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张世英文集》1-10卷分别为:
张世英文集·第1卷:论黑格尔哲学三书
张世英文集·第2卷:论黑格尔的逻辑学
张世英文集·第3卷:黑格尔《小逻辑》绎注
张世英文集·第4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张世英文集·第5卷: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
张世英文集·第7卷: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
张世英文集·第8卷:中西文化与自我
张世英文集·第9卷: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张世英文集·第10卷:随笔、回忆录及其他
本套装值得珍藏。
内容简介
第一卷收《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我实现的历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三书,系统论述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张世英文集》第二卷收《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此书第一版出版于1959年,第二版出版于1964年,本卷收录的是1981年出版的第三版(三版总计印数近10万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按第三版重新出版,附录了作者1981年后写作的几篇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黑格尔哲学体系庞大,作者着力较多、深的是他的逻辑学,包括《大逻辑》与《小逻辑》两书。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作者认为他讲辩证法讲得较多、较深、较系统的地方在逻辑学。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头五百》(名人录)称此书是"中国系统研究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著作,在中国学界有很大影响"。
第三卷收《黑格尔<小逻辑>绎注》一书。此书按照《小逻辑》原书的顺序,逐节进行阐释。每节分为讲解和注释两部分:讲解部分主要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讲解《小逻辑》同节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注释部分采用"以黑格尔注黑格尔"和"集注"两种方法:前者是就同一问题或同一术语,把散见在《小逻辑》其他各节以至黑格尔其他著作(包括一些尚无中译的著作)中的有关资料和论述都搜集在一起,俾使读者对某一问题、某一术语的理解能从多处得互相参照、互相发明之便,为此,往往为了一个注释,要翻遍黑格尔的全集;后者则是引证一些现代西方黑格尔学者的论述和注释来注释黑格尔,作为理解黑格尔原著的参考。作者在《绎注》一书中所下功夫比《论黑格尔的逻辑学》更多。《绎注》一书对读懂黑格尔这本晦涩难读的著作有更直接的帮助。
《张世英文集》第四卷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此书对康德的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全书做了梳理,就其思想理路和脉络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解读,198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同时附有《西方哲学史》(收入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名家文库》),以及哲学与哲学史论文44篇。
第五卷收《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一书。此书标志着作者哲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作者的主要研究范围是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这本书则是转而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成果。作者所考虑的问题集中在哲学何为与中国哲学向何处去两者。在此以前,作者个人所崇奉的哲学基本观点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张世英文集·第5卷: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则是作者摆脱旧形而上学和"主客二分"式的束缚,在结合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观的初步尝试。具体一点说,这种新的哲学观大体上就是建立在超yue主客二分、强调人与世界交融合一基础上的一种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观。
第六卷收《哲学导论》一书。此前出版的《天人之际》一书,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讲了作者从主客关系式的传统形而上学(又称"在场形而上学")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转向。其后,作者花了几年时间,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西方现当代建立在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基础上的"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生活哲学。至此,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大体上已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的哲学观,所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2001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两位负责人要作者为本科新生讲授"哲学导论"课程,内容就以作者近些年出版的东西为主,并要求作者在次年(2002年)初结束本课程的讲授时以教材形式出版《哲学导论》一书,后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地说,以"哲学导论(或概论)"命名的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介绍、讲解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的教科书;一类是论述作者个人哲学观点的创作。《哲学导论》这本书属于后者。不过,为了适应学员的需要,作者在各章节的起始还是对相关的基本知识作了一点很简单的介绍。《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算得是作者晚年的一本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体系之作。
第七卷收《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一书。《哲学导论》一书出版之后,有的学者指出,此书重在讲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较少社会维度的考虑。《哲学导论》出版后约五年的时间里,作者接受这一意见,比较集中地思考、研究了个人的人生境界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写了这本《境界与文化》,以补《哲学导论》之不足。此书着重探讨了人生各种文化活动、各种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西民族文化各自的特征,以期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摸索一条可供参考的途径。书的副标题"成人之道",即取此意。"成人"者,成为一个有高远境界之人之谓也。作者提倡一种超yue主客二分的新的万物一体观,此书的主旨正是希望人能成为以此种新的万物一体境界为高追求之人。
《张世英文集》第八卷收《中西文化与自我》一书。作者在此前出版的《哲学导论》和《境界与文化》两书中所倡导的,都是要建立一种超yue主客二分式和自我主体性的"新的万物一体"的哲学观。2007年,我国当代心理学家朱滢先生送了作者一本新著《文化与自我》。他在书中用大量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证明:当今的中国人,甚至年轻人的自我观,还属于传统的"互倚型自我",是"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比起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观来,较少个体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朱滢的这一论断是科学研究的结论,不是他个人的随感之作。作者大受震动,深感中国传统的"更依赖于别人"的思想根深蒂固,需要在伸张自我、吸纳西方人"独立型自我"观的优点方面,做点"补课"的功夫。这本《中西文化与自我》意在从对"自我"的主体性与个体性本质的阐释中,从中西两种自我观的比较中,特别是从中华儿女为争取个体性自我的独立自主而奋斗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领会到个体性自我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必然性,领会到中华文化之光辉未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个体性自我的大解放。
第九卷收《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几十年里,作者所逐渐形成的有一定体系的哲学观,意在引导人追求超yue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此种精神境界乃高层次之美,人在此种美感中,因超yue低级欲求的限制,以至超yue理性法则的限制,而达到高的自由,故此种美具有神圣性。因此,作者在近几十年来的哲学追求中,也就很自然地做了一些美学方面的探讨,此书收集的几十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一点研究成果。
第十卷收《北窗呓语一一张世英随笔》《张世英回忆录》二书和其他散文、随笔69篇以及诗27首。这些创作大都与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有关,回忆了生平所经历的丰富人事以及哲学思想之形成,从中可见哲学家的经验和情怀。
作者简介
张世英,当代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21年生,1941年秋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后转入哲学系,1949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曾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黑格尔哲学研究、中西哲学的融通与批判等。
目录
张世英文集·第1卷:论黑格尔哲学三书
张世英文集·第2卷:论黑格尔的逻辑学
张世英文集·第3卷:黑格尔《小逻辑》绎注
张世英文集·第4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张世英文集·第5卷: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
张世英文集·第7卷: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
张世英文集·第8卷:中西文化与自我
张世英文集·第9卷: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张世英文集·第10卷:随笔、回忆录及其他
前言/序言
《文学的回响:时代思潮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身影》 一、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与群体 中国近现代文学,宛如一部壮阔的史诗,镌刻着无数知识分子的身影与足迹。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思想的探路者,是民族命运的深刻关切者。本书籍《文学的回响:时代思潮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身影》正是试图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审视这些知识分子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如何与时代思潮相互激荡,又如何以文学的形式,回应着时代的召唤与挑战。 本书的叙事并非孤立地呈现个体,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之中。从辛亥革命的硝烟弥漫,到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浪潮,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每一个历史节点都留下了知识分子深深的烙印。他们或积极投身革命,或潜心学术研究,或以笔为剑,呐喊不公。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与局限。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那些光芒四射的巨匠,也包括那些在历史角落中默默耕耘、却同样贡献卓著的学者和作家。他们的文字,是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回声。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剥离那些被时间滤去的浮尘,呈现出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选择与担当。 二、 思想的交锋与文化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是一部思想不断碰撞、文化不断演变的壮丽画卷。西学东渐的浪潮,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他们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中汲取养分,试图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出路。这种思想的激荡,催生了各种思潮的涌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它们在中国大地上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在知识分子心中激荡起无限的思索与辩论。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思潮如何影响知识分子的创作,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对这些思潮进行回应、批判或融合。例如,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重建,对白话文的倡导,对西方民主科学的追求,都体现在了他们大量的作品之中。而之后,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又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 文化的演变,同样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知识分子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们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接纳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充满了张力与复杂性。本书将分析这种文化张力如何转化为文学的创造力,如何塑造了中国文学独特的精神气质。 三、 文学作为时代的回声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文学承担起了前所未有的使命。它既是记录历史的史书,也是启迪民智的号角;它既是抒发情感的窗口,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旗帜。 本书将重点考察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在革命年代,文学是鼓舞士气的宣传队,是唤醒民众的号角。在和平建设时期,文学又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塑造国民精神的任务。作者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描绘了人民的生活,讴歌了英雄的事迹,批判了黑暗与不公。 本书的分析将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力图揭示,在每一个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都蕴含着作者对时代深刻的思考,对民族深沉的关怀。这些文学作品,如同时代的回声,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四、 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与人生抉择 在中国近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是极其复杂的。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思想的革新者;他们既是社会的观察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身份,往往在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多个角色之间切换。 本书将通过对不同知识分子群体的梳理,展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多重身份。例如,一些学者不仅在学术上卓有建树,也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他们的思想通过学术著作和公开演讲传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一些作家,则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他们的作品成为鼓舞人心的战歌。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知识分子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挣扎与取舍。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他们或选择顺应潮流,或坚守理想,或被迫沉默。这些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本书将力图还原这些知识分子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复杂心路历程,理解他们的困境与选择,正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 五、 文学作为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与近代的剧烈变革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也在努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既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也是对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吸收与融合。 本书将探讨,在战乱与动荡中,文学如何成为知识分子维系精神独立、抵御外侮的精神阵地。他们通过文学,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即便是身处逆境,他们的文字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思想的火种。 同时,文学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探究人生意义的平台。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为何而生”、“我该去向何方”等根本性问题。这些生命叩问,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独特的人文深度。 结语 《文学的回响:时代思潮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身影》,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回望。它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创作与人生,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知识分子群像,并以此洞察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与思想的演变。本书并非简单的文学作品赏析,而是一次对历史的回响,对精神的追溯,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灵魂的致敬。它期望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对知识分子的敬意,以及对文学力量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