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贮藏加工实用技术

蔬菜贮藏加工实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军,张建才,高海生 编
图书标签:
  • 蔬菜贮藏
  • 蔬菜加工
  • 农产品保鲜
  • 食品科技
  • 农业技术
  • 采后生理
  • 贮藏技术
  • 加工技术
  • 保鲜技术
  • 食品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78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62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各食品生产企业人员、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果农菜农阅读参考。
《蔬菜贮藏加工实用技术》,介绍了蔬菜的贮藏、加工,加工中包含了配方、工艺、操作要点等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篇,总结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蔬菜贮藏加工研究的经验和科研成果。上篇主要介绍了蔬菜贮藏保鲜实用技术,包括蔬菜贮藏保鲜方式方法,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果菜类、根菜类、豆类、薯蓣类蔬菜以及食用菌和其他蔬菜的产地贮藏保鲜技术与贮藏期病害防治技术。下篇主要介绍了蔬菜加工实用技术,包括蔬菜加工基础知识、蔬菜加工的原料与辅料、蔬菜酱渍加工实例、腌渍菜加工实例、糖醋腌制品类加工实例、泡酸菜加工实例、蔬菜发酵性腌制品加工实例、蔬菜果脯蜜饯类产品加工实例、蔬菜汁饮品加工实例。
本书以应用技术为主,以生产实例说明问题,适合各食品生产企业人员、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果农菜农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蔬菜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
第一章蔬菜产地贮藏保鲜方式方法2
一、产地简易贮藏2
(一)沟藏2
(二)窖藏3
二、通风库贮藏4
(一)通风库的种类4
(二)隔热材料4
(三)通风贮藏库的管理5
三、低温贮藏6
(一)自然低温——冰窖贮藏6
(二)人工制冷——机械冷藏7
四、简易气调贮藏7
(一)塑料薄膜袋贮藏7
(二)硅窗塑料薄膜袋贮藏8
(三)大型塑料薄膜帐贮藏8
第二章茎菜类蔬菜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10
一、洋葱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10
(一)洋葱耐贮品种介绍10
(二)洋葱贮藏的适宜环境条件11
(三)洋葱贮藏保鲜技术11
(四)洋葱贮藏期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13
二、大蒜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14
(一)大蒜的贮藏特性14
(二)大蒜贮藏的适宜环境条件14
(三)大蒜的贮前处理14
(四)大蒜贮藏保鲜技术15
(五)大蒜贮藏期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17
三、蒜薹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18
(一)蒜薹的贮前处理18
(二)蒜薹的贮藏环境条件18
(三)蒜薹贮藏保鲜技术19
(四)蒜薹贮藏中的注意事项22
(五)蒜薹贮藏期病害及其防治技术22
四、茭白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22
(一)茭白的贮藏特性22
(二)茭白适宜的贮藏环境条件22
(三)茭白贮藏技术要点23
五、莲藕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23
(一)莲藕的贮藏特性23
(二)莲藕贮藏适宜的环境条件23
(三)莲藕贮藏保鲜技术24
六、生姜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24
(一)生姜的采收24
(二)生姜的品种与贮藏特性25
(三)生姜贮藏要求的环境条件25
(四)生姜贮藏保鲜技术25
七、百合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26
(一)百合的贮藏特性26
(二)百合贮藏的适宜环境条件27
(三)百合贮藏保鲜技术27
八、其他茎菜类蔬菜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27
(一)慈姑贮藏保鲜技术要点27
(二)荸荠贮藏保鲜技术要点28
(三)大葱贮藏保鲜技术要点31
第三章叶菜类蔬菜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33
一、普通叶菜类蔬菜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33
(一)菠菜贮藏保鲜技术33
(二)芹菜贮藏保鲜技术35
(三)叶用芥菜贮藏保鲜技术38
(四)苋菜贮藏保鲜技术39
(五)木耳菜贮藏保鲜技术39
(六)空心菜贮藏保鲜技术40
(七)荠菜贮藏保鲜技术41
二、结球叶菜类蔬菜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技术41
(一)大白菜贮藏保鲜技术41
(二)结球甘蓝贮藏保鲜技术49

前言/序言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图解》 前言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手段在带来一定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隐患、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等诸多弊端。因此,发展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易懂的绿色防控技术指南。我们力求将复杂的病虫害发生规律、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呈现,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辨认和处理各类病虫害的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书中介绍的各项绿色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为害症状,以及针对性的绿色防控策略和具体技术。我们强调的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有效的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书中不仅介绍了经典的绿色防控技术,也融入了近年来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 我们深知,农业生产的实践性极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必须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因此,本书在内容组织上,注重案例分析和操作步骤的详细描述,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亲手实践各项技术。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道路上的得力助手,助您实现增产增收、绿色发展的双重目标。 第一章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基础 1.1 绿色防控的理念与意义 绿色防控,顾名思义,是指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首要目标,采用一系列环境友好、对人畜无害或低毒低残留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它区别于传统的化学农药单一、粗放的防治方式,是一种更加科学、系统、可持续的综合治理理念。 其核心在于“因势利导,治本求索”。绿色防控并非简单地拒绝使用化学农药,而是在必要时,科学、合理、适时、适量地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并且更侧重于利用农业、生物、物理等非化学手段进行主动预防和综合治理。 绿色防控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减少化学农药残留,降低农产品对消费者健康的潜在风险,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水源、空气的污染,保护有益生物(如传粉昆虫、天敌等)的多样性,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 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 多样化的防治手段可以打破病虫害单一抗药性传播的循环,延长现有农药的使用寿命。 提高经济效益: 长期来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农药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实现可持续农业: 绿色防控是建设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1.2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 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是实施有效防控的前提。病虫害的发生并非随机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物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病虫害的感性程度和易感性是不同的。例如,幼苗期容易遭受地下害虫和一些真菌性病害的侵袭,而生殖生长期则容易受到蚜虫、灰霉病等病虫害的影响。 环境因素: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风等是影响病虫害发生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例如,高温高湿利于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干旱可能加剧某些害虫的为害。 土壤条件: 土壤的酸碱度、肥力、通透性等也影响着土壤病原菌的活动和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病原物(虫源)基数: 病原菌或害虫的初始数量是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上一季作物留有大量病残体或越冬虫源,那么新一季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栽培管理措施: 播种密度与栽培方式: 过密种植容易造成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大,利于病害发生;单作、连作容易导致特定病虫害的累积。 肥水管理: 氮肥偏施会使植株组织柔嫩,易受害;养分失调也可能降低作物抗性。 田间卫生: 及时清除病残体、杂草等,可以有效减少病原物和虫源。 栽培品种的抗性: 不同品种对同一种病虫害的抗性存在差异,选用抗性强的品种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1.3 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类型 绿色防控技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农业防治: 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 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轮作与间作套种: 打破病虫害的发生循环,利用不同作物间的相互拮抗作用。 调整播种期与收获期: 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修剪,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透光。 清除病残体、杂草: 减少病原菌和虫源。 土壤管理: 深耕、晒垡、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保护瓢虫、草蛉、寄生蜂等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利用它们控制害虫数量。 释放或增殖天敌: 在适当时机,人工释放或诱集天敌。 应用生物农药: 利用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等)、植物源提取物(如印楝素、除虫菊酯等)或昆虫激素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诱集和灭杀: 利用性诱剂、食诱剂等诱捕器。 物理防治: 防虫网、防虫膜、防虫帘: 物理隔离,阻止害虫进入。 诱杀装置: 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等,利用光、声、色等吸引害虫并将其杀死。 人工捕杀: 对某些大型害虫或集中发生的害虫,进行人工捕捉。 高温、低温处理: 对种子、果实等进行处理,杀死其中的病原体或害虫。 地面覆盖: 银灰地膜等,干扰害虫的趋避行为。 检疫与监测: 加强检疫: 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 病虫害监测预警: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 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合理使用: 选择性农药: 只对目标病虫害有效,对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影响较小。 生物农药: 如前所述,本身具有环境友好性。 复配药剂: 提高药效,延缓抗性。 科学用药: 严格按照剂量、浓度、次数、安全间隔期使用,并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第二章 常见农作物病害绿色防控 2.1 真菌性病害的绿色防控 真菌性病害在农作物上种类繁多,如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根腐病等。它们普遍具有繁殖快、传播广、危害重的特点。 预防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特别是对于土传真菌病害,轮作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确保通风透光,及时中耕,降低田间湿度。 科学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氮肥偏施,增强植株自身抗性。 病残体清除: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病茎,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源。 种子消毒: 对易感种子进行药剂或药剂拌种消毒。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拮抗微生物: 例如,某些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能够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可以将这些微生物制成生物菌剂,用于土壤处理或叶面喷施。 利用植物源提取物: 一些植物的提取物,如大蒜素、植物精油等,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物理防治: 银灰地膜覆盖: 对于一些通过昆虫传播的真菌病害,银灰地膜可以干扰昆虫的趋避行为,减少传播。 诱集特定病原菌的传播媒介: 例如,某些蚜虫传播的病毒病,可以通过防治蚜虫来控制。 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辅助手段): 生物农药: 如生物杀菌剂,如多抗霉素、井冈霉素、啶酰菌胺等。 保护性杀菌剂: 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具有预防作用。 治疗性杀菌剂: 如三唑类(戊唑醇、腈菌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醚菌酯)等,在发病初期使用,具有治疗作用。 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说明使用,避免滥用,注意轮换用药,防止抗药性产生。 2.2 细菌性病害的绿色防控 细菌性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角斑病、白叶枯病等,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气孔、水孔侵入,并通过雨水、农具、昆虫等传播。 预防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优先选择对细菌性病害有抗性的品种。 轮作与间作: 避免与易感作物连作。 加强栽培管理: 避免伤口,尤其在雨季,避免机械损伤。 排水防涝: 保持土壤疏松透气,降低湿度。 工具消毒: 采摘、修剪时,对农具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种子处理: 对带菌种子进行温水浸种或药剂处理。 生物防治: 拮抗微生物: 某些细菌(如芽孢杆菌)能够产生对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代谢产物。 物理防治: 避免植株受伤: 减少病原菌入侵的途径。 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辅助手段): 含铜制剂: 如氢氧化铜、波尔多液(铜、石灰、水按一定比例配制),对多种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要注意浓度和施用时期,避免药害。 链霉素、农用链霉素: 对某些细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要注意抗性问题,合理使用。 叶枯净、JT-901等: 也是常用的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 用药注意事项: 尽量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且与杀菌剂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性。 2.3 病毒性病害的绿色防控 病毒性病害传播迅速,一旦侵染,通常难以治愈,且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其主要传播途径是媒介昆虫(如蚜虫、飞虱、白粉虱等)、机械损伤、种子、土壤等。 预防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种质改良和抗病育种是关键。 防治传毒媒介昆虫: 这是防治病毒病最关键的措施。在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基础上,及时防治传播病毒的昆虫。 去除病株: 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毒扩散。 清洁田园: 清除杂草,减少病原物的寄主。 工具消毒: 避免用带毒的农具传播病毒。 种苗检疫: 确保种苗无病毒。 生物防治: 诱集和利用天敌: 保护和释放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草蛉)来控制蚜虫、白粉虱等害虫数量。 物理防治: 防虫网: 用细密的防虫网覆盖保护作物,阻止媒介昆虫的侵入。 银灰地膜: 对于一些蚜虫、白粉虱等传播的病毒病,使用银灰地膜可以起到驱避作用。 诱虫灯: 配合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媒介昆虫。 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辅助手段): 杀虫剂: 针对媒介昆虫,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等,注意轮换用药。 病毒抑制剂: 一些氨基酸类、核苷类物质(如核苷酸、氨基酸衍生物)可能对病毒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有限,且多为辅助性。 用药注意事项: 重点在于防治媒介昆虫,一旦发病,很难彻底治愈,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第三章 常见农作物虫害绿色防控 3.1 咀嚼式口器害虫的绿色防控 这类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蝼蛄、金龟子幼虫等,它们通过啃食植物的叶片、茎、果实等部位,造成直接的物理损伤。 农业防治: 清除越冬虫源: 冬季深翻土壤,或将作物残茬集中处理,减少越冬虫蛹的数量。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特别是针对特定作物特有的害虫。 人工捕杀: 在害虫发生初期,数量不多时,进行人工捕捉。 设置诱集带: 在播种前或生长初期,利用特定植物(如油菜、甘蓝)设置诱集带,将害虫吸引至诱集带集中消灭。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保护寄生蜂、寄生蝇、瓢虫、草蛉等天敌。 应用生物农药: 苏云金杆菌 (Bt): 对鳞翅目幼虫(如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有高效杀灭作用。 白僵菌、绿僵菌: 对多种昆虫有致病作用,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地面害虫。 昆虫生长调节剂: 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 释放性信息素诱杀: 对于某些蛾类害虫,可利用其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诱杀,减少交配,降低产卵量。 物理防治: 防虫网、防虫膜: 阻止成虫产卵或幼虫爬行。 频振式杀虫灯: 诱杀蛾类、金龟子等成虫。 黑光灯: 诱杀趋光性强的害虫。 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辅助手段): 植物源杀虫剂: 如印楝素、除虫菊酯等。 高效、低毒、选择性杀虫剂: 如氟铃脲、氯氟氰菊酯等。 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说明使用,避免在害虫低龄幼虫期使用,以免抗性产生。 3.2 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绿色防控 这类害虫如蚜虫、飞虱、介壳虫、蓟马、白粉虱等,它们通过刺吸植物的汁液,造成植株衰弱、生长不良,并能传播病毒病。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肥水,增强植株抗性。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合理密植: 避免过度拥挤,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保护和利用天敌: 蚜虫的天敌种类多,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通过保护这些天敌,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种群。 生物防治: 引入和释放天敌: 对于数量较多的蚜虫,可以引入并释放其天敌。 应用生物农药: 生物杀虫剂: 如苦参碱、印楝素、鱼藤酮等,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较好的触杀和胃毒作用。 寄生性真菌: 如蚜茧蜂等,可以寄生在蚜虫体内,导致其死亡。 物理防治: 防虫网: 尤其是在育苗阶段,使用细密的防虫网可以有效防止白粉虱、蚜虫等迁入。 银灰地膜: 对蚜虫、白粉虱等具有驱避作用。 黄色粘虫板: 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对黄色有趋性,利用黄色粘虫板可以大量诱杀。 喷水: 对于某些害虫,如红蜘蛛,强力的水流冲击可以起到一定的驱赶和冲刷作用。 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辅助手段): 新烟碱类杀虫剂: 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对刺吸式口器害虫高效,但要注意轮换用药,防止抗性。 植物源杀虫剂: 如烟碱、苦参碱等。 矿物油、植物油: 覆盖在害虫体表,阻碍其呼吸。 用药注意事项: 重点是及时发现和防治,在害虫发生初期用药效果最好,选择性强的药剂,尽量减少对天敌的影响。 3.3 钻蛀式口器害虫的绿色防控 这类害虫如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和蛀干害虫(天牛、蛀食性鳞翅目幼虫等),它们危害植物的根、茎、果实内部,难以发现和防治。 农业防治: 深耕土壤: 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其数量。 清除病残体: 彻底清除作物残茬,减少蛀干害虫的越冬场所。 轮作: 避免连作,特别是种植易受地下害虫危害的作物。 灯光诱杀: 对于蛾类成虫,在产卵期使用诱虫灯诱杀,减少下一代地下害虫的数量。 生物防治: 生物杀虫剂: 苏云金杆菌 (Bt): 对鳞翅目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白僵菌、绿僵菌: 对地下害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拌种或土壤施用。 寄生性线虫: 对某些地下害虫有高效杀灭作用。 物理防治: 诱杀: 根茬诱杀: 将作物根茬或甘蔗、玉米芯等诱集地下害虫,然后集中消灭。 糖醋液诱杀: 诱杀一些蛾类成虫。 人工挖捕: 在地老虎等害虫活动高峰期,人工挖捕。 树干涂白/包裹: 对蛀干害虫,在树干涂白或包裹,阻止成虫产卵或幼虫蛀入。 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辅助手段): 拌种: 使用低毒的杀虫剂拌种,保护幼苗免受地下害虫危害。 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或移栽时,用低毒杀虫剂进行土壤处理。 茎干注射/树干注药: 对于严重的蛀干害虫,可采用注药方式。 用药注意事项: 针对性强,注意用药时机,幼虫初孵期效果最佳。 第四章 综合病虫害管理与实践 4.1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是实施绿色防控的基础。 监测内容: 虫情监测: 掌握害虫的发生种类、数量、分布、迁飞规律、发育阶段等。常用工具包括虫情测报灯、性诱捕器、颜色粘虫板、田间普查等。 病害监测: 掌握病害的发生种类、发病率、病情指数、病原菌的菌源等。常用方法包括田间调查、病菌分离鉴定、气象因子监测等。 环境因子监测: 监测温度、湿度、光照、降雨等气象条件,以及土壤湿度、pH值等。 预警发布: 根据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测,及时发布病虫害发生预警信息,为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治指导。 预警信息内容: 预警对象、发生趋势、危害程度、防治建议、防治时机等。 4.2 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的构建 绿色防控不是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多种技术的集成与组合。 “1+N”模式: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1),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N)等多种手段。 区域性综合治理: 针对某一区域内主要作物和主要病虫害,制定区域性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专业化植保服务: 推广社会化、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服务,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和实施效果。 “农艺+农药+生物+器械”的集成应用: 强调技术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协同作用。 4.3 绿色防控技术的田间应用实例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适时排水晾田,保护和利用稻田天敌(如蜘蛛、蛙类),推广使用Bt制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利用稻田诱虫灯诱杀稻飞虱。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 采用嫁接技术预防土传病害,利用防虫网、银灰地膜阻隔传播媒介,保护菜地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如 Bt、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蚜虫、白粉虱,黄色粘虫板诱杀飞虫。 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修剪,保持树势健壮,清除病虫枝果,保护果园天敌,使用性诱剂诱杀害虫,喷施波尔多液、生物农药防治病害,选择性杀虫剂防治害虫。 4.4 绿色防控的经济与环境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 减少农药投入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减少因农药残留超标带来的经济损失。 环境效益: 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水源,减少对有益生物的毒害,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本书希望能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本书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基础理论、常见病害(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和虫害(咀嚼式、刺吸式、钻蛀式)的绿色防控技术,以及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模式构建和应用实例等,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淡雅的米白色作为底色,配以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蔬菜插画,色彩搭配和谐而不失活力,给人一种既专业又亲切的感觉。初次翻阅时,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布局,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间距和字距都经过精心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全书的结构逻辑性极强,从目录就能看出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旁边耐心引导。例如,在章节的过渡部分,作者巧妙地设置了“知识点回顾”和“实践延伸思考”的小栏目,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和深度。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属上乘,厚实且有质感,这使得内页的插图和图表的呈现效果非常出色,色彩还原度高,细节丰富,这对于学习需要大量视觉参考的领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来看,从外在的触感到内在的布局,这本书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知识传播的认真态度,让人在捧读时就感受到一种踏实可靠的专业气息。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辅助阅读设计是其一大亮点。作者非常注重读者的自我检测和知识巩固。除了章节末尾的总结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模块,这些案例往往是基于真实生产中出现的疑难杂症,然后逐步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最终的解决效果。这种“问题—分析—解决”的结构,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生动得多,也更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更贴心的是,书中还附带了一个非常实用的附录部分,里面包含了大量常用的换算表、标准对照表以及常见故障的快速排查清单,这些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是极其容易遗忘或查找的,将其系统地汇编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可以说,这本书的设计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过程的“优化师”。它预判了读者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准备好了解决方案,这使得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查阅的“工作伙伴”,而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广度上的覆盖面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将整个行业链条都囊括了进去。我注意到,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我们常见的“储藏”或“简单加工”,而是深入到了更前沿和更精细化的领域。比如,书中对一些新型的非热加工保鲜技术,如气调包装(CA)和高静水压处理(HPP)的原理、设备要求及适用性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这些内容通常只有在更专业的学术期刊中才能看到,但在这本书中却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此外,作者对不同种类蔬菜的特性差异化处理也做得非常到位,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例如,根茎类、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在预处理、温度控制和包装材料选择上的细微差别,都被清晰地列举和区分,这显示出作者对食材多样性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新技术的包容性,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非常强,即便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和对现有流程的优化点。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阐述上的严谨程度,简直可以用一丝不苟来形容。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但几乎没有发现。作者在介绍每一种技术或原理时,都会紧接着引用相关的科学依据或行业标准,这种“有据可查”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特别是在涉及复杂工艺流程的描述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这些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变量控制、关键节点和潜在风险点的精准标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最佳实践”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他没有将任何一种方法奉为圭臬,而是会详细分析不同条件(如地域气候、蔬菜品种、市场要求)对技术选择的影响,这种基于现实考量的分析,对于实际操作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指导。即便是对于基础概念的解释,作者也力求深入浅出,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化学或物理变化,这使得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核心要点,不会感到晦涩难懂。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份结合了理论深度与一线实践智慧的综合指南。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专业训练。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极强的工具书属性。书中收录的各类数据、参数和操作规范,感觉像是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收集和整理的“独家秘籍”。例如,在介绍不同保鲜剂的用量范围时,它给出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参考区间,并且明确指出了不同区间所对应的不同保质期预期,这种量化的信息对于指导实际生产至关重要。我翻阅了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部分,发现它不仅仅停留在“要好”的层面,而是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检测指标体系,从肉眼观察到仪器测定的具体步骤和阈值都有明确说明,让人心中有数,操作有依。而且,全书的术语使用高度统一且规范,没有出现前后矛盾或解释不一致的情况,这在专业书籍中是很难得的。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教方法”,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读者量身定做的操作指南,让人读完后立刻就有信心将所学付诸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