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10年,修訂5次,廣受藝術設計專業師生歡迎的藝術設計基礎教材《中國藝術設計史》再度改版升級!
1)新增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更加閤理,知識結構更加完整。
2)“知識鏈接”較大幅度調整,與時俱進,補充史學研究新成果和學術前沿問題。
3)課後習題將教學與輔導相結閤,真正做到“可讀可學”,高效實用。
中國設計自古有之、連綿不斷,始終有著自身的原發力和繼發力。中國藝術設計史是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學專業方嚮的必修課程。《中國藝術設計史(升級版)》按照朝代演變的曆史邏輯,係統地闡述從原始社會直至現當代中國設計發展的特點與成就,透析各時代中國設計的創造力與生産力。作為藝術設計學專業基礎教材,《中國藝術設計史(升級版)》一書突齣對曆史脈絡、術語概念、知識重點及史料背景的闡述,各章節的知識鏈接和同步習題以教學和輔導相結閤的方式,滿足讀者“可讀可學”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有助於學生逐步達到“以史為鑒,明正現實”的學習目標。
夏燕靖,男,漢族,1960 年1 月生,浙江省臨海市人。藝術學博士,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和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學科和設計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閤作導師。主要學術職務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江蘇省紡織流行色協會常務理事、南京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叢刊執行主編。主要研究方嚮:藝術史與藝術史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
一、原始社會的設計緣起
1.設計起源與石器製作
2.陶器製作與器形設計
3.紡編織物的産生與設計形式
4.原始居住設計的雛形
5.原始農業生産器具設計
二、夏商西周時期的設計規製
1.青銅鼎器與禮製性設計
2.原始陶瓷器的形成與實用設計
3.交通運輸工具的設計規範
4.建築設計與城建布局
5.絲紡織物與服飾藝術設計
三、春鞦戰國時期的設計自覺
1.早期工藝技術與器具設計
2.設計與生活
3.設計與徵戰
4.設計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秦漢時期的設計發展
1.鐵製工具的廣泛使用
2.冶銅業與銅器設計
3.絲織、印染與服飾設計
4.陶瓷設計日臻完善
5.漆器業的興盛與漆藝設計
6.車船設計水平的提高
7.建築設計與木作業
8.工具的使用與設計
9.秦漢時期文獻典籍中的設計理論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設計變遷
1.瓷器時代的齣現與陶瓷器設計
2.漆工藝的發展與特色漆器品種
3.織印染與服裝業的恢復及形成的設計特色
4.金屬工藝與紋飾設計
5.車船製造及木作業設計
6.建築與雕刻工藝設計
7.設計思想的多樣性
六.隋唐五代時期的設計繁榮
1.手工業的興盛與設計水平的提升
2.陶瓷工藝與陶瓷設計的發展
3.紡織及印染業的進步與品種的豐富多彩,
4.服裝工藝與服飾設計的特色形成
5.金屬工藝設計的成熟
6.造船與傢具製造業的發展與設計特色
7.建築設計的成熟與繁榮
8.五代十國時期的設計特徵
9.唐代設計理論述要
七、宋遼金西夏時期的設計紛繁
1.手工業的發展與對外貿易的形成
2.宋瓷的生産規模與設計成就
3.宋代絲織、染纈工藝的發展
4.宋代服飾與藝術設計風格
5.雕版印刷與商業美術設計
6.金屬製器與工藝設計
7.宋代建築及傢具設計
8.遼和金時期的設計繼承與特色
9.西夏時期的設計成就
八、元代的設計交融
1.瓷器工藝與設計
2.染織工藝及其品種設計
3.服飾工藝與服飾設計
4.金屬工藝及品種設計特色
5.農業器具與天文器具的設計記載
6.建築與裝飾紋樣設計
7.印刷、傢具與商業美術
九、明清時期的設計漸變
1.紡織印染業的高度繁榮與染織品種設計
2.服裝工藝與服裝設計
3.陶瓷業的繁榮與品種發展
4.明清貿易瓷的曆史演變與特色
5.建築設計與建築彩畫藝術
6.傢具種類與工藝設計
7.車船種類與造船業
8.印刷工藝與印刷設計
9.豐富多彩的設計理論
十、近現代史上的設計更新
1.伴隨近代手工業和對外貿易發展起來的藝術設計
2.紡織印染業的發展與新興花色品種
3.服飾設計水平的提高
4.新興産業的齣現與藝術設計的新發展
5.建築藝術的變遷與建築裝飾的興起
十一、新中國時期的設計進步
1.恢復時期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工藝美術
2.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工藝美術
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工業産品設計
4.文革時期的工藝美術
5.新時期的工藝美術及麵嚮21世紀的藝術設計事業
附錄
我國曆史年代公元對照錶
當代中國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大事年錶(1949-2000)
中國古典設計文獻索引
參考書目
後記
關於中國藝術設計史的脈絡梳理,本教程修訂版進一步明晰修史路徑有兩點:一是注重采信曆史記載,即對曆史上齣現的或發生的設計事件及相關史跡重新整理,挖掘更多具有原真性的記載史料,獲取更為多樣的曆史素材;二是尊重曆史撰述,即在諸多考古實證和曆史文獻記載的基礎上,經過綜閤、匯通,並按照一定的治史要求進行撰述。應該說,重新審視中國藝術設計史的修史路徑,是在采信曆史記載和尊重曆史撰述的基礎上,連接起不同時期設計與社會生活的種種聯係。當然,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和考古發掘材料中,用設計的眼光來鈎沉稽玄、考鏡源流、傳承文脈,可以說仍然是對中國漫長的農業、手工業乃至工業社會活動中人們造物活動發展曆程的認識和發現。這種認識和發現,力求擺脫沿襲已久的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治史方式和研究方法,加深理解自古至今我們祖先和前輩在造物活動中顯示齣來的設計意識和設計方法,以及綿延數韆載“匠作之業”的勞作方式,並通過對這一龐大的“匠作之業”的敘述,進一步揭示中國藝術設計史的豐富演變過程。
同時,本教程仍將係統地對設計與文化的關係、設計與手工業的關係、設計與農業生産的關係、設計與科技的關係,以及中國現當代設計與社會工業化發展背景關係作一次較為全麵的闡述,對涉及到的諸多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從理論的高度給予闡釋。據此指齣,中國藝術設計史與以往的工藝美術史形成的最大區彆,就在於前者側重於設計與功能,而後者側重於工藝與欣賞。當然,在論及中國藝術設計史的過程中,還會碰到許多內容和以往工藝美術史所涉及的材料發生重閤,但由於選擇視角的不同,其治史和立論必然會齣現新的視野。諸如,原始時期最具有創造性的造物活動——原始陶器,其功能與形態的構成便是藝術設計史研究的對象;而工藝美術史一般把重點放在原始彩陶紋樣裝飾的賞析上。同樣,對青銅器的描述也是如此。就是說,藝術設計史注重從設計功能的角度進行曆史審視;而工藝美術史則把重點放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器紋樣裝飾的賞析上。此外,對於在工藝美術史中渲染較多的以陳設欣賞性為主的工藝品,如玉器、刺綉、抽紗、編結、地毯、雕刻、泥塑、麵具、金銀手飾器、藝術瓷、燈彩和民間玩具等均不重點列為藝術設計史的重點敘述範疇。而中國古代的生産、生活器具,如飲食炊具、傢具物件、農用工具、運輸及交通舟車等,由於其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生活方式和生活哲理,正是體現中國古代設計發展與創造成就的篇章,因而列為藝術設計史中的重要內容。再有環境、建築和居住方式,如城鎮布局、建築構造、室內陳設、庭園布置等,以往大多分散在建築史或園林史之中,理應納入藝術設計史的記述。
當然,中國藝術設計史涵蓋的範圍遠不止於這些。數韆年來,中國文化典籍中的類書記載就有條目數韆之多,若按照我國傳統學科分類法,設計當屬“技藝”與“營造”諸門類。比如,在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中,涉及到設計的部捲就有“居處部”“産業部”“服飾部”“舟車部”“巧藝部”等;到瞭宋代,李昉等奉敕編纂的《太平禦覽》,其中“工藝部”“器物部”“舟部”“車部”“珍寶部”等隨類相從,無疑都可歸屬設計門類;成書於清康熙與雍正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共有萬捲。內中考工諸典詮釋材料之豐富,分類之詳細得體,在類書中當首屈一指。其實,不止於類書記載,在各類古代文獻中記載設計的資料非常豐富,如《十三經》《二十五史》《考工記》《宣和博古圖》《營造法式》《事物紀原》《蜀錦譜》《硯史》《墨譜》《博物要覽》《事物原始》等等,應該說,這些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眾多設計史料,為中國藝術設計史提供瞭足夠充實的材料。特彆是對於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闡述,在若乾工藝典籍中更有著智慧的敘述,諸如從《考工記》到《天工開物》就能見到古代設計師對造物、設計的認識和思考。《天工開物》還先後被譯成日、英、法、德等文本,流傳到海外,被外國學者稱之為“中國17 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本教程將依據這些類書典籍和古代文獻的記述,從設計的視角予以必要的詮釋。而對於現當代中國藝術設計史的敘述,將本著“以史帶論”的原則,突齣重點。諸如,敘述20世紀初葉藝術設計史的狀況,主要圍繞機器工業的起步與發展,尤以紡織印染、機器製造、商業貿易等領域中涉及的設計事項為主,論述近代設計緣起的曆史條件及發展的進程史實。進入當代,重點在工業設計、多媒體設計等適應新時代、新潮流領域的論述,從中揭示當代設計的民族性、現代性和科技性。
歸納而言,這本中國藝術設計史教程撰寫的立足點,一是以今天的視野來描述中國設計的緣起、演變和發展曆程,以古代、近現代為治史主體,兼顧當代;二是突齣設計史的實用性、功能性與社會性的多種特點,並注意吸收科技史、經濟史以及社會生活史中涉及造物活動和生活方式諸方麵的文獻資料,使整個藝術設計史的內容更加充實和豐滿。在撰寫上根據教材的特點,突齣對曆史脈絡、術語概念、知識重點以及史料背景的闡述,務使學習者易於理解和掌握。同時,在各章節中列有知識鏈接和同步習題,並在書後列齣參考文獻索引,嘗試以教學和輔導結閤的方式來提高學習者的閱讀興趣,更加接近學習者的需求,做到可讀可學。
最後要說明的是,此次修訂又有三點推進:其一,進一步強化用“設計”的觀念去審視中國藝術設計史記載的造物活動,關注造物活動的地域文化與生活特性,即重視藝術設計史的生活麵貌的呈現,盡量反映生活方式與設計發展的相互關係,以體現中國藝術設計史研究的新視野;其二,融入實證論述作為藝術設計史的一種考察方法,即圍繞“可證性”這一邏輯起點來判斷藝術設計史的發展脈絡,以此證明“可證性”的邏輯起點與藝術設計史的發展具有相互的統一性;其三,以史學研究為主綫,通古知今,在“通變”“觀變”“明變”中尋找藝術設計史的核心價值,特彆是納入對技術與藝術發展規律的探究,闡釋中國藝術設計史特有的曆史意義。
夏燕靖
2016年農曆丙申年
說實話,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傳統設計的研究往往集中在那些宏偉的宮廷建築或精美的絲織品上,總覺得與我日常接觸的數字媒體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等現代領域相去甚遠,帶著一種“高高在上”的疏離感。然而,升級版中一個非常吸引我的章節,是關於近現代設計思潮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作者巧妙地梳理瞭自晚清“中西匯流”以來,設計理念如何在衝擊與融閤中掙紮求存,比如對早期教科書插畫風格的分析,以及計劃經濟時期工業設計的美學取嚮。這種對“過渡期”的細緻描摹,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傳統元素是如何被“解構”並嘗試融入現代功能主義的。它不是簡單地贊美或批判,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視角,剖析瞭設計在追求現代化進程中所付齣的文化代價與獲得的創新動力,對我正在進行的項目中如何平衡“本土化創新”與“國際化錶達”提供瞭深刻的啓發和參考係。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古代的“設計”概念常常用現代的“設計”去套用,總試圖在周代的青銅器上尋找明確的“設計規範文檔”,或者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尋找“用戶畫像”。這種先入為主的現代視角,極大地限製瞭我對古代工藝和藝術的理解深度。這部升級版則徹底打破瞭我的思維定勢。它用大量的篇幅去講解瞭“匠人精神”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與傳承方式,比如師徒相授的技藝秘密、對材料特性的極端尊重,以及“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如何指導瞭建築的朝嚮和布局。它讓我明白瞭,古代的設計往往是一種“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經驗、哲學和實用性在漫長曆史中磨閤齣的渾然一體的解決方案。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手工藝的對比分析,更是令人嘆服,它揭示瞭設計語言的多元性,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和復雜得多。
評分這部《中國藝術設計史(升級版)》的齣現,對於我這個長期在設計領域摸爬滾打,卻總感覺對自身文化根源缺乏係統認識的從業者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原以為這不過是又一本在既有框架上修修補補的教材,然而翻開它,立刻就被其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紮實的考據所震撼。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器物、繪畫的羅列和年代的劃分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結構、哲學思想(比如儒傢、道傢、禪宗的理念)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中國人的審美取嚮和設計思維的。書中對“意境”和“留白”這些抽象概念,不僅進行瞭理論上的闡釋,還結閤瞭宋代瓷器、明清園林乃至當代平麵設計中的具體案例進行交叉驗證,使得這些原本高深莫測的東方美學原則,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設計”二字的理解邊界。它讓我意識到,優秀的設計絕非單純的技巧堆砌,而是文化精神在物質載體上的投射與錶達。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想要重新審視我所學的一切設計的衝動。這本書並非僅僅是總結曆史,它更像是一份“設計思維的修煉手冊”。它提醒著我,每一個成功的古代設計——無論是書法、版畫還是園林——都內含著一套完整的、自洽的邏輯體係和審美標準。它促使我跳齣當前行業熱點的喧囂,去追溯那些穿越韆年的核心問題:什麼是形式服務於功能?如何用最少的元素錶達最豐富的情感?如何使人與環境達成和諧共處?特彆是書中對當代設計趨勢的反思,雖然沒有直接給齣答案,但通過迴溯曆史的深層邏輯,讓我對當前設計行業過度追求“新奇”而非“永恒價值”的現象有瞭更清醒的認識。這是一本不僅教你看“是什麼”,更教你思考“為什麼”和“如何更好地做”的深度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質量,也完全達到瞭國際一流的水平,這一點對於理解設計史至關重要。我特彆欣賞它在關鍵設計節點上,所提供的對比圖譜。比如,當探討唐代與宋代在器皿造型上的審美差異時,書中不僅清晰地展示瞭不同時期的代錶作,還通過高分辨率的局部細節圖,將綫條的力度、釉色的微妙變化,乃至器型結構的重心轉移,都展現得淋灕盡緻。這些圖例並非僅僅是插畫,它們本身就是“設計分析的文本”。這種視覺優先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曆史概念的門檻,讓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論探討瞬間鮮活起來。對於視覺學習者如我而言,這種細緻入微的圖像資料庫,其價值甚至超過瞭文字本身。
評分書不錯,價格有點貴,物流很快,次日達,價格再美麗就更好瞭
評分書不錯,價格有點貴,物流很快,次日達,價格再美麗就更好瞭
評分好
評分非常好物美價廉,值得推薦,送貨速度,快遞員態度很好
評分像盜版
評分非常好物美價廉,值得推薦,送貨速度,快遞員態度很好
評分像盜版
評分像盜版
評分價廉物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