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正所谓“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资本催化”的新经济引擎高速运转,大有碾压一切、颠覆一切之势。在新经济狂热之下,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寻找“下一个风口”,幻想成为下一只飞起来的猪。
对此,一向以“危机论”著称的郎咸平教授再次发出盛世危言:新经济光环背后,危机已悄然而至!中国式O2O还能烧多久?P2P监管黑洞有多大?互联网造车为什么不靠谱?共享经济为什么徒有虚名?BAT为什么股价阴跌不止?小米做错了什么?凡客败在哪里?……
在高歌猛进的时代,郎咸平教授的冷眼批判显得不合时宜,却是一剂好的清醒药。他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这轮新经济大变局下,什么是不变的
内容简介
第一篇: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互联网+”一地鸡毛,“+互联网”才是正道!
关键词:O2O骗局、P2P黑洞、BAT乱购、自媒体裂变、互联网伦理
第二篇:成王败寇,深度剖析
看这些互联网制造企业成与败的“一步之遥”!
关键词:小米迷思、乐视野心、格力造车、华为称王、凡客败走
第三篇:把握未来,看清趋势
技术驱动与商业驱动,未来经济“双引擎”!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网红经济、闭环经济
第四篇:回归本质,制造立国
中国制造决战工业4.0!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业3.5、制造业4+0、中国营造
作者简介
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郎咸平说系列、财经郎眼系列、郎咸平经典案例系列等,近期出版的作品有《郎咸平说:你的投资机会在哪里》《财经郎眼10: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
目录
前言 “互联网+”没有颠覆什么?
第一篇 “互联网+”一地鸡毛,“+ 互联网”才是正道
第一章 线下服务+ 互联网:中国式O2O 还能烧多久?
一、烧钱式O2O :百度还能支撑多久?
二、骗钱式O2O :骗局如何维持下去?
三、互补式O2O :阿里苏宁“土豪抱团”
第二章 零售+ 互联网:阿里苏宁豪门联姻的背后逻辑
一、马云布局传统零售是打脸吗?
二、阿里苏宁“在一起”:你的短板,我的优势
三、体验式消费:马云的下一道加分题
第三章 媒体+ 互联网:自媒体不可能一直是“自”媒体
一、传统媒体精英批量出走,转战自媒体
二、由资本市场快速孵化的自媒体是什么
三、自媒体赚钱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四章 金融+ 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倒逼监管体系改革
一、支付类APP 冲击金融监管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配资冲击股市
三、P2P 等互联网金融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
四、我们需要一个“超级监管者”
第五章 互联网企业并购:钱多也不能任性!
一、为什么收购越多,股价越跌?
二、只有这三类并购才能赢得华尔街的心
三、是BAT 错了,还是美国人错了?
第六章 互联网企业伦理:自律还是他律?
一、百度贴吧事件:一笔大生意
二、劣迹曝光,百度如何善后
三、谁来监管互联网企业?
第二篇 互联网制造:成与败的“一步之遥”
第七章 小米迷思:小米模式不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一、雷军vs. 董明珠,谁能赢得豪赌?
二、小米模式的核心就是价格战
三、小米应向格力学什么?
第八章 乐视野心:乐视生态圈与超级闭环
一、打造闭环经济,苹果是先行者
二、“硬件闭环”:小米的另类尝试
三、心有多大,乐视闭环就有多大?
四、BAT 抢滩“O2O 闭环”
第九章 格力造车: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一、“弯道超车”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二、跨界造车的四大障碍,如何跨越?
三、互联网车企vs. 传统车企,谁能领跑智能车?
第十章 华为称王:华为之道你为什么学不会
一、华为之道一:不求利润最高,但求合作共赢
二、华为之道二:天量经费投入研发
三、华为之道三:不靠牛人靠制度
四、华为之道四:以高薪促高效
第十一章 凡客败走:终须回到制造业的本质
一、互联网人口红利将尽,电商经济后继乏力
二、Zara 与优衣库:传统服装企业凭什么逆袭首富
三、“优质低价”看似简单,如何实现?
第三篇 正在发生的未来:技术驱动与商业驱动
第十二章 新趋势之人工智能:下一个失业的可能就是你
一、阿尔法狗的高超“棋艺”是如何炼成的
二、大国逐鹿,谁能抢到人工智能制高点
三、这些人类工种即将被大规模淘汰!
四、人工智能:越聪明,越危险?
第十三章 新趋势之大数据:世界可以被预知?
一、人类进入数据大爆炸时代
二、大数据思维下的商业模式转变
三、大数据的另类应用:拉选票和反恐
四、大数据的前提是信息公开
第十四章 新趋势之共享经济:知识共享vs. 实物共享
一、共享经济是一种全新事物吗?
二、共享经济的“过剩”条件能否满足?
三、共享经济的本质是追求低价
四、共享经济的未来应该是“知识共享”
第四篇 工业4.0 时代:中国制造新思维
第十五章 中国制造,“爆买”全球
一、中国制造“抄底”国际大牌
二、十年探索,终于走出“微笑曲线”底部
三、通用领跑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能否跟上?
第十六章 制造业产业链:从“6+1”到“4+0”
一、个性化定制产品时代来了!
二、大数据重构制造业产业链
三、制造业“4+0”成就“网红经济学”
四、BAT 携手制造业,打通产业链“任督二脉”
第十七章 中国制造2025 与工业4.0
一、中国制造2025,十年能否圆梦?
二、德国的工业4.0
三、美国的工业互联网
四、工业3.5 战略:细胞式生产
第十八章 摆脱价格战,从工业3.5 做起
一、结果出人意料的价格大战
二、工业3.5 时代的模块化生产方式
三、工业3.5 时代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第十九章 重振制造业,政府是关键!
一、2012 :拐点来临,方舟无踪
二、奥巴马“五板斧”重振美国制造业
三、德国政府“三板斧”救助中小企业
四、中国制造2025 之重庆经验
第二十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营造
一、比中国制造更牛的是中国营造
二、做好中国营造的三大关键环节
三、房地产企业助力中国营造出海
精彩书摘
2013年大家还几乎没有听说过O2O这个词,到2014年就突然凭空蹦出来10万家O2O公司,其中800多家拿到了A轮融资,200多家拿到了B轮融资,完成C轮融资的只有82家,而真正上市的有几家?只有一家。也就是说,目前O2O公司的成功上市几率是十万分之一,微乎其微。而这些O2O公司几乎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其竞争手段就是不断地烧钱、补贴、砸流量、抢用户,而烧钱多、盈利差的结果就是,一旦拿不到融资便难以为继,大面积倒闭将不可避免。
那么,这些O2O公司为了继续烧别人的钱,是如何进行忽悠的呢?
第一步,讲故事。创业企业只要故事讲得好,就能拿到投资。比如说,智能家居、智能硬件以及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公司,最爱描绘一旦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的。“一亩田”讲如何搞项目,如何跟农民打交道,将来我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等等,结果发现它的数据大量造假。更有甚者,已经到了诈骗的地步。
例如,云视链创始人金证济苍吹嘘自己是哈佛大学本科学历,结果哈佛本科根本找不到这个人,而是读的什么“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和哈佛大学完全没关系。所谓云视链,就是比如你在互联网上看电视剧,看到一款家具觉得很感兴趣,你直接点击屏幕就会出现一个链接,可以对其进行评论、吐槽或购买。云视链曾对外宣称,该公司平台拥有全球最领先的第五代自动视链技术IVA5.6及美国USPTO多项专利审查,技术专利估值超过6亿。结果在美国USPTO网站完全找不到任何关于云视链的专利。但是这样的公司也能融到钱,你能指望骗子去搞研发吗?而当风投被这些骗子公司靠编故事骗了进来,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风投不仅不会揭穿它,还会和它联合起来编更精彩的故事,骗B轮风投进来;B轮进来之后再一起编故事骗C轮进来,最后上市骗老百姓、骗中小股民的钱。
第二步,业绩造假。互联网公司的营运数据造假已经成为业界常态,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两家公司都称自己在某个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结果市场总和超过100%,成为笑谈。
更典型的例子是“一亩田”,其数据造假造得离谱。2014年7月,该公司一个月才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到2015年7月,一个月交易额已经达到100亿元。从50万到100亿是什么概念?这100亿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你直接看它的交易记录的话,你会喷饭的。在“一亩田”的PC端网站,我们看到“××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老板采购了1073741.8235吨洋葱”,107万吨洋葱意味着什么呢?在洋葱集中产区西昌,一年洋葱产量才30万吨。所以你要找到107万吨的洋葱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5年7月31日,该公司澄清说自己的数据没有问题;而到8月29日,又承认数据有误,并且以此为理由大规模裁员1500人。被裁的员工开始爆料,称每个县、每个门店都下有大到上亿、小到上百万的流水任务。当任务无法完成时,会通过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员工自己化身刷单客,两部手机,拿自己的钱通过“一亩田”的线上交易从这一部手机转移到另一部手机,平台上就有了这笔钱的交易数据;另一种方法是各个地区工作人员跑到批发市场游说供应商和采购商双方把线下的交易“搬”到线上来。交易方式也并非“一亩田”吹嘘的“集远程采购、运输物流一体化”的模式,而仅仅是将批发市场上的交易双方带到“一亩田”门店并说服其在平台上进行现金交易。根据“一亩田”制定的分配机制,每成交一笔,都会有千分之二的返利给到供应商。
“一亩田”只是众多业绩造假公司中的一员。我再来举几个例子。2015年6月,在线外卖平台“饿了么”联合创始人康嘉,在公开演讲中透露,“饿了么”实际日订单量为120万至140万单,这与“饿了么”此前宣传的日订单量超200万严重不符。事发后,“饿了么”紧急联系媒体对数据进行修改。还有猫眼电影,宣称其2015年7月票房达22亿,结果当月全国在线售票O2O平台一共才卖出了25亿,于是猫眼又紧急修订数据。
跟着创业者一起骗钱的还有一群刷单客。大量职业刷单人利用O2O公司的软件漏洞,通过刷单攫取高额补贴。饿了么、美团外卖、滴滴、Uber等公司都牵涉其中。这些平台也知道补贴没有到达实际用户手中,但只要能有更高的交易数据,能让公司进一步融资,刷单行为也就被默许了。
第三步,找人接盘。通过讲故事和业绩造假吸引到风投以后,接下来就进入最重要的环节,找人接盘了。其中,运气最好的可以上市,目前只有一家。2015年1月21日,湖南广电旗下快乐购物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交所,每股9.06元。五家投资者当天账面获得了20倍的回报,到2015年9月底,股价升至24元,总市值96.8亿,五家投资方拥有的资本相当于它们投资额的52倍,皆大欢喜。但问题是,这样的好运气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几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家具O2O公司等待上市。
运气相对较好的,能被上市公司收购。很多A股上市公司,特别是传统企业,热衷于互联网概念,所以投资或收购互联网创业公司成了它们进军互联网最直接的方式。2015年8月27日,华联股份拟增资“饿了么”(外卖O2O)母公司Rajax9000万美元;2015年6月15日,东易日盛拟以自有资金1280万美元投资“美乐乐”(家居O2O),占其全部股份2.25%;2015年6月10日,奥康国际收购兰亭集势(跨境电商)25%股权。
对于运气一般的绝大多数O2O公司来说,除了倒闭没有别的出路。为什么我敢这么断言?2015年6月,A股从最高点5178点跌到了4277点,这时候风投还在继续投这些O2O企业;从7月到8月中旬,股市在4000点徘徊,风投变得更加谨慎了;直到8月股市暴跌,IPO暂停,风投没有了退出渠道,都不敢再投了,大量无钱可烧的O2O公司面临倒闭。
……
前言/序言
历史的幽光与文明的沉思:一份跨越时空的思想拾遗 书名: 历史的幽光与文明的沉思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旨在提供快速解决方案或预测未来趋势的实用指南,而是一次深入的、近乎冥想式的历史回溯与文明剖析。它聚焦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探讨在这些关键时刻,思想、技术与社会结构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宏大图景。全书以一种兼具史学家的严谨和哲学家的深邃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数个世纪的迷雾,探寻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关键性“暗流”。 第一部分:秩序的诞生与心智的疆界 本书开篇聚焦于人类早期社会中“秩序”的构建过程。我们审视的并非宏伟的帝国兴衰史,而是早期部落联盟中,关于“信任”与“契约”的萌芽。作者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早期法律雏形——例如汉谟拉比法典中那些关于牲畜赔偿和财产界限的细微规定——如何一步步将野蛮的本能转化为可预测的社会行为。这种从“力量决定一切”到“规则定义一切”的转变,被视为人类心智跨出的第一大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书写系统的出现对认知模式的重塑”。不同于将文字视为单纯的记录工具,本书将其视为一种“外部存储器”和“逻辑框架”。文字如何使抽象概念得以稳定存在?它如何催生了“线性时间观”的诞生,从而为后世的科学思辨奠定了基础?作者通过比较古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和早期字母文字在信息密度和传播效率上的差异,论证了技术介质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特定文明的思维习惯。 第二部分:知识的断裂与复兴的代价 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知识传承中的“断裂期”。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罗马帝国的衰落,而是深入考察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焚毁事件(无论其真实性如何,其象征意义是重大的)对地中海世界智识连续性的冲击。作者试图量化这种断裂的影响,通过对比当时医药学、天文学在不同地理区域(例如拜占庭与巴格达)的知识存留状态,揭示了文明的脆弱性。 随后,本书探讨了中世纪欧洲知识的“重构”。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一种“在地化”的再创造。通过对经院哲学中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吸收与改造,我们看到了一种“知识的驯化”过程——即,当一种强大的外部思想体系被引入一个全新的文化土壤时,它必然会为了适应新的信仰框架而改变其原有结构。这种“驯化”的代价,是某些原始的、更具批判性的思辨倾向的消亡。 第三部分:启蒙的阴影与现代性的悖论 进入近代,本书拒绝了对启蒙运动的简单赞颂,转而揭示其内在的“阴影”和“悖论”。作者认为,启蒙运动在追求“理性至上”的过程中,无意中播下了“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的种子。 我们详细分析了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的社会心理学影响。这不仅仅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更是一种“将自然空间转化为可量化资本”的思维范式的确立。这种范式一旦确立,便不可避免地被应用到人力资源、时间管理乃至个体情感的度量上,为后来的工业化和官僚体系的冷酷打下了哲学基础。 此外,本书对“民族国家”这一现代性核心构件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审视。它并非自然演化,而是在特定历史阶段,通过印刷术的普及(统一语言)和公共教育体系的强制推行(统一记忆)共同打造出来的“想象的共同体”。作者质疑:当这种人为构建的共同体遭遇全球化信息的冲击时,其内在的粘合剂是否正在迅速失效? 第四部分:技术与存在的异化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回到我们所处的时代边缘,关注技术进步对“存在感”的消解。本书不讨论具体的应用技术,而是探讨“信息过载”对人类注意力资源的消耗及其哲学后果。 作者引用了早期关于“机械化对工匠精神的冲击”的研究,将其类比于当代数字媒介对“深度思考能力”的侵蚀。当外部世界的刺激速率超过了人类心智进行内省和整合信息的速率时,个体便陷入一种持续的、低强度的焦虑之中。这种焦虑并非源于生存威胁,而是源于“意义的稀释”。 总结而言,《历史的幽光与文明的沉思》试图提醒读者:我们今天的困境,并非是前所未有的,而是历史中无数次“理性过度自信”后的必然反弹。真正的洞察力,并非来自对新事物的盲目追捧,而是来自于对旧事物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心智基本约束的敬畏。这是一部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审视自身所处文化基石的沉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