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历史的弄潮儿: 雅鲁泽尔斯基

波兰历史的弄潮儿: 雅鲁泽尔斯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彦顺 著
图书标签:
  • 波兰历史
  • 雅鲁泽尔斯基
  • 政治人物
  • 传记
  • 冷战
  • 共产主义
  • 波兰
  • 历史
  • 20世纪
  • 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2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20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3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波兰最后一位社会主义当家人波兰前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在世界政治历史上属于相当有分量的一位政治家。他的一生毁誉参半,经历奇特;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在波兰发展历史上所起到的推动型作用。作者利用自己特殊的政治身份,根据自身经历,参照相关历史史实,力图为读者们树立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雅鲁泽尔斯基。同时也经历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上的波兰。

作者简介

  刘彦顺,1933年12月生于黑龙江省穆棱县。1953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留学波兰,就读于波兰外交学院。
  1958年参加外交工作,先后在我国驻革但斯克总领事馆、驻波兰大使馆、外交部苏欧司、欧亚司任职。1984年任参赞。1992年至1995年任驻波兰共和国大使。
  1995年底退休。任中波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外交史学会理事,前外交官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并在《中国外交辞典》和《世界外交大辞典》两书中担任常务编委(欧亚部分主编)。
  著有《山河湖海话波兰》,合著《东欧剧变纪实》,合译《哥穆尔卡沉浮记》、《哥穆尔卡的改革探索》、《十二月转折》、《中断的十年》、《波兰的债务》等。

目录


引言 “条条大道通北京,所以我来了”
第一章 童年和流亡西伯利亚(1923年---1943年)
一 玫瑰色的童年 二 教会学校的学生 三 流亡西伯利亚 四 圆了参军梦
第二章 战火的洗礼与平步青云(1943年---1970年)
一 在梁赞军校的日子 二 从奥卡河到易北河 三 不再是“过去的我” 四 爱情的故事 五 出任国防部长 六 葬母的故事 七 波军参与侵捷事件 八 十二月事件前后 九 回答就是一个字“是!
第三章 团结工会兴起的前后(1970年---1981年)
一 也喜欢过盖莱克 二 波军中唯一的大将 三 同卡尼亚联手接权 四 出任政府总理 五 索取“90天安定的日子” 六 争取支持的最初努力 七 第一次会见瓦文萨 八 比得哥什事件 九 苏共的“波兰俱乐部” 十 华沙条约的“第一次警告” 十一 出席苏共第26次代表大会 十二 克留奇科夫出的主意十三 布列斯特“历险记” 十四 布列斯特秘密会谈 十五 苏斯洛夫的“警报” 十六 苏联大使的抗议和苏共中央的信 十七 十一中全会的“政变”风波 十八 深夜的“闲聊” 十九 新任首席大主教格莱姆普 二十 东西方都不是慈善家 卄一 葛罗米柯大驾莅临华沙 卄二 波党第九次代表大会 卄三 聚焦党内的派别斗争 卄四 政府同团结工会谈判破裂 卄五 库利科夫又来了 卄六 去克里米亚“受训斥” 卄七 团结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卄八 “一个不想生而生了出来的孩子” 卄九“只要用班克,何必用坦克” 三十 出任波党中央第一书记
第四章 战时状态的实施和结束(1981年---1983年)
一 “三人会谈”无果而终 二 “狂欢节”还在继续 三 团结工会拉多姆会议 四 外交部长的报告五 巴卡教授的“三问” 六 内务部长的报告 七 政治局扩大会议 八 老大哥的承诺 九 风萧萧兮的悲壮 十 走上“最后的一条路” 十一 宣布“战时状态” 十二 大拘捕和流血事件 十三 笑话也是武器 十四 “中国猪肉”的故事 十五 库克林斯基的插曲 十六 未来怎么办? 十七 两个“第一次”讲话 十八 民族复兴爱国运动 十九 教皇第二次回国访问 二十 教皇会见瓦文萨 卄一 结束“战时状态”
第五章 剧变前风光平静的年代(1983年 --- 1987年)
一 转移了战场 二 争取民心的努力 三 波别乌什科事件 四 重返国际舞台(1) 五 重返国际舞台(2) 六 重返国际舞台(3) 七 跨过了两个门槛 八 有了共同语言 九 “条条大道通北京”十 走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 十一 全民公投的失败
第六章 昙花一现的历史大妥协(1987年 --- 1989)
一 4 – 5月罢工浪潮 二 七中和八中全会 三 基什查克担起重任 四 拉科夫斯基打错算盘 五 瓦文萨发动了攻势 六 十中全会第一阶段会议 七 十中全会第二阶段会议 八 角色的转换 九 圆桌会议(1) 十 圆桌会议(2) 十一 议会选举 十二 决定命运的时刻
第七章 “你们的总统,我们的总理”(1989年---1991年)
一 总统选举的风波 二 夺取政权的决战 三 马佐维耶茨基政府 四 社民党的诞生 五 在总统任上 ---- 力求民族和解 六 在总统任上 ---- 确保边界安全 七 在总统任上 ---- 澄清卡廷迷案 八 脱下军装,走下政坛
第八章 黄昏时节的云起云落(1992年 ---- 2014年)
一 人生的新阶段 二 著述与答辩 三 羞辱与荣耀 四 仇恨与和解 五 将军的90大寿
六 能否,入土为安?
附 录 一 波苏关系的死结“卡廷之谜”的澄清 二 奥得 – 尼斯边界问题的始末
后 记

精彩书摘

  波兰的“实验田”居然结出这样的果实,这出乎雅鲁泽尔斯基的意料,更出乎那位积极支持雅鲁泽尔斯基进行革新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意料。人们知道,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对波党迟迟不对团结工会动“外科手术”深表不满,并一再施加各种各样的压力,可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戈尔巴乔夫结束了苏共的“老年政治”,提出了“新思维”,对西方大搞“缓和”,对东欧实行“松绑”。他一方面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各党独自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声言不再控制东欧国家,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紧迫性,意在推动和营造“大家庭”进行整体改革的氛围。他把雅鲁泽尔斯基倡导的圆桌会议,视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实验田”,不仅给予支持,而且大加赞扬。在马佐维耶茨基受命组阁时,罗共给波党中央和苏共中央及华约国家各党中央写信,建议动用武力干预波兰。对齐奥塞斯库的这一建议,戈尔巴乔夫根本不予置理,使它自生自灭。与此同时,苏共中央宣传部长布什林对西方记者说,波兰的团结工会“不是异端”,“如今要去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苏共正密切关注波兰形势,但是作为学生,而不是先生”。
  戈尔巴乔夫根本不想动用武力干涉波兰,他不仅认可波兰的变化,甚至还自觉不自觉地把波兰当作样板,加紧推动“大家庭”其他国家来进行改革。在戈尔巴乔夫看来,尽管波兰“实验田”结出的果实并不十分理想,但在马佐维耶茨基政府中,国防部和内务部的部长仍由波党人士担任,雅鲁泽尔斯基总统仍是三军统帅握有军权,波兰仍是华沙条约的成员国,形势仍然是可控的。戈尔巴乔夫的如意算盘是:希望东欧国家能与苏联同步进行改革,配合苏联的改革,创造出一个“大家庭”相互配合、一起改革的局面。
  ……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波兰历史的弄潮儿:雅鲁泽尔斯基”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旨在提供一个引人入胜且内容详实的背景介绍,聚焦于波兰历史的关键时期与人物的普遍主题: 历史的十字路口:探寻波兰民族精神的锻造与重塑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关键历史转折点上,那些塑造了波兰民族命运的复杂力量、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构成波兰人集体记忆的核心冲突。 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大波兰与小波兰的早期联邦构建,到被瓜分的苦难年代,再到为恢复独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波兰,这片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土地,其历史是一部关于韧性、信仰与不屈意志的史诗。它始终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冲突与融合的前沿。理解波兰,就必须理解其地理的宿命——一个缺乏天然屏障、易受邻国影响的广阔平原。 第一部:联邦的辉煌与危机的萌芽(16世纪—18世纪中叶) 本书首先回顾了波兰-立陶宛联邦(Rzeczpospolita)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独特的政治实验,以“贵族民主”为核心,试图在君主制盛行的欧洲开创一种选举君主和强有力议会(Sejm)的治理模式。 贵族共和国的权力结构: 我们将细致考察“自由否决权”(Liberum Veto)的形成及其对国家治理效率的深远影响。这种看似保障个体自由的机制,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外部势力干预和内部瘫痪的温床?我们将探讨“萨尔马提亚主义”思潮,这种本土化的文化与政治认同,如何一方面强化了波兰贵族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却阻碍了必要的社会和军事改革。 周边势力的崛起: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三个新兴强权对波兰领土和主权的日益增长的觊觎。在欧洲均势的棋盘上,波兰如何逐渐失去其战略缓冲区的地位,成为列强博弈的牺牲品?我们将审视早期改革派(如“四人议会”)试图自救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最终被外部力量无情镇压的残酷现实。 第二部:苦难的洗礼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瓜分时期与十九世纪) 波兰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即1772年至1795年的三次瓜分,是理解现代波兰民族精神的基石。本书不会仅仅罗列领土的丧失,而是着重探讨“失去国家”如何转化为“国家精神的升华”。 抵抗与流亡: 在国家机器被肢解后,波兰的“国家”转移到了哪里?答案是:在文化、宗教和军事抵抗的领域。我们将深入研究科希丘什科起义的悲壮,以及随后流亡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在巴黎、伦敦和罗马建立的“大流亡”(Wielka Emigracja)。这些流亡者构成了波兰的“精神政府”,他们通过浪漫主义文学、音乐和历史著作,向世界讲述波兰的故事,并维持着民族身份的火种。 知识分子的角色: 十九世纪的波兰文学巨匠,如密茨凯维奇(Mickiewicz)和西罗茨基(Sienkiewicz)的史诗作品,如何充当了“民族的抚慰者”和“精神的动员者”?他们的艺术创作不仅是文学成就,更是抵抗异族统治的无声武器。同时,我们将分析农民运动(如1846年加利西亚起义)与贵族领导的起义之间的张力,探讨如何建立一个跨越社会阶层的统一战线。 第三部:重建与新生的挑战(20世纪初至二战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欧洲旧秩序的终结,为波兰带来了重生的契机。本书详细分析了在列宁、威尔逊总统以及国内各派力量的角力中,波兰是如何艰难地在地图上重新出现的。 建国的复杂性: 1918年后的波兰共和国,是一个“新生儿”,却背负着一百二十三年的创伤。国家统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基础的薄弱、多民族的构成(乌克兰人、犹太人、德意志人)以及与苏俄之间尚未解决的边界冲突。 皮乌苏德斯基的遗产: 我们将分析约瑟夫·皮乌苏德斯基(Józef Piłsudski)在波兰独立运动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他在战后政治中的“萨纳齐亚”(Sanacja,意为“疗愈”)运动的本质。他试图超越党派政治的努力,如何在理想主义与威权倾向之间摇摆?苏波战争(1920年)中“维斯瓦河奇迹”的军事战略分析,以及它对东欧安全格局的短期影响,也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结语:永恒的警醒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波兰历史的某种循环性——总是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政治分裂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我们探讨的不是某一位英雄的生平,而是塑造了无数“弄潮儿”的时代背景:一个要求牺牲个人利益以服从民族生存的时代;一个在希望与绝望之间不断拉扯的民族心理状态。通过对这些宏大历史主题的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任何一个渴望自由的民族所必须面对的代价与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命运与个人抉择的宏大叙事。作者在梳理雅鲁泽尔斯基生平事迹的同时,巧妙地将他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下,让我得以窥见冷战时期东欧地缘政治的微妙之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雅鲁泽尔斯基如何平衡波兰的国家利益与苏联的强大影响力之间关系的描写。作为华沙条约组织中的重要一员,波兰的命运如何不受制于人,如何在他手中寻找到一条相对自主的道路,这无疑是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书中是否有关于他与苏联领导人之间具体交涉的细节?他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争取空间?此外,书中对“团结工会”运动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力量如何挑战旧的体制,以及雅鲁泽尔斯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他当时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以及他为维护国家稳定而采取的那些措施,即使这些措施在当时备受争议,但从历史的长远来看,它们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为理解波兰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面。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越回那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年代。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雅鲁泽尔斯基个人经历的刻画所打动,不仅仅是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辉煌时刻,更是他作为一个人,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与思考。他并非一个脸谱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局限的个体。书中对于波兰国内复杂政治局势的分析也极为深刻,让我对那个时期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博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曾以为历史人物的决策总是黑白分明,非是即非,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灰色地带,看到了在现实面前,即便是强硬如雅鲁泽尔斯基,也需要权衡利弊,做出艰难的选择。我想知道,他在最终做出某些决定时,是否也会有犹豫和不安?书中是否有描绘他与身边人的互动,那些对话和交流,是否能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必然性”和“个人选择的作用”产生了新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时代的领导者,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非简单地贴标签。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聆听一段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沉重,但始终充满力量。作者用一种近乎电影化的笔触,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雅鲁泽尔斯基在国家转型时期的策略分析,他如何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同时,逐步推动改革,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书中是否有对他“戒严令”的深入解读?这个决定带来的影响,以及他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找到更深层次的解释,理解他在那个关键时刻的考量。此外,书中对波兰社会各阶层对此事的反应,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评价,是否有详细的记录?这本传记不仅仅聚焦于一位领导人,更是一幅波兰民族在变革时期自我探索与挣扎的画卷。我很好奇,在卸任之后,雅鲁泽尔斯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他是否有过后悔?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他的晚年生活以及他对历史的最终反思?

评分

这本书所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波兰一位重要政治人物的生平,更在于它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层面去理解雅鲁泽尔斯基。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他如何处理国内不同政治派别,特别是与共产党内部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关系的描写。他如何在党内站稳脚跟,又如何在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机时,做出艰难的抉择,这其中的智慧和勇气令人钦佩。书中是否有对他个人成长经历的深入挖掘,比如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以及早年的人生阅历是如何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政治理念?我希望能够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此外,书中对波兰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他本人对此所做的努力,是否有详细的阐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位领导人的传记,它更是一份关于国家如何在历史巨变中寻找出路的宝贵经验。我期待从书中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去理解那些在看似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如何通过个人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着一个眼神坚毅、面容沉静的人物肖像,旁边辅以波兰国旗的色彩点缀,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一直对冷战时期的东欧历史,特别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领导人充满好奇。雅鲁泽尔斯基这个名字,在许多历史叙述中都扮演着复杂而重要的角色,他既是国家的领导者,也曾是军事强人,他的决策深刻影响了波兰乃至整个东欧格局的走向。这本书的标题“弄潮儿”,更是激起了我想要深入了解这位在历史巨浪中如何掌舵、如何抉择的冲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剥开那些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雅鲁泽尔斯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挑战,比如,他如何处理与苏联的关系?在“团结工会”运动兴起时,他采取了怎样的策略?他的军事背景又如何影响了他的政治决策?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什么样的信念和考量驱使他做出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决定?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第一手资料?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去理解那个时代,去触碰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评分

评分

波兰的转变比俄国成功

评分

商品给力 书写了作为波兰最后一位社会主义当家人,波兰前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在世界政治历史上属于相当有分量的一位政治家。他的一生毁誉参半,经历奇特;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在波兰发展历史上所起到的推动型作用。作者利用自己特殊的政治身份,根据自身经历,参照相关历史史实,力图为读者们树立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雅鲁泽尔斯基。同时也经历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上的波兰。

评分

非常好的书,孩子喜欢,值得一买!

评分

评分

商品给力 书写了作为波兰最后一位社会主义当家人,波兰前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在世界政治历史上属于相当有分量的一位政治家。他的一生毁誉参半,经历奇特;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在波兰发展历史上所起到的推动型作用。作者利用自己特殊的政治身份,根据自身经历,参照相关历史史实,力图为读者们树立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雅鲁泽尔斯基。同时也经历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上的波兰。

评分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