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高潮
2016年,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之际,各种纪念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二、强大的创作团队
名誉顾问:白先勇(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制作人,文化名人,超级大咖)
策 划:蔡少华(苏州昆剧院院长)
艺术指导:汪世瑜、张继青(汪世瑜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导演;张继青为苏昆老演员,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沈丰英的授业恩师)
图片提供:许培鸿(台湾著名摄影家。因对美的绝对坚持获得白先勇的认可与信赖,负责青春版《牡丹亭》的整体纪录摄影,创作至今,积累作品达到二十几万张,曾举办《牡丹亭》摄影作品展。本日历所用图片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
导演手记:汪世瑜
演员手记:沈丰英(饰演杜丽娘)
俞玖林(饰演柳梦梅)
沈国芳(饰演春香)
摄影手记:许培鸿
三、超级粉丝团
《牡丹亭》面世四百年来吸粉无数,有记载说当时有少女读了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还有女演员演到“寻梦”一出戏时太激动,死于戏台上。2004年骨灰级粉丝白先勇创作青春版《牡丹亭》以来,演出近三百场,从国内演到了国外,培养了大批青年观众。
周一到周五以《牡丹亭》剧情为主,由介绍剧情的简单文字、原著中俏皮有趣的宾白和婉转典丽的唱词构成,并配以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剧照,在深深感受汤显祖传达给我们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至情至性之美的同时,享受精美剧照带来的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其中又穿插点缀了导演、演员和摄影师的手记,从不同主创人员的角度来阐述昆曲之美、《牡丹亭》之美和他们的创作感悟。周六、周日两天编排跟《牡丹亭》有关的昆曲知识,内容涉及昆曲的发展史、行当、服装、化妆、乐器、道具等几个类别,通过了解相关常识,进一步领略昆曲的美感与韵味。
初看这本日历,我以为它会过于沉溺于闺阁之情,显得有些小女儿态。但随着我深入使用,我发现它对《牡丹亭》的解读是相当全面且富有层次的。它不仅仅聚焦于丽娘和梦梅的爱情主线,还巧妙地融入了对“情”的哲学思考,甚至是对于明代社会风貌、园林艺术、乃至当时的服饰美学的侧重展示。比如,某个月份的封面可能就是一幅极为写实的昆曲水袖动作的分解图,配文会解释这个手势在剧中的特定含义,这对于研究戏曲表演或舞台艺术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难得的参考资料。我甚至发现它在处理“梦”与“幻”的边界时,所采用的视觉语言非常大胆,有时候是水墨的晕染,有时候又是工笔的精细,这种视觉上的多样性,保证了即便是日日翻阅,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它展现的“情”,是超越了简单爱恋的,是关于生命力、关于对美的极致追求,这使得它不仅吸引了戏曲爱好者,也对喜爱传统文化、喜爱生活美学的朋友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评分这本“牡丹亭日历2017”实在是让我这个古典文学爱好者欣喜若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件精美礼品。我一直对昆曲《牡丹亭》的情韵和汤显祖的才情怀有深深的迷恋,但总觉得日常生活中缺少一个可以时时亲近、细细品味的载体。这本日历的出现,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日期,更像是一本袖珍版的“情榜”。每天翻开新的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从杜丽娘和柳梦梅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中撷取出的经典唱词、精美剧照的局部特写,甚至是与那个时代审美相关的一些诗词典故。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匠心独运,那种雅致的留白,那种朱红与墨黑的经典搭配,每一点都透着一股浓郁的江南烟雨气息,让人仿佛能闻到百花深处幽香。我常常在早上翻开时,会不自觉地放一段最爱的《游园惊梦》的选段听着,那一刻,办公室的喧嚣仿佛都远去了,只剩下春光烂漫,少女心事。这本日历,俨然成了一个日常的“心灵栖息地”,让我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依旧能保持一份对传统之美的敬畏与亲近。
评分我是一个对时间仪式感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尤其喜欢用实体日历来标记和感受一年的流逝。这本“牡丹亭日历2017”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首先,它的纸张质感极佳,厚实挺括,墨色清晰,即使用钢笔书写也不会洇墨,这对于需要记录日程的我来说至关重要。其次,虽然主题是古典戏曲,但它在现代生活需求的适配上也做得相当到位。比如,它会巧妙地在特定的日子旁,标注出一些与中国传统节日或节气相关的小知识,但这些知识点往往会和《牡丹亭》中的某一场景或意象联系起来,例如,在惊蛰那天,可能会引用到“花神”在梦中苏醒的情景,这种巧妙的嫁接,让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因为这份文化联结而变得有意义起来。对我来说,它成功地将“记录生活”的功用,升华成了一种“过有格调的生活”的仪式。它不吵闹,不喧哗,只是安静地在那里,用它温润的光泽和深邃的意境,提醒着我,在奔忙之中,总有一份古典的浪漫值得被珍藏。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度商业化、追求噱头的文化产品持保留态度。购买这本《牡丹亭日历2017》之前,我最大的顾虑就是它会不会沦为另一种“网红产品”,内容空洞,徒有其表。然而,实际的使用体验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这本日历的每一页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微型展览。我注意到,它在选取唱词时,非常注重“韵脚”和“意境”的完美结合,有些选取的是全本中相对冷门但意境极为高远的片段,这显示出编者对原著的熟稔与尊重,而非仅仅挑选大众最耳熟能详的段落。更让我赞叹的是,日历的装订方式,那种可以完全平摊的设计,非常便于书写和阅读,而且它似乎用了某种特殊的工艺处理纸张,使得日期数字的排版既清晰又不抢占主题画面的风头。它给人的感觉是,创作者们对“牡丹亭”这部作品怀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可以被随意消费的IP。这本日历,与其说是日历,不如说是一部可以伴随我走过一整年的、关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精美画册和随笔集。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日历的时候,我只是抱着“买个好看的挂件”的心态。毕竟市面上主打“文化主题”的日历多的是,很多都只是把名画名诗的照片简单堆砌,缺乏深度的挖掘和系统的梳理。然而,这本《牡丹亭日历2017》却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专业水准和一份对“情”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情节,而是将《牡丹亭》中那些最动人的“情”的瞬间——无论是生者的痴迷,死者的缱绻,还是梦境的虚实交错——用极富表现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注意到,日历的编者似乎很懂得“留白”的艺术,他们不会把整段唱词都塞给你,而是挑选出最精炼、最能触动心弦的一句,配上与其意境相符的古代纹样或昆曲服饰的局部细节图。这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这短短的一句背后,杜丽娘怀着怎样的心境?柳生又是何种情愫?它起到了一个极佳的“引子”作用,让我这个“半吊子”戏迷,重新拾起了搁置已久的《牡丹亭》全本,去追溯那份情境的来龙去脉。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有效和令人沉醉。
评分一大堆非常好的书看了很多天。
评分但是印刷非常精美,红迷们拿来收藏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印刷精美,比想象中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收藏收藏。
评分作为日历的实用价值不大,因为装订成了书本的样子,翻开后根本没法固定,一松手就合上了
评分发货速度快,快递小哥态度超好!东东也很好!
评分看日历,知日期,读经文,养身心。
评分超级喜欢 书很重 很有感觉
评分挺漂亮的一套日历,很喜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