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和研究:舶来与本土

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和研究:舶来与本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 高曼士,徐怡涛 著
图书标签:
  • 教堂建筑
  • 中国北方
  • 传教士
  • 营造手册
  • 翻译研究
  • 文化交流
  • 本土化
  • 近代中国
  • 建筑史
  • 宗教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14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59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4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特别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对教堂建筑感兴趣的读者
  中英文对照,四色印刷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对1926出版的一本法语手册的翻译及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其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这部手册的研究和翻译,让我们得以从异域的角度审视自身历史文化轨迹,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文化意向的认知。(2)这部手册的发现、翻译、注释等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学术成果,树立了国际合作开展中国近代建筑遗产研究的范式,即由中欧学者基于共同的建筑考古学术理念,发挥各自所长,合作完成的研究,在揭示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价值的高度和文化背景的广度上,皆有所突破。这种突破源于历史文献和建筑实例研究的有机结合,这一研究范式为全面发掘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这部手册的研究与翻译,为中国本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这是本次研究的另一重要的收获和启示。

作者简介

  高曼士教授(Thomas COOMANS),考古和艺术史方向博士。现就职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也是鲁汶大学雷蒙德.勒麦尔国际保护中心的教授。他负责的专业课程主要有遗产保护历史和理论、建筑考古和建筑历史。现今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考古、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史、教堂建筑、1840—1940年间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建设及其过程中产生的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等。历年发表著作15部、学术论文百余篇。目前他还兼任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城市遗产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副教授。他身兼比利时弗兰芒皇家科学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之项目“共有遗产”科员委员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多家学术机构的成员。

  徐怡涛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主要教学与科研方向为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考古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年发表学士论文、著作共计40余篇(部)。2006年当选北京大学第十一届十佳教师,2009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10年、2013年、2015年分别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2014年入选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库。

目录

MEANING AND DIVISION OF LABOR OF THE BOOK
引言——东西方建筑实践的交流
INTRODUCTION: ARCHITECTURAL EXCHANGE OF
PRACTICE- BASED KNOWLEDGE
手册《传教士建造者:建议- 方案》
THE HANDBOOK THE MISSIONARY- BUILDER: ADVICE-PLANS············································6
北京大学和鲁汶大学的合作研究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PEKING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LEUVEN·································· 10
本书架构
THE CONCEPT OF THE BOOK ···········13
第一部分 手册的撰写背景
PART ONE: THE HANDBOOK IN CONTEXT
关于教堂建造和式样的书籍
ARCHITECTURAL HANDBOOKS AND PATTERN BOOKS OF CHURCHES ·········· 19
手册的作者
THE HANDBOOK’S AUTHORS ······················· 25
手册的读者群
THE HANDBOOK’S READERSHIP·················· 44
手册的内容
THE HANDBOOK’S CONTENT ·························· 47
样式之辩:西方哥特式还是中国化
THE ISSUE OF STYLE: WESTERN GOTHIC OR SINICIZED?························· 85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工匠
THE PERCEPTION OF CHINESE WORKERS BY WESTERN MISSIONARIES······················· 100
技术的碰撞和转移
ENCOUNTER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105
第二部分 手册的内容和翻译
PART TWO: THE HANDBOOK TRANSLATED
翻译者的体会
NOTE OF THE TRANSLATORS ·············· 116
手册的出版信息
PUBLISHED INFORMATION················· 118
手册的目录
CONTENTS···················· 120
序 言
PREFACE················· 121
第一章 选址
FIRST CHAPTER: CHOOSING A LOCATION·············· 123
第二章 建筑布局和朝向的选择
SECOND CHAPTER: CHOOSING THE BUILDINGS’ LAYOUT········· 126
第三章 设计方案、工程预算和施工合同
THIRD CHAPTER: PLAN — ESTIMATE — CONTRACT WITH THE CONTRACTOR ············ 130
注释
NOTE [ON STYLE] ··········· 133
第四章 建筑材料
FOURTH CHAPTER: ABOUT MATERIALS··············· 153
第五章 砖石工程
FIFTH CHAPTER: MASONRY ······················ 169
第六章 屋顶
SIXTH CHAPTER: THE ROOF··················· 192
第七章 屋面装饰
SEVENTH CHAPTER: ROOF ORNAMENTATION ······················ 203
第八章 建筑细节的处理
CHAPTER EIGHT: MISCELLANEOUS········································· 210
结 语
CONCLUSION ··········· 232
第三部分 教堂建造案例分析——大名天主堂
PART THREE: THE HANDBOOK AS BUILT
天主教传教区大名
THE CATHOLIC MISSION OF DAMING········· 285
大名法文学校
THE FRENCH COLLEGE OF DAMING ··········· 292
大名天主堂
A MARIAN CATHEDRAL IN DAMING ·········· 306
大名天主堂的营建
CONSTRUCTING THE CHURCH OF DAMING ··········· 319
大名天主堂的测绘
MEASURING THE CATHEDRAL OF DAMING ······· 352
附 录
APPENDIX
附录1. 手册的法语原文
APPENDIX 1. FRENCH TEXT OF THE ORIGINAL HANDBOOK··········································· 370
附录2. 建造技术地方用语
APPENDIX2. CHINESE CONSTRUCTION TERMS MENTIONED IN THE HANDBOOK·········· 424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 433
索 引
INDEX············· 441

前言/序言

  1926年,法国传教士撰写并出版了一本题目为《传教士建造者——建议-方案》的手册,介绍如何在中国北方建造教堂,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教堂选址、建筑材料选用、砖砌工艺、屋顶形式、建筑装饰等。该手册不仅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关于教堂建造的技术资料,也从另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当年西方传教士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建筑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西方建造技术传授于当地中国工人的。
  本书是对该手册进行语境化分析和研究的集成,并全文再现了该手册。该手册撰写的年代,时处社会变革转型期的民国,其时有着大量关于“传统与现代建筑技术”以及“教堂建筑应该采用哥特样式还是中国本土化样式”的讨论。手册中提到的一处案例——河北省大名天主堂,现已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本书两位作者结合手册内容、现场勘测以及其他西方文献一起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产生了这本有着丰富插图的汉英双文出版物。
  本书提供了一份欧洲建筑如何转移并在中国实地建造的珍贵史料,展现了中欧两大建筑传统之间在当时交融的过程,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对从事建筑历史、建筑考古、宗教历史和遗产保护等方面研究的中外学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出版说明


《舶来与本土: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与研究》 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一本鲜为人知的历史文献——1926年由法国传教士所著的《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这部手册不仅是一份关于建筑技术和设计的实用指南,更是一个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碰撞、宗教信仰传播以及建筑理念演变的珍贵见证。本书通过对该手册的首次中文翻译,并辅以详尽的研究,试图揭示其在中国北方地区教堂建筑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如何在中国本土环境中落地生根,与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发生互动,最终形成一种既带有西方传教士的设计理念,又融入中国北方地域特色的新型建筑风格。 历史背景与文献渊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传播时期,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传教士们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西方文明。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教堂的修建。然而,这些教堂的建筑风格并非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适应与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法国传教士们,凭借其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中国北方风土人情的观察,编纂了这本《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 该手册的出现,标志着传教士在华建筑活动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阶段。它不仅为后来的传教士提供了建造教堂的指导,也反映了当时传教士们在设计教堂时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量。例如,如何适应中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如严寒与夏季高温),如何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如砖、瓦、木材),以及如何尊重和融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审美与功能需求。 核心内容:手册的翻译与解读 本书的核心工作在于对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进行首次、忠实且富有学术深度的中文翻译。译文力求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同时,用清晰、流畅的中文语言呈现。翻译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手册中可能出现的专业建筑术语、宗教词汇以及带有特定时代背景的表述,并进行了必要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手册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教堂建筑的多个方面。从选址原则、基础建造、墙体结构、屋顶设计,到内部空间布局、采光通风、装饰细节,乃至附属设施的建造,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例如,手册中可能详细讲解了如何设计具有良好采光效果的窗户,以适应中国北方日照时间的变化;如何建造能够抵御寒冷冬季的厚重墙体;如何运用当地常用的砖石砌筑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西方建筑的结构支撑方式。手册中可能还包含了不同类型教堂(如小型礼拜堂、规模较大的教堂)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为读者提供直观的视觉参考。 除了技术性的指导,手册中也可能蕴含着传教士们对于教堂作为宗教场所的设计理念。例如,如何通过建筑空间的设计来烘托宗教仪式,如何通过象征性的装饰元素来传达基督教义,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整体氛围来吸引和引导信徒。这些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中强调的“天人合一”、注重空间秩序和象征意义的观念,在碰撞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研究视角:舶来与本土的张力与融合 本书的研究视角将紧密围绕“舶来与本土”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我们将《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视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来探讨西方建筑理念与中国北方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1. 舶来元素的分析: 我们首先会深入分析手册中体现的西方建筑风格和技术特征。这可能包括哥特式、罗马式等西方经典建筑风格的影响,例如尖拱、飞扶壁、彩色玻璃窗等元素。同时,也会关注手册中介绍的西方建筑结构体系、施工方法以及材料应用上的创新。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新的砌筑工艺、以及西方特有的屋顶形式等。这些舶来元素是教堂建筑“西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传教士们希望在中国传播的西方文明的载体。 2. 本土元素的考察: 然而,本书的研究重点并非仅仅停留在舶来元素的记录,更在于考察这些舶来元素是如何在中国北方这个特定的地理、气候、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被接纳、改造和融合的。我们会仔细审视手册中那些为了适应中国北方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调整和变通。    气候适应性: 中国北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手册中可能包含针对这些气候特点的设计建议,例如建造更厚的墙壁以保温隔热,设计通风良好的屋顶以散热,以及考虑冬季取暖的需求。    材料与技术: 手册会指示使用当地易得的建筑材料,如青砖、灰瓦、木材等,并可能介绍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建筑工艺与西方结构相结合。例如,将中国的木结构屋顶与西方的石砌墙体结合,或者运用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来支撑西方的屋顶形式。    文化审美与功能: 手册在设计教堂时,是否考虑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例如,在装饰上是否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纹样,或者在平面布局上是否借鉴了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的某些特点,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体验?我们也会关注教堂在满足宗教功能的同时,是否也承担了一部分社区服务或教育的功能,这可能也会影响其建筑设计。    风水观念的影响: 尽管是西方宗教建筑,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风水文化影响的地区,传教士们在选址和布局时,是否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当地风水观念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问题。 3. 融合与创新: 通过对舶来与本土元素的细致分析,本书将揭示1926年的中国北方教堂建筑并非简单的西方风格的复制,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与融合的创造过程。传教士们在引入西方建筑理念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中国本土的现实,并在这种互动中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些融合的建筑,既具有西方宗教建筑的神圣感和庄严感,又充满了中国北方建筑的朴实、厚重和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化”的教堂建筑风格。 研究方法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以文献学、建筑史学和文化研究为基础。我们不仅对《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进行文本解读,还将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传教活动史、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的建筑遗产进行多方面的佐证和分析。通过实地考察现存的1926年前后建造的中国北方教堂,对比其与手册内容的契合度,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实证支持。 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术价值: 填补空白: 对这本历史文献进行首次翻译和系统研究,将填补当前中国建筑史研究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issionary architecture in northern China. 深化理解: 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以及不同文化在碰撞中如何实现交流与融合。 重塑认知: 挑战过去一些关于西方建筑在华传播的简单化认知,揭示出其背后复杂的本土化过程和创新性。 拓展研究领域: 为未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宗教建筑史、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新的研究素材和视角。 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 通过对这些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的教堂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社会对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建筑文化传承: 借鉴历史上的融合经验,为当代建筑设计在引入外来元素时如何更好地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提供启示。 跨文化交流借鉴: 为当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历史案例,展现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共生共荣的可能性。 本书结构 本书的结构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文献的发现与价值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部分:《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 原文(如有可能,附原文扫描件) 中文翻译(包含详细注释) 第三部分:研究分析 历史语境下的传教士活动与教堂建造 手册中舶来建筑理念与技术的解析 本土建筑环境与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融合与创新:中国北方教堂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案例研究: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教堂进行分析(如可能,与手册内容进行对照) 第四部分:结论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本书的贡献与局限 未来研究展望 展望 《舶来与本土: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与研究》希望通过对这一重要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更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建筑演变以及地域文化认同的深刻思考。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在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中,我们所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舶来与本土”这个副标题,更是点睛之笔,它直指本书的核心议题——文化碰撞与融合。在翻译和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必然要面对诸多挑战:如何准确传达原文的专业术语和文化语境?如何深入挖掘这些西式教堂在中国北方落地生根的本土化过程?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跨越。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在书中展现出,那些在异域土地上兴建的教堂,是如何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例如飞檐翘角、斗拱结构,或是院落布局,又或是色彩的运用,最终呈现出一种既有西方宗教庄严感,又不失东方建筑韵味的独特风格。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建筑对话,定然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评分

对于“研究”二字,我抱有极高的期待。翻译一本古老的手册固然不易,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历史背景以及学术价值,则更显功力。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呈现出严谨的学术考证,对手册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细致的剖析,例如建造材料的选择,工艺技术的运用,以及这些是如何受到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地理、气候、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作者能够就“舶来与本土”这一核心议题,提出深刻的见解,论证传教士的建筑理念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演变,又如何反哺了本土的建筑实践。

评分

“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和研究:舶来与本土”,单看这个书名,我就已经可以联想到本书可能包含的丰富的学术内容。我猜想,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考证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已经十分陌生的建筑术语和工艺流程,并力求用最贴切、最易懂的语言呈现给中文读者。而“研究”部分,则更是将学术的严谨性摆在首位,作者必然会对手册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例如其在当时中国北方建筑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它对后续教堂建筑风格演变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地位。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建筑颇有兴趣的读者,我对于1926年这个时间节点有着特别的关注。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西学东渐的浪潮此起彼伏,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外国传教士能够深入中国北方,研究并编写教堂营造手册,这本身就蕴含着非凡的历史意义。他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是建筑的技术细节,更可能包含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环境的方方面面。我猜测,本书的翻译和研究,一定能够为我们理解那个动荡而充满活力的时代,提供一个全新的、极具价值的切入点。

评分

对于建筑史爱好者而言,一本详细的、包含一手资料的营造手册,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而这本《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的翻译和研究:舶来与本土》,更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深度的学术研究。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个手册的基础上,进行更广阔的拓展,例如将这些教堂的营造技术置于当时的中国北方建筑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考察它们与传统民居、寺庙等建筑形式的联系与区别。又或者,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这些教堂的建设如何影响了当地社区的发展,以及传教士与中国工匠之间的互动关系。

评分

我非常好奇,这位1926年的法国传教士,究竟是以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中国北方教堂的营造过程的?他的手册中,是否会流露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赞赏,抑或是对本土工匠技艺的惊叹?而本书的作者,在翻译和研究过程中,又是否会对这位传教士的视角进行反思和解读?“舶来与本土”的议题,在作者的笔下,会呈现出怎样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我期待能在书中读到关于这种跨文化对话的精彩论述,看到西方的建筑理念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本土的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甚至宗教信仰产生共鸣,最终落地生根,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看不见的细节”。一本关于营造手册的翻译和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未免有些枯燥。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将那些抽象的建筑图纸、建造工艺,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呈现。也许是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教堂建造时的场景;也许是精美的建筑线图,标注出每一个细部的尺寸和做法;又或是对比分析的图表,展示中西方建筑元素的巧妙嫁接。这些视觉化的细节,将极大地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建筑工匠的智慧与汗水。

评分

“舶来与本土”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充满了研究的张力。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拿来主义”或“本土化”,更可能触及到文化、信仰、甚至意识形态的深层交流。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传教士的建筑理念中,哪些部分是纯粹的西方舶来品,哪些部分又是在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后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例如,教堂的平面布局是否遵从了西方的宗教仪式要求,但在立面处理上是否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装饰元素?色彩的选择上,是遵循了西方的象征意义,还是受到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影响?这些细微之处的对比分析,定然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

评分

初见此书的书名,便被深深吸引。“1926年法国传教士所撰中国北方教堂营造手册”,这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历史感和异域风情的画面。想象一下,在一个世纪前,一位远渡重洋的传教士,怀揣着信仰与使命,深入中国北方广袤的土地,不仅传播福音,更将西方的建筑理念与技术带入,并将其与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进行融合,最终形成这样一本详实的营造手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视角,感受信仰的力量如何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烙印在古老的土地上。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期待的是其作为一份“史料”的价值。1926年,一本由法国传教士编写的关于中国北方教堂营造的手册,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本书的“翻译和研究”部分,则进一步提升了这份史料的可读性和学术性。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精明的侦探,从这本手册中挖掘出隐藏的历史信息,例如手册的编写背景,传教士的个人经历,以及这本书在中国北方教堂建设史上所起到的具体作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对手册中的内容进行辨析和考证,使其成为一部真正具有学术贡献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