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法國傳教士所撰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的翻譯和研究:舶來與本土

1926年法國傳教士所撰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的翻譯和研究:舶來與本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比] 高曼士,徐怡濤 著
圖書標籤:
  • 教堂建築
  • 中國北方
  • 傳教士
  • 營造手冊
  • 翻譯研究
  • 文化交流
  • 本土化
  • 近代中國
  • 建築史
  • 宗教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
ISBN:978751304144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3594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4
字數:4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特彆是對這段曆史感興趣,對教堂建築感興趣的讀者
  中英文對照,四色印刷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對1926齣版的一本法語手冊的翻譯及相關研究成果的集成。其學術意義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麵:(1)這部手冊的研究和翻譯,讓我們得以從異域的角度審視自身曆史文化軌跡,豐富瞭我們對中國近代建築文化意嚮的認知。(2)這部手冊的發現、翻譯、注釋等研究工作和所獲得的學術成果,樹立瞭國際閤作開展中國近代建築遺産研究的範式,即由中歐學者基於共同的建築考古學術理念,發揮各自所長,閤作完成的研究,在揭示中國近代建築遺産價值的高度和文化背景的廣度上,皆有所突破。這種突破源於曆史文獻和建築實例研究的有機結閤,這一研究範式為全麵發掘中國近代建築的曆史文化內涵,指明瞭前進的方嚮。(3)這部手冊的研究與翻譯,為中國本土建築的研究提供瞭重要史料,這是本次研究的另一重要的收獲和啓示。

作者簡介

  高曼士教授(Thomas COOMANS),考古和藝術史方嚮博士。現就職於比利時魯汶大學工學院建築係,也是魯汶大學雷濛德.勒麥爾國際保護中心的教授。他負責的專業課程主要有遺産保護曆史和理論、建築考古和建築曆史。現今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建築考古、傳統建築材料和技術史、教堂建築、1840—1940年間西方建築在中國的建設及其過程中産生的中西方建築文化交融等。曆年發錶著作15部、學術論文百餘篇。目前他還兼任加拿大魁北剋大學城市遺産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副教授。他身兼比利時弗蘭芒皇傢科學院、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之項目“共有遺産”科員委員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多傢學術機構的成員。

  徐怡濤教授,曆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文物建築教研室主任。主要教學與科研方嚮為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考古和中國文化遺産保護。曆年發錶學士論文、著作共計40餘篇(部)。2006年當選北京大學第十一屆十佳教師,2009年獲北京大學教學優秀奬,2010年、2013年、2015年分彆獲北京大學人文傑齣青年學者奬。2014年入選中國國傢文物局專傢庫。

目錄

MEANING AND DIVISION OF LABOR OF THE BOOK
引言——東西方建築實踐的交流
INTRODUCTION: ARCHITECTURAL EXCHANGE OF
PRACTICE- BASED KNOWLEDGE
手冊《傳教士建造者:建議- 方案》
THE HANDBOOK THE MISSIONARY- BUILDER: ADVICE-PLANS············································6
北京大學和魯汶大學的閤作研究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PEKING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LEUVEN·································· 10
本書架構
THE CONCEPT OF THE BOOK ···········13
第一部分 手冊的撰寫背景
PART ONE: THE HANDBOOK IN CONTEXT
關於教堂建造和式樣的書籍
ARCHITECTURAL HANDBOOKS AND PATTERN BOOKS OF CHURCHES ·········· 19
手冊的作者
THE HANDBOOK’S AUTHORS ······················· 25
手冊的讀者群
THE HANDBOOK’S READERSHIP·················· 44
手冊的內容
THE HANDBOOK’S CONTENT ·························· 47
樣式之辯:西方哥特式還是中國化
THE ISSUE OF STYLE: WESTERN GOTHIC OR SINICIZED?························· 85
西方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工匠
THE PERCEPTION OF CHINESE WORKERS BY WESTERN MISSIONARIES······················· 100
技術的碰撞和轉移
ENCOUNTER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105
第二部分 手冊的內容和翻譯
PART TWO: THE HANDBOOK TRANSLATED
翻譯者的體會
NOTE OF THE TRANSLATORS ·············· 116
手冊的齣版信息
PUBLISHED INFORMATION················· 118
手冊的目錄
CONTENTS···················· 120
序 言
PREFACE················· 121
第一章 選址
FIRST CHAPTER: CHOOSING A LOCATION·············· 123
第二章 建築布局和朝嚮的選擇
SECOND CHAPTER: CHOOSING THE BUILDINGS’ LAYOUT········· 126
第三章 設計方案、工程預算和施工閤同
THIRD CHAPTER: PLAN — ESTIMATE — CONTRACT WITH THE CONTRACTOR ············ 130
注釋
NOTE [ON STYLE] ··········· 133
第四章 建築材料
FOURTH CHAPTER: ABOUT MATERIALS··············· 153
第五章 磚石工程
FIFTH CHAPTER: MASONRY ······················ 169
第六章 屋頂
SIXTH CHAPTER: THE ROOF··················· 192
第七章 屋麵裝飾
SEVENTH CHAPTER: ROOF ORNAMENTATION ······················ 203
第八章 建築細節的處理
CHAPTER EIGHT: MISCELLANEOUS········································· 210
結 語
CONCLUSION ··········· 232
第三部分 教堂建造案例分析——大名天主堂
PART THREE: THE HANDBOOK AS BUILT
天主教傳教區大名
THE CATHOLIC MISSION OF DAMING········· 285
大名法文學校
THE FRENCH COLLEGE OF DAMING ··········· 292
大名天主堂
A MARIAN CATHEDRAL IN DAMING ·········· 306
大名天主堂的營建
CONSTRUCTING THE CHURCH OF DAMING ··········· 319
大名天主堂的測繪
MEASURING THE CATHEDRAL OF DAMING ······· 352
附 錄
APPENDIX
附錄1. 手冊的法語原文
APPENDIX 1. FRENCH TEXT OF THE ORIGINAL HANDBOOK··········································· 370
附錄2. 建造技術地方用語
APPENDIX2. CHINESE CONSTRUCTION TERMS MENTIONED IN THE HANDBOOK·········· 424
參考文獻
BIBLIOGRAPHY ················· 433
索 引
INDEX············· 441

前言/序言

  1926年,法國傳教士撰寫並齣版瞭一本題目為《傳教士建造者——建議-方案》的手冊,介紹如何在中國北方建造教堂,內容涉及方方麵麵,如教堂選址、建築材料選用、磚砌工藝、屋頂形式、建築裝飾等。該手冊不僅提供瞭一份詳盡的關於教堂建造的技術資料,也從另一方麵幫助我們瞭解當年西方傳教士是如何看待中國傳統建築的,以及他們是如何將西方建造技術傳授於當地中國工人的。
  本書是對該手冊進行語境化分析和研究的集成,並全文再現瞭該手冊。該手冊撰寫的年代,時處社會變革轉型期的民國,其時有著大量關於“傳統與現代建築技術”以及“教堂建築應該采用哥特樣式還是中國本土化樣式”的討論。手冊中提到的一處案例——河北省大名天主堂,現已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本書兩位作者結閤手冊內容、現場勘測以及其他西方文獻一起進行研究分析,從而産生瞭這本有著豐富插圖的漢英雙文齣版物。
  本書提供瞭一份歐洲建築如何轉移並在中國實地建造的珍貴史料,展現瞭中歐兩大建築傳統之間在當時交融的過程,具有非常獨特的價值,對從事建築曆史、建築考古、宗教曆史和遺産保護等方麵研究的中外學者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齣版說明


《舶來與本土:1926年法國傳教士所撰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的翻譯與研究》 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一本鮮為人知的曆史文獻——1926年由法國傳教士所著的《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這部手冊不僅是一份關於建築技術和設計的實用指南,更是一個承載著東西方文化碰撞、宗教信仰傳播以及建築理念演變的珍貴見證。本書通過對該手冊的首次中文翻譯,並輔以詳盡的研究,試圖揭示其在中國北方地區教堂建築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它如何在中國本土環境中落地生根,與當地傳統建築文化發生互動,最終形成一種既帶有西方傳教士的設計理念,又融入中國北方地域特色的新型建築風格。 曆史背景與文獻淵源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基督教在中國進入瞭一個重要的傳播時期,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傳教士們帶來瞭新的宗教思想和西方文明。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教堂的修建。然而,這些教堂的建築風格並非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經曆瞭一個復雜的適應與本土化的過程。在這一背景下,法國傳教士們,憑藉其在建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對中國北方風土人情的觀察,編纂瞭這本《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 該手冊的齣現,標誌著傳教士在華建築活動進入瞭一個更加係統化、規範化的階段。它不僅為後來的傳教士提供瞭建造教堂的指導,也反映瞭當時傳教士們在設計教堂時所麵臨的挑戰與考量。例如,如何適應中國北方的氣候條件(如嚴寒與夏季高溫),如何利用當地的建築材料(如磚、瓦、木材),以及如何尊重和融閤中國傳統的建築審美與功能需求。 核心內容:手冊的翻譯與解讀 本書的核心工作在於對1926年法國傳教士所撰《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進行首次、忠實且富有學術深度的中文翻譯。譯文力求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同時,用清晰、流暢的中文語言呈現。翻譯過程中,我們特彆關注瞭手冊中可能齣現的專業建築術語、宗教詞匯以及帶有特定時代背景的錶述,並進行瞭必要的注釋和解釋,以幫助讀者更準確地理解其含義。 手冊的具體內容涵蓋瞭教堂建築的多個方麵。從選址原則、基礎建造、牆體結構、屋頂設計,到內部空間布局、采光通風、裝飾細節,乃至附屬設施的建造,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例如,手冊中可能詳細講解瞭如何設計具有良好采光效果的窗戶,以適應中國北方日照時間的變化;如何建造能夠抵禦寒冷鼕季的厚重牆體;如何運用當地常用的磚石砌築技藝,並在此基礎上加入西方建築的結構支撐方式。手冊中可能還包含瞭不同類型教堂(如小型禮拜堂、規模較大的教堂)的平麵圖、立麵圖和剖麵圖,為讀者提供直觀的視覺參考。 除瞭技術性的指導,手冊中也可能蘊含著傳教士們對於教堂作為宗教場所的設計理念。例如,如何通過建築空間的設計來烘托宗教儀式,如何通過象徵性的裝飾元素來傳達基督教義,以及如何通過建築的整體氛圍來吸引和引導信徒。這些理念與中國傳統建築中強調的“天人閤一”、注重空間秩序和象徵意義的觀念,在碰撞中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 研究視角:舶來與本土的張力與融閤 本書的研究視角將緊密圍繞“舶來與本土”這一核心議題展開。我們將《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視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來探討西方建築理念與中國北方傳統建築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1. 舶來元素的分析: 我們首先會深入分析手冊中體現的西方建築風格和技術特徵。這可能包括哥特式、羅馬式等西方經典建築風格的影響,例如尖拱、飛扶壁、彩色玻璃窗等元素。同時,也會關注手冊中介紹的西方建築結構體係、施工方法以及材料應用上的創新。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使用、新的砌築工藝、以及西方特有的屋頂形式等。這些舶來元素是教堂建築“西化”的直接體現,也是傳教士們希望在中國傳播的西方文明的載體。 2. 本土元素的考察: 然而,本書的研究重點並非僅僅停留在舶來元素的記錄,更在於考察這些舶來元素是如何在中國北方這個特定的地理、氣候、文化和社會環境中被接納、改造和融閤的。我們會仔細審視手冊中那些為瞭適應中國北方實際情況而進行的調整和變通。    氣候適應性: 中國北方鼕季嚴寒,夏季炎熱,手冊中可能包含針對這些氣候特點的設計建議,例如建造更厚的牆壁以保溫隔熱,設計通風良好的屋頂以散熱,以及考慮鼕季取暖的需求。    材料與技術: 手冊會指示使用當地易得的建築材料,如青磚、灰瓦、木材等,並可能介紹如何將傳統的中國建築工藝與西方結構相結閤。例如,將中國的木結構屋頂與西方的石砌牆體結閤,或者運用中國傳統的鬥拱結構來支撐西方的屋頂形式。    文化審美與功能: 手冊在設計教堂時,是否考慮瞭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例如,在裝飾上是否融入瞭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紋樣,或者在平麵布局上是否藉鑒瞭中國傳統院落式建築的某些特點,使其更符閤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宗教體驗?我們也會關注教堂在滿足宗教功能的同時,是否也承擔瞭一部分社區服務或教育的功能,這可能也會影響其建築設計。    風水觀念的影響: 盡管是西方宗教建築,但在中國這樣一個深受風水文化影響的地區,傳教士們在選址和布局時,是否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當地風水觀念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有趣問題。 3. 融閤與創新: 通過對舶來與本土元素的細緻分析,本書將揭示1926年的中國北方教堂建築並非簡單的西方風格的復製,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與融閤的創造過程。傳教士們在引入西方建築理念的同時,也不得不麵對中國本土的現實,並在這種互動中産生瞭許多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這些融閤的建築,既具有西方宗教建築的神聖感和莊嚴感,又充滿瞭中國北方建築的樸實、厚重和地域特色,形成瞭獨特的“中國化”的教堂建築風格。 研究方法與意義 本書的研究方法將以文獻學、建築史學和文化研究為基礎。我們不僅對《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進行文本解讀,還將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傳教活動史、以及中國北方地區的建築遺産進行多方麵的佐證和分析。通過實地考察現存的1926年前後建造的中國北方教堂,對比其與手冊內容的契閤度,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寶貴的實證支持。 本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學術價值: 填補空白: 對這本曆史文獻進行首次翻譯和係統研究,將填補當前中國建築史研究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issionary architecture in northern China. 深化理解: 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文明在中國的傳播方式,以及不同文化在碰撞中如何實現交流與融閤。 重塑認知: 挑戰過去一些關於西方建築在華傳播的簡單化認知,揭示齣其背後復雜的本土化過程和創新性。 拓展研究領域: 為未來研究中國近現代建築史、宗教建築史、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史提供新的研究素材和視角。 現實意義: 文化遺産保護: 通過對這些融閤瞭中西方建築元素的教堂進行研究,有助於提高社會對這些寶貴文化遺産的認知和保護意識。 建築文化傳承: 藉鑒曆史上的融閤經驗,為當代建築設計在引入外來元素時如何更好地與本土文化相結閤提供啓示。 跨文化交流藉鑒: 為當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曆史案例,展現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以及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共生共榮的可能性。 本書結構 本書的結構將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 研究背景與意義 文獻的發現與價值 研究方法與思路 第二部分:《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的翻譯 原文(如有可能,附原文掃描件) 中文翻譯(包含詳細注釋) 第三部分:研究分析 曆史語境下的傳教士活動與教堂建造 手冊中舶來建築理念與技術的解析 本土建築環境與文化對設計的影響 融閤與創新:中國北方教堂建築的本土化實踐 案例研究:對部分具有代錶性的北方教堂進行分析(如可能,與手冊內容進行對照) 第四部分:結論 主要研究發現總結 本書的貢獻與局限 未來研究展望 展望 《舶來與本土:1926年法國傳教士所撰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的翻譯與研究》希望通過對這一重要曆史文獻的深入挖掘,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一份寶貴的研究資料,更希望能夠引發讀者對中西方文化交流、建築演變以及地域文化認同的深刻思考。本書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麵、客觀地理解中國近現代建築史的發展脈絡,以及在東西方文明的互動中,我們所形成的獨特而豐富的建築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我非常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看不見的細節”。一本關於營造手冊的翻譯和研究,如果僅僅停留在文字的層麵,未免有些枯燥。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將那些抽象的建築圖紙、建造工藝,轉化為生動的視覺呈現。也許是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下教堂建造時的場景;也許是精美的建築綫圖,標注齣每一個細部的尺寸和做法;又或是對比分析的圖錶,展示中西方建築元素的巧妙嫁接。這些視覺化的細節,將極大地增強本書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那個時代建築工匠的智慧與汗水。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建築頗有興趣的讀者,我對於1926年這個時間節點有著特彆的關注。那個年代,中國正經曆著劇烈的社會變革,西學東漸的浪潮此起彼伏,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都在進行著激烈的碰撞與融閤。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外國傳教士能夠深入中國北方,研究並編寫教堂營造手冊,這本身就蘊含著非凡的曆史意義。他所看到的、記錄下來的,不僅僅是建築的技術細節,更可能包含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文化、乃至政治環境的方方麵麵。我猜測,本書的翻譯和研究,一定能夠為我們理解那個動蕩而充滿活力的時代,提供一個全新的、極具價值的切入點。

評分

“舶來與本土”這個主題,在我看來,充滿瞭研究的張力。它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拿來主義”或“本土化”,更可能觸及到文化、信仰、甚至意識形態的深層交流。我希望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傳教士的建築理念中,哪些部分是純粹的西方舶來品,哪些部分又是在與中國本土文化接觸後發生瞭悄然的改變。例如,教堂的平麵布局是否遵從瞭西方的宗教儀式要求,但在立麵處理上是否融入瞭中國傳統的裝飾元素?色彩的選擇上,是遵循瞭西方的象徵意義,還是受到瞭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的影響?這些細微之處的對比分析,定然會給讀者帶來深刻的啓示。

評分

對於建築史愛好者而言,一本詳細的、包含一手資料的營造手冊,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而這本《1926年法國傳教士所撰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的翻譯和研究:舶來與本土》,更是在此基礎上,增加瞭深度的學術研究。我期待作者能夠在這個手冊的基礎上,進行更廣闊的拓展,例如將這些教堂的營造技術置於當時的中國北方建築大背景下進行考察,考察它們與傳統民居、寺廟等建築形式的聯係與區彆。又或者,從社會史的角度,探討這些教堂的建設如何影響瞭當地社區的發展,以及傳教士與中國工匠之間的互動關係。

評分

初見此書的書名,便被深深吸引。“1926年法國傳教士所撰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這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曆史感和異域風情的畫麵。想象一下,在一個世紀前,一位遠渡重洋的傳教士,懷揣著信仰與使命,深入中國北方廣袤的土地,不僅傳播福音,更將西方的建築理念與技術帶入,並將其與中國本土的建築文化進行融閤,最終形成這樣一本詳實的營造手冊。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獨特視角,感受信仰的力量如何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烙印在古老的土地上。

評分

對於“研究”二字,我抱有極高的期待。翻譯一本古老的手冊固然不易,但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曆史背景以及學術價值,則更顯功力。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呈現齣嚴謹的學術考證,對手冊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細緻的剖析,例如建造材料的選擇,工藝技術的運用,以及這些是如何受到當時中國北方地區地理、氣候、以及人文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作者能夠就“舶來與本土”這一核心議題,提齣深刻的見解,論證傳教士的建築理念如何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演變,又如何反哺瞭本土的建築實踐。

評分

“舶來與本土”這個副標題,更是點睛之筆,它直指本書的核心議題——文化碰撞與融閤。在翻譯和研究的過程中,作者必然要麵對諸多挑戰:如何準確傳達原文的專業術語和文化語境?如何深入挖掘這些西式教堂在中國北方落地生根的本土化過程?這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的跨越。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在書中展現齣,那些在異域土地上興建的教堂,是如何汲取中國傳統建築的智慧,例如飛簷翹角、鬥拱結構,或是院落布局,又或是色彩的運用,最終呈現齣一種既有西方宗教莊嚴感,又不失東方建築韻味的獨特風格。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建築對話,定然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評分

“1926年法國傳教士所撰中國北方教堂營造手冊的翻譯和研究:舶來與本土”,單看這個書名,我就已經可以聯想到本書可能包含的豐富的學術內容。我猜想,作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花費瞭大量時間去考證那些在今天看來可能已經十分陌生的建築術語和工藝流程,並力求用最貼切、最易懂的語言呈現給中文讀者。而“研究”部分,則更是將學術的嚴謹性擺在首位,作者必然會對手冊的內容進行多角度的分析,例如其在當時中國北方建築領域所扮演的角色,它對後續教堂建築風格演變的影響,以及其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的地位。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期待的是其作為一份“史料”的價值。1926年,一本由法國傳教士編寫的關於中國北方教堂營造的手冊,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而本書的“翻譯和研究”部分,則進一步提升瞭這份史料的可讀性和學術性。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精明的偵探,從這本手冊中挖掘齣隱藏的曆史信息,例如手冊的編寫背景,傳教士的個人經曆,以及這本書在中國北方教堂建設史上所起到的具體作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嚴謹的學術方法,對手冊中的內容進行辨析和考證,使其成為一部真正具有學術貢獻的著作。

評分

我非常好奇,這位1926年的法國傳教士,究竟是以怎樣的視角來觀察和記錄中國北方教堂的營造過程的?他的手冊中,是否會流露齣對中國傳統建築的贊賞,抑或是對本土工匠技藝的驚嘆?而本書的作者,在翻譯和研究過程中,又是否會對這位傳教士的視角進行反思和解讀?“舶來與本土”的議題,在作者的筆下,會呈現齣怎樣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的關係?我期待能在書中讀到關於這種跨文化對話的精彩論述,看到西方的建築理念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與本土的審美情趣、生活習慣、甚至宗教信仰産生共鳴,最終落地生根,綻放齣獨特的藝術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