阅,都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清洁,将那些杂芜的念头暂时搁置,专注于那份永恒的安宁与智慧的光芒。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原以为会是一部充满教条和戒律的文本,但读下去才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充满画面感的叙事和对“未来图景”的描绘。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最好的时机”的故事。这种对未来净土的详细刻画,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态度和目标设定。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着手改善自己的行为和心念,以期能与那份美好的未来有所连接。这种由内而外的激励作用,比任何空泛的口号都来得更为有效和持久,实在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颇具匠心,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信赖感。我注意到译者在注释和导读部分花费了极大的心力,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更是将经文置于佛教思想的宏大体系中进行梳理和阐释,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帮助。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佛法的虔诚并行不悖,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度,又不失信仰的温度。特别是对照阅读时,能明显感受到不同版本或译者对某些关键概念的侧重有所不同,这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不仅仅是一本宗教典籍,更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复研习的文化瑰宝,体现了对经典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十分微妙,在描述佛陀的教诲时,它显得庄重而不可侵犯;而在描述众生往生净土的景象时,笔调又变得极其柔和与亲切,仿佛一位慈爱的长者在轻声安慰迷途的孩子。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使得经文既保持了其神圣性,又兼具了极强的人文关怀。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信愿行”之间关系的论述,它清晰地指明了从心念的萌发到最终实现愿景的完整路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绝非空泛之谈。对于那些希望在信仰上寻求清晰指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宏观又具操作性的框架,非常实用且令人信服。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台湾佛光山编的书,大陆简体版,基础不错,有参考价值。

评分

台湾佛光山编的书,大陆简体版,基础不错,有参考价值。

评分

好好书便宜实惠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有空多看一下

评分

买书,相信京东,物美价廉,而且快递员服务态度也好,不错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台湾佛光山编的书,大陆简体版,基础不错,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