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涛 著
图书标签:
  • 支付清算
  • 金融科技
  • 中国金融
  • 金融发展
  • 支付行业
  • 清算系统
  • 金融报告
  • 行业分析
  • 金融创新
  • 2016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1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81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高端智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3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总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且运用量化分析工具考察了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经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等;专题报告跟踪分析了国内外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热点与难点,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以支付经济学为主线的学术文献,组织翻译了美联储发布的“美国支付体系提升战略”报告。

作者简介

杨涛,男,1974年生,山东淄博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产业金融、政策性金融等。。程炼,男,1976年9月生,江西德兴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金融地理与金融监管、支付清算等。

目录

总报告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含义
第一章 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01
  一 2015年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002
  二 2015年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子系统的运行情况/005
  三 2015年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事件/015
  四 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018
  五 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基本思路/020
第二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25
  一 2015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运行情况/026
  二 2015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监管环境/035
  三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042
  四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046
第三章 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051
  一 2015年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运行情况/051
  二 2015年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063
  三 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066
  四 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完善思路/067
第四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宏观经济效应/070
  一 支付清算业务总体发展态势/070
  二 支付清算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联系/077
  三 支付清算指标与总体价格水平的联系/088
第五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100
  一 各地区资金流动规模/100
  二 地区间资金流动情况/102
第六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金融系统稳定/107
  一 支付清算指标与宏观经济稳定/107
  二 银行间资金流动与金融体系稳定性/110
第七章 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货币政策/115
  一 2015年货币政策实施概况/115
  二 支付清算体系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119
  三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23
  四 供给侧改革对货币信贷结构和支付清算的影响/125

专题报告 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文献综述
第八章 在规范中发展创新的银行卡市场/129
  一 银行卡市场发展环境的变化/130
  二 银行卡市场规模的增长/135
  三 银行卡市场的创新进一步深化/142
  四 2016年银行卡市场发展趋势/145
第九章 2015年场外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的发展/149
  一 CCP发展的国际现状/149
  二 CCP发展的中国经验/158
  三 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集中清算持续发展/159
  四 航运及大宗商品衍生品清算业务持续创新/162
  五 国际交流与标准实施/166
  六 总结与展望/167
第十章 数字货币的原理、方向、风险与监管/170
  一 数字货币的原理/170
  二 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178
  三 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体系的影响/181
  四 主流国家与经济体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184
  五 总结与展望/185
第十一章 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现状、风险与监管对策/188
  一 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背景/188
  二 跨境电子商务支付面临的主要风险/192
  三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监管现状及完善建议/197
第十二章 全球主要国家支付清算体系发展概况/203
  一 全球支付市场发展新趋势/203
  二 主要国家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进展/214
  三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监管新趋势/264
  四 总结与展望/268
第十三章 支付清算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支付经济学及其他/271
  一 支付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重要文献概述/271
  二 支付经济学的晚近代表性文献/277
  三 支付清算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对近年英文文献的简要梳理/285
  四 2015年中文文献中的支付清算研究/286
第十四章 美国支付体系提升战略/295
  一 前言/295
  二 概要/295
  三 引言/300
  四 背景/301
  五 期望结果/303
  六 战略/311
  七 下一步工作/319
  八 附录/320

精彩书摘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
  二是更为分散的操作风险。不同于传统零售支付系统,数字货币的终端用户都是支付系统的直接参与者,不需要银行等中间组织参与。分布式总账机制使交易记录和数字钱包余额等信息被对等地存储于数字货币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内,由此产生的操作风险就不同于传统支付系统那样集中化(集中于少数金融机构本身)。这有可能降低某些特定的操作风险,如关键特殊节点的失败不至于需要整个系统回滚,但也增加了监管操作风险的难度,使得中央银行的监管力量可能变得更为分散。
  监管的时效性与数字货币去中心化支付系统的改进效率可能是一对矛盾。考虑到数字货币的支付机制是基于参与者的共识机制而形成的,不依赖任何中央权威或监管组织,因此,若共识的决策过程过于漫长,支付系统提升过于缓慢而不能及时满足监管要求,则会进一步将数字货币系统暴露于更为严重的操作风险之中。当然,数字货币的开源性会使大部分参与者得到激励以达成新的共识。
  三是法律风险突出。由于数字货币的支付是瞬间完成且不可撤销的,没有清算及任何其他中间环节,也不存在发行主体,这有可能在现有法律制度下产生一些法律风险。例如,在数字货币欺诈、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因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主体,消费者保护难以实施,除非存在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如数字钱包的提供者。
  ……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的第四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深入发掘支付清算相关变量与宏观经济、金融及政策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跟踪国内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论前沿。报告将致力于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支付组织、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决策提供基础材料,为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自2013年出版第一本报告之后,连续三本都引起了政策层、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支付清算体系,公众脑海当中都有不同的认知,可能会关注支付机构、产品,或者是其背后的一系列制度,这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们需要跳出支付本身,从更高的层面看一下我们现在所关注的支付清算体系究竟是什么。对此有三个不同视角。
第一,基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认识视角。对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和有效运行,2012年之后在全球逐渐形成了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央行的相关报告中对其也有描述。这些概念既包括支付清算、结算体系,也涵盖法律、会计、反洗钱等软环境因素。当然,我们更加关注支付清算设施本身,这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值得研究的前沿领域。我们现在研究支付问题,需要跳出具体视线的局限,进一步深入整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基本的定位、方向和问题。2012年之后,关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软规则不断得到完善,各个国家在落实PFMI的过程中虽有一些差异,但是防范风险、稳健高效运行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第二,基于国家支付体系的认识视角。对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和完善,相关职责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当中。由于央行在整个体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所以就全球来看,其往往承担了更多责任。近年来,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多国央行,都在直接或间接推动国家支付体系的建设。其中,一是对央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支付系统加以完善;二是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协调证券市场相关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家支付体系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主要着眼于从国家层面、货币当局层面影响支付效率和风险,协调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与监管,从而构建更加平衡有效的金融后台服务体系。以美联储为例,近年来,美联储高度关注支付体系,将利益相关方都纳入国家支付战略制定和落实过程中,这很值得我国进行对标。其最终期望的结果,就是实现支付清算体系的高速、安全、高效、国际化与协作。
我们认为,像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进的大数据战略计划一样,美联储在2015年初发布的“支付体系提升战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于现代支付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借鉴其特点,打造中国版的支付体系发展战略3.0,因为我们过去的支付体系发展也面临类似挑战,如碎片化布局、安全与效率的冲突等。回顾历史,支付体系战略1.0可以从1995年现代支付系统建设开始算,2.0可以从2005年大额支付系统开始算,3.0更多的是依托PFMI,综合考虑国情与改革实践而打造的全新支付体系发展战略,旨在研究探讨国家支付体系的内涵、发展目标、路径与阶段性策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包括:行业宣传与利益协调;协调支付系统与其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关系;推动PFMI的落实和对接,法律与制度体系的全面梳理;制定和完善国家与行业层面的技术规则与标准制定;研究支付体系与货币金融政策制定之间的联系;推动支付体系的公众参与、教育普及、支付消费者保护;增强支付服务的可得性与普惠性。
第三,基于支付清算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认识视角。伴随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支付清算体系也出现一些新的内在矛盾与挑战。一方面,在危机的反思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中心化的趋势。如PFMI意味着用正式的、非自由选择的、多边结构的、透明的市场来取代曾经的一些非正式的、自由选择的、双边结构的、不透明的市场。再加上PFMI对FMIs的治理标准方面提出种种带有公共性质的要求,使得这种金融改革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在用公共或准公共市场取代私人市场。另一方面,诸如区块链这样的分布式支付清算机制,又对整个体系带来去中心化的重要挑战。美联储在战略报告中也提到“便利金融机构间基于使用通用协议和标准发送并接受支付的公共IP网络直接清算”,并且在其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实际上就是为了直面去中心化支付清算模式可能带来的颠覆式影响。随着技术的变化,以及从IT到DT的演进,我们在对支付清算体系进行研究与思考的过程中,需深入探讨未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边界在哪里,既要摒弃创新中的“劣币”与泡沫,也必须拥有面向未来的洞察力。
2015年10月29日,领导人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与之在经济金融运行和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相称,支付清算体系也已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在技术和制度变革成为现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两大驱动力的前提下,我们亟须深入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努力使支付清算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核心竞争力优化、金融的高效与安全运行、社会公众的福利改善并助力普惠金融。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继续从中国和全球两个维度,从理论、实践与政策多个视角,对支付清算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点”“面”结合的研究。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部分。
总报告为“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含义”,全面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趋势,并且运用各类量化分析工具,对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以及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等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剖析,具体包括:“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我国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支付清算体系运行的宏观经济效应”;“支付清算体系运行、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金融系统稳定”;“支付清算体系运行与货币政策”。
专题报告为“支付清算体系热点考察、比较分析及文献综述”,深入探讨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监管规则、不同国家的支付市场运行情况等最新进展进行了动态跟踪,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重要的学术文献,并组织翻译了美联储发布的支付体系战略报告,具体包括:“在规范中发展创新的银行卡市场”;“2015年场外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清算机制的发展”;“数字货币的原理、方向、风险与监管”;“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现状、风险与监管对策”;“全球主要国家支付清算体系发展概况”;“支付清算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支付经济学及其他”;“美国支付体系提升战略”。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是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李扬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王国刚所长、何德旭书记、殷剑峰副所长等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本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VISA公司、上海清算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报告由杨涛担任主编,负责本报告的组织编写、部分报告的撰写以及统稿和审定工作;程炼担任副主编,负责部分报告的撰写及统编工作。各部分执笔人分别为:第一章,傅勇、方阿俊、杨涛;第二章,王邦飞、郑弘、王雅洁、杨涛;第三章,李鑫;第四章,程炼;第五章,程炼;第六章,程炼;第七章,杨晓龙、费兆奇;第八章,刘磊、邓祥龙;第九章,杨涛、李鑫;第十章,赵鹞;第十一章,周莉萍、于品显;第十二章,周莉萍;第十三章,董昀;第十四章,主要编译人员包括潘松、殷实、翁泉、张卫华、吕远、董进、杨晋丽、郝雅红、李想、张玲、韩润豪。
与2013~2015年推出的三本报告相比,《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在总报告部分(即原先的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一直保持研究框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专题报告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继续跟踪各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动态外,还围绕支付体系创新实践,组织了相关案例分析,并且更加系统化地深入探讨基础理论文献。如结合当前央行和各界关注的热点,初步探讨了数字货币的相关问题,围绕支付经济学的理论脉络进行了深入分析,组织翻译了国外支付领域重要的资料文件,等等。
当然,由于支付清算研究同时也是一个实务性较强的领域,不仅在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不断出现各类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各国都在此领域面临诸多技术和制度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因为研究储备有限,本报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我们期盼各界同人的批评和建议,并希望长期坚持这项工作,以此来不断地“抛砖引玉”,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支付清算研究,促进研究者与监管者、从业者的深度交流,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讨,真正使我国的支付经济学发展以及支付清算体系的政策与实务研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走向前沿,从而服务于推动我国支付清算体系高效、健康、可持续和国际化发展。
中国金融科技创新浪潮下的支付清算体系演进 本书深入剖析了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在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浪潮中所经历的变革与创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驱动下,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这一时期支付清算领域的重要发展脉络,探讨技术创新如何重塑支付场景、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成本,并对行业格局、监管政策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刻解读。 第一章:金融科技驱动下的支付模式变革 2016年,移动支付的普及率和交易额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成为中国支付清算领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二维码支付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从线上走向线下,从实体卡片转向手机屏幕。本书将详细分析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技术支撑以及其对传统支付方式的颠覆性影响。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移动支付在便民服务、公共事业缴费等领域的拓展应用,以及其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生态演进与竞争格局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2016年经历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快速的生态构建。本书将深入研究主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拓展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支付功能的多样化、金融增值服务的开发、线下场景的深度融合等。同时,我们将分析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例如支付巨头如何通过生态系统锁定用户,新兴支付公司如何寻求差异化发展。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第三方支付在跨境支付、中小微企业支付服务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章: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升级与安全保障 伴随着支付业务的飞速发展,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稳定与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石。本书将重点关注2016年支付清算系统在技术升级、性能优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进展。我们将探讨央行清算系统、银行间支付系统在应对高并发交易、保障资金安全方面的努力,以及新技术在提升清算效率、降低交易延迟方面的应用。此外,本书还将深入分析支付安全面临的挑战,包括欺诈风险、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并介绍行业在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信息加密等方面的最新措施和技术。 第四章:跨境支付的国际化进程与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跨境支付的需求日益增长。本书将梳理2016年中国跨境支付市场的发展状况,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对跨境支付的影响、各类跨境支付解决方案的出现以及相关的监管政策变化。我们将分析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以及海外消费场景下,跨境支付所面临的技术、合规、成本等方面的挑战,并探讨中国企业与国际支付机构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构建更便捷、高效、安全的跨境支付通道。 第五章: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对支付清算未来的启示 2016年,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开始对金融支付领域产生潜在影响。本书将探讨数字货币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其可能对传统支付清算体系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领域的潜在应用,例如在提高交易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去中心化支付网络等方面的可能性。虽然当时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本书将展望其对未来支付清算模式的颠覆性潜力。 第六章:支付行业监管政策的调整与优化 在支付清算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以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本书将回顾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领域的重点监管政策,例如对第三方支付实名认证、备付金管理、商户准入等方面的要求。我们将分析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对行业生态、业务模式的影响。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监管科技(RegTech)在提升监管效率、加强风险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 第七章:普惠金融与支付服务的社会价值 支付服务作为金融服务的入口,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2016年支付机构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将金融服务延伸至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以及小微企业。我们将分析移动支付、小额支付等在提升金融可及性、降低服务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书还将关注支付服务在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生活便利性方面的价值,例如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支付应用。 第八章:支付清算行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生态 支付清算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本书将探讨2016年支付清算领域在人才需求、培养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情况。我们将分析行业对数据分析、风险管理、技术研发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支付技术创新生态的构建,包括创新孵化、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制定等,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结论:展望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未来发展 本书最后将对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预测技术创新将继续驱动支付模式的演进,例如生物识别支付、物联网支付的兴起。同时,监管的精细化、风险防范的智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跨境支付的便利化、普惠金融的深化以及数字货币的潜在影响,也将是未来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重要看点。本书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图景,并为行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金融科技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具备了成为一份权威行业指南的潜力。我一直对金融行业的底层逻辑和技术支撑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支付清算体系,无疑是连接金融世界与现实经济的关键纽带。2016年,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移动支付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兴盛,都对传统的支付清算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革新。因此,我非常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图景,来描绘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行业的发展全貌。我尤其关注报告是否会对各种支付方式,从传统的银行卡支付到新兴的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对比分析,包括它们的市场规模、用户习惯、技术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安全性与合规性是支付体系的生命线,我希望报告能够深入探讨2016年支付清算领域在风险管理、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如果报告能提供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比如分析某个大型支付平台的成功之道,或者某个支付创新项目的实践经验,那将极大地增强其可读性和启发性。总而言之,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成为我理解中国支付清算行业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一把钥匙。

评分

拿到《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闪过“变革”、“创新”和“挑战”这几个词。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领域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移动支付的崛起、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也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作为一名对金融科技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我希望报告能够详细介绍当时市场上主要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是如何迅速普及的,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以及它们对线下零售、线上电商等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支付安全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毕竟,支付的便捷性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我希望报告能够分析2016年支付清算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例如网络欺诈、数据泄露等,以及监管机构和行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如果报告还能对未来的支付清算发展趋势进行一些预测,例如生物识别支付、区块链支付等技术的应用前景,那就更具启发性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支付清算行业背后复杂的运作机制和宏大的发展图景。

评分

拿到《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比我想象中要厚重不少,这通常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度和深度。我平常关注金融市场动态,尤其对支付清算这个看似基础实则至关重要的领域,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移动支付的崛起、互联网金融的兴盛,都对传统的支付模式和监管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这份报告的时效性非常强,它应该能帮助我们梳理清楚那个时期支付清算行业的全貌。我特别想了解报告是如何定义和分析“支付清算”这个概念的,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银行间转账,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面向消费者的支付服务?另外,报告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支付参与者,例如银行、支付机构、技术服务商等,在整个支付清算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我非常期待报告能对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创新支付模式进行细致的剖析,例如二维码支付的普及是如何改变消费习惯的,以及各种创新支付工具所面临的合规性、安全性挑战。如果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监管政策演变的详细分析,比如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收紧,或者对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那就更好了。因为缺乏对这些细节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繁荣,而无法洞察其内在的逻辑和潜在的风险。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提供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框架。

评分

翻开《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支付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作为一名对科技和社会变迁有着敏锐观察力的读者,我深切体会到支付清算方式的演进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商业模式。2016年,正是移动支付从“新奇”走向“主流”的关键一年,它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也对金融机构、商家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份报告是如何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一时期的支付清算发展脉络的。我特别期待报告能够提供关于当时中国支付清算市场的详细数据,例如各类支付工具的市场份额、交易量、交易金额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支付机构的竞争策略和发展动态。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报告对新兴支付技术,如二维码支付、NFC支付、生物识别支付等,在2016年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份“发展报告”,我希望它能深入分析支付清算领域面临的挑战,例如监管政策的适应性、技术安全性的保障、以及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如果报告能包含对未来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跨境支付、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议题的探讨,那将极大提升其价值。

评分

刚收到这本《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光从封面和目录就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学术研究和行业洞察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国的金融科技和支付体系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爆炸性增长的这几年,背后的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走向,都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空间。这份报告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关注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考视角。我尤其好奇报告中关于支付清算体系的演进历程和监管政策的梳理,这对于理解当前的市场格局至关重要。不知道报告是否会对不同类型的支付方式,如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市场份额和发展趋势。同时,报告对风险防控的关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支付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石,任何创新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我很期待报告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观点,比如在新兴支付技术(如生物识别支付、物联网支付)的应用前景,以及跨境支付和人民币国际化在支付清算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当然,作为一份发展报告,数据和案例的翔实程度也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标准,希望报告能够提供丰富、可靠的数据支撑,并通过生动的案例来佐证其观点。总而言之,在尚未阅读之前,我对这份报告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它承载了我对中国支付清算领域深度了解的渴望。

评分

我选择阅读《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是出于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脉络的深层探究。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的观察者,我深知支付清算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2016年,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创新加速的关键时期,支付清算领域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我非常好奇报告会如何界定“支付清算”的范畴,它是否会涵盖从基础的银行账户管理、跨行清算,到新兴的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支付等多个层面?我特别关注报告对当年中国支付清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的分析,比如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同支付模式之间的竞争与融合、以及监管政策如何跟上创新的步伐。如果报告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研究,例如分析某个大型支付平台的崛起过程,或者某个支付创新项目是如何获得成功的,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价值。我非常期待报告能够对支付清算领域的关键参与者,包括央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技术提供商等,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它们各自的角色、战略和互动关系。同时,作为一份“发展报告”,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报告能够提供关于支付交易量、交易额、市场份额、用户覆盖率等方面的权威数据,并进行专业的解读。如果报告还能对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国际化进程,以及其在全球支付格局中的地位进行探讨,那就更具前瞻性和启发性了。

评分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我预感它会是一份内容详实、分析深入的行业研究报告。我一直以来都对金融基础设施的运作原理非常感兴趣,而支付清算系统无疑是金融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环。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领域正经历着转型升级,传统的银行支付体系在面临互联网技术和新兴支付模式的挑战,同时也在积极拥抱变革。我非常期待报告能够全面梳理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行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主要参与者以及竞争格局。我特别希望报告能够深入剖析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崛起原因、技术特点、用户习惯以及对传统支付模式的影响。此外,安全性与合规性是支付清算领域永恒的主题,我非常想了解报告如何分析2016年支付安全面临的挑战,比如网络欺诈、数据泄露等问题,以及监管部门和行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如果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支付清算效率、成本、以及服务质量方面的评估,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看似简单便捷的支付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多么庞大、复杂且至关重要的金融体系。

评分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窥探中国金融科技脉搏的窗口。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支付清算这个领域是日常生活中最能直观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地方。从最初的现金、银行卡,到现在的手机扫码、NFC支付,每一步都充满了创新和便捷。2016年,正是移动支付如火如荼发展的时期,我记得那时候街头巷尾,无论是大商场还是小摊贩,二维码支付几乎已经普及,这让我非常好奇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市场推广逻辑以及监管的态度。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解答我的这些疑惑,比如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当年主要的支付技术和平台,以及它们是如何竞争和演进的?我非常期待看到报告中对于不同支付场景的分析,例如线上支付、线下支付、跨境支付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发展速度如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份“发展报告”,我期望它能对支付清算行业在2016年的整体规模、增长率、利润构成等方面提供详实的数据,让我对这个行业的体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此外,安全和风险是支付领域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我希望报告能够深入探讨当年在支付安全、反欺诈、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面临的挑战。如果报告还能对未来支付清算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预测,哪怕只是初步的设想,那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启发。

评分

看到《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几年中国支付清算领域如同“狂飙”一般的变革。我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深切感受到了支付方式的巨大变化,从传统的POS机刷卡,到后来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各种交易,这种便利性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究竟是如何剖析和解读这一现象的。我想知道报告是否会从宏观层面,比如国家的经济政策、金融改革导向,来解读支付清算行业的发展逻辑?又或者是从微观层面,比如技术创新、用户需求、市场竞争来分析?我特别希望报告能详细介绍2016年市场上主要的支付工具和支付平台,比如当时哪些第三方支付机构是最活跃的,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同时,我也非常关心支付安全问题,毕竟便捷的背后隐藏着潜在的风险,我想知道报告是如何分析和评估当年的支付安全状况,以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范风险的。如果报告能包含一些关于监管政策的讨论,比如当年央行是如何规范第三方支付的,或者对跨境支付有什么样的政策考量,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让我这个普通用户也能理解支付清算行业背后复杂的运作机制和发展规律。

评分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相当显眼的位置,毕竟2016年是中国支付清算行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我一直以来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注,尤其是支付清算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我记得那几年,移动支付几乎在一夜之间席卷全国,从一线城市到偏远乡村,扫码支付成为了主流。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会如何系统地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它是否会从技术、市场、用户行为、政策法规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我特别期待报告能够提供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市场的详实数据,比如各项支付业务的增长率、市场份额,以及不同支付主体的竞争格局。同时,我非常关注报告对支付安全和风险防控的探讨,毕竟,任何金融创新都离不开安全可靠的基石。我想知道报告是如何分析当时支付清算领域面临的风险,例如数据安全、洗钱风险、欺诈风险等,以及相应的监管措施和行业自律是如何推进的。如果报告能够对未来支付清算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支付领域的应用,或者跨境支付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进行一些前瞻性的展望,那将极大地提升其价值,让我能够对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有点太贵了吧。。。。。。。。。。。。。。。。。。。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买错书了,不过里面东西科普下还行

评分

买错书了,不过里面东西科普下还行

评分

买错书了,不过里面东西科普下还行

评分

有点太贵了吧。。。。。。。。。。。。。。。。。。。

评分

买错书了,不过里面东西科普下还行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