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裂世纪的战争 朝鲜1950-1953

割裂世纪的战争 朝鲜1950-19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湘穂,乔良 著
图书标签:
  • 朝鲜战争
  • 冷战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政治
  • 亚洲
  • 韩国
  • 美国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6241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2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继超级畅销书《超限战》震撼中外、畅销百万之后,作者乔良和王湘穗首次联袂推出《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1950-1953》,根据大量国外资料,以全新的视角,采用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以历史时间顺序,用影响朝鲜战争发展进程和走向的50个关键人物,串起了整个朝鲜战争的历史。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关键意义,作者首次将朝鲜战争定义为“割裂世纪的战争”。本书史实准确、资料详实,以关键人物战场内外的故事展现历史,鲜活生动,可读性极强。

作者简介

  王湘穗,退役空军大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会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乔良,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我国前沿军事理论家、著名军旅作家,空军专家委员会委员,火箭军军事理论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1999年,他与王湘穗合著的军事理论著作《超限战》出版,该书由于准确预言了“9?11”事件的发生,在美国及西方引起震动。被美国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分别列为学员必读书目和正式教材,更被意大利陆军总监米尼上将称为当代军事名著。近年该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已被美军写入zui新作战条令。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迟到十六年的纪念
楔 子 博尼斯蒂尔上校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
第一部 过早到来的顶点
罗斯福投下的巨大身影
金日成和李承晚各自找到了统一朝鲜的支持者
艾奇逊 180 度大转弯
柴成文由赴东德改成了去朝鲜
麦克阿瑟摆下 50000:5 的赌局
雷英夫预测出美军将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陆
克拉克上尉按时点亮了八尾岛灯塔
潘尼迦大使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传递口信
毛泽东作出了他平生最困难的一个决定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
彭德怀入朝第一天即遇险
邓岳师长布下“口袋阵”
厄运当头的沃克将军
威洛比少将断定“山那边的敌人不会介入战争”
一枚凝固汽油弹击中了毛岸英
第二次战役之西线 (1950年11月25日)
梁兴初咬着牙说这次要打他个狠的
劳伦斯·凯泽师长走上了“印第安笞刑场”
第二次战役之东线 (1950年11月27日)
宋时轮与阿尔蒙德顶牛
弗伊斯中校的第 31 团不存在了
“朝另外方向进攻”的史密斯将军
第二部筋骨与钢铁的较量
伍修权“大闹天宫”
第三次战役 (1950 年12月31日-1951年1月7日)
史蒂柯夫大使要彭德怀“把敌人赶下海去”
周恩来的“官方明信片”
第四次战役 (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
李奇微发现了“阿喀琉斯之踵”
杨迪在横城捡了一次“洋捞”
“烂醉如泥的夜晚”杜鲁门下达了撤职令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5月22日)
范弗里特和“范弗里特弹药量”
天王老子也不怕的王近山疯不起来了
第三部无法打破的僵局
转入阵地战 (1951年6月)
邓华找到了对付“磁性战术”“火海战术”的办法
凯南,冷战思想家变成了和平使者
解方受命去开城“耐心地谈”
白善烨在谈判桌上什么也没有得到
应该把勋章授给洪学智
王海们的“米格走廊”
不肯说谎的沃克·麦·马胡林上校
黄继光的脊梁骨
想“用枪猎取和平”的艾克
斯大林在去世前摇动了橄榄枝
克拉克将军“随时准备着”
给李承晚最后一击的杨勇
用“海立胜”的名字签署停战协定的哈里逊
结 语 越过战争的肩头向更远方眺望
后 记
附 录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罗斯福投下的巨大身影
  历史学家们始终搞不清该把富兰克林·罗斯福看作狐狸还是狮子,以至于有人称他是有教养的机会主义者。这位兼有狐狸和狮子两种个性的大政治家,在如何建立和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问题上煞费苦心,他认为,过去几个世纪试验过而且总是失败的各种权宜办法,如单方面行动、排他性联盟、殖民地式的势力范围划分、以战列舰比例为指标的力量均衡等,都已经过时或不足以应付战后世界新格局。必须建立一个范围广泛的国际组织,才有可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同时,他也知道没有其他大国的参与,这一设想不过是另一个“国联”式的海市蜃楼。正因此,罗斯福极力培养与丘吉尔、斯大林的个人关系,认为这是几个世界巨头之间保持思想一致并且共同相处的最好办法。他并不看重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甚至认为和一个共产政权打交道比与一个具有议会民主的国家打交道更容易。“我只要说服斯大林一个人就行了。他不必考虑国会的意见。他讲了话就算数。”所有这一切罗斯福并非出自利他主义的考虑,而是基于美国的利益,他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由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既符合现实力量的对比又符合美国的利益。
  在罗斯福的雅尔塔拼图上,朝鲜是无关宏旨的一块小碎片。也许只是为了保持战后格局的整体性,才使这位重大局而不拘小让的政治家,对这个刚刚结束了几十年日本殖民统治的“隐士帝国”,作出了一种漫不经心的安排:国际托管20~30年。
  正极力为在“二战”中付出巨大代价的苏联谋求高额回报的斯大林,似乎也瞧不上朝鲜。他更看重的是旅顺港、中东铁路和外蒙古。在获得罗斯福对上述利益的保证后,他同意国际托管朝鲜,“只是时间不要太久”。大国领袖们对小国命运的漠视,就这样播撒下了导致朝鲜半岛战祸丛生的第一颗种子。
  当然,若仅只到了这一步,朝鲜战争还不至于爆发,那种天人永隔的局面也不见得一定会出现。可人们总会再犯错误,直到灾难的到来。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的突然去世,不应该算是人为的错误。但这一上帝的安排,却多少改变了世界的走向。为了避免大国间再次为因争夺利益而对抗,罗斯福找到了力量和公正的平衡点—按实力和贡献来划分势力范围并据此设计世界新秩序。在他看来,昔日的大英帝国已经没落,而苏联显然应该被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建构“雅尔塔世界”的要点只有一条,就是美苏必须有彼此明确的势力范围。他清楚地认识到,跟苏联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符合美国的利益。
  假如罗斯福活着,你绝不相信他会像杜鲁门那样,因丘吉尔说“我要发表重要讲话”,就跑到富尔顿小镇去为下野的英国前首相捧场。罗斯福是真正的船长。以他在“二战”中对苏联人的态度,应该不会被耸人听闻的“铁幕”演说打动,选择与苏联进行两败俱伤的“冷战”。更关键的是,如果罗斯福活着,那个只当了八十二天副总统的“密苏里乡巴佬”,便成不了总统,也就无由提出“捍卫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充满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杜鲁门主义”。
  然而,历史的真实是罗斯福死了,下野的丘吉尔成了一语成谶的冷战巫师,而杜鲁门当上了美国总统。小角色们在历史的空白地带填补巨人留下的位置的时候,总是急于要标新立异,使自己看起来也像个巨人。
  自从丘吉尔的富尔顿讲话后,意识形态之争就开始全面主导国际事务,对抗代替了合作,与“邪恶帝国”的斗争超过了东西方在共同利益上的妥协。1946年3月成立的苏美联合委员会,决定建立朝鲜临时政府协助中苏美英四国共管。杜鲁门不相信与斯大林的君子协定,斯大林也不信任杜鲁门。美苏在朝鲜事务上摩擦不断,彼此妥协的余地丧失殆尽。苏联的底线是绝不允
  许朝鲜出现威胁苏联远东地区安全的政府;而美国干脆把朝鲜视为“进行思想斗争的战场”—西方的民主政体与东方的共产主义,究竟哪个更强?1948年5月,美国无视此前与苏联达成的国际托管朝鲜的共识,假手联合国在南朝鲜组织选举,建立朝鲜民主共和国,宣称自己是代表全朝鲜的政府;同年8月,苏联以牙还牙,支持北方成立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自此朝鲜事务被大国间的对抗拖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

前言/序言


《破碎黎明:远东战火的余烬》 引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激荡人心的篇章,它们塑造了时代的走向,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在20世纪中叶,亚洲的东北角,一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被突如其来的战火撕裂,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节点。这场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冲突,不仅是一场区域性的局部战争,更是东西方阵营冷战博弈的直接映射,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回荡的余音。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亦非枯燥的战役复盘。它旨在剥离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宏观的战略,深入到那段炽烈年代的肌理之中,探寻隐藏在战火硝烟之下的复杂人性、深层根源以及由此产生的难以磨灭的社会变迁。我们将一同穿越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那场被后人铭记的“破碎黎明”。 第一章:暗流涌动——历史的阴影与分治的种子 故事的开端,并非始于1950年6月25日的枪声,而是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长期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二战后全球政治格局的剧变,为朝鲜半岛埋下了分裂的种子。在摆脱了日本的枷锁后,这片土地却未能迎来统一的曙光,反而成为美苏两大阵营角力的新战场。 本章将详细阐述: 百年屈辱与民族觉醒: 深入剖析日本殖民统治对朝鲜民族文化、社会结构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民族独立运动的曲折历程。我们将看到,不同派别的爱国力量在黑暗中艰难求索,为日后不同政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后分治的国际因素: 细致梳理二战结束前后,美苏两国在处理日本投降及朝鲜半岛未来问题上的考量和博弈。从雅尔塔会议的模糊协议,到三八线作为临时分界线的形成,再到南北两国各自政权的建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国际政治的算计与妥协。 意识形态的激化与社会分裂: 探讨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如何在朝鲜半岛迅速扎根并相互排斥。南北方精英阶层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如何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加剧了民众的分裂与不安。 民间社会的阵痛: 描绘在国家分裂的巨大阴影下,普通民众所经历的迷茫、焦虑与挣扎。家庭的分离、亲情的割裂,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构成了那个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的真实写照。 第二章:烽火骤燃——破碎黎明的瞬间 1950年6月25日,一声巨响打破了朝鲜半岛的宁静。北部的部队越过三八线,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瞬间将整个半岛卷入了战火的漩涡。然而,这并非一场简单的边境冲突,其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与各方势力的战略算计。 本章将深入探讨: 战前态势的紧张与误判: 回顾1950年初,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在军事、政治上的准备状态,以及各国情报部门对局势的误判。分析北朝鲜发动进攻的直接动因,以及苏联和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战线的急剧变化: 详细描述战争初期,战线如潮水般起伏的惊心动魄。从北朝鲜部队的势如破竹,到联合国军的仁川登陆,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入朝参战,每一场战役的转折都充满了戏剧性,深刻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战争的残酷与平民的悲歌: 尽管本书并非专注于战役细节,但我们将通过史料的梳理,呈现战争对普通民众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家园被毁,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的难民潮,以及在战火中扭曲的人性,都将是构成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际社会的回应与介入: 展现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介入,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如何将这场地区冲突升级为一场涉及大国力量的代理人战争。分析当时国际政治环境下,各国决策者的考量与压力。 第三章:胶着与博弈——漫长的停战谈判 战争初期如火如荼的攻势过后,战线逐渐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进入了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僵持,更是国际舞台上复杂的外交博弈。停战谈判的过程充满了波折与反复,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可能牵动数十万人的生死。 本章将着重分析: 军事僵持的本质: 探讨为什么战争会陷入“拉锯战”,分析双方在军事上的优劣势以及战略上的困境。研究战壕战、阵地战的特点,以及其对双方士气和民众心理的影响。 停战谈判的舞台: 详细梳理板门店谈判的全过程,从最初的僵持,到关于战俘遣返、军事分界线等核心议题的激烈争论。我们将看到,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炮火连天。 国际因素的牵制: 分析当时冷战格局下,美苏两国在停战谈判中的立场和影响。中国、苏联、美国等主要参与者,如何在谈判桌上进行试探、施压与协调,以及各自的战略目标。 战俘问题的人道困境: 深入探讨战俘遣返问题所带来的复杂情感和政治博弈。选择自由的战俘,他们在离开故土时所面临的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关注和人道主义讨论。 和平的代价与不确定性: 尽管达成了停战协议,但并未签署和平条约,战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分析停战协议的局限性,以及它如何为地区未来的不稳定埋下伏笔。 第四章:历史的回响——战后的朝鲜与世界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这场残酷战争的暂时告一段落。然而,战争留下的创伤和影响,却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继续塑造着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 本章将着眼于: 分裂的现实与重建的艰难: 描绘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南北方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分析战争对双方经济、文化、社会结构造成的长期破坏,以及各自在重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冷战格局的强化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探讨这场战争如何进一步加剧了冷战对峙,强化了东西方阵营的隔阂。分析其对亚洲地区,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美日同盟的巩固,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化。 民族记忆与集体创伤: 审视这场战争在相关国家民众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分析集体记忆的形成,以及战争如何成为民族叙事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影响着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系与国家认同。 和平的脆弱与持续的张力: 尽管停战,但半岛的和平依然脆弱。分析南北关系在战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的起伏与挑战,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区安全问题。 历史的启示与警示: 从更宏观的视角,反思这场战争带给人类的深刻教训。探讨战争的根源,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思考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和平与理解的重要性。 结语 《破碎黎明:远东战火的余烬》并非要揭示一个简单的事实,而是希望通过多维度的观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映照出大国博弈的残酷,也映照出和平的珍贵。希望本书能够带领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去理解那些被战争撕裂的生命,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以史为鉴,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割裂世纪”四个字,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扯到了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1950-1953年的朝鲜半岛,那片土地经历了怎样的撕裂与阵痛,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影片中经典的战争场景,但我也深知,历史的真相远比银幕上的影像更为复杂和残酷。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可能是某个关键战役的决策内幕,也可能是不同阵营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更吸引我的是,作者会如何处理这场战争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那些在战火中破碎的家庭,那些在分裂中迷失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是否会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不只是从宏观的战略层面,也能深入到微观的个体体验,让这场历史事件更加鲜活,触及人心。阅读历史,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线索,那些在宏大叙事下闪烁着人性光辉或悲哀的细节。

评分

“割裂世纪的战争”——仅仅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遐想。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朝鲜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如何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割裂”标志。我好奇作者会对“割裂”这个词赋予怎样的解读,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是国家主权的争议?还是民族情感的撕扯?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简单复述历史事件,更能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复杂性。关于1950-1953年的朝鲜半岛,我了解到的信息相对零散,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了解这段历史的契机。我希望它能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叙述,让阅读的过程既充实又有吸引力。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平衡史料的严谨性与叙事的生动性的,这对于一本历史读物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从书名《割裂世纪的战争 朝鲜1950-1953》来看,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次对那段动荡岁月深刻的回溯。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割裂世纪”的,是冷战格局的初步形成,还是地缘政治力量的重塑?“战争”二字,更是直接指向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但我不确定作者会采取怎样的叙事方式。是恢弘的战争史诗,还是聚焦于某个特定战役的微观视角?我对1950-1953年的朝鲜半岛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这场战争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东北亚乃至世界格局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有力的史证支撑,同时又不失引人入胜的叙事魅力,让我能够深入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新的认知,拓展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历史感,泛黄的纸张纹理和沉稳的色调,预示着它将带领我走进一段厚重的历史。虽然书名点出了“割裂世纪”和“朝鲜1950-1953”,但具体的内容走向、叙事角度以及作者想要侧重探讨的方面,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预设。是偏重宏大的战略分析,还是聚焦于战场前线的士兵视角?是深入挖掘政治决策背后的博弈,还是描绘普通朝鲜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欢离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或许是某个被忽略的细节,或许是某个出人意料的解读。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还是以某个主题为线索展开?是运用了大量史料,还是加入了一些文学性的创作?这些未知都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探寻作者笔下的那个特殊年代。我喜欢历史书能带给我的那种沉浸感,仿佛穿越时空,亲历过往。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感受历史的温度和脉搏。

评分

“朝鲜1950-1953”——这几个数字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与抗争。这本书的书名《割裂世纪的战争》,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年代。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这场战争的复杂性,是侧重于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是深入挖掘意识形态的根源?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国家、不同势力在这场战争中的真实立场与考量,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了那段历史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关注到战争对朝鲜半岛人民所造成的深远影响,那些被战争撕裂的家庭,那些在分裂中挣扎的个体,他们的命运是否会在书中得到深刻的描绘?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看到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一段不仅仅是战役地图和政治宣言,更是充满了人间烟火与悲欢离合的故事。

评分

书挺不错的,物流非常快

评分

书本不错,包装精美,恰逢618,一下子屯了几百块钱的书籍,可以等到有时间慢慢看了

评分

写的非常好的一本书!充满了正能量,理性分析中国的定位!理解国家的战略方向!出差飞机上阅读了80页!

评分

有活动就多买点,算上优惠卷基本也就是四折,好多书缺货

评分

好书推荐,这次赶上活动优惠,买了很多很多书,京东物流超级快

评分

好书 豪华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一直在京东买书。

评分

京东快递超级快,书的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买来过阵子读的,这么便宜的,怕过了这村没这店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