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有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这种感发生命的特质,确可对一个人的智慧和心性形成启发和陶冶。
本书撷取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位诗人的诗作,从物象、心境、结构等角度切入,带领读者体会诗作的美感特质。
三位诗人的诗作特点不同,带有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丰美的感发作用,但都同样具有感动人心的效果,都是“真正的好诗”。
全书浅雅通俗,除了赏析三人的诗歌,亦可学习诗歌欣赏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剖析和鉴赏。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学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我确实以为我所选讲的陶、杜、李这三位诗人的这几首诗例,都是真正的好诗,而且分别带有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各种各样的、丰美的感发作用。昔陶诗曾有句云“奇文共欣赏”,我以为“好诗”较之“奇文”实应更易获得读者普遍的欣赏。
——叶嘉莹
前 言
第一讲 概论
第二讲 陶渊明诗浅讲
第三讲 杜甫诗浅讲
第四讲 李商隐诗浅讲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兴”,意思是在人的内心有一种兴起,有一种感动。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歌还有一个很可贵的传统,那就是让人心不死。
《好诗共欣赏》,只从此一书名,读者就可以想见这一定是一本较为大众化的读物。这种大众化的读物,在我个人作品的出版中是一种较新的情况。我之开始写作有关诗词评赏的文字,盖始于六十年代初期,那时的我喜欢用优美的文字写出自己内心中对于诗词之意境的一种要眇深微的感受。七十年代以后,因为在国外教学,遂开始撰写一些较富思辨性的学院式的论文。八十年代以后,我忽然开始耽读一些西方文论的著作,于是我自己的写作,就也走上了一条好以西方文论来评析中国诗词的途径。这条途径自然是一条较为狭隘,而且颇为专业化的途径。但另一方面,则近年来我却又抱有一种想要推广诗词教学使之普遍化和大众化的愿望。在这种情形下,我遂逐渐发现我自己研究诗词的途径,与我想要推广诗词的愿望,二者间竟然有了一种背离的趋势。不过在这种背离中,我却也幸运地发现了一个弥补的方法。那就是除了我自己个人的写作外,我也曾由于一些友人的安排和邀请,为社会中的一般大众做了几次普及性的诗词讲座。而我更该感谢的则是有些热心的友人,更曾协助我把这些讲座的录音,都整理成了文稿和专书。这一册书就是朋友们为我的一次普及性的系列讲座所整理出来的成果。
……这一册《好诗共欣赏》,其实就正是以前所出的那一册《唐宋词十七讲》的继续,因为两次讲座的主办人既都是相同的单位,讲座的场所也都在相同的地点,只不过《唐宋词十七讲》的内容讲的是唐宋词,而这一册《好诗共欣赏》所讲的内容则是陶、杜、李三家诗而已。我确实以为我所选讲的陶、杜、李这三位诗人的这几首诗例,都是真正的好诗,而且分别带有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各种各样的、丰美的感发作用。昔陶诗曾有句云“奇文共欣赏”,我以为“好诗”较之“奇文”实应更易获得读者普遍的欣赏,乃为《好诗共欣赏》一书写此前言如上。
……
我一直对杜甫有着一种近乎崇敬的情感,他的诗歌,是时代的镜子,是人间的疾苦,也是不屈的脊梁。这本书在讲述杜甫的部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回避那些沉重的历史背景,也没有刻意美化诗人坎坷的一生,反而以一种更加写实、更加深刻的视角,将“诗圣”的伟大与悲怆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春望》一诗的剖析,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苍凉,不仅仅是对战乱的描述,更是对家国破碎、生灵涂炭的深切哀痛。作者的论述,没有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将诗句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巧妙地结合,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诗人眼中的悲剧。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数度潸然泪下,为诗人的遭遇,为时代的苦难,也为那份即使身处炼狱,依然不忘家国天下的情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饱满的杜甫,一个真正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伟大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将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与现代的读者拉近距离。我一直觉得,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在这本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陶渊明的诗,不仅仅是古代隐士的田园生活写照,更是我们现代人内心深处对宁静与自由的渴望的映照。他诗中的那种返璞归真,在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而杜甫的诗,更像是对我们自身社会良知的敲打。他所记录的苦难与不公,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却依然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读他的诗,我们能更深刻地反思历史,也更能体会到人道主义的光辉。至于李商隐,他的诗则让我们看到了情感的复杂性与艺术的极致追求。那种欲说还休的美,那种含蓄而又深邃的情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魅力。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教会我如何去欣赏诗歌,更引导我去思考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与社会价值,让我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感受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诗歌有着濃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好的诗歌赏析,不应是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更应是情感的共鸣与智慧的启发。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十分平易近人的方式,带领我走进诗歌的世界。在品读陶渊明的诗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隐居田园时的闲适与自在,那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让我对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有了新的思考。而当我转到杜甫的诗歌部分,我又被他那份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所震撼,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悯与担当,让我对“诗圣”的称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至于李商隐,书中对他那些缠绵悱恻的诗句的解读,更是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那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情感,着实令人回味无穷。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情感的升华。
评分最近翻开一本新收的诗集,随手翻阅,竟被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古意深深吸引。虽然我算不上什么鉴赏大家,但读诗多年,也算有些心得。这本书的编排甚是有趣,像是与三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开篇读到的陶渊明,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从容,仿佛就在眼前。我总觉得,读陶渊明的诗,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一种人生境界的体悟。那不是刻意为之的洒脱,而是经过世事打磨后,回归本真的安然。书中对几首代表作的解读,让我对“归园田居”的深层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田园风光。作者的笔触温润而细腻,像是引路人,轻轻推着我走进那片宁静的桃源。每一句诗,每一个典故,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与情怀。这本书没有给我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更像一位知心朋友,娓娓道来,让我沉醉其中,仿佛自己也化作了那悠然的归隐者,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评分说来也巧,最近正好在琢磨李商隐的诗,他的那些“无题”之作,总是带着一种朦胧的美感,让人欲说还休,又意犹未尽。这本关于诗歌的书,恰好也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解读李商隐。我之前总觉得,李商隐的诗,读起来有些晦涩,像是隔着一层薄纱,难以完全看透。但是,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逐渐领悟到,那种“隐”并非故作姿态,而是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绪,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进行的自我压抑与表达。书中对“锦瑟”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那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那种欲语还休的缠绵,在作者的细致解读下,变得清晰而动人。我过去只觉得那些诗句华丽而哀婉,现在才明白,那华丽之下,是何等的深情与无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李商隐的诗,不只是情诗,更是对人生、对情感、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只不过,他选择了用一种更为含蓄、更为艺术化的方式来呈现。
评分还可以。。。。。。。。。。。
评分很好,在京东买东西物美价廉,谢谢京东自营,希望迪迪香水多些自营品种,特别是浓香型。
评分儿子学校急着用,当天拍第二天就收到书了,质量不错!
评分没看呢先屯着,但是,选书要选适合自己的
评分书很好,快递给力,购物满意。
评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书定价还是贵,但是印刷纸张装订确实精致,挺好的。
评分是需要的书,挺满意的。
评分确实是好诗,也确实会欣赏
评分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