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麓堂琴统(套装1-8册)

西麓堂琴统(套装1-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汪芝<辑>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
  • 琴谱
  • 传统乐器
  • 音乐
  • 文化
  • 艺术
  • 历史
  • 中国古典音乐
  • 西麓堂
  • 琴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40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461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琴谱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麓堂琴统》,明代琴谱。汪芝编辑。汪芝住在歙县自筑西麓堂,其琴论又大部分录自南宋许理的《琴统》,故称《西麓堂琴统》。
  汪芝,字时瑞,号云岚山人,安徽歙县人。自幼爱好音乐,尤擅弹琴与音律之学,他博采诸家,搜集、整理古琴谱,历时三十年,终于编成此书。
  《西麓堂琴统》成书于嘉靖乙酉年(一五二五)。共二十五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人的论文、杂说。后二十卷收录自宋至明琴曲一百七十曲,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多为其他琴谱所未收。其中除注明抄自宋本外,大部分是极为罕见的远古遗响,如《广陵散》《神人畅》《风云游》与宋人所作的《宋玉悲秋》等。在明代的琴谱中,这是一部收入传统琴曲*多的琴谱,这些古曲对于研究汉魏六朝以来琴曲创作的艺术成就及作为鉴定琴曲创作时代的依据,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西麓堂琴统(套装1-8册)》除刊登大量古琴曲谱外,还着有『节奏要诀』『琴经须知』(即制琴尺度)等理论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传。古琴,以其历史之悠久、蕴育之深邃、意境之空灵,在中国乐坛,乃至中华文明历程中,显示出极其显著的艺术魅力,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为儒、道、佛各家分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冠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恰恰体现出中国古琴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琴艺术经过历朝各代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以音乐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载体。在古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师承之异、传谱之差,古琴艺术逐渐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松山派、绍兴派、诸城派、岭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风格各异的琴学流派。而各个不同流派的琴学传承、延续和发展,往往通过古琴琴谱来记录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历朝各代琴谱有一百五十余种,这些琴谱的刊行、传播,既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些经典琴谱进行整理和出版,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的关键举措。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西麓堂琴统(套装1-8册)”以外的其他相关或不同主题的图书内容,并确保描述详实、自然: --- 《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探析:从私家园林到山水意境的构建》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发展脉络、美学思想及其社会文化内涵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旨在全面梳理自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文人阶层如何将哲学思想、诗词意境、绘画技巧融入园林设计与营造之中,最终形成具有独特东方神韵的私家园林体系。本书重点探讨了园林作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生活空间,如何在有限的地域内,通过叠山理水、花木配置、建筑布局等手段,实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趣”的审美追求。 第一部分:园林思想的萌芽与哲学根基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的源头,重点考察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玄学对早期园林观念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寄情山水”、“师法自然”的核心理念,并分析了魏晋名士如谢灵运、王维等人,如何在他们的山水诗中初步构建了文人审美对园林空间的想象蓝图。书中通过对早期文人别业(如王羲之的兰亭)的考证,揭示了园林从单纯的休憩场所向精神寄托之地转化的关键节点。 核心内容细述: 道家自然观与园林布局: 探讨了《道德经》中关于“虚”、“静”思想在园林空间处理,特别是漏窗、月洞门设计上的体现。 禅宗影响下的空间哲学: 分析了宋代以后,禅宗的“空”与“无”如何影响园林的留白艺术和禅意空间的营造。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论基础: 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空间美学中,如何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突破物理限制,达到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宋代园林:从实用到诗化的转折 本书用较大篇幅聚焦于宋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熟的关键阶段。宋徽宗时期的艮岳(虽然已毁)成为了研究的中心案例。书中详细比较了皇家园林与文人私家园林在功能和审美取向上的差异。 案例分析与技法剖析: 湖石假山的艺术处理: 详细考察了宋徽宗时期米芾“瘦、皱、透、漏”的审石标准,及其如何被引入园林叠山实践中,并与元代以后的园林在假山形态上的区别进行了对比。 花卉栽培与四季之景: 探讨了宋人对植物造景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对季节更替的捕捉,以及如何通过花卉品种的选择和配置,营造出富有时间感的园林体验。 “理水”的艺术: 分析了宋代水景设计对自然山涧形态的模仿,以及如何通过叠瀑、溪流、池塘的组合,模拟自然界的水文景观。 第三部分:明清园林高峰:私家园林的集大成与地域特色 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顶峰。本书系统梳理了明代计成《园冶》和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园林设计和居住哲学的论述,将其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体系的里程碑。 地域风格的细致区分: 江南园林(以苏州为例): 侧重于精巧雅致、曲径通幽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代表作的空间序列、建筑单体(如亭、轩、廊)的组合逻辑,以及匾额、楹联在点明主题、强化意境方面的作用。强调了“移步换景”的动态观赏体验。 北方园林(以京城为例): 对比了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早期格局)在规模宏大、中轴对称上的特点,以及文人在受限制的条件下,如何在有限空间内追求江南的雅致趣味。 岭南园林的地域适应性: 探讨了岭南地区特殊的亚热带气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如对通风、遮阳的需求,以及其在色彩运用和植物选择上的地方特色。 第四部分:文人情怀与园林艺术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收官部分回归到核心——文人精神。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更是文人生活美学和精神寄托的载体。 题咏文化与空间叙事: 考察了文人画家、诗人如何通过在园林中题写匾额、楹联、碑刻,赋予空间以明确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层次感。每一处景观都成为了一个可以被诗意解读的“场域”。 园林中的隐逸情结: 分析了园林如何成为文人在官场失意或追求心灵自由时,实践“小隐”生活的理想空间。园林中的书斋、水榭,是其读书、著述、会友、避世的重要场所。 园林艺术对文学、绘画的反哺: 阐述了园林设计如何借鉴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如高远、平远、深远),以及园林景观如何反过来启发了明清小说的叙事背景和文学想象。 结语: 《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探析》力图通过历史梳理、理论阐释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的独特瑰宝,其核心动力源于文人深厚的哲学思考、高超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理想生活境界的永恒追求。本书适合园林设计专业人士、艺术史研究者、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及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套书的阅读难度是偏高的,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和对传统乐理的初步了解。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它显得如此珍贵。它毫不避讳地呈现了许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不搞任何简化处理。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文献考据上的严谨性。书中对某些琴曲的起源地、最早的记录者、甚至手稿的流传路径,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追溯和比对,甚至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版本差异,也提出了自己基于史料的新见解。我曾将书中的某个特定乐曲的指法注解,与其他几本研究资料进行交叉验证,发现该书的解释更为详尽和合理。这套书就像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但又不像冷冰冰的数据库,因为所有的信息都被编织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对于希望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提问和探寻的线索。每一页都仿佛在告诉我:“你看,历史的细节是多么的迷人而复杂。”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虽然厚重,但对于提升演奏技巧的深度认知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并非一本“手把手”的教材,而是提供了一种“境界”的指导。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韵”和“意”的探讨。演奏者都知道,弹琴容易,弹出味道难,而这本书就在试图解析这个“味道”的构成要素。作者通过大量的比喻和类比,比如将琴声比作山涧的清泉、比作老者的叹息,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指尖的触碰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对曲意的主观理解。我尝试着根据书中对某个慢板段落的描述——“如待月而归的旅人,步履沉重却心怀期盼”——来调整我的力度和揉弦方式,效果立竿见影。这种从哲学层面反哺演奏实践的方法,是很多现代教程所欠缺的。它教会的不是“怎么按”,而是“为什么要这样按”,是“在按下去的那一刻,你心中应该有什么”。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次翻阅这套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仅仅聚焦于琴谱本身,更深入探讨了“琴道”——那种通过音乐来修身养性的生活哲学。书中对“中和之美”、“虚静之道”的论述,与先秦两汉的儒家、道家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个体心境关系时的那种细腻笔触。他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诗词和笔记,将琴乐从纯粹的听觉体验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对话。例如,关于“流水”与“高山”意象的解读,书中没有简单地用“雄浑”或“清越”来概括,而是结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投射,显得层次非常丰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沉思片刻,反思自己的内心是否也能达到那种“心手相应”、“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深刻挖掘,让我觉得,比起学习如何演奏,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听”和如何“感受”。这是一本能让人慢下来的书,强迫你放下外界的喧嚣,专注于内心的回响。

评分

这套书的整体呈现给我一种“大家手笔”的气势。它不只是对一个门类艺术的简单记录,更像是一部凝结了数代人智慧的文化史。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巨大的资料量面前,依然保持的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优雅的文字叙述。虽然篇幅浩瀚,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千年前的文人墨客是如何与手中的七弦琴共处的。特别是那些对于琴制、桐木选择、乃至装潢修饰的细节描写,都展现出一种近乎“工匠精神”的虔诚。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将对琴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不仅是乐理、历史的集合,更是对一种高雅生活方式的深度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是让人惊喜,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好,那种微微泛黄的旧纸张味道,让人立刻联想到古籍的韵味。内容上,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琴曲的考证和流派传承的部分。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琴谱的异同、分析指法和徽位的细微差别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耐心。比如,对于某几个特定曲目的不同版本,他不仅列举了差异,还尝试去推测背后的文化意图,这点非常吸引我。特别是那些关于曲谱的注释,看得出来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解释,还穿插了不少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让枯燥的技法学习变得生动起来。读到某个关于“减字谱”的详细解析时,我甚至停下来,拿起我的乐器,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尝试着去理解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符号空间里表达如此丰富的音乐情感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在保持古朴风格的同时,又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见编者的用心。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化史诗,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流连忘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